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阳用药大法:精讲补阳之药!

 FyssqzhOk 2024-03-21 发布于湖南

补阳类药物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中药,我们不妨从补阳类药物的代表药物狗脊谈起。

一、补阳药如何补阳

    狗脊之味苦而甘,性微温,归于肝、肾经。其功效为:补肝益肾,强腰健膝,祛风利湿。

    徐灵胎说:“此以形为治。狗脊遍体生毛而多节,颇似狗之脊。诸兽之中,惟狗狡捷,而此药似之,故能入筋骨机关之际,去其凝滞寒湿之气,而使之强健利捷也。老人精血衰,则筋骨空隙中尤不能舒展,故于此药为尤宜也。形同而性亦近,物理盖可推矣。”

    徐氏所谓之以形为治,亦即象形而治之义,其真旨并不是说药物的形状就能治疗疾病,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随便用面粉捏造一个狗脊形状的东西,它就具有狗脊所具有的功能了吗?显然不是这样的。

    象形学说有其更深刻的内容,这一点现代药理也无法解说得透彻。狗脊的生物成分不外就是淀粉和鞣质,无论如何也得不到它具有补肝益肾而强腰健膝的功效。因为,狗脊内在还含有一种功能性的药用性质,这恰是任何科技都观察不到的非实质性的功能,它就像人体的经络一样,客观存在却无法被一般人直接感知。

    关于象形学说的实则,说得更深刻一点,那就是宇宙万物都存在的理、象、数这三个基本原则。

    南怀瑾说:“根据《易经》的观点看宇宙的万事万物——人生也好,情绪也好,思想也好,都有它的原则和道理。以我们现代的观念而言,理是属于哲学的,宇宙间万事万物既都有它的理,也必有它的象;反过来说,宇宙间的任何一个现象,也一定有它的理,同时每个现象,又一定有它的数。譬如这个录音带,是录音用的。它能录音,其中有很多理;录音带的样子、大小以及它还会放出声音,就是它的象;这卷录音带,若干分钟可以录完,有若干长,若干宽,这就是它的数。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理、它的象和它的数。”

    另一方面,凡是药物都存在这样的共性:自然性与自身性。狗脊之形自然而生,并非经任何人为的改变,它之所以生长成这样的形状,就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而这个道理,就是象形学说的实质,而狗脊的这个自然生成的属性,就是它的自然性。当然,不同的狗脊其药效虽大致相同,但却自有细微的区别,这是由其自身性而决定的。

    狗脊的质地甚是坚韧,这充分说明它本身的精气是很充足的,所以它就具有很强的补益精气的作用,也就善于补肝益肾。这里说的精气,也就是这个气,很多人都不理解,西方医学更是无法接受,原因就在于它虽客观存在却又无法感知,尽管能够感知但也很难把握它的全部。就拿水和水蒸气来说吧,它们在化学的物质结构上都是由水分子组成的,但很明显的是,它们至少在温度上存在区别,故其功效也必定存在区别。这与实证科学似乎是对立的,但这却偏偏是中医的特色。

    在补阳类药物里,有几味药物具有明显的祛风利湿的功效,它们分别是:巴戟天、狗脊、仙茅、淫羊藿。初学者可以将它们取字拼句地归纳记忆它:天狗仙羊祛风湿。这里的“天”指代巴戟天、“狗”指代狗脊、“仙”指代仙茅、“羊”指代淫羊藿。其中,巴戟天、仙茅与淫羊藿都具有辛味,它们之所以能祛风利湿是很好理解的。唯独狗脊不具备辛味,却是味苦而甘,它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祛风利湿的呢?

中药的治病功效不外通过祛邪与扶正这两种方式来完成。狗脊不具辛味,自然就不能通过辛散祛邪的方式来祛风利湿,那么,它就只能通过扶正这一方式来达到祛风除湿的目的了。特别地,它的扶正功能并不以实质性的补益为主,所以它所扶的正就更接近于人体的正气。正气恢复,邪气自然消退。至于其中的机理如何,我们在这里不妨进一步地讨论它。

    盖肾是水脏,其象如地球上的大海,其卦象于坎,中具水火之道。昔贤每以卦象易理以解说祖国医学,以坎卦象于肾,卦之上下各为阴爻而中间则为阳爻,以明肾中阴阳水火,含蓄交融之义。而坎卦中一点真阳,亦称命门之火,为人身生命之根。为方便解说,本着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我们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用大海来比喻肾脏,用地球来比喻人体。既然肾中存此作为人身之根本的命门之火,那么,大海中所存在的地球生命之根本的命门之火又是什么?是石油点燃之火。

    我们知道,作为燃料的石油与一般的木柴是不可比拟的,只有石油点燃之火才能担当地球的命门之火。肾中之火宜藏不宜露,因为它是真阳,真阳耗尽了,生命也就结束了。当然,肾脏虽小,真阳却是不易断绝的,平时房事过劳,虽有肾虚之证,亦不妨大碍,吃点补阳类药物就很容易恢复。问题是,补阳之药所做到的,难道就真的把真阳填充了呢?

