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野战军建设(一)

 stamp 2024-03-22 发布于海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后,由关内各解放区进入东北之七个师、八个旅,共十万零四千人,至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野战军进关时所属之十二个军,四十八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三个特种师,合计八十四万七千人。一九四九年一月至八月,自东北野战军进关后,东北军区又陆续编成的部队,计有:整训第一、二、三、四、五、六师,内蒙骑兵第一、二、三、四、五师,步兵第一六三、一六四、一六五、一六六、一六七、一六八、一六九、一七○、一七一师,警卫师,保安师,炮兵第六师。关于各野战军师以上部队之各个时期发展、变化简情如下:

第三十八军

甲、三十八军原是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时,山东解放区之滨海支队,由万毅率部进入东北。当时指挥机关很简单,一九四六年一月以滨海支队之直属机关改为第七纵队之直属机关,机构人员略加充实。一九四六年八月正式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下辖第一(原山东解一师)、第二(原山东解二师)、第三(原山东滨海支队)三个步兵师。一九四八年一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纵队,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奉中央军委命令,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同时期又将辽北军区独立第十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一师,编属该军建制,属第四野战军建制。同年十二月全军入关。

乙、三十八军于一九四六年八月成立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时,司令员为万毅,周赤萍为副政治委员。一九四七年二月李天佑调一纵队任司令员,万毅改任政治委员,周赤萍任副政治委员。一九四七年十月周赤萍调十纵队,由梁必业任副政治委员。一九四八年五月万毅调五纵队任司令员,梁必业任政治委员。一九四八年十一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时,纵队司令员李天佑改任军长,纵队政治委员梁必业改任军政治委员。一九四九年五月军长李天佑调十三兵团,由梁兴初为军长,梁必业为该军政治委员。部队中党员占百分之二十七点八。

丙、三十八军现辖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五一四个步兵师、一个炮兵团。现按编制计有军司令部、政治部、司政直属警卫营、野榴炮团、骑兵侦察队、通讯连、电话连、工兵连、宣传队、招待所;后勤部、后勤直属修械所、兵站分站、辎重营;卫生部、卫生直属训练队、担架营、野战医院。军直属队共6030人。全军按三个步兵师编制共计42936人,现实属四个步兵师。一九四八年十一月部队进关时,全军实有59523人,长枪16769支,刺刀6731把,短枪3410支,冲锋枪2990支,轻机枪1018挺,重机枪231挺,高射机枪4挺,战防枪13支,自动步枪11支,讯号枪22支,卡宾枪308支,枪榴弹筒148个,掷弹筒237个、六零炮320门,轻重迫击炮85门,战防炮23门,火箭筒43个,九二步兵炮17门,平射炮4门,速射炮10门,机关炮1门,山炮46门,野炮19门,榴弹炮9门,马7179匹。

丁、三十八军在东北解放区参加之主要战役:

一九四六年二月参加秀水河子歼灭战。

一九四六年四月参加四平保卫战。

一九四六年六月参加新站、拉法战斗。

一九四七年一月第二次下江南参加其塔木与张麻子沟战斗。

一九四七年三月第三次下江南参加城子街战斗。

一九四七年夏季攻势初期参加公怀路歼灭七十一军战斗。

一九四七年夏季攻势中参加第一次四平攻坚战。

一九四八年三月参加第二次四平攻坚战。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参加解放全东北之辽西围歼战。

戊、三十八军部队老基础多,战斗力顽强,能攻能守,为东北野战军之主力军。但各师战斗力不平衡。

第一一二师

1、一一二师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师。抗战末期的山东解放军第一师,土地革命时期的红一方面军三军团四师的老基础。抗战初期红一方面军三军团第四师改编为六八六团,属一一五师建制。平型关战斗后,在晋西汾孝地区坚持晋西吕梁山区抗日根据地,后进入山东,转战于鲁南、苏北、滨海地区参加反顽斗争及抗日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最后反攻时期,将六八六团改为第一团;原一一五师所属之六八五团第二营扩大为二大队后改称为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十三团,抗日战争最后反攻时期教五旅十三团改为第二团;又抽调莒东独立团改称为第三团;共三个团,并与滨海分区直属机关合编成山东军区解放第一师。一九四五年十月由山东解放区出发,于十一月中旬进入东北。当时敌人向山海关进攻,该师即进至锦州、义县一带,担任阻击敌人前进。一九四六年一月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师,一九四六年二月参加秀水河子战斗后部队进至沈阳以东地区。一九四六年四月参加四平保卫战,四平、吉、长撤退后部队进入东满地区补充、扩大、休整。一九四六年八月成立第一纵队时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第一师,一九四八年一月改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纵队第一师,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二师,下辖三三四、三三五、三三六三个团,属第四野战军十三兵团三十八军建制,同年十二月开进入关。

