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囊萤夜读

 君临天下100 2024-03-21 发布于湖北

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萤常在大暑前后飞出,是得大火之气而化,故明照如此。”基于此,萤火虫的医用功效是:“明目。(本经)疗青盲。(甄权)小儿火疮伤,热气蛊毒鬼疰,通神精。”因得“大火之气”而能照明,因能照明而能明目,李时珍解释说:“萤火能辟邪明目,盖取其照幽夜明之义耳。”

褚人获的《坚瓠集》中提到有人就此问题请教博学多才的汪上辑先生,先生回答说萤火虫是因火而明。天下能发光的,只有日与火,大多发光体都假借日光,如月和星。日火之外,唯有萤火。萤火属于火之类,依据五行生克原理,火生于木,所以先王钻木取火。草也属于木之属,“质尽而火性则存,故化而为萤也”。这一说法杂糅了中国古代腐草为萤、阴阳五行等知识,算是传统之内很深刻的解释了。日本的山冈元邻在《古今百物语评判》中,将人间之火分为三类:天火、地火与人火。天火乃流星之飞火、龙火、雷火等,地火包括伐木、击石所迸发出的火,人火即灵魂之火。人火又分为阴火与阳火,阳火能烧物,阴火则不能烧他物,但亦不会熄灭。

萤火的光亮与太阳不同,古人认为萤火虫乃是聚集阴气所成。《点石斋画报》中有一则《聚萤瓶》的故事,说的是某地佃户锄地时得到一瓷瓶,光彩射人,遂藏入室中。入夜,有数万只萤火虫绕瓶内外,整个房间透亮如昼。邻居都感到害怕,说瓶子里怕是有鬼祟,保留久了可能要得祸。佃户于是将其砸碎,但到了晚上,萤火虫又聚集而来,而且碎瓷片片皆明,佃户赶紧将这些碎片又扔进河中。有行家找到一碎片,鉴定出此为正宗柴窑所出。柴窑是五代十国皇帝周世宗柴荣的御窑,至今逾千年,珍贵无比,无异宝石。作者最后解释此瓷器能聚集萤火虫的原因,或许是“沉埋久得至阴之气,萤本积阴之化,以气相感”。瓷器与萤火虫都是积阴气已久,物类相感,所以能召集而来。物类相感是巫术思维的核心,就像清代的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所言:“物类之相感也,多不可解,《淮南毕万》之所述,往往为小人窃试以行诈。要不过五行相胜,一定之理,非有异也。”

《点石斋画报・聚萤瓶》

法布尔也提到人们常会把萤火虫的发光归因于磷。中国古人亦有类似的看法,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就把神火、鬼火、磷火之类,与腐草生萤相联系。陈继儒的《见萤火有感辽事》诗写道:“可怜十万辽阳卒,磷火青青满战场。”就把萤火与磷火作联想。但法布尔经过观察认为:“磷不是萤火虫发光的原因,尽管人们有时把磷光称为萤光。答案在别处,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昆虫记》,鲁京明译文)

深夜发光的萤火虫,在古人眼中充满了神秘感。萤火虫有时被当作一些神异的征兆 :“乾隆癸巳夏六月,嘉定南翔镇西郊,忽一夕萤火团聚,至数十万,周围三四里,望如火城,其光烛天,观者如市,五日后方灭。”([清] 钱泳《履园丛话》)另据《点石斋画报・萤城》:“人有一至其地者,往往触岚瘴以死,因此相戒,不敢涉足。一夕,忽有流萤数千万团聚一处,周围三四里光烛霄汉,较之霞起赤城,尤觉晶莹滢澈,观者如市,五日乃灭。远近哄传,莫解其故。夫腐草化萤,中外格物,均归一理。山中落叶与鸟兽之粪,相积既久,成萤之多,原无足异;唯团聚至五日之久,诚属罕见。”

《广莫野语》记载,明嘉靖中,一个叫黎闻野的人任山东乐平县令,他“性豪放任侠,响马盗魁,捕除殆尽”,但是因严酷过甚造成很多冤假错案而被革职。七夕晚上,他在院子乘凉,月色朦胧中,有萤火虫飞来,顷刻间就成千上万只,旋绕不已。黎闻野厉声说,你们能作半月形吗?萤火虫马上聚为上弦月形状。他又厉声说,有本事变作满月吗?萤火虫随即聚为望夕之月。他继续厉声道,能作星斗状吗?萤火虫马上散为列星形状。黎闻野见状感到恐怖,立马关门睡觉。第二天,上司来逮捕他,他极力辩解而得一时之脱,但不及一年就死了。又据《野史》记载,明天启年间,人们看到京城前门城楼角有萤火虫无数,“忽然合拢来,大如车轮,光照远近”,观者叫喊,萤火虫才慢慢散去。褚人获在《坚瓠集》中引述这两件异事,说其中的萤火虫“皆冤魂所聚化也”。