    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补阳类药物所填补的,只不过是一些木柴而已,石油哪可以说补就补的?它须得历经千万年的演变才能形成的啊!所以,补阳类药物所做到的,只不过是继续开采那隐藏着的石油而已。而不断的开采,无尽的浪费,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地球的气温不断升高,生命在加速缩短。同样的道理,人体受补阳药物过多,泻泄频繁,其结果也只会是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

    中医所讲求的养生,如不是紧急关头,必不会乱投补阳类药物,尽管是服用了补阳类药物,亦应以收藏为宗旨,纵欲亦须有度。地球的内温高了,自然就有火山爆发的时候,但哪会有天天都爆发的可能?

    狗脊并不具备明显的实质性补益作用,它只有非实质性的功能作用,也就是说,狗脊不会给人体补益柴火之类的东西,但它却善于开采人体中的石油,石油被开采出来并得到妥善的应用,风湿邪气自然就远离人体。这就像关上房门生火取暖,又何来风湿缠身?

    狗脊看似无甚补益实则大有补益,因为它善于开发大海的宝藏啊!也正因为这样,狗脊就不能长服多用了,恐防真阳耗尽而小命不保矣。不仅如此,所有的补阳类药物都应少服为宜。

    那么,吃什么有益于肾脏呢?诸如菟丝子、猪腰之类的补肾类食物就更为有益于肾,这就是中医所谓的“以脏补脏”。虽说猪腰(即猪的肾脏,俗称猪腰)所含的“石油”与人体的不尽相同,但多吃即能有效地补益它,补益不了石油,加一点煤炭也不错呀!

二、补阳药中的几个特例

    在补阳类药物里,有数味药物具有明显的固精缩尿的功效,其中有三味最为常见,它们分别是:益智仁、补骨脂与菟丝子。初学者可以将它们取字拼句地归纳记忆它:固精缩尿智脂丝。这里的“智”指代益智仁、“脂”指代补骨脂、“丝”指代菟丝子。

    由于所有的补阳药都具有温补肾阳的功效,肾得其补,膀胱自当受益,所以,在理论上,所有的补阳药都具有固精缩尿这一功效,只不过有的作用不够明显罢了。另一方面,上述三味药物又因兼有辛温之性,除善温补肾阳使其蒸腾水液得力之外,又能温化肺阳,以助其输布水液之能,故其固精缩尿的作用较为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菟丝子虽说是性凉之物,但这只不过是建立在其味辛甘基础上的性凉,辛甘发散为阳,故其凉则为阳中之阴。或者说菟丝子的第一药物显性是凉,其第二显性属温。另外,前面那几味具有明显的祛风利湿功效的药物虽亦同时具备温补肾阳与辛温之性,但却多杂以味甘或气香等性而又归于脾经以主湿。菟丝子虽亦兼具甘味,但因其属性凉之物,而肺金应秋而气凉,故其最受肺金之所喜,所以,菟丝子虽能入于脾却不久留于脾,其主归于肺,故而主固精缩尿之效也!

    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补阳类药物中的动物药的代表:蛤蚧。

    蛤蚧,其善固气,含尾急趋,并不动喘,故止喘实神。至神功用,全在于尾,尾伤即有毒,所断之尾反可用也。其尾伤,大概是其自身排毒以祛外邪之侵,故而有毒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本品味咸性平有小毒,功擅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咳,疗肺痈消渴,助阳道。过去的人讲,补能去弱,是人参、羊肉一类。蛤蚧尾断而自能速生回复,当知其阴阳之强。蛤蚧补肺气,定喘止咳的功用像人参,益阴血助精补虚,功同羊肉。

