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卡的艺术流派与风格

 睫毛上的风尘 2024-03-20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十五世纪以后,本土的唐卡艺术达到鼎盛时期,各个地区的唐卡艺术兴起,出现了百家齐鸣的繁荣景象。在藏族传统绘画中,大体上可以将唐卡分成五大派别。

勉唐画派

尼泊尔画派

钦孜画派

噶玛噶孜画派

齐乌岗巴画派

图片

公元7世纪开始在西藏流行的尼泊尔“婆罗风格”

13世纪开始一个将后弘期唐卡艺术本土化的流派“久乌岗巴”,以白居寺壁画为典型。

图片
图片

自15世纪兴起的“勉唐派风格”创始人为久乌岗巴的大弟子勉拉顿珠。

同为15世纪兴起的“钦则画派”与勉拉顿珠一样都为久乌岗巴的弟子,风格上吸收了勉唐派和齐乌岗巴的特点。

图片
图片

兴起于16世纪的“噶玛噶孜”画派,取明清绘画的特点融合了来自勉唐派的构图以及尼泊尔的造像姿态。

西藏唐卡艺术主要有三大流派-勉唐、钦则、噶孜三大流派。当然同时存在也有一些小的宗派,这些小流派是三大流派的分支,并没有独特的技法和理论系统,再后来,被合并在勉唐派中。唐卡到底有几个派别,其实还存在争议。

图片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卡的流派将来可能还会变更,但是目前的主流画派是三大派别。当今的唐卡艺术中,,画师都有明确的师承关系及理论体系,其唐卡作品的构图、画风、布局、设色四大考量标准能够完全区别于其他派系,这次为大家分享五种画派。

勉唐画派

图片
三百多年前,西藏传佛教格鲁派取得了统治权,达到政教合一的局面,它所支持的勉唐派也成为标准,逐渐成为主流。无论是绘画理论、师承和作品元素等都不同于其他流派。它统一了唐卡的绘制标准,直至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唐卡,多半都是属于勉唐画派。
图片
在这之前,也有尼泊尔风格、古格样式、江孜风格、波罗艺术等风格不一的唐卡,但是这段时间,成为勉唐唐卡一统天下的局面。勉唐派是西藏唐卡史中最重要、规模最大的艺术流派,由于受到政治庇护,勉唐派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标准样式”而统一画坛。到后期17世纪,更是成为唯一正宗的宫廷画派和画坛霸主。
图片
勉唐画派是由画师门拉顿珠所创,门拉顿珠不但绘画技艺高超,并且理论系统也相当成熟,其著作《如来佛身量明析宝论》,成为后期造像著作的范本。仔细看勉唐派的作品不难发现,勉唐画派融合了印度、尼泊尔佛造像中的特色及精美的图纹,淡化了来源于印度的波罗古典样式,并且在颜色方面突破了原有的红蓝色调。

图片

佛像的背衬也进行了发展与创造:一是将马蹄形背光统一成圆形,并从圆心放射金线光芒;二是背光边沿装饰不仅是宝珠与卷草,还加入了花朵、绿叶、祥云;三是弱化了拱形背屏中的波罗样式。

画师结合中国传统山水画重意境的风格,采用淡雅的色彩,让菩萨处于浮云之中,凡间众人行走在山水之间,这让整体画面更加丰富且层次分明。在人物的表现上更是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仅表现出佛的威严,更突出了人性的特点。

