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如何开窍?古人为何一直强调止息?止息关键在于打开一窍

 曾经沧海刘卫国 2024-03-21 发布于河北

自古以来,很多求道者,还有求仙者,他们都在寻找玄关一窍,都要首先打开天目。我们这些普通人都是向外看的,而得道之人他是向内看的。而外在的场景是通过内视而自然延续出来的,或者说自然显化出来的。

谆芒东至大壑适遇苑风。苑风就对谆芒说“无意于横目之民乎”?把我们普通人比作是'横目之民’。因为我们有两只眼睛,所以叫做'横目之民’。像谆芒这样的神人,他只是用一个天目来看。

然而这个玄关一窍和天目到底在哪里?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各家说的都不一样。《丘处机秘传大丹直指》里面说“盖呼吸久,但觉有一呼吸至于内,久之并不觉气急,犹子在母腹”。这是对玄关开启的一种描述,在丹书中也称为'琼钟一扣’。

陈撄宁对这一句话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他说“调息之中,忽然一吸,气息倒入元海,顿时口鼻呼吸顿断,好像没气一般,而不觉憋气。此后天呼吸接先天呼吸,或谓'琼钟一扣”。而张三丰在《玄机直讲》里面说“止念而止息,妄念止而真息现,凝神至于夹脊之窍。里面皎皎明明,如水在月中似”,这都是在描写玄关开启,找到了那个玄关一窍的过程。

但是没有人说清楚玄关一窍到底在哪里,有的指的是呼吸顿停,是那种止息的状态,有的指的是身体的某个部位。比如说近代大家张锡纯也说'吸升呼降,说着丑行着妙’,他指的是在尾闾部分。打开了这个玄关一窍,我们就打开了天目,就能够'虚室生白’。

而这玄关一窍到底在哪里?让我们看看老子和庄子怎么说的,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通向玄之又玄大道的门槛。庄子认为这个门槛在哪里呢?庄子说'以德为循’以及'德成之谓立’,这都是一个立足点。利之本源而知通于神。

庄子讲的'以德为循’以及'德成之谓立’,都是指的身心合一,回归那个完整的天性,回到我们身心合一的状态,就会自动的开启,就会自动的打开天目。庄子对打开这个天目也有所明示:“不足以滑和,不可内于灵台,灵台者有持而不可持也”。当你持守天目的时候,能够感受到那种气息的变化。而这个气息的变化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会感觉到后背有反应,有的人会感觉到尾闾有反应,所以庄子认为这个玄关一窍,因人而异,当你感觉到自己身体某个部位有反应以后,会有那种非常舒适的感觉,好像每个毛孔都打开了很多人也会在这时候出现呼吸顿停,出现那种止息的状态。久之而不觉憋闷。

因此,这个玄关一窍是'不可持者也’,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感应都不一样。在我们出现这种止息状态的时候,才能够'机发于踵’。上一篇我们也讲到'机发于踵’,它可以上达天目的。

为什么古人都追求这种气沉到底,出现这种止息的状态呢?古人没有我们今天那么多的概念,这种气沉到底出现了止息状态,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身体在进行无氧呼吸。 而且庄子隐隐约约告诉我们,长生久视之道要模仿那些大树。古有大椿者,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庄子文章中很多次提到大树,大树是怎么呼吸的?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它就是无氧呼吸。

所以气沉到底出现止息的状态的时候,这个无氧的状态会渐次上升,它是由下往上走的,直到走到头顶的时候,人的天目会自然打开,这叫做'机发于踵’。 不管怎么样,他都要回到身心合一,都要回到'若一志’的状态。

凝神是为了调息,调息最后还是为了凝神,是让我们的心静下来,静则明。 我们的心静下来,才能够让神明先行,行于天地之间。

好,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到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