    不只是蛤蚧,很多动物类药物的功效或毒性都集中在它们的尾巴上面。这很像物理学上的“端点放电”现象。在物理的电学里,由于电荷之间的相互排斥,使得大部分的电荷都集中在带电体的端点处。当电荷大量集中,达到击穿空气能力的时候,便出现“端点放电”现象。

    至于动物类药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类似于“端点放电”现象的情况,我们目前未能给出完满的答案。但我们知道,蛤蚧的形象甚似恐龙,它其实就是恐龙的一个分支种系,它的生命已经有数亿年的历史了!面对这样的一个物种,难道你不觉得敬佩吗?其色黄白而味咸,颇具土生金而金生水之象;其尾断而自能速生回复,似有再生之义,所有这些,难道我们就视而不见?然而,我们的祖先早就根据象义学说从这些现象中得知蛤蚧的药用功效了!

    觉得很不可思议是吧?不仅如此,蛤蚧作为一种动物类药物,其实也属于狭义范围内的虫类药物。自《本经》起,虫类药物就被我们的祖先们所看重,至张仲景时,张氏更是开辟虫蚁通络之治法,叶天士十分赞赏张氏这种开辟性的行为,并在评论鳖甲煎丸时说:“方中大意,取虫蚁有四:意谓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追拔沉混气血之邪。盖散之不解,邪非在表;攻之不驱,邪非着里;补正祛邪,正邪并树无益。故圣人另辟手眼,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治经千百,历有名验。”

“飞者升,走者降。”叶氏此论乃由象义学说而得此妙论,其正确性自然不容再论,但其真意亦应活看。例如,飞者升未必就一定是说凡是会飞的物品就必定能上升至心肺之间,事实上,有很多“飞者”还是会进入肝肾的。常言道:“飞物多能通络。”很明显,这里的意思是说飞物多是进入络脉并发挥药理作用的。既然是进入络脉并发挥药理作用,那么其物就必须长时间地停留在络脉之间。相对与经脉来说,络脉已经是在上之部位了,非“飞者升”难以长时间地停留于此啊!并且,无论是心肺还是肝肾,都是有络脉的,那么,多数的飞物尽管也能进入肝肾,但绝大部分都是进入肝肾的络脉而已。

    同样的道理,“走者降”除了说明此类药物多归于下焦部位,还说明它们能更好地进入肝肾的经脉或血分之间。正因为这样,蛤蚧才更有效地发挥其药理作用。虽然蛤蚧表面是补阳之物,但若纯粹补阳,想必难有如此效能,须知阴阳互为根生,若要大补其阳,先要大滋其阴,蛤蚧正是能深入肾阴之间并大滋其阴,而后才表现出它那大补肾阳的功效啊!

    此外,叶氏又有“灵动迅速”之论,这就更不可思议吧!一个生物体被煮熟了在人体中还保留着原来的特性?西医认为这简直就是不可理喻,但在中医的范畴里,这就是真正的道理。“道可道,非常道。”尽管我们未能尽晓其理,但事实就是如此啊!

    并且,如果我告诉你,因为奇数属阳,补阳药的量最好用奇数,用蛤蚧最好用一条或三五条等等,你是否就更加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呢?我不敢确定补阳药的量用一克或三五克等奇数是否就真的会起到更好的作用,因为这里面已经渗杂有太多的人为因素,已经不再循合自然,但如果蛤蚧的用量是以奇数条为计算单位的话,其效果必将更好,因为一条蛤蚧就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就是一个自然的周期,奇数条蛤蚧的周期还是属于阳,它对于补阳来说,一定不会起到什么反作用的,并且,它们在起药理作用的时候必将起到“同气相求”的物理规律而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你对此还要问为什么,那么我认为你最好先去问问天文地理与中医的“天人合一”。

蛤蚧温补肺肾、定喘兴阳

蛤蚧温补肺肾、定喘兴阳

    蛤蚧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品。性微温,味咸,入肺、肾二经。是一味温补肺肾的佳品,朱老认为凡是久病虚损之疾,均可配合用之。《本草纲目》盛赞其功效;“补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赢,功同羊肉。”所以诸如肺痿咯血,咳嗽喘促,久病体虚,面目浮肿,年老呃逆,消渴,经闭,阳痿,遗泄,腰痛折伤等属于虚寒症者,均可用之。