噶玛嘎孜画派

图片
噶玛嘎孜画派在16世纪由南喀扎西活佛创建,以噶玛巴大法会而得名,也被译成“噶玛嘎孜画派”或“噶孜派”,流行于西藏东部。噶孜画派的创始人是噶玛巴·却央多吉,他师从勉唐派大师贡觉班丹,这一画派是在勉唐画派的画风上,以丝制的十八罗汉唐卡为范本,在人物的形体结构上坚持以印度铜佛和勉唐画派为准则,而绘画风景和色彩的运用上吸收了工笔画的技法,尤其是树木花卉、建筑的绘画技法,在继承勉唐派、噶赤派传统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画派。
图片
不同于传统的唐卡绘画,这个画派的特点是体现画面的意境,突破了程式化,使唐卡逐渐向绘画艺术发展,并且将透视法加入画面,这是很大的突破,在层次的变化,画出空间感,将佛、菩萨、罗汉,尤其是将传承祖师、高僧常常放在三分之一的轴线上,在背景上留白,让山石、树木、花草、流水更加生动;祥云在山间萦绕,雾气缭绕。植物的选择上也不再是单一的高原植被,也加入了内陆的一些花草。在颜色的运用上,加入石青、石绿等颜色,使用晕染的技法,用透明的画法,使远处的景色过渡,有了山水画的意境。另外在线条的使用上,也有了更多变化,如对人物面部用铁线描,对衣袍用柳叶描,对树木用枣核描,对山石用枯笔皴等多种汉式绘画技法。这些在勉唐和钦则画风中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却在噶玛嘎孜派画师的笔下被表现得出神入化、独具风采。在16世纪,风景本是画面中的背景,在噶玛嘎孜绘画中成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在佛像型制方面保持了尼泊尔样式的基本特征,并吸收了勉唐画派的造型特点,神像的情态面部表情以逼真传神见长,人物造型上更加强调个性特征。

图片

用线刚劲有力、干净流畅,人物及坐床多用铁线描勾物,衣纹花草则以兰叶描成,山石崖洞则兼工带写,强调不同质感的再现。设色强调冷暖对比,富丽典雅、清丽空灵并重。

钦则画派

图片
钦则画派的创始人是贡嘎岗堆·钦则钦莫,于15世纪中期以后,流行于后山南地区。贡嘎岗堆·钦则钦莫与门拉顿珠是同门师兄,都是师承扎西杰波。都是把尼泊尔风格及齐乌岗画派基础上融入了一些山水画、工笔画的元素,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只是,钦莫大师更注重写生,非常擅长描绘细节,尤其是人物和动物。在色彩的处理上,比较喜欢色彩饱和度高的颜色,形成强烈的对比,画面的颜色比较艳丽。与勉唐画派相比,勉唐派颜色优雅,柔和,而钦则派更加强烈。民间有句话说勉唐画派如同清晨明朗的朝霞,钦则画派如同傍晚灿烂的夕阳。

图片

勉唐擅长画静相神,钦则擅长画怒相神,所以钦则派表现具有阳刚之气忿怒像,坛城唐卡的绘制也更加卓越。在构图类型上,保持了尼泊尔传统唐卡的绘画风格,但是风景的处理上更具空间感。它与勉唐派历来并称为“一文一武”。

图片

钦则画派虽然不像勉唐派那样辉煌,却也完成了尼泊尔风格向藏民族独特风格的过渡的人物。钦则画派从兴起到衰落,时间较短,所以这个派的绘画作品非常少。

图片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钦则画派的几个特点:

    一:背景固守着传统的蓝色基底。
    二:人体动态夸张扭动,人体修长,有印度—尼泊尔遗风。
    三:色层的丰富,石色之上透明色的渲染。
    四:怒相神和喜金刚表现为夸张优美的舞态。
    五:手足柔美,指趾皆长,尖有上翻红肉。
    六:背光皆画成正圆。
    七:头骨珠串下的一排鬼头,各俱特征,毛发虚染,十分写实。

尼泊尔画派

尼泊尔画派兴起于11世纪。松赞干布娶了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同时引进了尼泊尔的文化,这个流派的画面突出主尊,护法诸尊画在格子里,造像也较为简单,服饰单薄。

图片

尤其是13世纪末-15世纪末,尼泊尔绘画艺术达到空前高度,这一时期,尤其是元朝,西藏大部分寺庙的壁画和唐卡,基本都是尼泊尔画师所绘,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堪称中尼文化交流大使的阿尼哥。这一时期,西藏的夏鲁风格和江孜风格达到艺术巅峰,但这两种风格的形成,都有着尼泊尔艺术的深深渗透。所以说,西藏唐卡其实是根植于尼泊尔艺术的。