2、该师进入东北时,师长为梁兴初,政治委员为梁必业。全师连以上干部246名,计:连级137、营级71、团级33、师级5 ;其中属于内战时期23、抗战时期222。一九四七年夏季攻势后,师长梁兴初调十纵队,遗职由副师长江拥辉升任。一九四七年十月政治委员梁必业调纵队任副政治委员,遗职由政治部主任吴岱升任。一九四九年五月政治委员吴岱调任纵队政治部主任,遗职由副政治委员黄玉昆升任。部队中党员占百分之三十五强,四平作战时老成份占百分之四十五强,几年来东北新成份增多,部队质量变动很大,但仍较一般部队为强。

3、该师进入东北时,全师为7500人,长枪4000支,轻机枪120挺,重机枪6挺,兵员缺额,武器极不充实。经过数次的补充和装备,现全师按编制计有: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师直属警卫营、山炮营(内加一战防炮连)、通信连、侦察连、工兵连、军政教导队、宣传队、辎重营、担架连、野战收容所;下属三个团,每团三个营,每营步兵连三、机炮连一,团直属警卫连、迫击炮连、步兵炮连、侦通工连及供给处、卫生队。现全师按编制人员为12302名,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部队进关时,全师实有人员为13054名,长枪3773支,刺刀2242把,短枪778支,冲锋枪797支,轻机枪230挺,重机枪57挺,高射机枪3挺,战防枪4支,自动步枪11支,讯号枪13支,卡宾枪15支,枪榴弹筒36个,掷弹筒69个,六零炮81门,迫击炮24门,战防炮6门,火箭炮17门,九二步兵炮7门,山炮12门,马1449匹。

4、一一二师在东北解放区参加之主要战役:

一九四六年二月参加秀水河子歼灭战。

一九四六年三月参加郭家屯战斗。

一九四六年六月参加新站、拉法战斗。

一九四七年一月第二次下江南参加张麻子沟伏击战。

一九四七年三月第三次下江南参加郭家屯遭遇七十一军歼灭战。

一九四七年夏季攻势五月参加公怀路追击七十一军之歼灭战。

一九四七年夏季攻势中六月参加第一次四平攻坚战。

一九四八年三月参加第二次四平攻坚战。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参加解放全东北之辽西战役及十二月初参加解放沈阳之进攻战斗。

5、一一二师历史长,战斗锻炼多,不怕牺牲,经得起伤亡,有连续战斗反复冲锋的精神,有顽强性,战斗士气旺盛,防御、进攻、野战、攻坚均备,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但存有高傲自满情绪。

第一一三师

1、一一三师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二师,抗战末期的山东解放区第二师的基础。一九三八年抗战初期一一五师补充团在晋西南成立后,于一九四零年进入山东解放区,编为一一五师教导二旅第四团,一九四三年编为滨海二分区第四团。“八一五”事变后,山东滨海二分区以该四团、独立一团及分区地方部队,编为山东解放第二师,下属第四、第五、第六三个团。一九四五年十月由山东解放区出发于十一月上旬进入东北。当时山海关形势吃紧,未经休整,即进至锦州以西地区参加土台子阻击战斗(虹螺蚬以南)及芳山阻击战斗(北镇新立屯之间)。当时部队很疲劳,生活甚苦。一九四六年一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二师,曾一度归东满军区指挥改称二十二旅。一九四六年四月参加保卫四平战斗。一九四六年五月四平战役及吉、长撤退后,部队进入东满地区休整扩大,先后补入1300名新兵。一九四八年一月改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二师,属一纵队建制。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三师,下辖三三七、三三八、三三九三个团,属第四野战军十三兵团三十八军建制,同年十二月开进入关。

2、该师进入东北时,师长为罗华生,政治委员为刘兴元。全师连以上干部242名,计:连级187,营级39、团级18、师级四;其中属于内战时期者11、抗战时期者231。一九四七年三月冬季攻势结束后,师长罗华生调松江一分区工作,由贺东生任师长。一九四九年三月贺东生调出,由唐青山代理师长。一九四九年五月政治委员刘兴元调出,由王树君继任政治委员。现部队中营以上干部大部是老成份,连排级干部多是东北的新成份,部队中党员数目占全师人数的百分之三十。

