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核优势的劣势 | 国政学人

 国政学人 2024-03-20 发布于天津

核优势的劣势

作者:Abby Fanlo,独立研究者,于斯坦福大学政治系取得博士学位;Lauren Sukin,伦敦政经学院国际关系系助理教授

来源:Abby Fanlo, Lauren Sukin, "The Disadvantage of Nuclear Superiority", Security Studies 2023, VOL. 32, NO. 3, 446–475.

导读

当核武器国家之间发生危机时,相对的核能力是否会影响结果?关于核优势对危机胜利的影响,文献中并没有达成共识,但本文表明,这种影响取决于国家核武库之间的差异大小。虽然在核武库规模相近的国家之间的危机中,优势与胜利有关,但在不对称的危机中,优势并不提供任何优势。因为在核冲突中,劣势国家面临着被毁灭的风险,除非退让同样意味着存在性威胁,否则它会在危机发生前就屈服于对手的要求。因此,一旦发生不对称危机,劣势一方将愿意增加核战争的风险,以威慑优势对手。通过对危机数据的定量分析,本文认为,随着竞争国家武库之间的差异增加,核优势与危机胜利之间的正相关性减少

核优势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诸多学者都对核优势的好处表示怀疑。1987年,Glenn H. Snyder和Paul Diesing认为,即使是核武器库较小的国家也应能成功地威胁到优势对手,因为无论国家的核能力如何,核战争的代价都将是巨大的。在《美国核战略的非逻辑》中,Robert Jervis认为尽管第二次打击能力对威慑至关重要,但在此之上的威慑能力几乎没有实际用途。Jervis解释说:“哪一方拥有更多核武器并不重要......威慑来自于拥有足够的武器摧毁对方的城市;这种能力是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在一个核战争将会全面、完全破坏性和不可逆的世界里,核优势本不应该重要。在核战争中,没有任何一方能获胜。因此,只要这些劣势对手能可信地展示出他们愿意冒着核升级的风险,优势国家应该在面对劣势对手时几乎没有优势。

较新的学术文献回响了这一论点。Barry M. Blechman和Robert Powell认为,一旦一个核国家拥有第二次打击能力,核优势就没有用处。根据Todd S. Sechser和Matthew Fuhrmann的说法,“核武器是独一无二的弱势强迫手段”,意味着核国家在迫使对手做出让步或采取行动方面,并没有优势。

本文试图解决当前文献中关于核优势作用的不同结论,尝试在认为核优势在政治危机中提供重要战略利益与认为其几乎不提供任何好处的观点之间进行裁决。文章指出,现有文献的一个关键挑战在于通常将优势视为一种二元状态——一个国家要么比对手拥有更大的核能力,要么没有。然而,一个国家通过包括核武器数量和威力、交付能力、姿态、目标选择等多种因素的结合来实现功能性的优势,这些因素对核武库的功能性至关重要。即便如此,学者们仍然常常将优势视为决定哪个国家能在核战争中“获胜”的二元判断。在定量研究中,这种对优势的简化通常更为明显,优势被定义为一个国家拥有的核武器比对手多。这种简化尤其问题重重,因为它忽略了前面提到的核能力的许多关键组成部分。

任何这样的二元方法都忽略了关键的细微差别。竞争国家之间的核能力差异的大小也是理解核优势影响的关键。在“平等”情况下,即国家拥有相似核能力的危机中,优势应该与在一个国家的核武库远远大于对手的不对称情况下操作不同。核优势的工作也没有充分考虑危机赌注对于危机中玩家之间力量平衡的内生性。也就是说,危机是围绕核心还是次要问题发生的,是由问题中的玩家是否拥有相似或大不相同的核能力决定的;通过不分别考虑这两种二元关系,更二元的优势概念化方法无法探索这一见解。我们认为,未能认识到国家核能力差异如何影响危机赌注,最小化了在边缘政策中决心的关键作用。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理论,考虑了核优势在对称和不对称危机中的不同运作方式。

