分享

33年前,美国曾做过一个实验,将4男4女关一起两年,结果怎样?

 紫気東來 2024-03-19 发布于吉林

前言

33年前,美国政府秘密启动了一项名为"生物圈二号"的实验。

他们在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封闭空间内,模拟了火星的环境条件,包括氧气浓度逐渐减少等极端情况。

实验对象是8名志愿者,4男4女,他们被要求在这个人造环境中生存两年。

他们每一个行为和反应都被科学仪器仔细记录,以供日后研究分析,两年后,当他们被释放出来时,令所有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上观新闻】,2022年12月18日发布,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1

人类踏上太空探索的征程已有半个多世纪,但是真正在外太空长期生存的梦想依然遥不可及。

然而,一群不甘心的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这个梦想,他们深知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人类才能有朝一日真正开启星际移民的时代。

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人类对外太空有了更多的向往和期许。

各国纷纷向外太空发射了无数探测器,为未来移居外星球做准备,以美国为首,水手号系列火星探测器的成功让"火星移民"的热潮在全球掀起。

一位名叫艾伦·索罗的前橄榄球运动员,看到了在这股热潮中赚足眼球的商机,他联合科学家们,提出了一项宏伟而疯狂的"生物圈2号"计划。

其核心就是在地球上仿造一个微型的、封闭的生态系统,以此模拟人类未来在火星等外太空星球的生存环境。

艾伦深知,要让这个浩大的计划付诸实施,除了科学理论的支撑外,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他果断放下昂贵的生意社交,四处奔走、推销这个概念,终于说服了一位富有的慈善家艾德·巴斯出资1.5亿美元,为"生物圈2号"的建设买了单。

紧接着,一场旷日持久的施工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地区拉开序幕,科学家们耗资重金,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区域内,竖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玻璃穹顶建筑。

这个直径约110米、高达26米的生物圈,在内部复制了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系统,从热带雨林、海洋到荒漠,应有尽有。

里面甚至还有近4000种植物和上千种动物与微生物,让整个生态系统看上去活灵活现。

建造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在这个密闭的空间内维持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经过反复试验,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可行的方案——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使圈内的氧气浓度达到21%的自然界水平。

随着生物圈2号最终建成,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科学家们面前:谁将成为这个濒临疯狂的实验的"入住者"?

2

要让生物圈2号这个宏大的科学梦想变为现实,除了巨额资金投入,选拔合适的实验人员也是最关键的一环。

毕竟,未来他们将与外界彻底隔绝,独自在这个"人造世界"中生存整整两年之久,稍有闪失便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一开始,科学家们对实验人员的定位是"富有毅力、勇于探索的开拓者"。

他们需要拥有过人的意志力,能在逆境中咬牙坚持;同时科研能力也须卓越非凡,以顺利完成各项观测任务。

然而,当具体选拔工作展开时,科学家们还是面临了巨大难题,运动员吗?他们身手了得、意志坚韧,但专业知识又有所欠缺。

那数学家如何?头脑无疑是绝顶聪明,却往往缺乏实战经验,生存力或许遭到质疑。

在反复权衡之下,科学家们终于意识到,他们所需的不应是单打独斗的领域佼佼者,而是综合素质出众的全才型人物。

一个成功的实验参与者,必须同时具备顽强意志、过硬科研素养和全面专业知识。

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那些默默钻研的科研人员。

作为智力精英的代表,他们大多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扎实的功底,更重要的是怀揣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正与生物圈2号的初衷不谋而合。

通过层层筛选,终于有8名优秀科研人员加入了实验行列,他们分别来自植物学、农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等不同领域,知识结构互为补充,专业素养过硬。

为了让他们在实验中游刃有余,科学家们还为这8人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封闭训练,让他们提前熟悉隔离环境,并学习基本的农牧种植技能。

在心理素质测试环节,他们更是接受了酷刑般的挑战,从极端环境模拟到人际压力测试,旨在锻炼他们的毅力和应变能力。

只有通过这一切,他们才配代表人类,开启生物圈2号的实验之旅。

1991年9月26日,8名实验者正式进驻生物圈2号,开启了为期两年的隔离生存。

当时,无数专家学者、政要名流都在为他们加油鼓劲,对他们在这个"小宇宙"能否全身而退虎视眈眈。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一年后,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就戏剧性中止了。