3、一一三师进入东北时人员为7500名,长枪4000支,轻机枪120挺,重机枪6挺,人员武器装备均不充实。经过几年来补充地方军区部队、俘虏,该师编制同一一二师。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部队进关时全师实有人员12412名,长枪3716支,刺刀1327把,短枪820支,冲锋枪624支,轻机枪226挺,重机枪57挺,讯号枪6支,枪榴弹筒82个,掷弹筒65个,六零炮81门,迫击炮18门,战防炮8门,火箭筒8个,步兵炮6门,山炮12门,马1458匹。

4、一一三师在东北参加之主要战役: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参加北镇。黑山战斗。一九四六年四月参加长春进攻及四平保卫战。

一九四六年六月参加新站、拉法战斗。

一九四七年二月参加城子街堵击战。

一九四七年夏季攻势战役中参加第一次四平攻坚战役。

一九四八年三月参加第二次四平攻坚战。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参加解放全东北之辽西战役。

5、一一三师富有朝气,执行命令坚决,战斗性顽强,但次于一师,有突击力,对于攻坚突破较有经验,善于野战进攻,为东北之头等主力师。

第一一四师

1、一一四师原是东北野战军第三师,抗战时期的山东解放区之滨海支队。一九四二年原东北军五十七军百十一师于“八三”在山东起义之两个团及国民党苏鲁战区总部特务团起义之两个连为基础,编成山东滨海支队,参加山东解放区之抗日战争。一九四五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于九月由山东解放区出发挺进东北,编为辽东挺纵一支队,担任肃清残敌、剿匪任务。一九四六年二月扩编为第七纵队之十九旅。一九四六年四月参加保卫四平战役,伤亡甚大。四平战役结束后,即进入东满敦化休整,部队减员甚大,前后补入蛟河保安团两个营,南满两个新兵营。一九四六年八月以十九旅、二十旅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三师,属一纵队建制。一九四八年一月改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三师。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四师,下辖三四○、三四一、三四二三个团,属第四野战军十三兵团三十八军建制。同年十二月开进入关。

2、该部队进入东北时之滨海支队时期,支队司令员为万毅,副司令员为彭景文,政治委员为周赤萍。一九四六年改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三师时,彭景文为师长,刘贤权为政治委员。一九四八年九月师长彭景文调军大工作,由刘贤权任师长,方国南任政治委员。该部队排以上干部成份贫雇农占百分之六十四,中农占百分之二十,富农占百分之八,地主占百分之六,商人占百分之二,其中党员占百分之八十。战士成份贫雇农占百分之六十三,工人占百分之四,市民占百分之八,中农占百分之十八,富农占百分之六,商人占百分之一,全师党员占总人数百分之二十八。

3、该部队进入东北时全支队人员为3500名,长枪1000支,轻机枪40挺,现在整编同一一二师。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部队进关时,全师实有人员13035名,长枪3659支,刺刀1893把,短枪776支,冲锋枪841支,轻机枪235挺,重机枪58挺,高射机枪1挺,战防枪9支,讯号枪3支,卡宾枪253支,枪榴筒26个,掷弹筒63个,六零炮81门,迫击炮25门,战防炮9门,火箭炮13门,步兵炮2门,平射炮4门,山炮12门,马1530匹。

4、该部队在东北地区参加之主要战役:一九四六年春季参加六家子、金山堡、连刀湾等战斗。

一九四六年四月至五月参加四平保卫战。一九四七年一月第二次下江南参加其塔木战斗。

一九四七年夏季攻势初期参加公怀路追击七十一军战斗。

一九四七年夏季攻势中参加第一次四平攻坚战。

一九四八年三月参加第二次四平攻坚战。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参加解放全东北之辽西战役。

5、该部队战斗基础较好,进步较慢,缺乏突击精神,能担任防御战斗任务,在三十八军三个师中为较弱的一个师。

第一五一师

   1、一五一师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十师。一九四八年二月辽吉军区(现在的辽北军区)以所属第二军分区之独立十六团、十八团,第一军分区之独立十三团,三个独立团7500人,以所属第二军分区直属机构作为师直属队机构,编成独立第十师,下辖三个团,直属辽吉军区建制。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一师,下辖四五一、四五二、四五三三个团,编属第四野战军十三兵团三十八军建制,同年十二月随三十八军开进入关。

