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年第25篇:教研有感∣如何更好地开展“备考金点子”分享活动?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4-03-20 发布于广东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3月16日上午,中山市初中语文教科研共同体开展了本年度的第四次活动,即中考“备考金点子”分享活动。本次活动由备考研究组承办,在组长的统筹下,本次活动安排了9位成员分享自己在中考复习中的“金点子”。组织一次活动是很不容易的,不仅要考虑活动内容,还要考虑活动的组织、后勤的安排等等。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就开展了一场质量较高的活动,我认为是很不容易的,也体现了这个组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在本次活动中,杨群老师分享了对课内文言文进行群文阅读式的复习思路,即在确定专题的基础上,用图表的形式对同类文章进行梳理总结,最后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展示;卢刚老师分享了应对课外文言文考点的策略,即“读课标,析命题,把握备考方向”“思现状,摆问题,明晰备考障碍”“分专项,明策略,提高备考效率”;邓琴老师分享了作文金句的“变脸术”,即将影视作品、网络、文学经典中的金句进行改编与置换,然后将其应用于作文的画龙点睛处;易晓军老师结合全国各地的中考真题,分享了名著阅读复习备考的策略与方法;祁文娟老师分享了文学类文本复习的思路,即懂文—懂题—懂答;喻欢老师从思维可视化的角度分享了文学类文本答题的方法,即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支架、策略支架和程序支架;丁小佳老师敏锐地把握到了中考试题和统编教材的关联,强调备考要紧密围绕教材进行;陈晓静老师从思维可视化的角度,引导学生通过手绘思维导图,进行课内文言文的复习;张才兵老师从教材与试题结合的角度出发,分享了说明文的备考策略。

应该说,这些方法都是十分有效的,也是教师从自己的备考经验中总结起来的,而且是经过验证且有实际效果的。我认为这些方法的优点有:第一,分享者很有提炼总结的意识,能够对自己备考的“做法”加以提炼,并用准确的术语进行表达。例如卢刚老师总结的针对课外文言文复习的三条策略,祁文娟老师总结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流程等,易晓军老师总结出来的名著阅读复习的策略等。有的提炼结果还十分形象,例如邓琴老师将金句的使用称为“变脸术”。第二,这些策略的有效性、可行性都很强。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分享者聚焦于思维可视化,借助图表、思维导图等工具,或对同类文本进行对比阅读,或用于梳理文本的内容或知识点。第三,有的策略不仅有效性强,而且很有研究意识,有一定的理论维度。例如喻欢老师的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搭建各种学习支架,而这些支架的理论基础就是知识观,即布卢姆、安德森等人提出来的知识分类的观点。这个“金点子”再加以解说,并辅之以一定的案例,写下来就是一篇优秀的论文。第四,有的分享者敏锐地捕捉到题目与统编教材的关联,提醒教师在备考时不能脱离教材。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研究,而且能够纠正当前复习中过于重视复习资料的使用而忽视回归教材的倾向。这些优点都值得继续发扬光大,传承到以后的备考活动中。

当然,第一次组织这样的活动,难免有一些疏漏之处。这些疏漏之处在准备环节是很难发现的,只有实际开展的时候才能够发现。就像我们准备一节课,备课环节的完美与顺畅,不代表实际教学的顺畅,我说的还不是学生的生成,而是教学设计本身存在的漏洞。及时总结梳理,也可以为下一次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对“金点子”的“点子”要有更为透彻的理解。所谓“金点子”,就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最有用的“做法”,即围绕着某个问题、某个考点,我是怎么做的,以及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说,“金点子”是一种措施、方法、策略,用张华老师的话说,就是一种技术。技术的特点就在于直接迁移性,即我学了你的技术后,可以直接应用到我自己的问题情境中。换句话说,“金点子”不是复习备考的全面总结,不需要结构化地展开。例如可以不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只讲“解决问题”的做法就行。我相信,老师们对备考存在的问题是了然于心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对“金点子”的“金”也要有探索的尝试。“金”就意味着一种创新,是多数教师不具备的复习方法和措施。或者说,大家都在使用某种方法,但我的方法更为简洁有效。“金”从哪里来?当然是从实践中来。除了实践总结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注重专业阅读,尤其是期刊论文的阅读。通过专业阅读,把握优秀同行的备考策略和案例。试想一下,你分享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提出的策略是“注重文本之间的关联”,那就是一条“废策略”,因为“地球人都知道要这样做”。

再次,优秀的“金点子”是在一定时间限制的情境中分享出来的。“金点子”本身就应该是高度概括和凝练的,不能长篇大论,更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分享的时候,一定要有时间意识。优秀的讲座不是我讲了什么,而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我能够讲什么,不缩水,也不超时。我的习惯是,主办方让我讲多少分钟,我就制作多少张PPT,然后在讲座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一般不会偏离太多。这就像备课一样,一节课能够教多少内容,学生能够学多少内容,都需要提前预测。

最后,由于时间仓促,本次分享的主体还是备考研究组的成员。我想,在以后的活动中,分享“金点子”的人可以不局限于备考研究组。该组要成为优秀“金点子”的发现者,然后通过组织活动的方式,为这些“金点子”提供分享、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例如身边的优秀同事有什么有效的复习方法、哪个同行的教学成绩比较好等,都可以请他们来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当然,“金点子”应产生于“活水之源”中,它应该是“常为新的”,而不是“一个点子啃到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