暗夜中的星火,能给人光明之感,也能让人感觉神秘怪异。柳宗元谈起他与韩愈、君诲(其人不详)夜里谈鬼遇怪之事:

君诲尝夜坐,与退之、余三人谈鬼神变化。时风雪寒甚,窗外点点,微明若流萤,须臾千万点,不可数度。顷入室中,或为圆镜,飞度往来,乍离乍合,变为大声去。而三人虽退之刚直,亦为之动颜。君诲与余,但匍匐掩目,前席而已。信乎!俗谚曰:“白日无谈人,谈人则害生。昏夜无说鬼,说鬼则怪至。”亦知言也。余三人后皆不利。(《龙城录》)

只是不知他们所见的是萤火还是磷火。萤火虫在夜间微光闪耀,也会给人带来神秘感和恐惧感,就有萤火灵异似鬼:“滁州魏生,尝夜乘马过近州山间,时已昏黑,见一物如金盘,相去甚迩。魏疑其为鬼,且进且却。既而渐近魏马,魏不得已,以鞭击之堕地,视之,乃一萤也。”([明] 都穆《都公谭纂》)

萤火虫在巫术中堪称神奇的灵物,在历史上曾有著名的 “萤火丸”。此物神异无比,《神仙感应篇》称其效用是“主辟疾病,恶气百鬼,虎狼蛇虺,蜂虿诸毒,五兵白刃,盗贼凶害”。据说汉代刘子南曾从道士尹公学得制作萤火丸的方法。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 年),刘子南在北部边界与敌人交战而败,士兵伤亡甚多,刘子南被敌人围困,四周的箭如雨点般飞来。刘子南使用了萤火丸,箭都在距离其战马数尺远的地方纷纷坠地。敌人知道他是神人,乃撤兵而去。刘子南后来将萤火丸的制作方法传于子弟,他们在战场上皆未受伤。汉末的青牛道士得到此方,传给了安定的皇甫隆,皇甫隆又传给了魏武帝,传播渐广。因刘子南曾为汉冠军将军、武威太守,所以萤火丸也叫“冠军丸”或“武威丸”。至于萤火丸配方与制作方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叙述甚详:“用萤火、鬼箭(削去皮羽)、蒺藜各一两,雄黄、雌黄各二两,羖羊角、锻灶灰各一两半,矾石(火烧)二两,铁锤柄入铁处烧焦一两半,俱为末。以鸡子黄、丹雄鸡冠一具和捣千下,丸如杏仁。作三角绛囊盛五丸,带于左臂上(从军系腰中,居家挂户上),甚辟盗贼也。”

萤火虫除了制作萤火丸,以及具有明目、去疾之“神效”外,最直接的效用便是照明了。萤火虫是自然界中极少数能发光的昆虫,古人自然就开始打它的主意:能否把萤火虫聚集起来照明?用萤火虫照明最典型的故事就是车胤囊萤。《晋书?车胤传》记载:“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中国社会向来推重勤学苦读,车胤由此成为学习的典型,这一故事在后来也逐渐流于神话。成应元《事统》说:“车胤好学,常聚荧光读书。时值风雨,胤叹曰:'天不遣我成其志业耶!’言讫,有大萤傍书窗,比常萤数倍,读书讫即去,如风雨即至。”([唐]李冗《独异志》引)

车胤的模仿者甚多,南朝梁任昉的《为萧扬州荐士表》中提到王僧孺“理尚栖约,思致恬敏。既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至乃集萤映雪,编蒲缉柳”。还有人对囊萤技术加以改造:

丁朱崖败,有司籍其家,有绛纱笼数十,大率如灯笼。询其家,曰:“聚萤囊也。有火之用,无火之热。”亦已巧矣。然隋炀帝尝为大囊照耀山谷,丁制盖具体而微,则囊萤不独车胤也。([宋]沈括《清夜录》)

古代穷苦人家的学子读书不易,油灯等成本太高,他们借光的方式主要有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也有人是照着火光读书的:“苏颋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又患无灯烛,常于马厩灶中,旋吹火光照书诵焉。其苦学如此。后至相位。”([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乍一看又是一个借光苦读的励志故事,但故事主角苏颋的父亲乃是唐朝宰相苏瑰,苏颋和父亲闹别扭后与仆夫杂处,借助马厩灶台中的火光来看书,只能说是“官二代”一时耍性子,却不是平时看书的常态。苏颋本就天资聪颖,《新唐书・苏颋传》说他“弱敏悟,一览至千言,辄覆诵”,学问根本不是在马厩里养成的。

有些人据说不使用任何非自然的照明设备:“道士王致一曰:'我平生不曾使一文油钱:在家则为扇子灯,出路则为千里烛。’意其日月也。”扇子灯是太阳,千里烛是月亮。室内光线不佳,为了让室内多借助外部自然光,人们也会对房屋进行一些改造:“贫者以屋不露明,上安油瓦,以窃微光。又或四邻局塞,则半空架版,叠垛箱筥,分寝儿女。故有假天假地之称。”([宋]陶穀《清异录》)

但也有寒酸的穷书生,周围也都是穷邻居,想凿壁偷光也不行,想去囊萤夜读,但是苦寒十月,哪里去寻找萤火虫呢?