2、一五一师于一九四八年二月编成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十师时,师长为赵东寰,副政治委员为蔡明,后副政治委员蔡明升任为该师政治委员,现在均未变动。该部队编制与一一二师同,全师按编制人员为12302名。东北解放进关时全师实有人员为11447名,长枪3433支,刺刀1082把,短枪499支,冲锋枪352支,轻机枪245挺,重机枪56挺,卡宾枪3支,枪榴弹筒4个,掷弹筒37个,六零炮77门,迫击炮18门,火箭炮5门,步兵炮2门,速射炮10门,机关炮1门,山炮10门,马1270匹。

3、一五一师各团历史较短,老基础少,原在分区边缘地区参加小的战斗。一九四七年冬季攻势中,配合主力参加法库、康平之战斗。编成独立师后,即在长春附近参加封锁、围困长春战役,未参加过大规模的战斗。该部队为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时新编成之野战正规师。  

  (全文完整摘自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一九四九年十月编写的《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之野战军的建设部分,除修改了明显的错别字和按现行规定更正了标点符号、使用简化字外,其余一些历史习惯性称呼和不够准确及行文不顺之处均未改动。下同)

第三十九军

甲、三十九军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二纵队。抗战时期华中新四军第三师之八旅,十旅、独立旅三个部队为基础所编成。一九四五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由师长黄克诚兼政治委员,副师长刘震,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率领七旅、八旅、十旅、独立旅及直属三个特务团,共三万二千人,于一九四五年九月底由苏北出发,挺进东北,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底先后到达东北,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率其直属机关及特务团部队参加开辟西满工作,以三师师直机构改编为西满军区直属机构,其所辖之四个旅归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接指挥,一九四六年初第八旅、第十旅、独立旅组成西满纵队,以刘震为司令员,吴法宪为政治委员,一九四六年八月正式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以刘震为纵队司令员,吴法宪为纵队政治委员;以原三师八旅改编为第四师;以原三师十旅改编为第五师;以原三师独立旅改编为第六师;各属三个步兵团,参加东北之反蒋斗争。一九四八年一月改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二纵队,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奉中央军委命令,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原第四师改为一一五师,原第五师 改为一一六师,原第六师改为一一七师,另将东北军区直属独立第七师(原松江军区二线兵团组成)改为一五二师,编入该军,共辖四个步兵师,一个炮兵团,属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建制;同年十二月开进入关。奔赴平津前线参加战斗。

乙、三十九军于一九四五年十月底进入东北时,三个旅之关内老骨干成份为25000人。一九四六年八月成立第二纵队时,司令员为刘震,政治委员为吴法宪。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纵队改称军时,司令员刘震改任为军长,政治委员吴法宪改任为军政治委员。一九四九年五月,军长刘震调十四兵团任副司令员并兼任三十九军军长,军政治委员吴法宪调十四兵团任副政治委员后,由原副军长吴信泉任军政治委员。部队中党员占百分之三十点六三。现全军按编制计有:司令部、政治部、司政直属警卫营、宣传队、招待所、野榴炮团、骑兵侦察队、通讯连、电话连、工兵连;后勤部、后勤部直属修械所、兵站分站、辎重营;卫生部、卫生部直属训练队、担架营、野战医院。全军按三个步兵师编制,人员为42936名。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部队入关时辖四个步兵师,实有人员59378名,长枪14517支,刺刀10168把,短枪3427支,冲锋枪4072支,轻机枪1160挺,重机枪234挺,高射机枪9挺,战防枪24支,自动步枪132支,讯号枪6支,枪榴弹筒89个,掷弹筒216个,六O炮310门,迫击炮100门,战防炮14门,火箭炮55门,步兵炮20门,平射炮3门,机关炮2门,山炮38门,野炮3门,榴弹炮14门,马7467匹。

丙、三十九军在东北解放区参加之主要战役:

一九四六年二月参加务欢池战斗。

一九四六年四月至五月参加进攻长春及保卫四平战役。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至一九四七年三月三下江南战役中参加靠山屯、德惠战斗。

一九四七年春季攻势中参加攻克怀德、昌图战斗。

一九四七年冬季攻势中参加新立屯、公主屯战斗。

一九四八年十月参加义县、锦州攻坚战。一九四八年十月下旬参加辽西战役。

丁、三十九军部队历史较老,战斗力有基础,攻击力强,其中以一一六师战斗力为最强,一一五师及一一七师次之,各部队均善于野战,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军。

