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评“邯郸初中生遇害案”:他们没有共情能力 杀害别人就像损害物品

 金苹果6 2024-03-21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心理学家表示,三名主犯他们这种所谓极强的心理素质是因为共情能力的缺失,杀害别人就像损害物品。针对青少年缺乏共情能力的相关心理问题,央广网《央广营养课》栏目访问了应用心理学博士、二级心理咨询师廖春岭,为大家解答了相关问题。

廖春岭

图片

廖春岭

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级社会工作师

北京电视台专访心理专家

北京城市广播《老年之友》常驻心理嘉宾

北京电视台“建党99周年献礼”心理嘉宾

美国催眠治疗师学会(AAH)催眠治疗导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内观疗法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观疗法专委会常务理事

社心联老年心理专委会常委

北京市博言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主任

北京国奥心理医院专家

专家表示,共情能力是指个人理解和感受他人内心的能力,及对他人的感受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共情能让自己体验到对方的痛苦,因此有人说:“具有共情能力的人,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共情能力的缺失不仅影响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还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同伴困难时显得冷漠,甚至采取排斥或欺凌的行为。那么,产生这种心理问题的背后原因有哪些呢?

图片

廖老师告诉我们,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内容、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科技发展对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等。

01

一.家庭层面

在家庭层面,共情能力是以孩子本身具有爱、感情丰富为基础的。有些孩子根本不懂爱,也没有感情,就不会有共情能力。

图片

这主要是在孩子抚养过程中,父母(主要是妈妈)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长时间陪伴孩子,甚至直接交给老人抚养,孩子长时间缺少妈妈的抚慰,这会造成孩子缺少对父母的依恋,缺少爱的体验,以至于孩子不懂爱,没有感情。这样更难以产生共情能力,难以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系。

02

二.学校层面

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共情能力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幼儿园和低年级阶段,老师要具备妈妈的品质和胸怀,注重培养儿童的爱和情感,使儿童的人格往更加整合的方向发展。

图片

重视情感教育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如果一味坚持考试导向的教育模式,可能导致学生过分关注成绩,忽视了对同学的理解和关心。

03

三.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快节奏、高竞争的社会背景下,个体往往更注重自我实现,而忽略了自己完整人格的建设,更忽略了对他人的理解和关照。网络上的暴力和负面情绪也可能对青少年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产生负面影响。

04

四.科技发展对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青少年沉迷于虚拟世界,缺乏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感受对方实际情感的机会,难以形成共情能力。

图片

在网络空间,人们更容易隐藏真实情感,这可能导致青少年在现实交往中难以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

怎样提升未成年人的共情能力?

专家指出,共情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培养孩子的“爱”开始,孩子爱的来源主要是父母、尤其是妈妈的陪伴, 有爱心的孩子,就会感情丰富、理解他人,就容易具备共情能力。

图片

孩子爱的培养除了父母,老师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老师们的关爱会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并和小伙伴们良性互动,培养孩子们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社会上,也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健康的环境,不要污染孩子刚形成的善良情感。因此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情感发展和社交技能培养的环境。

直播预约

3月20日,《央广营养课》直播继续。你想了解更多关于骨骼运动与健康的知识吗?《央广营养课》邀请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营养专业研究员、中国营养学会运动营养分会秘书长艾华,为大家解读《春回大地动起来》。


央广营养课

关注视频号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编辑:王熠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