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如何学习山水画

 陕西西安熊先生 2014-08-03

[转载]如何学习山水画

 

[转载]山水画的基本功



山水画
的学习应该包括三个重要步骤,缺一不可。那就是学习传统、对景写生和精心创作。
  学习山水画,首先要临摹古人的优秀作品。临摹的目的是什么?无疑是学习古人精湛的绘画技巧:如笔墨技巧、章法技巧以及勾皴点染的基本技法。这是一个寂寞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掌握了山水画的基本技巧就应该到大自然中对景写生,大自然是一本丰厚的教科书。李可染先生曾说过:学习山水画要研究两本书,一本是传统,一本就是大自然。可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生活、提炼生活是山水画家必不可少的必修课。因为临摹只是解决了笔墨与技巧的问题,而只有写生才能学会如何把自然界的真实山水景致提炼概括成画面上山水形象。五代画家荆浩“写松数万本,始得其真”。白雪石李可染等大家更是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名山大川。这种能力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的工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当你具备了以上两种能力就可以进行创作了。山水画的创作就是画家把自己的主观审美情趣和大自然真实山水完美结合形成山水画作品的过程。创作时要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对所搜集来的素材进行从新加工,包括取舍、变形、提炼、概括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典型形象。所以对景写生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创作,因为那只是搜集素材的过程。对景写生就象律师搜集证据,精心创作则象律师在法庭上的应诉应诉要比搜集证据复杂的多。如果一个山水画家不能完成创作这一步,就只能局限于临摹他人的作品或机械地描摹自然。  

今天是一个追求享受的时代,能忍受寂寞,甘于清贫走完这三个步骤的人越来越少。尤其对于后两个步骤,更是这样。写生毕竟是去物质生活相对落后的山野之地,创作那更是艰辛的脑力劳动,于是很多人就停留在了第一个步骤:临摹。今天能看到许多山水画作品其实就是古人作品的复制或位移后的复制。反正古人已经去见马克思了,不会从地底下出来指责你侵犯了他的知识产权。这样的作品从美术作品的角度来说它缺乏时代感,同时也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显得死气沉沉、千人一面。科学求同,艺术求异,这样的作品显然是缺乏艺术生命力的。
  学习中国山水画的途径是“既要师古人,又要师造化,师古人不若师造化”。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既要学习古人的画迹,更要学习古人“画师造化”之心。所以要向古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技法,如笔墨技巧、山石林泉的画法、构图布局的规律及画理、画论。这首先要通过临摹。先临摹树石等局部的画法,掌握好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爱好去选择,选准某一家。可先从有关书籍中了介这位画家的相关情况,如作画风格、用笔用墨、构图布局等特点。先从局部如树木、山石等开始,再逐渐地临摹整幅作品,务必达到极为熟练的程度。经多次临摹后,还要能默写,把整幅画默写出来,要一闭上眼睛,眼前就现出这幅画,且还要下笔就似这一家的画法。然后就要向自然学习,如黄宾虹先生说的“登山临水”,去对景写生,在写生中把从古人那里学到的技法在对景写生中消化。此后,再换一家,同样要学到极熟之后再去写生;再换一家,再写生……要“行万里路”,要胸藏三山五岳五湖四海。临多了,写生多了,达到了“造化入画,画夺造化”的境地,再多读、多看、多问、多悟、多画。多读:先读有关的、主要的书。多看:多看画册、画展、古人的画、今人的画,仔细看、认真地看、深入地看,看他们是怎样用笔的,怎样用墨的,怎样画树石烟云的,怎样布局的等等。  