第一一五师

1、一一五师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四师,抗战时期新四军八旅,土地革命时期的红二十五军部队的老基础。抗战初期以红二十五军部队为基础改编为三四四旅,属一一五师建制,坚持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游击战争。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后,三四四旅南下华中,扩编为新四军三师八旅。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底进入东北。一九四六年八月成立第二纵队,将新四军三师八旅改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四师。一九四八年一月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四师,均属二纵队建制。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改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五师,下辖三四三、三四四、三四五三个团,属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三十九军建制。同年十二月开进入关。

2、该部队进入东北时之新四军三师八旅时,旅长为陈金玉,政治委员李雪三。团以上干部除个别外,均为内战时期之老干部,营级干部中内战时期与抗战时期干部各占半数。一九四七年师长陈金玉调出,由王良太为师长,政治委员李雪三调出,遗职由李世安继任。

3、该部队进入东北时,全旅7200人,编制装备较山东所来之部队稍好一些,但均缺重武器。现在部队编制计有:师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师直属警卫营、山炮营、通讯连、侦察连、工兵连、军政教导队、宣传队、招待所、辎重队、担架连、野战收容所。下属三个团,每团三个营,每营步兵连三、机炮连一,团直属警卫连、迫击炮连、步兵炮连、侦通工连及供给处、卫生队。现全师按编制人员12302名。东北全部解放后,进关时实有人员12526名,长枪3507支,刺刀1545把,短枪743支,冲锋枪878支,轻机枪252挺,重机枪57挺,高射机枪3挺,战防枪3挺,掷弹筒35个,六零炮81门,迫击炮21门,火箭炮9门,步兵炮10门,平射炮3门,山炮12门,马1661匹。

4、该部队在东北参加之主要战役:

一九四六年四月参加进攻长春战斗。

一九四六年四月至五月参加四平保卫战。一九四七年二月三下江南参加怀德战斗。一九四七年夏季攻势中参加攻克昌图战斗。

一九四七年冬季攻势中参加公主屯战斗。一九四八年十月参加锦州攻坚战及辽西战役。

5、该部队历史基础较老,战斗积极性好,执行任务坚决,战斗作风还勇猛,但顽强性不足,战术程度较弱,有些莽撞,赶不上116师。

第一一六师

1、一一六师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五师,抗战时期华中新四军的三师第十旅,土地革命时期红二十六军部队老基础。一九三七年抗战初期陕北红二十六军一部编入一一五师三四四旅,经山西前线开入冀鲁豫地区坚持抗日根据地游击战争。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后,三四四旅南下华中,以原陕北红二十六军老基础之部队,发展扩大及编入苏北、淮海两个独立团,正式编成三个团,成立第十旅,属新四军四师建制,坚持华中游击战争,后拨归第三师建制。一九四五年十一月挺进东北,一九四六年八月改东北民主联军第五师,一九四八年一月改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五师,均属二纵队建制;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六师,下辖三四六、三四七、三四八三个团,属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三九军建制,同年十二月开进入关。

2、该部队进入东北时,旅长为钟伟,政治委员王枫梧。部队中连以上干部286名,其中连级215、营级52、团级15、旅级4;其斗争历史属于内战时期者22,属于抗战时期的264,一九四六年一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五师时,钟伟为师长,王枫梧为师政治委员。一九四八年三月师长钟伟调十二纵队,遗职由吴国章任师长;政治委员王枫梧调出,由贺大增任政治委员。一九四八年六月政治委员贺大增调出,由石瑛任政治委员。该部队中关内老成份占五分之一强。

3、该部队进入东北时,全旅人员8900名,编制装备较山东部队稍好些,但均缺少重武器。现全师编制与一一五师同,全师编制人员12302名。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部队进关时全师人员14679名,长枪3761支,刺刀2449把,短枪857支,冲锋枪1255支。轻机枪270挺,重机枪57挺,战防枪18挺,自动步枪37挺,讯号枪 3把,枪榴筒16个,掷弹筒72个,六O炮84门,迫击炮22门,战防炮8门,火箭炮19门,步兵炮6门,山炮11门,马1330匹。

4、该部队在东北解放区参加之主要战役:

