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到中年,为什么有的人不仅没朋友,亲情也很淡薄?原因扎心但很现实

 残云伴鹤归 2024-03-21 发布于江苏
Image
这是粥左罗的第 4279 期分享


作者 l 十点苏善书  编辑 l 喜悦

来源 l 十点读书(ID:duhaoshu)

分享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点进去,预约更多日课、嘉宾连麦等


01

“我小叔才50岁就被人淘汰了

前段时间,网上爆了一个热门话题:

#我的小叔才50岁就被人淘汰了#

Image

在外甥眼里,被同辈淘汰的小叔,是有点可悲甚至可怜的。

可没想到,网友们却纷纷在小叔身上找到了共鸣:

这不就是我的理想生活吗?

帖子是这样写的:

小叔基本零社交。

没有人找他,他也不会主动找任何人。

从来不会主动参加同事们的聚会;而即使有人叫他,他也会婉拒。

上班不会巴结领导,只是默默地把自己手头的工作做好。

不抢着干活,也不想晋升。

小叔很喜欢独处,除了上班外,其余时间都会一个人宅在家里。

看书、看电视、刷手机,要么是睡大觉。

他觉得外出旅游也没啥意思,节假日也是猫在家里。以前偶尔还喜欢出门到处走走,现在丝毫没有兴趣。

即便回到老家,跟人联系也仅限于见面打个招呼。

不仅是现实生活,小叔在网上行事也十分低调。

即使再高兴的事也不会发朋友圈,对别人的朋友圈也只是看看,偶尔点个赞,仅此而已。

帖子最后,侄子评价道:

我觉得他才50岁就完全被社会淘汰,与社会脱节了。

言下之意,俨然觉得小叔是失败的。

可网友们却将小叔的生活方式奉为圭臬。

Image

“如果他有存款,简直完美了好不好。”
“今年27岁,我已经是这样的生活。”
“这叫活通透了。”

为什么一种生活方式,在亲友眼里就是“失败”的,在网友眼里却是“通透”?

我觉得,这是因为:

小叔的生活方式,与现在一部分人的生活,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重合。

当下很多人过得就是这种生活:

奉行“工作是价值交换的合作”,并不觉得谁就比谁低一等。

没有无意义的内卷。

不屑于阿谀奉承,也不屑于溜须拍马。

上班努力工作,下班好好生活。

健身、看书、刷剧、逛街。

舍弃无意义的社交,专注自身觉得重要的事。

在传统的价值观里,一直强调要重视人情世故,要多走动,“多个朋友多条路”。

但很显然,如今的人并不这么认为。



02
为什么现在的人
  越来越不喜欢人情世故了?


网上有一个热门话题:

“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不喜欢人情世故了?”

有个回答一阵见血:

“他们是真的不懂、不喜欢人情世故吗?我觉得不一定。他们排斥的是他们不喜欢的那部分,是无效的社交、无谓的社交、目的性过强的社交。”

传统的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

大家都信奉“亲戚朋友多,出门好办事”。

所以,没事的时候要经常走动联络感情,即便心里再不喜欢,也不会闹得太难堪。

可现在的人经历的时代,又不一样了。

他们从乡土或集体的人情社会里走出来,到陌生的城市里工作。

人情绑定变得不像以前那么牢靠,几十年不变化。

平日里,他们不再需要复杂的人际关系。

如果可以,一年都不会跟邻居打声招呼。

如果说有什么是非要维系的,那可能就是同事以及上下级的沟通了。

如果想升职,就需要维护好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如果想工作顺利,就需要维护好与同事的人际关系。

但这一点,现在似乎也不是绝对的了。

如果你压根没有职业上升的需求,或者公司人际关系很简单的话,你甚至连职场关系也不必有。

就像上文中的小叔。

我有一个朋友,上班就属于零社交状态。

每天按时上班,到点下班。在规定的时间内,她保质、保量地完成上级交待的工作任务;一到了下班时间,直接失联。

问她就是:“下班之后,就是属于我的时间。我的私人时间不容侵犯。”

对领导微笑,也只是礼貌。跟同事相处,也只是点头之交。

同事说她高冷,她说:“我是来工作赚钱的,又不是交朋友的。就算交朋友,我有自己的朋友,不想再交了。”

她想的很明白,工作就是价值交换。

她付时间,老板付工资。没有谁比谁高贵,也没有谁需要巴结谁。同事处得来就处,处不来就再见。不挑拨是非,也不搞小团体。

这样的职场关系,让她十分清爽,完全没有任何情绪内耗。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不。

以往让大家很是头疼的一个问题:春节回家,逃不过的亲戚询问和教育。

如今,也无差别地被整顿了。

近几年,出现一个概念:

断亲族。

这一代人,已经不“串门”了,甚至主动断绝与那些讨人嫌的亲戚的交往。

平时的工作就已经够累了,他们不想再在虚假的人际关系里浪费时间演戏。

他们想的,只是做真实的自己。

Image



03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
  不喜欢人情世故了?