    由于性微温,故凡阴虚肺燥,或肾经有湿热,或相火炽盛者,均宜慎用;或配合养阴药同用,始可制其偏。

    人药多作丸散剂,每次量为0.3~0.6 6克,日2~3次。

    (1)哮喘  朱老历年来,凡遇顽固虚喘(包括支气管哮喘、心脏性喘息),久而不愈,或合并肺气肿、肺心病,气促、面浮肢肿,呈现肾不纳气者,除有感染者外,均用“参蛤散”(甲方),每收佳效;其功能逐步稳定病情,以至少发或不发。处方:蛤蚧1对,红参、北沙参各20克,紫河车24克,麦冬、化橘红各12克,共研细末,每服2~3克,日2~3次;症情改善后,每日服1次。

    (2)阳痿、滑精  本品擅于温肾助阳,兴阳起痿,固摄下元,故对肾阳虚衰而致之阳痿、遗精,均有良效。朱老常以蛤蚧为主药的“补肾丸”(蛤蚧1对,熟地黄、菟丝子、金樱子、巴戟天、淡苁蓉各45克,紫河车30克,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6克,日2次)治之,奏效甚好。但如苔黄质红,下焦有湿热或相火炽盛者,则不宜使用。

    蛤蚧的临床应用,可上溯至宋代。《开宝本草》谓其“主久肺痨,疗咳嗽”。《日华子本草》谓其“止嗽”。《海药本草》谓其“主肺痿上气,咯血咳嗽”。均言其为治虚劳咳嗽之要药。李时珍《本草纲目》对蛤蚧的功用,有过精辟的分析,云:“昔人言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蛤蚧补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赢,功同羊肉。近世治劳损痿弱,许叔微治消渴皆用之,俱取其滋补也。刘纯云气液衰、阴血竭者宜用之;何大英云定喘止嗽,莫佳于此。”盖蛤蚧咸平,长于益肺气,又系血肉有情之品,能益肾精,不失为补肺益肾、收摄肾气之良药。故久咳虚喘亟宜用之。李时珍还指出,蛤蚧有“兴阳道”的作用,即因其能益肾精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蛤蚧的乙醇提取物可延长雌小鼠的动情期,对去卵巢鼠则可出现动情期,并使子宫及卵巢的重量增加,证明其有雌性激素样作用。

    朱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曾自拟“参蛤散”(乙方)一方,药用:蛤蚧2对,红人参、桃仁、杏仁、桑白皮、贝母、甘草各30克,共研细末,每服4克,1日3次。究其方源,则从宋代《圣济总录》治肺嗽、面浮之独圣饼(人参l株,蛤蚧1对为饼子),《太平圣惠方》治虚劳咳嗽及肺壅上气之蛤蚧丸(蛤蚧、贝母、紫菀、杏仁、鳖甲、皂荚仁、桑白皮)化裁而出。朱老指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肿心病患者,多系肺肾两虚,盖肺与肾为金水互生之脏,肺主气而司呼吸,肾主纳气而为呼吸之根,久嗽未有不累及肺肾者。人参大补肺气,蛤蚧大补肾精,精气足则喘平嗽止。然久病虽多虚,亦多兼夹痰瘀之邪,故扶正必兼祛邪,方能标本兼顾。杏仁下气宣肺,桃仁活血化瘀,桑皮、贝母清肺化痰,生甘草泻火止嗽,如斯则肺气得补,肾气得纳,痰热清化,瘀去新生,而奏标本兼顾之效。

    蛤蚧入药,以尾部力量最强,故无尾者不用。用时须剔去细鳞,去头足,以黄酒浸透后烘干研作细粉,入丸散剂,作汤剂则效力减弱,且其气颇腥,易于作呕。

附子温五脏之阳,要善用,不可滥用

附子,是中藥四大主药(人参、石膏、大黄、附子)之一,四大主药又称之为“药中四维”,可见其重要。附子之功,在于溫五脏之阳。

   古今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氏。仅以《伤寒论》六经病中用附子而言,在太阳篇者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泻心汤、芍药甘草附子汤;在少阴篇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真武汤、茯苓四逆汤;在厥阴篇有乌梅丸。几近20方之多,竟占全书112方的l/6強。在使用附子的处方中,最为重要的,乃在于其强心作用的四逆汤诸方,盖热病死于热者不多,而死于心力衰竭者众。昔章次公先生独具慧眼地指出:“仲景是发明热病心力衰竭的第一人”,而抢救热病心衰,也就是“救逆”的首选药物,即为附子。20世纪30年代,祝味菊先生以善用附子称誉于上海,时人称为“祝附子”。虽高热神昏,唇焦色蔽,息促脉数,仍力主用附子,就是抓住了热病耗伤心力这个要害,使许多重笃病人转危为安。章先生曾在陈苏生氏编《伤寒质难》一书的序中说,他非常佩服祝味菊用药的“心狠手辣”。章先生亦善用附子者,他对热病中、后期,邪势方衰而体力不支,有厥脱之危者,赏用《冯氏锦囊》之全真一气汤,此方人参、附子与地黄、麦冬同用,强心救逆,养阴益气,在热病治疗中可谓别开生面。但是祝、章两先生这样的经验和见解,却是空谷足音,庸浅者且诽谤之,直至近30年,始重现辉煌。以四逆汤(及其改进剂型)治疗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广泛用于内科临床,其强心升压,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非常突出。