一九四六年二月参加务欢池、秀水河子战斗。

一九四六年四月至五月参加金山堡及四平保卫战。

一九四七年二月参加三下江南靠山屯战斗。

一九四七年夏季攻势初期参加公怀路战斗。

一九四七年夏季攻势中参加昌图攻坚战。一九四七年冬季攻势中参加攻克彰武、新立屯攻坚战及公主屯战斗。

一九四八年十月参加义县攻坚战、锦州攻坚战及辽西战役。

5、该部队系东北部队中最有朝气的一个师,突击力最强,进步快,战斗经验丰富,攻、防兼备,能猛打、猛冲、猛追,三猛称著,善于运动野战,攻坚力亦很顽强,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第一一七师

1、一一七师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六师,抗战时期的新四军三师之独立旅。一九三七年抗战初期陕北红军的一个连编入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一九四一年三四四旅由华北冀鲁豫南下华中,至苏北淮海地区,以此为建军基础,与地方游击部队结合,扩编成两个支队,并以马凌及沭河大队为基础编成第三支队,以沭河大队及五团为基础编成第二支队。一九四五年四月改编成独立旅,下辖一、三两个团。开赴皖南后,又以淮海第二批地方武装及桐阳大队为基础,于一九四五年初成立新二旅,共属三个团。于一九四五年九月挺进东北,一九四六年八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师,一九四八年一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六师,均属二纵队建制。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七师,下辖三四九、三五○、三五一三个团,属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三十九军建制。同年十二月开进入关。

2、该部队进入东北后之独立旅时期,吴信泉为旅长兼政治委员,全旅连以上干部282名,其中连级210、营级45、团级18、旅级4;其斗争历史属于内战时期者12、抗战时期者270。一九四六年八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师时,吴信泉为师长兼政治委员。一九四七年师长兼政治委员吴信泉调出,由张天云任师长,石瑛任政治委员。一九四八年七月政治委员石瑛调出,由李少元任政治委员。一九四八年三月师长张天云调出,由张竭诚任师长,政治委员仍为李少元。

3、该部队进入东北后之独立旅时期,全旅人员共6278名,长短枪3254支,轻机枪178挺,重机枪27挺。几年来经过数次的补充和装备,现全师编制同一一五师,全师编制12302名。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部队进关时,全师人员12817名,长枪3336支,刺刀2149把,短枪643支,冲锋枪789支。轻机枪330挺,重机枪60挺,自动步枪73挺,枪榴筒67个,掷弹筒28个,六O炮87门,迫击炮37门,火箭炮21门,步兵炮3门,山炮12门,马1467匹。

4、该部队在东北解放区参加之主要战役:

一九四六年四月参加大洼战斗及保卫四平战役。

一九四七年三月参加三下江南之怀德战斗。

一九四七年夏季攻势参加攻克昌图战斗。一九四七年冬季攻势中参加彰武及公主屯战斗。

一九四八年十月参加军长攻坚战。

一九四八年十月参加解放全东北之辽西战役。

5、该部队历史较短,老骨干少,战斗作风很稳,战斗力尚未充分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好,善于防守。

第一五二师

1、一五二师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七师。一九四八年二月,松江军区以所训练第一批翻身农民之二线兵团的三个独立团及军区警卫团的基础,以松江军区直属机关抽调一部干部组成师直属队,正式编成独立第七师。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二师,下辖四五四、四五五、四五六三个团,编属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三十九军建制。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随三十九军开进入关。

2、一五二师于一九四八年二月编成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七师时,师长为罗华生,政治委员为邱子明,现干部未变动。该部队编制于一一五师同,全师按编制人员12303名。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部队进关时,全师实有人员为10023名,长枪2454支,刺刀1338把,短枪751支,冲锋枪816支,轻机枪232挺,重机枪57挺,战防枪3挺,自动步枪16支,讯号枪3支,枪榴弹筒6个,掷弹筒63个,六零炮57门,迫击炮20门,战防炮6门,火箭炮6门,步兵炮1门,山炮3门,马1158匹。     

3、一五二师组成后,即在长春附近参加封锁,围困长春战役,曾在长春以西大屯附近与国民党新七军三十师打过几次仗,还不错,该部队有朝气,从几次小规模战斗中证明该部队有战斗力,可以参加野战,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时新编成之野战正规师。

