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山湖畔的“江纺”

 独角戏jlahw6jw 2024-03-22 发布于江西

记录了几代人汗水和情感的“江纺”始建于1953年,最初叫江西纺织厂,1956年后改名江西棉纺织印染厂。

“江纺”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按照前苏联援助中国时期统一图纸所建造的十大纺织企业之一,也是南昌目前保留最完整的大型国有企业

青山湖畔的“江纺”

1953年江西棉纺织印染厂奠基典礼大会留影纪念

“江纺”最早的选址是在坛子口,经过多重考虑,最终选在赣江之滨,青山湖畔,也就是现在的这个位置。

“江纺”的发展与众多老国企一样,从最初开始就烙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厂房最初的设计方案由上海新民设计公司承担,但新民公司设计走的是英美模式,苏联专家毫不犹豫的否定了,最终照搬了郑州国棉一厂(也是前苏联援建)的设计。老同志回忆,两个厂区几乎一模一样。

青山湖畔的“江纺”

“江纺”厂门

“北工南居、中轴对称、大院式布局”的规划设计,早期大批的苏式风格建筑群结合民族宫式的厂大门,“江纺”的建筑可谓中苏合璧,很具时代烙印。

建厂筹备期的1952年,由于当时极度缺乏熟练技工,“江纺”就通过上海的渠道,从香港引入39名技工进厂,后来这些人的后代大多也留在厂里;同时在南昌地区招收女工78名,派往青岛学习,后来担任过南昌市政协副主席的经自麟同志就是最早一批的学徒之一。

20世纪50年代,上海援建江西,对南昌现代工业的发展影响深远,不光是“江纺”,南昌许多大型国企都有上海人的足迹,以至于南昌把从上海迁来的江西橡胶厂、华安针织内衣厂所在的路取名为“上海路”。

“江纺”也不例外,从技术人员的引进,建厂初期设备的安装,都离不开上海的帮助。“江纺”原来的染厂,实际就是原先上海九如染织厂1955年内迁入赣与江纺“公私合营”的产物,后来并入“江纺”,江纺才从原先的江西纺织厂改名为“江西棉纺织印染厂”。

那些跟随内迁的上海工人也都把家安在了“江纺”。由于许多上海过来的都是熟练技工,所以工资比当地工人高许多,许多老人回忆,这些上海人家庭的生活条件都远高于当地的职工。60年代南昌人夏天还在摇蒲扇时,上海人已经用上了“华生”牌电风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纺织行业的特殊性,“江纺”女工较多,车间一线女工一般都是“三班倒”,机器操作上又要求站立和走动,非常辛苦,回到家都累得精疲力尽,导致“江纺”的“老公”很多都会买菜、做饭、带娃,颇有点像上海男人。很受当年南昌其它企业女性的羡慕。

青山湖畔的“江纺”

“江纺”女职工

1958年大跃进期间,“江纺”开始大规模扩建,现在许多老工人也都是在那时进厂。厂里招工不光在南昌招,全省各地都有。在此之前,厂里还安排了9名东南亚归国华侨进厂。

“江纺”产品商标的名称变化也很明显地体现了时代印记。1968年前,江纺产品的商标,都叫“拖拉机”牌,文革期间开始用“井冈红旗”牌,80年代开始用“五彩缤纷、晨曲、彩虹”等。在那个物质匮乏年代,买布是要布票的,纺织品是紧俏商品,管你叫什么牌子,都不愁销路。

改革开放后,在1984至1987年期间,“江纺”还曾分五批派遣工人去伊拉克提供劳动服务,共计人员306名,出国两年,可赚回“八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等),那时能派去伊拉克工作是件非常风光的事情。

对于经历过条块分割、“企业办社会”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来说,尤其是像类似“江纺”等大厂长大的孩子,其实小时候对于南昌城区的概念很模糊。除了知道八一广场、百货大楼、八一桥以外,对南昌其它地方几乎都没什么印象。那时的“江纺”提供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粮站、商店、食堂、医院、电影院、图书馆、球场等几乎一切的生活配套。职工和家属相加,差不多4、5万的人口,俨然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加之当年社会人口流动性极小,厂里人一般也很少出去,那时去一趟南昌城区,就相当于现在的出差。

现在的人也许会觉得这是一种严重的闭塞和落后,但对很多江纺人来说,童年和少年的记忆空间,无形中都被厂区填得满满的。从1959年开始,江纺保育院大、中班幼儿园孩子可以免费去庐山避暑两个月,直至文革。

青山湖畔的“江纺”

“江纺”车间

“江纺”食堂早餐品种丰富、花样繁多,甚至还有自己的牛奶厂,每天给职工家属提供鲜奶,现在都记得,那鲜奶煮的时候上面都有一层奶皮。在南昌大多数市民早餐还是咸菜配稀饭的年代,“江纺”人已是牛奶加面包啦!

能容纳2000多人的电影院,夏天还可把地下人防的冷气抽进来,以致于“江纺”人对于南昌当年的什么百花洲电影院、爱国电影院感觉就像进了录像厅,只有当年位于八一广场的老工人文化宫有得一拼。

“江纺”工人文化中心的图书室、地下人防的“青年之家”冬暖夏凉,每年的春节龙灯会,和丰富多彩的职工家属游园活动,至今还让许多“江纺”人记忆犹新。这是现在许多企业再也感受不到的大家庭般的老厂文化氛围。

在高唱“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时代,江纺的工会超级强大。从建厂初期就开始举办职工疗养休养,开办营养食堂,建女职工哺奶宿舍,甚至80年代还在梅岭建了一个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的职工疗养院。花样繁多的文体活动也都由工会安排,建厂初期,生活区就建立了工人俱乐部,甚至还成立了“江纺”文工团。那组织性、专业性,远超现在的广场舞大妈。

青山湖畔的“江纺”

“江纺”足球场

“江纺”不但有标准的足球场和足球队,还有众所周知的“灯光球场”(具备看台、比分台等设施的大型现代篮球场)。当年“江纺”的篮球队一直在南昌非常有名。建厂初期的50年代,江纺还直接在上海挑选了几个篮球打得相当好的青年进厂,他们稀里糊涂的来到南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但也迅速提升了“江纺”的篮球水平。现在走进“江纺”,街道上、楼道前、街心公园旁,满眼所见,一群群站着、坐着聊天的老人,已很难想象他们背后那段已远去的时光。

青山湖畔的“江纺”

如今的“江纺”厂区内

然而,这些老人也曾年轻过,他们曾在那如歌的岁月中伴随着我们年轻的共和国一起成长,奉献出火热的青春和激情。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投资江纺3446万元,而上交利税4729万元,3年时间收回全部投资。建厂初期“江纺”老工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当家做主都是值得怀念和令人感慨的。

“城市建设必须在更新中做好传承、在传承中推进更新,最大程度保持老城历史性、传承性,避免在城市更新中丢失南昌记忆、南昌印象”。 在一些政协委员的呼吁下,南昌市政府没有对“江纺”“连根拔起”,而是保护性开发,规划建成南昌历史文化街区,街区核心保护区约383亩,将保留38栋原厂房建筑及66栋原住宅建筑,“江纺”以时代赋予的新角色重获新生。

江纺是幸运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打造,几代人的青春记忆得以安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