图片

传统尼瓦尔风格的唐卡,以红蓝色为主,构图及色彩跟堪称西藏绘画史上的最亮点的古格遗风相似,实际上两者也确实有相当的渊源。现在的尼瓦尔风格以立体渲染著称,透视感极强,美轮美奂。

图片

尼泊尔唐卡法相端庄,面部表情丰富,五官比较集中,似婴儿的面部表情。造型准确,构图丰满,但不同于某些地区的唐卡,尼泊尔唐卡构图并未一味追求“画满”,而是疏密有致,有留白。用色浓淡相宜,或冷或暖,或浓或淡,层次井然,既统一和谐,又不乏色彩的跳跃感。笔触细腻,更为凝练沉着,整体风格大气庄重。

齐乌岗巴画派

图片

这个画派也是小众画派,公元13世纪至15世纪期间,形成和流行的齐乌岗巴画派。齐乌岗巴画派,主要特点是保留了尼泊尔风格画派的主要基础上,增加了本民族的精神与思想生活。同时,齐乌岗巴画派的登场,不再是对印度佛教造像量度“三经一疏”机械式地模仿。

在造型上的变化,即从之前尼风画派中佛教造型的僵硬、单一,转变为更加自然协调。装饰图案,也由单一,转变为“巴扎团”的大量运用。即,体现大地的嵌珠花边,体现水之水纹花边,体现风之气的气纹花边以及各种动物造型的花边,装饰图案布满画布的各个角落。构图上转向多变、灵活,逐渐摒弃了尼风的中心主佛被四周棋格排列客佛框定的简单装饰化手法。这些是之前画风中,难得出现的,也标志着从此自信迈向藏族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之路。
图片

美国鲁宾博物馆藏《 顶髻尊胜佛母 》

从齐乌岗巴画派的形成过程,包括口传中“齐乌岗巴本人像鸟一样走遍西藏各地吸收本民族民间艺术养分及手法后融入并创立全新的齐岗画派风格。”事件的描述本身就是一种侧面阐述对于异域艺术形式的改造与迎合本民族审美情趣、美学风范的过程。也是一种艺术本质的改变过程,一种脱变、大换血与脱胎换骨,真正从艺术形式到内容都姓“藏”的艺术样式的创作。
图片

美国鲁宾博物馆藏《 成就阿閦佛 》

在造型上变化即从之前尼风画派中佛像造型的僵硬、如同木偶、剪影使得转变为人体比例更加自然协调、动态具有气动灵活舒畅自然,尤其女神类造像体态优美富有韵律与节奏感、显得雍容华贵、甚至带有热情夸张性的追求。菩萨、高僧等的动态、眼神处理技巧上出现了不管其整体比例多么大,总是面向朝拜者的视觉效果与互动效应是之前的画风中难得出现的,从而自信地迈向藏族艺术的本质特性之目标。
图片

美国鲁宾博物馆藏《 时轮金刚坛城 》

线性表现与平面化的过度是齐吾岗巴画派又一个重要特征,与之前的尼风画派中人物造型中刻意表现的身体各肌肉如同一个个串联的球包一样,并两边挤染与到处点绘高光的手法已基本不见了,所替代的是整体的身体用平面而突出的线描勾勒出全身各个肌肉与动态关系变化,创造出有血有肉的气脉贯通的身段英姿。包括多变的人物身上衣装飘带用线描叠压起伏处理手法,绸缎布料质感明显,衣装与身体结构结合的准确到位。
图片

夏鲁寺壁画《 听法菩萨组图局部 》

装饰图案纹样的大量出现又是齐乌岗巴画派的另一个创举与特点即“巴扎图案”的大量应用;体现大地之嵌珠花边,体现水之水纹花边,体现风之气温花边、体现火之火纹花边,以及各种动物造型之花边等装饰图案布满画面的各个角落。尤其在坛城的表现、各种植被、带状彩云、小型组合山水石景的穿插链接填空画面成为其独有的风格亮点与身份象征。
图片

《 绿度母 》

这些年也出现了新的唐卡画派,但是每一个流派都需要经过上百年的沉淀与积累,能够拥有完善的理论系统,被后人认可才能成为主流画派。但是,千百年来藏族艺术大师们的成就仍旧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来源:斖斖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