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问1520:作为一个脑血管病介入医生,我为什么要去疼痛科学习?

 刘锐Ryan 2024-03-21 发布于陕西

日进一卒,功不唐捐。

今天是咱们一起学习的第 1520

一、专科与技术
我把自己定位为脑血管病介入医生,这本身就是狭隘的。从专业划分上,我属于神经内科医生,从亚专业及技术特色方面,具备脑血管病介入技术和资质。
从医院管理角度而言,以技术特色或亚专业为纬度进行患者的收容和救治,可能是高效益的,但对于患者而言是则是非常麻烦的。很多情况下,患者甚至是本院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自己的病该去哪个科看。
试想,一个以头晕头昏为主诉的患者,首先会被分诊到神经内科门诊。门诊考虑排除前庭功能异常,则需要去耳鼻喉科做电测听。之后至超声科和影像科进行脑血管检查。如果存在心慌、晕厥、高血压等,需要去心内科门诊。如果检查发现脑血管狭窄需要去脑血管病专科进行介入诊疗……
所以,为了让患者少一些麻烦,当然也是出于科室绩效因素,有些检查或治疗就可以在一个专科内完成。于是神经科医生做起了脑血管介入,而同时,开颅的神经外科也做起了微创介入,影像介入科也开始去处理脑血管……
不同的专科,是因为一项技术而聚焦于同一类疾病,还是因为一类疾病而聚焦于同一项技术?我觉得更可能是前者。脑血管病固然发病率高,社会危害大,但还有很多常见慢性病,如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因为没有很好的技术解决方案,而得不到更多专科的关注。
二、技术水平与医疗风险
技术是有门槛和台阶的,一旦过了门槛、上了台阶,水平的差别并不大,极少数情况才需要丰富的经验。而这珍贵的经验往往又没有很好的公众传播载体。
同行之间尚可互相学习交流提高,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存在信息壁垒,接受的医疗服务往往是平均水平。即使患者有幸遇到了高水平医生,其病变复杂程度也只需要医生用到七成功力。复杂病变遇到高水平医生处理的经典案例,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
所以,安全的医疗服务是用自己的平均水平来帮助患者解决常见的问题。而那些高风险的医疗服务有三个特点:技术需求超出平均水平;不是患者的常见问题但却是棘手问题;问题可能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脑血管介入医生的纠结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脑血管介入的医生,做的就是高风险的医疗服务。越是水平高的医院和医生,越是承担高风险。
毕竟同行们都知道,急诊取栓,只有约50%的良好预后,接近一半的患者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颅内狭窄需要高于平均水平的技术;慢闭再通不是患者的常见问题,却是棘手问题,这二者又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
高水平的脑血管介入医生纠结的不是个人是否具备足够的技术经验,而是纠结患者值不值得去冒险。因为这个风险是冷冰冰的研究数据,摆在那里,谁也躲不掉。
那么我们还能再为患者做些什么呢?是继续在脑血管介入这条路上去深钻,去改写冷冰冰的数据,还是用“平均水平的成熟技术”来帮助患者解决更多的常见问题?我认为,二者都需要。前者是探索给合适的人群以最佳方案,后者是给大多数人以可靠的方案。
四、什么才是“神经介入”
那么这“平均水平的成熟技术” ,在哪里?
过去的两年里,我和同道们一起去学习推广经桡动脉入路行脑血管介入。这就是用心内科的“平均水平的成熟技术” 桡动脉入路,去解决常见问题“脑血管造影以及合适的介入治疗”。这样的更加舒适高效的方案受到患者和术者的欢迎,在很多中心已经成为了首选入路。
但这依然属于“血管内介入”,学习的门槛和台阶对于有经验的医生而言并不高。那么,“血管外介入”呢?我们除了干预血管,能否去干预神经?究竟什么才是“神经”介入?
五、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我承认,作为工作了十余年的神经科医生,我对神经的理解还是局限的。因为,我们很多时间都在自己已有的平均水平的舒适区里,或者陷入基于冷冰冰科研数据的纠结与医患沟通之中。
我们极力地用数据去说服患者,也在说服自己。但是,对于那些不影响生存但影响生活的症状,那些不值得冒险但又不忍心放弃的病变,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再深入反思一下,我们对中枢神经的功能区,对外周神经的走形和分布,了解的够吗?精吗?准吗?我们有了很多的理论建树,但实践方案效果好吗?我们把患者的真正需求当回事了吗?
神经生理学家韩济生院士把“疼痛” 当回事,以“针刺”之术,载神经生理学之道,治普众之症,从而发展了“疼痛 ”学科。而疼痛科医生往往自诩为“精准的周围神经病医生”,以神经科道不清说不明的“痛”为关注对象,衍生出一系列包括阻滞、调控等微创治疗技术,直接解决患者的问题。
其实这是神经系统的症状之一,神经所引起的症状之丰富,涉及各个系统,当然也包括脑血管系统。迷走神经调控,星状神经节阻滞,蝶腭神经节阻滞,也都被证实过能够促进康复,改善脑供血。
常见的失眠,头晕,甚至鼻炎,痤疮,消化不良,都和周围神经、自主神经有关。而这些问题就是往往被医生所忽视的“不要命”的常见问题。再回到文章开头,这些问题按专业划分,又属于哪个科?
、我来学什么
作为脑血管病医生,我是专业的。但对于疼痛科及其相关技术,我是门外汉。在外围去看,这个专业很美,能解决不少问题,也有不少问题需要去解决。有些学问,也有更多的学问需要去研究。
所以我决定走进来看看。我选择到宣武医院疼痛科进修学习。有意思的是,我发现一起走进来的有麻醉科医生、骨科医生、中医科医生、康复科医生还有神经外科医生。像我这样的神经内科介入医生似乎仅此一个。大家是因为技术而走到了一起,使用同样的技术来解决不同的疾病的共同问题。
宣武疼痛科的老师有两句话我觉得说的特别好,
一句是:扶上马,送一程;
另外一句是:希望大家各取所需。
我也不知道我的诸多疑惑能否在这里得到解答,也不知道能否取到我所需。但以道御术,术尚可求。
以此文为引,怀忐忑之心,敲开新领域的大门
2024年3月20日于北京牛街

刘锐 | 医生
南京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
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05号




声明:本公众号内容选摘自专业文献,仅供专业人士学习,不作为非专业人士诊疗依据。

本号不接受网络问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