  朱老指出:热病用附子,要见微知著,如果出现四肢厥冷、冷汗大出、脉微欲绝、口鼻气冷而后用之,即置病人于姜附桶中,亦往往不救。他|曾提|出|以|下|標|準|:舌|淡|润|嫩|胖|,口|渴|不|欲|飲|,或|但|飲|熱|湯|;面|色|蒼|白|;汗|出|,四|肢|欠|溫|;小|便|色|清|。虽同时兼见高热、神昏、烦躁、脉数,亦当用附子,振奋衰颓之阳气,避免亡阳厥脱之变。20多年前,在朱老的指导下,我曾把附子用于许多例重危病人,特别是小儿中毒性细菌性痢疾、麻疹合并肺炎,虽高热脉数,亦在所不忌,有效地挽救了许多重危症的生命。前些年,我曾在北京安贞医院儿科会诊一朱姓肺炎病人,高热持续8日不退,昏睡,烦躁不安,呼吸急促,脉搏一分钟150次,而面色苍白、有汗、舌淡、溲清,我当即用了红人参、附片、龙骨、煆牡蛎、白芍药、炙甘草、紫苏子、葶苈子、枳壳、桔梗等。病区主任看了处方,问:人参大补,附子大热,现在孩子体温39oC以上,照你们中医的说法是,邪热方炽,合适吗?笔者反问她:“如果心力衰竭,你们用不用抗心力衰竭药?

这就是中医的抗心力衰竭药。”结果连续3天用了3剂药,病情日见好转,体温显著下降到低热,脉搏也降到每分钟l00次以下。附子强心的有效成分为去甲基乌头硷,现代研究证实其强心作用可靠,有改善外周及冠脉血循环,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排血量,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作用。近20年来,己有参附注射液肌肉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更有效地发挥了附子急救的作用。急性热病如此,慢性病过程中出现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用附子亦有著效。盖心力衰竭以阳气虚衰为本血瘀水仃为标,对心力衰竭而见心悸怔忡、自汗短气、神疲乏力,甚至身寒肢冷、浮肿尿少、夜尿多、舌淡苔白、脉弱或结代者,朱老常用附子为主药,振奋心肾之阳,伍以人参、茯苓、白术、生姜、赤芍药、白芍药、桂枝、葶苈子、仙鹤草、丹参、益母草等,毎收捷效。照仲景用法,附子用于厥脱急救,挽阳气之亡失于倾刻,须用生者,其力始宏。但生附子应用不当,常致中毒。目前市售之生附子又往往告缺,朱老认为用熟附子效果亦甚显著,似不必拘泥。

   附子温肾阳,既用于肾阳虚惫不能化气行水、尿少所致之水肿(如人参汤、真武汤),又用于虚劳之夜尿频多、腰痛神疲之症(金匮肾气丸)。泌尿系结石方中稍佐附子3~5g,有增强排石之功。

   附子温脾阳,对脾阳虚水谷运化失职之久泻、水泻,或暴泻损及脾阳者,附子合炮姜、焦白术、茯苓、甘草、人参、伏龙肝,少佐烏梅、黄连,取效亦捷。

   附子温肺阳及肝阳,中医术语中习惯上不称肺阳虚、肝阳虚,实际上肺气虚而有寒象者即为肺阳虚(如咳喘、咳痰清稀、背冷、形寒);肝为刚脏,内寄相火,肝阴肝血为本,肝阳肝气为用,肝阴肝血虽多不足之证,肝阳、肝气亦有用怯之時。其证疲惫乏力,悒悒不乐,巅顶冷痛,胁肋、少腹引痛,阴气冷感,脉弦缓。肺阳虚可用附子合干姜、炙甘草;肝阳虚可用附子合桂枝、黄芪。

