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格物致知之四:利玛窦、徐光启的“格致”说

 老玉米棒 2024-03-21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徐光启被称誉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利玛窦,是明代末年来到中国传播天主教的耶稣会传教士。他们与“格物致知”究竟留下哪些值得我们回顾的足迹?

利玛窦(1552 --1610),生于意大利,出身贵族家庭。年少时候,进教会学校,后去罗马学法律。

1571年加入耶稣会。

1578年去印度果阿(当时葡萄牙殖民地)习神职。

1581年(明万历九年)来中国。后至肇庆、南昌、南京等地建教堂传教,学中国语言、文学和礼仪,教士因此来华日多。

1601年到北京,贿通宦官,进贡方物,明神宗因此赐地许他在北京建教堂,准许传教。他采用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穿中国儒服以接近中国士大夫,主张将孔孟之道与宗法敬祖同天主教义相融合,并介绍西方文化。他带来《万国舆图》,传世界五大洲之说,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理》六卷,介绍欧几里得平面几何学,还著有《天学实义》、《关于耶稣会的进入中国》等。

徐光启(1562 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徐家汇人,万历进士。他是中国较早把目光投向西方科学技术的人。

万历九年(1581年),徐光启19岁时考中秀才,但是此后一直到35岁才中举人,42岁中进士。他出任过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

明天启时(1621--1627),任礼部右侍郎,后被魏忠贤党排挤去职。崇祯初为礼部尚书,与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罗雅各等修订历法。

崇祯五年(1632年),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徐光启青年时代研究农学和数学,在韶州教书时,他遇到了传教士郭居静,对西方天主教有了初步了解。在赴北京应试途中,他在南京专门拜访了利玛窦。后来与传教士的接触越来越多,并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接受洗礼,成为一名天主教徒,还译有《灵言蠡勺》。西方文化深刻影响了徐光启。利玛窦带来的三棱镜、自鸣钟、日晷仪、《万国舆地图》等,引起了他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他后来还跟随利玛窦学习天文、历法、数学等西方科学知识。他放弃了对诗词、歌赋、书法等的研习,而转而研究对经国济世有用的天文、历法、数学、军事、工艺、农田、水利等知识。

一个是西方的文化人,一个是中国的文化人,当他们不期而遇时,开始了某种“化合”。于是“格致”理念经过中西化合后,出现了新的内涵与解读。利玛窦在《几何原本序》中这样说:“夫儒者之学,亟致其知;致其知,当由明达物理耳。”“吾西陬(zōu,角、角落)国虽褊(biǎn,狭小)小,而其庠(xiáng,学校)校所业,格物穷理之法,视诸列邦为独备焉”,“其所致之知且深且固,则无有若几何一家者矣”。

徐光启在《刻〈几何原本〉序》中则把传入中国的西学分为大小两种:“大者,修身事天;小者,格物穷理,物理之一端别为象数。”“其教必可以补儒易佛,而其绪余更有一种格物穷理之学。”“格致”、“格物穷理之学”,开始向“格”自然万物之物、“穷”自然万物之理、“致”自然万物之知的自然科学转向了。

中国传统的“格致”加进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元素,由“格心”、格内心世界的含义用意,转变为外拓的实际的、实用的、切实的实学了。徐光启的“格物穷理之学”,不仅在理念上,而且在行动上为后世开启了一个光辉的典范。他曾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这部著作是公元前3世纪时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作,从公理法出发,建立了完整的平面几何体系。此书从内容到方法都近乎完美,被西方学者奉为经典中的经典。这一译作意义巨大,今天仍旧在汉语中使用的词语,几何、点、线、面、钝角、锐角、三角形等,都是从这里来的。徐光启还与李之藻、熊三拔等人合译了《同文算指》、《泰西水法》、《测量法义》等。

徐光启又开始用西方的知识来“格”中国的“物”,如天文历法、农业、水利、兵器等等。他主编了《崇祯历书》,采用了当时著名丹麦天文学家弟谷的学说,虽然还没有采用更为先进的哥白尼的学说,但是比明代先前采用的《大统历》大大精确了。不仅如此,他还亲自“格物致知”,每次发生月食时,这个年已古稀的老人还登上观象台,用望远镜专心观察,甚至还为此跌下高台,受了伤。

他又著《农政全书》六十卷,总结和保存了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经验,并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水平。比如,他对开垦、水利以及棉花、甘薯等栽培技术,甚至对于蝗虫灾害的研究总结都有独到的发现与见解。他在军事上也有“格物致知”的佳话,比如他特别重视武器的制造,尤其是火炮。在火器与城市防御、火器与攻城、火器与步骑兵种的配合等各方面都有积极的探索。有人说,徐光启是中国军事技术史上提出火炮在战争中的应用理论的第一人。有学者分析徐光启之所以能在诸多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是与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分不开的。他的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几个步骤:

1、广泛地搜集基本材料,使其更加精确。

2、综合和分析搜集到的材料,合理地推导出自然规律。

3、以得出的自然规律验证过去,从而预告发展趋向。

4、根据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向来确定利用、改造和预防的办法。(以上参见《中国古代100位科学家故事》)

其实,从深层来讲,徐光启眼界的拓宽、格物之目的的转换、格物之方法的变更,关键又在于中西“格物”的“化合”。如果还像王阳明那样对着竹子去“格物”,那么就不会有这样的成就了。在徐光启、利玛窦的启示、引导下,近代学者多以“格致”来指导科学技术了,而且出现了许多新气象。

关注养生!关注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