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其峰:为什么说临摹必不可少?

 情系书画 2024-03-19 发布于河北

孙其峰:1920年-2023年,男,汉族,山东招远人,国立北平艺专毕业。天津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院部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曾任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代表作《春江水暖》《俏不争春》《秋江》等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在报刊上发表。著有《中国画技法(第一辑)》《孙其峰画集》《孙其峰书画选集》《花鸟画谱》《孙其峰教学手稿》等。2013年1月29日,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图片

 孙其峰在笔墨运用上有许多受到广泛认可的观点:如用笔贵能“简而不单”,用墨贵能“淡而不薄”

  笔墨是中国画特有的造型手段,也是其形式美体现的主要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民族绘画的民族特色,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个人的风格特点。

图片

中国画中笔墨的熟练掌握和运用,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临摹古人经典作品,便是必不可少的训练方法。

图片

  从发现笔墨的重要性到承认笔墨的相对独立性,是一个进步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写意画发展的过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写意画对笔墨是一个解放。中国画强调一个“写”字,就是强调笔墨的美。

图片

      中国画的表现方法程式较多,有点像京剧。临摹是获得前人笔墨程式最好的一种方法。程式也是发展的,至于一些新程式的探索,那还要从写生中去寻求探索。二者不可偏废。

图片

​       有人说中国画不需要临摹,只要大量的写生即可。
方法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原因是我们的绘画表现方法中,笔墨程式较多,而这些笔墨各式,有些人认为只要多画写生,就可以代替甚至取消临摹,这是极端错误的。临摹是学习中国民族绘画不可缺少的一环,写生固然重要,但写生只能或者说主要解决造型与神态问题。作为民族绘画特色的笔墨,则无法从写生中获得。只有通过临摹,才能够把古人积累起的笔墨精华拿到手。指望从素描的学习中能派生出笔墨来,临摹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古人的表现手法、艺术处理乃至创作方法等。从笔墨运用到造型处理、构图意匠、设色方法都可以通过临摹细细体会古人的用心处,特别是那些仅仅通过“外师造化”的写生方法不容易解决的东西(即“中得心源”的一些东西),更要注意。既要注意其精华部分,也要注意其糟粕部分。学习古人作品,持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都是错误的。临摹古画,不要无原则地崇拜,要加分析,分清好坏,要择优而取。甚至同一幅画也要分清好坏,例如败笔以及其他失误(如构图不当之处)是经常有的,如果把这些也当成好的,就会上当。须知古人也会犯错误的,古画也不是张张都好,处处都好的。古人的作品,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我们临摹古人的作品,首先要选择较好的稿本进行临摹。因为一个稿本往往也不是每个方面都好。例如笔墨很好,但构图不佳等等。遇到这种情况,思想上要弄清楚,吸收时有所侧重就可以了。临摹是训练笔墨技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这是完全错误的。写生代替不了临摹。因为单靠写生难以解决中国画独特的笔墨语言问题。笔墨技巧需要向前人学习。

图片

       临摹有多种不同的情况:有对临、背临、局部临、拟临等方法。这一点和中国书法的学习是共通的,这也正是书画同源的一个表现。

      对临就是把选定的稿本放在旁边。按照原来的样子画出来,力求画像,用这种方法临摹几次之后,再背着画出来,这就叫背临。背临较难,但它不受拘束,在笔墨运用上可以更自由一些,往往可以取得更生动的效果。而且通过背临可以逐渐过渡到自由运用的新阶段。拟临,是参以己意的更高阶段的临摹方法。临出来的画,既像“人家”,又有“自己”在内。这已经是带有创建性的临摹了。这与以复制为目的的那种纯客观的临摹,是完全不同的。有些特大的画,一时临起来不方便,可以局部地临。总之,作为学习方法的香草,应该是灵活的、有目的性的。照样画葫芦是不容易收到好效果的。

图片

       临摹之前要把选定的稿本看深读透,同学习书法前的读帖一样。临过之后,如果能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可以使临摹效果更好一些。临摹对一个成熟了的画家也是很必要的,有些古代大家,到了晚年还不断临摹前人作品,丰富自己。

图片

        临摹的规律是:开始不似(不能似),其后就逐渐似了,最后还应要“不似”。这里所说的“不似”,并不是初级阶段的“不似”,而是“不似而似”,是有自己的意图在内的“似”,是把古人与自己合而为一的新的艺术生命。

孙其峰作品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人划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