第四十军

甲、四十军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三纵队,为山东鲁中军区之地方部队为基础进入东北后扩大编成。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后,山东军区鲁中军区政治委员罗舜初率领该军区司令部一部人员及山东军区解放第三师、警卫第三旅(原抗战初期粟裕在山东所组织游击队的老基础),共约九千余人,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进入东北。一九四六年一月与冀东军区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所带东北之部队,扩大为二十一旅、二十三旅于辽阳、本溪地区合并,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下辖第七、第八、第九三个步兵师。其中第七师系原山东解放第三师的基础;其第八师系原山东解放第三师到达东北后,拨出第九团,与冀东十六军分区部队来东北扩编之二十一旅合并编成;其第九师系原山东解放区警卫第三旅部队与冀东十六军分区部队来东北扩编之二十三旅合并编成。一九四八年一月改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三纵队。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奉中央军委命令,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辖一一八(原第七师)、一一九(原第八师)、一二○(原第九师),同时期又将原南满独立第一师(辽宁军区独立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三师编入该军,共辖四个步兵师、三个炮兵团,属第四野战军十二兵团建制。同年十二月开进入关。

关于三纵队直属机关,开始由山东率领鲁中军区司令部干部一部与冀东军区曾克林之十六军分区司令部及肖华率领原山东军区司令部一部分干部于宫原、本溪地区合并,成立辽东军区司令部,三纵队所属各师直接受辽东军区司令部指挥与领导。一九四六年五月,三纵队各师参加保卫本溪第二个战役结束后,奉命增援四平,即从辽东军区司令部将原鲁中军区司令部干部人员抽出,开始成立三纵队司令部。四平撤退后,部队转守梅吉线及东西丰、西安、开原三角地区及保卫通化之安全。当时因为要与辽宁地方部队密切配合、领导统一,及求得该地区兵员之补充,故三纵队直属机关又与辽宁军区司令部合并于通化。一九四六年十一月通化失守后,南满形势恶化,部队转入敌后斗争,第三纵队直属机关从此与辽宁军区分开单独成立纵队直属机关,坚持敌后及正面斗争。

乙、四十军于一九四六年五月由本溪作战转为增援四平,临急组织北上,成立三纵队直属机关时,司令员为程世才,政治委员为罗舜初。四平撤退后,三纵直属机关与辽宁军区合并时,辽宁军区司令员为张学思,政治委员为白坚。通化失守后,单独又成立第三纵队直属机关时,司令员为曾克林,副司令员为曾国华,政治委员缺,刘西元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一九四七年四月,由罗舜初重任该纵队政治委员。一九四八年春,司令员曾克林调出,由韩先楚任司令员。(原文如此)一九四八年十一月纵队改为军时,司令员韩先楚改任军长,纵队政治委员罗舜初改任军政治委员。一九四九年五月,军长韩先楚调出,由政治委员罗舜初改任军长,卓雄任军政治委员。部队中党员占百分之三十九点四三。

丙、四十军现按编制计有:司令部、政治部、司政直属警卫营、宣传队、招待所、野榴炮团、骑兵侦察队、通讯连、电话连、工兵连;后勤部、后勤部直属修械所、兵站分站、辎重营;卫生部、卫生部直属训练队、担架营、野战医院。全军按三个步兵师编制人员为42936名。一九四八年十一月进关时辖四个步兵师,实有人员为58775名,长枪16759支,刺刀4749把,短枪3253支,冲锋枪3541支,轻机枪1047挺,重机枪223挺,高射机枪1挺,战防枪9支,自动步枪41支,讯号枪8支,卡宾枪33支,枪榴弹筒17个,掷弹筒254个,六零炮328门,迫击炮83门,战防炮37门,火箭炮50门,步兵炮25门,机关炮8门,山炮34门,野炮21门,榴弹炮8门,马6874匹。

丁、四十军在东北解放区参加之主要战役:

一九四六年一月参加辽阳战役。

一九四六年三月至四月参加保卫本溪战役。

一九四六年九月参加西丰战役。

一九四六年十月参加保卫通化战役。

一九四六年十月参加西丰、东丰、西安诸战役。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至一九四七年三月参加四保临江战役及参加柳南战斗歼灭国民党八十九师。

一九四七年五月至六月夏季攻势中参加威远堡门、梅河口及第一次四平攻坚战。

一九四七年冬季攻势中参加公主屯战斗。一九四八年三月参加第二次四平攻坚战。一九四八年十月参加义县、锦州攻坚战。一九四八年十月下旬参加辽西战役。

戊、四十军为山东地方基干兵团基础,部队历史不算最老,但战斗力却很顽强。过去坚持南满单独局面的斗争,在困难艰苦战斗环境下的锻炼进步甚快,作风勇猛,能攻能守。其中战斗力以一一八师(原第七师)为最强,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军。