湛卢朱复之,冬夜读书无油,作歌云:“君不见莱公酣歌彻清晓,银烛成堆烧不了。又不见齐奴帐下还佳人,平生爨蜡不爨薪。南园花蝶巧心计,只为渠浓照珠翠。生憎诗客太寒酸,略不分光到文字。欲学凿壁衡,邻灯夜不明;欲学囊萤车,十月霜无萤。人生穷达真有命,大钧不须问。起来摩挲莲座真人图,还有青藜老杖照人无。”([清]褚人获《坚瓠集》)

关于囊萤的主题在古代诗文中处处可见,已经成为彻夜苦读的代称:“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王维)“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高适)“官忝趋栖凤,朝回叹聚萤。”(杜甫)“人心未肯抛膻蚁,弟子依前学聚萤。”(裴铏)“飞萤玩书籍,白凤吐文章。”(崔泰之)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其实在技术上是不足为据的。凡事都要亲测观察的法布尔做过实验:

在漆黑的地方,用一只萤火虫在一行铅印字上移动,我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个个字母,甚至不太长的整个字;但在这狭窄的范围之外,就什么也看不到了,这样的灯很快就会使阅读的人厌烦。(《昆虫记》,鲁京明译文)

车胤囊萤之类的故事,其主要目的是鼓励苦读。这类故事总有个俗套的结尾,偷光夜读的读书人后来往往科举高中或发财;有些回报兑现得更及时,当场就有人莫名送钱来:

柳积,字德封,勤苦为学,夜燃木叶以代灯。中夕闻窗外有呼者,积出见之,有五六人各负一囊,倾于屋下,如榆荚。语曰:“与君为书粮,勿忧业不成。”明旦视之,皆汉古钱,计得百二十千,乃终其业。宋明帝时,官至太子舍人。([唐]李冗《独异志》)

就是到了近现代,儿童们或伪装成儿童的大人们所写的儿歌,还在用萤火虫照明读书的俗套典故来激励学生用功。类似的作品很多,如这首儿歌写道:

萤火虫,夜夜红,

飞到西来飞到东。

想必肚中有蜡烛,

夜夜点着小灯笼。

请你飞到我的书房中,

照着我读书好用功。

(张才林《萤火虫》,《小朋友》1928 年第321 期)

姜元琴《萤火虫》

《儿童世界》1936 年第36 卷第12 期

严大椿《萤火虫》

《儿童知识》1947年第14期

囊萤在车胤之后渐成一种习俗。清人孔尚任《节序同风录》记载,在七月十五日这天,读书人“捉萤火,以罗囊或琉璃瓶盛之,照书卷”。陈淏《花镜》也载:“好事者每捉一二十,置之小纱囊内,夜可代火,照耀读书,名曰'宵烛’。小儿多以此为戏。”囊萤的做法还有一些变化,比如汪曾祺《故乡的食物》中写到用高邮鸭蛋壳来装萤火虫,可谓善于就地取材: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书生囊萤成为美谈,但亦有以此邀名者:

书生以囊萤闻于里,里人高其义,晨诣之,谢他往。里人曰:“何有囊萤读而晨他往者?”曰:“无他,以捕萤往,晡且归矣。”今天下之所高,必其囊萤者。令书生白日下帷,孰诣之哉?

([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

白天一早起床就去抓萤火虫,以备晚上看书之用,真是莫大的讽刺。这样的故事被陈继儒写入了诗中:“书生痴黠半,自诉萤窗苦。白昼尔何为,辛勤捉萤火。”(《咏萤》其十三)

抓萤火虫是很难的事,白天忙碌一天,也只能抓到一小囊,但豪奢如皇帝者自然不担心萤火虫的数量问题。隋炀帝就派了很多人去捉萤火虫:“隋炀帝聚萤火数斛,登山放之,光照林谷。诚赏心戏事,顾难为捕耳。”(《梅花草堂笔谈》)此种风雅,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也不是普通百姓所能享受的。张大复对此评点说:“然不闻群臣呼万岁,颂功德,其风朴略,一至于此。”放萤较之众臣呼万岁,更能彰显低调奢华之威权,想必张大复目睹时下皇帝下作的高调,以此来浇自己的块垒吧。

萤火虫增加了黑夜叙事的丰富性,在所有关于黑夜与光明的描写与想象中,它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角。

(本文节选自王宏超著《人间小虫:虱子、蚊子与萤火虫》,2023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略有删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