多问:问老师、问同学、问行家,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但更是要问自己,问自己是为什么……多悟:就是多想、深入地想、想透、想到底、想到破解的程度。要做到这四个多还真是不容易,因为这不但关系到自己,还关系到别人。多读、多看、多问、多悟之后,就是多画多动手,这对于“画”家是最根本的,前面的四个多最终就为了这一“多画”。只要做到了这“五个多”,就必能至“我自为我”之境。即使不通过临摹来学习传统再进行创作,是历来学习中国画必不可少的途径。即使是在当今中西艺术日益交融的时代,古人的作品依然是启发创作灵感,探索艺术规律的源泉之一。中国山水画的教学,大体说来分为三个阶段,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因此作为中国山水画三位一体教学原则中的临摹课,在山水画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学习中国山水画,临摹是必不可少的学习途径和方法,也是山水画学习最重要的内容。古人在总结中国画的学习步骤时说:“先以古人为师,再以造物为师,最终当以心为师。”(董其昌)就是说学画,首先要学习前人的传统和方法,掌握形式,然后再向大自然学习,最后将两者综合起来表达自己,这是古人学习方法的经验总结。“初学于知笔墨,须临摹古人”“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灯”,这些论述都是经验之谈。
  中国画的绘画形式和这种形式的语言核心——笔墨,是在中国画独特的文化、历史、社会和自然环境下所产生的,经过长时间的一代又一代绘画艺术家的不断继承、完善、发展、创造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有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要学会这个形式,就必须掌握表现这种形式的语言。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在现实中的表现物象身上是看不见的,是一种抽象的绘画语言。所以要掌握这种笔墨语言,必须首先向前人学习。在掌握了这个特殊的语言基础上,才有可能进入这个领域,而在这个领域的造诣,所能取得成就的高低,取决于对这种语言的把握程度,而学习这种语言最主要的方法就是临摹。这就是中国画,再具体一点说是山水画和其他画种不同的地方。
  在临摹伊始,要选择一些历代大师的作品作为临摹的对象,目的是建立一个高品位的起点,眼界高,认知着落点的层次就高,也少走弯路。如果所选择的临本格调不高,起步不高,将会终身受累。古语中有“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的道理,所以一定要选择好的临本。在临摹过程中也可以选择一些近代大师的中期作品作为临摹的范本,因为这类大师的早期作品中尚带有先贤的较多痕迹,而自己的风貌样式又未形成,至于晚期的作品又太多个性化,不宜模仿。所以,中期作品,往往是这些近代大师画法、风貌的转型期,其作品画面的布局和笔墨运用在此时都比较认真和精到。
  有了好的临本,还得有正确的临摹方法,首先临摹之前要读画,“读”是研读、解读、分析的读。要对所临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了解临本的笔墨特点,方法步骤,作品整体气韵等,即使临摹古代名家的作品,也要善于学习,因为每一个名家,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所以一定必须要有辨别好坏的能力,看出哪些是它的好处,哪些是它的不足之处。要选取其可以吸收的东西尽量吸收过来,加以消化。临画不是一树一石,照抄一遍,这样的临,好处不多,必须找寻其规律,以及用笔用墨的方法,问个所以然。
  在临摹的过程中心态很重要,一定要能收住心,不要粗心大意,似是而非地草率临摹。临画最好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从山石树木开始画起,先画单棵树,然后再画杂树、丛树;先画一块石,然后再画一组石。先临物象结构比较清楚,笔墨比较规范的画,然后再临变化较多,较复杂的画;先临局部,然后再临整幅;相对先缩小临摹范围,力求在研究深度上最大限度地做到精微深入,在画幅上不要贪大,不求快。在临完一幅画时,要把临的画与范画做一比较,看看有什么问题及差距,然后再重新临摹一遍。再临时,就应用针对性地解决前一次临摹中存在的问题。要能通过对一张画的临摹,即练习和解决手头上的笔墨技法,也要能分析透这张画各方面的的艺术特点,这样既提高了自身的笔墨技法,同时也增进了艺术修养及对画的辨识能力。
  中国山水画的构成元素中,树、石是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在临摹过程中,对于树石的学习首先要认清规律,自然界的树石多种多样,在研究掌握它们的共同之处时,也应该清楚不同之处的特征。比如:树木之间的共同点是它们的枝条,生长组合规律相同.枝条从树干上长出,一左一右向上延伸,一长一短,一疏一密,这样规律对各种树基本一致。它们的不同处在于枝条的走向,枝条向上长的是一种树,例如槐树等,枝条向下长的是另一种树,例如柳树等,枝条平行的又是一种树,例如松树桐树等,这些不同之处再加上不同形状的叶子,各种各样的树就出来了。石头也是同样,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是外形和纹理的走向。共同点是石头大小组合规律和纹理的疏密规律。在临摹的过程中历代大师们把这些不同之处形象化和符号化,就出现了合叶皴、云头皴牛毛皴折带皴等。因此我们在临摹作品的同时应对物象之间的差异有所认识,往往把捕捉到的这种不同加以图像化,就是一种山水画新样式的出现。
  学习山水画不但需要临摹,而且还要画写生,临摹是学习山水画的初级阶段,通过临摹可以深入研究和掌握前辈的绘画语言,吸取别人的艺术经验,丰富我们的表现手段,但临摹是学习而不是创作,一味的临摹会陷入“泥古不化”失去自身所具有的独创能力,成为别人作品的复制机器。所以山水画大师李可染曾说过“要以最大的力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力气走出来”,这其中的“打进去”和“走出来”就指的是临摹和写生。只有通过写生认识掌握自然规律,体会前辈画家用笔用墨的用意所在,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象是如何转化为绘画形式语言的,最终“化古法为我法”,“古为今用”。
  总之,学习中国山水画,临摹是必不可少的学习途径。临摹是一个丹青家终身要做的功课,只有开始而没有结束,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临摹所采取的方法不同而异。能获得大成,小成亦必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