威慑取决于核武库的差异

文章提出,核武库之间的差异程度对于在国际危机中核优势的效力至关重要。研究挑战了传统观念,即核优势总是为其持有者带来战略优势。通过量化分析,文章揭示了核优势对危机胜利的影响随着武库差异的增大而减弱,尤其在极端不对称的情况下。

对称危机:当两个国家拥有相似规模的核武库时,它们很可能能够相互威慑,避免对彼此的主权造成重大侵犯。在这种情况下,核优势可能不那么相关,但在提高优势国家的风险承受能力方面可能有一些边际效应。危机的赌注通常较低,因此不太可能出现可信的核升级威胁。

不对称危机:极度不对称的情况下,劣势国家面临的是被核武器消灭的风险,因此可能会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屈服于对手的要求。然而,如果劣势国家认为退让意味着面临存在性威胁,它们可能愿意提高核战争的风险,从而威慑优势对手。文章的分析表明,当核武器优势国面对一个核武库远远落后的对手时,其优势并不明显,甚至可能转化为劣势。

研究进一步指出,核优势在不对称危机中并不提供优势,这与那些认为拥有更多核武器的国家在政治危机中能够获得战略优势的观点相左。相反,即使在对称危机中,核优势的实际效用也是有限的,因为核战争的风险和代价极高,使得核优势成为一种不太可能使用的筹码。因此,文章提出了一种更加细腻的理论框架,强调了核优势如何在不同类型的危机(对称与不对称)中以不同的方式发挥作用,从而为核武策略和军控政策提供了新的洞见。

实证分析

作者通过两阶段论证支持本文的理论。首先,国际危机行为(ICB)数据集中关于危机的描述性统计数据显示,在武器差异很大的情况下,优势并不导致胜利。其次,作者使用统计测试来证明,在不对称危机中,优势是适得其反的。在这些危机中,劣势国家能够阻止优势对手实现他们的目标。

核平衡与危机结果

表1

作者探讨了核能力对国际危机结果的影响,特别是核优势是否能够影响一个国家在危机中实现其目标的能力。作者提出了一个对传统观点的挑战,即核优势能够直接转化为危机中的战略优势。在核能力相似的国家之间的危机中,核优势可能确实提供一些优势,但这种优势在涉及核能力差异巨大的国家之间的危机中会减少,甚至可能逆转。

研究表明,那些核能力显著劣势的国家并不一定就处于不利地位。实际上,这些国家通过升级危机的潜力,可能成功地威慑了具有核优势的对手。这是因为核升级的潜力使得对双方而言,冲突的成本变得非常高,以至于不可接受。作者认为,即使是在核能力上处于劣势的国家,也能通过展示其决心来阻止具有核优势的对手实现其目标

实证分析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即核优势并不总是导致危机中的胜利,尤其是在核武库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研究表明,在一些极端的不对称危机中,具有核优势的国家实际上更可能失败。这一发现对核战略和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表明即使是小型的核武库也能发挥重要的威慑作用,而追求核优势可能并不会在提高危机解决能力和增强国际安全方面提供预期的好处。

总之,研究强调了核优势在国际危机中作用的复杂性,挑战了简单地将核优势等同于战略优势的传统观念。即便是在核武器数量上处于显著劣势的国家,也能通过展现出愿意承担核升级风险的决心,有效地威慑具有核优势的对手。

定量分析及其主要结果

图1

作者还采用了定量分析方法来进一步探究核优势如何影响国家在危机中实现其目标的可能性。通过使用国际危机行为(ICB)数据集,作者分析了有核国家之间的危机情况,并探讨了核武库大小差异对危机胜利的影响。