3

8名科研人员穿过生物圈2号的重重大门,踏入了这个狭小而封闭的微型世界,他们身后,巨大的玻璃穹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守护着人类对于未来生存在外太空的梦想。

然而,就在短短几个月后,这个原本被寄予厚望的"生存实验"便开始出现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严重威胁到了科研人员的生命安全。

一切似乎从食物短缺开始,尽管生物圈2号内部种植了近4000种植物,农业系统理论上能够产出蔬菜、水果、肉蛋奶等各色食材,但真正投入使用后,研究人员发现产量根本无法满足8人的需求。

按照计算,每年的食物总产量约为6630公斤,只能勉强供给8人80%的热量需求。

这还未算上,由于能量来源单一,食物或多或少都存在营养缺失的问题,看着那些粗陋的蔬菜和水果,曾经享用过上等大餐的科研人员无不倍感失落。

为了解决食物短缺,他们开始尝试打猎,于是,那些原本用来维持生态平衡的动物开始大量被捕杀,生物链遭到破坏。

与此同时,一些不受重视的生物如老鼠却疯狂滋生,抢夺食物、污染环境,成为新的祸患。

就在科研人员为此烦恼不已之时,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也开始显现--氧气含量的骤降。

起初,由于光合作用的补充,生物圈2号内的氧气浓度还能维持在20.51%的正常水平。

但到了次年6月,这个数字已直线下跌至16.95%,到1993年初更是仅剩下14.5%,已经相当于生存在4000米高原上的氧气水平。

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因为气体泄漏,更多是由于系统内微生物数量暴增导致的氧气消耗。

为了模拟真实环境,生物圈2号内的垃圾及废水都采取了堆肥和沼泽处理,但在处理过程中大量繁衍出来的微生物却贪婪地吸食着宝贵的氧气。

更可怕的是,光合作用本身就因为植物的衰败而大幅减弱,为了模拟极端环境,操控者不时会关闭太阳能电池板,届时仅靠有限的自然光就很难维持植物的正常光合作用了。

缺氧、缺食,如此糟糕的生存环境无疑给8名科研人员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

本就狭小逼仄的生活空间,再加上心理疲劳和焦虑情绪的困扰,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每况愈下。

两年来,他们都在竭力维持这个失去平衡的微型生态系统,但收效甚微,事实上,失控的局面已经无法挽回,生物圈2号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蜕化、退化。

这个被誉为"第二个地球"的梦想,终究没能实现。

最后,当连基本的呼吸都变得困难时,科研人员们终于再也无法忍受,开始想方设法逃离这个地狱般的空间。其中一人更是打着"买老鼠药"的借口,偷偷溜了出去。

这场疯狂的实验,就此戛然而止。

4

实验结束后,8名实验者狼狈不堪地被"解救"出来,面色惨白、形销骨立。

他们脸上写满了彷徨、憔悴和失落,似乎经历了一场殊死搏斗,当权威们簇拥上前,他们却无一人道谢或庆祝,反而避开了所有人的视线,独自离开了这片荒蛮之地。

令人遗憾的是,为它耗费的巨额资金和大量人力,都付诸东流,不过,这个废墟也为人类在太空生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教训。

如今,生物圈2号已经捐赠给了亚利桑那大学,那曾引领航空科技浪潮的玻璃穹顶上布满了裂痕,参天的钢架遍体鳞伤。

许多科研人员汇聚于此,在这个残破的"过去",延续对未来的探索之旅。

他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失败的实验,更是人类在通往浩瀚宇宙征途上的一次磨砺。

生物圈2号昭示着人类在开拓太空时所面临的艰难险阻,但同时也写下了人类永不言弃的顽强斗志。

也许,当探索的脚步走得足够远时,人类终将离开这个小小的地球,在无垠的宇宙中建立自己的家园。而生物圈2号,正是通向那个未来的垫脚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