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万不要在家待里太久,否则你会变傻|心理学科普:土拨鼠之日效应

 谢耳朵馆长 2024-03-20 发布于四川

撰文 / 第一心理主笔团

编辑 / 汤米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中通过网络进行社交或者工作,

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

在他们看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就可以与外部世界进行有效沟通,还可以挣钱满足生活需求。

然而,长时间宅在家里,对健康是否有益呢?
《认知神经科学杂志》(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时间待在同一环境中生活,可能会导致个体的认知能力下降,这种现象被形象地比喻为“土拨鼠日效应”
这项研究是由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学者们进行的,他们对4175名因COVID-19疫情封锁,而不得不长时间宅家的人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这些人经历了长时间的隔离生活后,不仅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恶化,
认知能力也显示出下降的趋势,有些人甚至接近抑郁状态。
其中,超过70%的受访者表现出无聊、沮丧及对感染的恐惧等负面情绪,约30%的人在隔离期间遇到了认知障碍,比如,记忆力减弱或注意力难以集中。

研究人员指出,长时间停留在单一且单调的环境中是造成心理和认知问题的关键因素。
多样化的环境则可以帮助人们唤醒记忆激活大脑提高身体机能。如果每天都处于相同的环境中,大脑难以区分各种记忆,导致认知能力下降。

《世界生物精神医学杂志》的一项报道指出,人们在户外的时间越长,其大脑中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灰质比例就越高前额叶皮层的灰质与记忆力密切相关,这意味着,长期待在室内可能会导致记忆力衰退。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曾发布一项研究,在南极的一个科研站中,科考人员在大约一年半的时间里,大脑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下降了近一半这一水平的降低与抑郁症的发病率密切相关,这也证明长时间处于相同环境中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新西兰皇家科学院(Roy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精神病学专家通过对4万多名挪威志愿者的调查发现,那些经常参加户外活动的人,不管活动强度如何,只要有户外活动,他们患抑郁症的风险都明显低于那些避免社交活动、长时间宅在家的人
具体而言,与常人相比,不参加户外活动的人群患抑郁症的概率高出1到2倍。
可见,长期宅在家是一种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有可能导致身心问题。

类作为一种群居生物,需要社群的支持,即使是内向的人也需要参与到社交活动中,没有社群的支持,个体很容易感到孤立无援。

即使是像鲁滨逊那样的强人也需要“星期五”的陪伴,更不用说我们普通人了。

因此,我们不应让自己陷入长期的孤立无援之中。

他人交流,能够激活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活动,以保持内部系统的正常运作。

部分人选择长时间宅在家中,往往是因为他们缺乏社交技巧,性格孤僻,难以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以28岁的肖肖为例,他的教育水平有限,只能从事体力劳动。一次失业后,他选择宅在家中休息,未料从此再也不愿出门。在这期间,他沉迷于网络和电子游戏,仅靠出售虚拟装备赚取一点零花钱。
尽管这样的收入仅能勉强维持生计,且生活极不稳定,但他依然选择不愿意寻找工作。沉迷于游戏,他不愿与人交流,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在他看来,游戏世界中他能找到尊严和存在的价值,因此即便意识到这种生活方式不可持续,他也选择继续沉浸其中,不愿面对现实。
这种现象并非个别案例,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现。
日本将这类人群称为“蛰居族”,而在我国,则通常被称作“宅男”。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选择待在家中,不愿意出门,逃避社交活动。
由于他们往往在社会上的价值认同感不高,这种逃避行为使他们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智力和社交能力的衰退。

事实上,作为一种习得性的能力,社交技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通过频繁参与社会活动来逐步积累的。
“要了解一棵树,就要走近它。”
如果想在社会中获得认同和价值,就必须亲身参与社会活动,而不是选择逃避。
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互动,个体可以学会如何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并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The End -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本文关键词:心理学、土拨鼠之日效应、记忆力、认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