中国,自古便是人情社会。

在这样的语境之中,我们的办事逻辑便成为了:

“多个朋友多条路”。
“认识人,好办事”。

谋生也好,处事也罢,我们似乎必须习得一些人情世故。

而现实中的种种案例,似乎也在不断强调:懂一点人情世故的人,就是会比那些不会社交的过得好。

在“熟人社会”里,无论你愿不愿意,平时多多少少都需要维护一点人际关系。

那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人情世故了?

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聚集模式”的变化。

以往无论是农村城镇,还是国营大院,大家的关系一代接着一代,错综复杂,稳定牢靠。

你的“人情世故”,维系的不仅是你自己的关系,还有可能牵扯到父辈、平辈甚至子侄一辈的关系。

而如今,由于经济环境的转变,大量私营企业崛起。

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和中年人,离开了原本的“关系网”,来到陌生的城市打拼。在这里,他们没有任何旧有人际关系的羁绊。

而且,城市越大,对于普通人而言机会越平等。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吃到饭,而且能力是可以与收入成正比的。

这时候,提升自己带来的收益,就要比钻研人际关系大得多了。
Image
而同时,“人情世故”也好,“为人处世”也好,他们的定义,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普通为人处世,用于维护日常关系,困难时能互相搭一把手;中层人际交往,指的是上下级之间的相处模式,一般是情绪价值和利益的互换;而顶层人际交往,则没有太多的弯弯绕绕,本质上就是利益交换。

这些并没有错,就像上面说的,人情世故的本质,就是互惠互利。

我们真正厌恶的,是那些畸形的人情世故。

前公司有一位同事,大家一提起他都直摇头。只因他能力一般,却在搞人际关系上极尽钻研。

对上,他笑脸逢迎,领导的马屁他拍得最响;对下,他排除异己,不喜欢的人就打压,阿谀他的人就得利。

公司里很多人都看不惯他的做派,也很鄙视他的嘴脸。

而相比之下,公司里另外一位领导的处事方式,却赢得了很多人心。

作为中层,他虽然也对领导尊敬有加,但保持在一定的尺度之内。不会过分吹捧,也不会过分放下自尊。

对待下级,他任人唯能,公平公正。不会故意找麻烦、使绊子,也不会随意把人当情绪垃圾桶。而是尊重大家的意愿,助益每个人的职业发展,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心悦诚服。

Image

可见,人们讨厌的从来不是人情世故,而是:以让渡自尊的方式媚上,以作威作福的方式欺下。

以雷霆之势对内,以犬儒之姿对外。

没有人愿意在无法双赢的关系中,一直待下去。

职场如此,其他关系亦如此。

套用《让子弹飞》里的一句话:这一代人,就是想要站着把钱赚了。



04
有人在的地方
就有“人情世故”


确实,我们不得不承认:只要有人在的地方,人情世故永远都不会消失。

每个人也总是会有自己的选择:

有人会为着心中的欲望前赴后继地走上这条攀升的道路;就有人会为了守住内心的清明而不沾染世故。

前段时间,某高管跪舔其老板的采访在网络疯传,引起全网群嘲。

一句“有人教你怎么做事,还有人给你发发钱,哪有这么好的事啊”,气得打工人咬牙切齿。

明明是付出劳动换取等值的报酬,经他之口被偷换成公司成了“衣食父母”,而打工人什么都不是。

一句“我没有看过公司给我的工资条”,闭眼信口开河,还妄图让打工人反省自己的“追求”。

一句“给我一间离您比较近的办公室,我得随时跟您汇报”,充满了油腻、圆滑和媚上,每个字都在展示自己的“忠诚”。

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现实中能说出这种话的,往往又不是一般人。

从小到大,没有任何教科书里会写明这些潜规则;可长大之后,我们又都会自觉默认这套机制的存在,即:

上位者提供资源,下位者提供财务价值和情绪价值。

只要上位者欲望满足,下位者就会得到利益。

这样看,“人情世故”的背后,依旧是一套权力机制的运作:

谁沉迷权力,谁就会追逐权力;
谁疏远权力,谁就会获得自由。

Image

写到这里,我想大家大抵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一直想要在人群簇拥,而有些人却愿意远离漩涡的中心。

是因为后者想得很明白:自己到底是哪一种人。

他们一切都听从内心的声音,坚定而持续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相反,那些内耗的人,则往往陷入纠结和无奈:既不想同流合污,又无法彻底远离。

结果只能是不断地磨损身心。

所以啊,真正的聪明人,都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坦然付出相应的代价而已。

如果志存高远,那就躬身入局;
如果生性淡泊,那就远离纷争。

如果说这个时代还有一种人,能够在纷杂的人世里保持自洽,乐得自在。

那就是懂一点人情世故但不同流,守一处内心宁静而不方讷。

大隐隐于市,历练在红尘。

人生的至高修行莫过于此。

你是怎么看待“人情世故”的?会为此烦恼吗?欢迎在留言区一起交流。

点个【在看】,愿你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