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陪娃玩过两百款桌游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lenbercong 2024-03-20 发布于浙江
上周日,观观被他爸带去桌游俱乐部,从上午玩到晚上,回来后向我报备又玩了三个新游戏,忽然发现他玩过的桌游list刚好达到200个。

0100,用时三年,从101200,历时四年。相比前一百,这一百个桌游的含金量大大提高,大部分都是中度/重度策略型游戏,耗费的时长也更久。


20年,我写过一篇《陪娃玩过一百款桌游是种怎样的体验》,回顾了三年多的陪玩经历。
从最初体验新鲜的启蒙期,到简化规则的灌输期,再到享受优惠的并轨期,最后进入无差别竞争的正轨期,观观就这样被一步步套路,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桌游迷。

现在每次新游戏到家,他都会迫不及待研读说明书,如果是卡牌游戏,则要花更多时间了解每张卡的内容和用途。

等到真正实践的时候,他对于规则完全了然,需要争取哪个权益也已经有数,按照自己的预想连续操作,常常在一上场就连爆开门红。这就跟课前预习的效果一样,利用信息差,营造一波学霸的假象。

有时候,这种优势在好运的加持下也会保持到最后。这些年他赢的次数越来越多,尽管并不想承认,可我发现自己好像和他交换了位置,成了经常垫底的那个。


有些朋友知道我们家有玩桌游的习惯,经常会让我为其推荐游戏。其实除了简单的欢乐游戏,策略型桌游是有一定门槛的。因为它的规则冗长且枯燥,并需要玩家严格遵守。

这对于参与者来说,不但要有理解规则和细节的逻辑能力,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长时间的专注力,以及自觉的规则意识。

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或适合玩桌游。只不过我们一家子全是I&J人,恰巧满足了这些需求。


除了体验游戏本身的快乐,这些年的陪玩过程也让我感悟到很多人生道理。没错,熟悉的上价值它又来了。

-关于自信

如前面所说,玩大型桌游是有一定门槛的,开玩之前讲规则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很多人在这个环节就败下阵来。“听不懂”带来的畏惧感,常常会打消兴趣。

但对于资深玩家来说,经历过各种类型游戏的考验,面对新游戏完全不会畏难。不管它多难,多复杂,多耗时,内心都持有一种“什么规则都能理解,肯定可以玩下去”的信心。


这就和看了上千面的电子书,再也不会觉得书太长读不下去的感觉一样;

和写了几十万字,对于想要写的文章一定能写出来的信念一样;

和跑过上万公里,就有了无论哪里,给我一双跑鞋总能抵达的底气一样。

“只要我想,某类事情就一定可以做到。”能有这样一份自信真的太难得了。


-关于放弃

在玩桌游的心态上,蚂蚁比我和观观要好。无论自己开局有多差,都不急不躁,认真谋划,努力去做最优选择,经常能够扭转局面,逆天改命。

而我这种全靠运气支撑的选手,如果进程不够顺利,就会变得丧气。一想到反正也赢不了,便忍不住应付了事,只想快点结束竞争。

观观则是有种执念,如果自己的计划被对手打乱,想要的东西求而不得就会忍不住崩溃。

有次他就是这样情绪爆发,甚至因此想退出游戏。不过平静下来后还是觉得舍不得,便又重回战局,结果最后居然赢了。

我因势利导地教育他:凡事不能太早放弃,不到最后结果都是未知。无论遇到什么状况,快速接受现实,尽最大的努力把现有的牌打好才是正解。


-关于输赢

周日晚爷俩从桌游俱乐部回来,我问观观玩的几个游戏里有没有赢。

“没有。要么最后一名,要么倒数第二名。”他回答得很轻快,丝毫不在意这样的战绩。

“有个游戏我一路遥遥领先,但终局的额外计分我只得了两分,所以总分最低。”他得意地解释,看不出任何遗憾。

我被他的反应惊讶到,然后想到一个问题:究竟怎样才算是赢呢?

在过程中领先和最终分数第一名,都能带来满足与成就感,都是一种获胜。所谓名次只是最化简的比较罢了。

如果不在乎外界的评判,“赢”只取决于自己内心的认知。

忽然发现这个困扰自己半生的问题竟然以这种方式有了指向性的答案。


前两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位爸爸感慨上大学的女儿和自己没有交流,而他们曾经也是无话不谈的父女。

尽管失落,他还是很坦然:孩子长大了,这是必经的过程。让他感到欣慰和庆幸的是,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自己没有错过,那些共度的时光是他珍贵的回忆。

我想陪伴孩子不仅仅对父母有意义,对于孩子也一样重要。长大后我们回忆起和父母在一起的片段,就是那些他们花时间陪自己玩的场景。

就像我一直记得小时候爸妈晚上会陪我下跳棋。对于观观来说,童年就是每个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几小时桌游的样子吧。而这些都是成人后可以抚慰自己的温暖记忆。


原来,那些看似虚度的时间,都以另一种形式留在了我们的生命里。

附观少玩过的第二个一百款桌游列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