结果显示,当核武库之间的差异较小时,即一个国家的核武库仅略大于对方时,这种核优势似乎确实能够提升该国在危机中获胜的可能性。然而,随着核武库之间差异的增大,这种优势开始减弱,当差异达到相当大的程度时,核优势不再显著影响危机的结果。更具体地说,当一个国家的核武库远远超过对手时,这种明显的核优势反而可能成为其在危机中取得胜利的障碍。

这些发现挑战了传统观点,即核优势能够为国家在国际危机中提供决定性的战略优势。分析表明,即使在核武器数量上处于显著劣势的国家,也有能力通过升级威胁来有效威慑具有核优势的对手。这种能力源自于核武器的破坏性质,即使是数量较少的核武库也足以对对手造成不可接受的损害,从而使得拥有更多核武器的国家在考虑是否强行推进其在危机中的目标时必须三思。

综上所述,定量分析揭示了核优势与危机结果之间复杂的关系,强调了在考虑核策略和国际安全政策时需要对核优势的价值进行更为细致和严谨的评估。尤其是在不对称的核对抗中,传统的关于核优势的理解可能需要被重新思考。 

讨论:朝美关系和朝鲜战争期间的美苏关系

尽管传统观点认为核优势能够为国家在国际危机中提供明显的战略优势,但在实际的国际关系中,尤其是在核能力极度不对称的情形下,这一优势的影响却是复杂和有限的。通过分析美朝危机,作者强调了即便在核武器数量上处于劣势的国家,也能通过展示决心和愿意承担核升级风险的态度,有效地威慑具有核优势的对手。朝鲜通过一系列核试验和导弹发射,展示了其不惧美国核优势的态度,成功地让美国在追求其目标时必须考虑潜在的高风险。

此外,我们通过回顾朝鲜战争期间的美苏对抗,进一步说明了即使在核武库规模巨大的超级大国之间,核优势也未必能够直接转化为危机中的胜利。在这一历史事件中,苏联的核能力虽然不及美国,但通过战术部署和政治策略,苏联成功地遏制了美国的行动,证明了核平衡的微妙性及其对国际危机结果的影响。

总之,对两个事例的讨论都强调了重新评估核优势概念的必要性。在不对称的核对抗情境中,较小的核武库不仅能够为国家提供足够的威慑力量,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拥有核优势的国家可能会发现,其所谓的优势实际上转化为了在高风险决策面前的负担。这些发现为核战略和国际安全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洞见,特别是在考虑核武器扩散和军备控制策略时。 

重新思考核优势

本文作者深入讨论了核优势概念的实际意义以及它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作者的研究显示,传统上认为的核优势在危机中提供决定性优势的观点需要被重新评估。尽管核优势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对危机的结果产生影响,但在核能力高度不对称的对抗中,这种优势的效果不仅减弱,有时甚至会逆转,变成一种战略负担。

作者强调了在制定核战略和国际安全政策时,需要更加关注核威慑的质的方面,而不仅仅是量上的优势。即使是较小规模的核武库,只要能够确保对方在任何情况下都将承受不可接受的损失,那么它也能有效地发挥威慑作用。这一观点促使我们认识到,核武器的主要价值在于其威慑能力,而非在实际冲突中的使用

此外,作者还讨论了核优势概念对于国际军备控制努力的影响。分析表明,追求核优势不仅可能导致军备竞赛,而且还可能在国际危机中加剧紧张局势,增加误判的风险。因此,本文呼吁在核武器政策和战略规划中采取更加谨慎和平衡的方法,重视军控和非扩散努力,以促进全球安全和稳定。

最后,本文对理解核武器在现代国际政治中的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挑战了关于核优势的传统观点,并为核战略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基于威慑而非优势的框架。通过深入分析核优势的复杂性和局限性,我们强调了在高度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中,保持战略稳定和防止核冲突的重要性。 

译者:徐一凡,国政学人编译员,斯坦福大学硕士研究生。

校对 | 黎开朗

审核 | 丁伟航

排版 | 李鑫雨

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