   附子又为痹证要药。痹证含义很广,包括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强直性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等20多种疾病。在痹证的研究上,朱老积有数十年功夫,其益肾蠲痹丸一方,早已享誉海内外,他对病情顽缠,疼痛剧烈者,常常配合汤药,以期迅速地控制病情,减轻病人的痛苦。其中,风寒湿相兼为痹,症情偏寒者,朱老常用附子为主药,配合桂枝、赤芍药、白术、甘草、制川乌、细辛、穿山龙、生姜。风湿热痹,亦有用附子之时,常用附子配蒼白术、黃柏、蚕沙、忍冬藤、萆薢、苡仁、老颧草。此际用附子,一方面是因为本有湿邪存在,湿为阴邪,湿盛则阳微;叧一方面,湿热蕴结,阳气被遏,故借附子之大辛大热通阳。虽同用附子,但配伍不同,但用量亦不同,风寒湿痹须用大剂量(l5~30g),此则仅须小剂量(3一6g)。肩关节周围炎亦常用附子,病人常诉肩部冷感,怕风、喜暖,晚上睡觉盖不着肩部疼痛便加剧。朱老经验以附子为主药,配合桂枝、露蜂房、羌活、防风、姜黄、海桐皮、赤芍药、当归、淫羊霍、细辛、威灵仙、黃芪、白术之类,15剂为一个疗程,常可获效。强直性脊柱炎常须大剂附子配合益肾壮督活血之品,如老鹿角、淫羊霍、熟地黄、补骨脂、露蜂房、靳蛇、巴戟天、地鱉虫、赤芍葯、红花,兼服益肾蠲痹丸。唯此病颇为顽缠,必须坚持服药,非短时期所可见功。

不唯痹证,诸多慢性炎症,亦多用附子,如慢性兰尾炎、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朱老认为,不能因为有一个“炎”字,就不敢用附子,附子其实也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当然总的还是以辨证论治为指归。同时,附子也可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配伍,仲景治肠痈之薏苡附子败酱散,即已开先例。汪昂《本草备要》对附子之功用说得很全面精辟:“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升发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可以参证。

  总之,附子在临床应用广泛,用之得当,效果卓著。但也不可滥用附子。某些医生,因其温阳振颓有速效,往往滥用附子,曾有人统计过某名医一段时期的处方,无一方不用附子,无一人不用附子;还有人撰文说什么方药里都可加附子,就像做菜放味精提鲜一样,这都背弃了辨证论治精神,是欠妥的。所有药物都有利有弊,必当用始用之。

  关于附子的用量及用法,朱老曾多次向吾辈指出:一是不同的人对附子有不同的耐受性,有的人用30一60g没有问题,有人仅几克就会出现中毒反应。因此,除危急情况之外,应当慎重,不妨先从小剂量(3一6g)开始,若无反应,可以逐渐加大,采取递增的方式,大致以30g为度。得效后就不必再用大量,亦可同样采取递减的方式,慢慢减下来。二是熟附子的加工,是用卤水浸泡后再在笼屉里蒸熟,其有毒的成分会受到破坏,而有效成分不变。

但其蒸制过程目前仍是经验性的,建议研究单位作一些测试,为加工者提供最佳加工方案。日本的加工方法是高温高压,以破坏其乌头硷内脂,这样入汤剂就安全多了,也毋须先煎、久煎(当然日本汉方医附子的用量很小)。以目前状况而言,如附子用量较大,仍以制者入药为妥。且必须先煎半小时,煎时最好加生姜三五片,或再加入蜂蜜一匙同煎更好。四川医生的经验是:以口尝不麻为度。如果感觉口舌发麻,就应再煎。另外煎附子之水要一次放足,不能中途再添加水。

  近年来,朱师与山西著名中医李可先生交往,对其善于使用附子救治危急重症之经验,甚为赞赏。其使用之剂量,一般为30g,视病情而增至50一200g以上者,一则是配伍精当,二则是煎服法适宜,久煎,分次服用,未闻有偾事者,值得学习。

   附子中毒先出现的症状是头晕,心慌,口、舌、唇、四肢发麻,说话不爽利。此际可用淘米水一大碗即服,有缓解中毒症状的作用,然后可用甘草60g水煎服。严重者除上述症状外,兼见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胸闷,心律慢而弱,血压下降,期前收缩,心律不齐,体温下降,或突然抽搐,应及时到医院急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