第一一八师

1、一一八师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七师,抗战时期的山东纵队第一旅。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后,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发展起来的抗日游击队第一支队,于一九四○年改编为第一团,以第二支队改编为第二团,以太行区开来只先遣支队改编为第三团,共三个团组成一个旅,属山东纵队建制。一九四三年旅直取消,一、二、三团拨归鲁中军区,坚持鲁中地区之抗日游击战争。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即以鲁中军区一、二两个团,改编为第七、第八两团,鲁中军区特务营及编入沂蒙地区两个独立营的部队编成第九团,成立山东人民解放军第三师。一九四五年十一月由山东解放区出发挺进东北,以七、八两个团为基础与曾克林部之二十旅两个团合并,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七旅。一九四六年八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师,一九四八年一月改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七师,均属三纵队建制。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八师,下辖三五二、三五三、三五四三个团,属第四野战军十二兵团四十军建制。同年十二月开进入关。

2、该部队进入东北时,旅长为曾国华。一九四六年曾国华调出,由邓岳任师长,李伯秋任政治委员,至现在无变动。该师于一九四六年十一月至四七年三月参加四保临江及一九四七年作战中部队伤亡甚大,先后补入新兵9286名,其中俘虏成份占百分之六十四。现在部队中关内老成份占百分之十九、东北参军成份占百分之四十二,俘虏成份占百分之三十九,党员占百分之三十五点七。

3、该部队初进入东北时,全部人员共6000名,长枪2000支,短枪150支,轻机枪70挺,重机枪4挺,掷弹筒12个。几年来坚持南满敌后斗争,特别是在四保临江战役中,部队经过了严格的考验。一九四七年五月夏季攻势中,北满部队南下收复广大地区,才与北满主力会师。全师编制计有: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师直属警卫营、山炮营、侦察连、通讯连、工兵连、军政教导队宣传队、招待所、辎重队、担架连、野战收容所。下属三个团,每团三个营,每营步兵连三,机炮连一,团直属警卫连、迫击炮连、步兵炮连、侦通工连及供给处、卫生队,全师按编制人员为12302名。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部队进关时,全师人员13191名,长枪3878支,刺刀1167把,短枪682支,冲锋枪997支,轻机枪244挺,重机枪57挺,自动步枪13支,掷弹筒70个,六零炮81门,迫击炮23门,火箭炮16门,战防炮10门,步兵炮8门,山炮12门,马1495匹。

4、该师在东北解放区参加主要战役:

一九四六年春参加辽阳本溪战役,五月初保卫四平,十月打西丰又打通化。

一九四六年五月初参加四平保卫战。

一九四六年十月参加保卫通化战斗。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至一九四七年三月参加四保临江战役。

一九四七年三月参加柳南歼灭国民党八十九师战斗。

一九四七年夏季攻势中参加南山城子、东丰、草市、威远堡门及西安诸战斗。

一九四七年秋季攻势参加威远堡及开原战斗。

​一九四七年冬季攻势中参加公主屯战斗及四平攻坚战。

一九四八年十月参加义县、锦州攻坚战。一九四八年十月下旬参加辽西战役。

5、该师战斗力顽强,作风勇猛,战斗积极性高,有朝气,善于夜战及爆破,兼备野战运动及城市攻坚,为东北部队中头等主力师。

第一一九师

1、一一九师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八师,抗战时期山东解放军第三师第九团基础。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山东解放军第三师属第七、第八、第九三个团挺进东北,到达东北后拨出第九团(原鲁中军区警卫营的基础)及同时期由冀东十六军分区来东北之二十一旅两个团及地方新编部队一个团的部队进行合并,于一九四六年一月编成第八师,一九四八年一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八师,均属三纵队建制。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解放,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九师,下辖三五五、三五六、三五七三个团,属第四野战军十二兵团四十军建制,同年十二月开进入关。

2、该部队于一九四六年一月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八师时,师长为左叶,政治委员为刘光涛。一九四七年十月师长左叶调出,由宁贤文任师长,刘光涛仍任政治委员,至今该师主管干部未变动。现在部队质量关内参军成份占百分之十一,东北参军成份占百分之五十七,俘虏成份占百分之三十二,部队中老成份很少,干部中有不少系抗战时期被日本帝国主义由关内俘虏到东北做劳工,“八一五”东北解放后,他们又参加部队。

3、该部队初进入东北时,原由山东解放军第三师拨出之第九团部队,当时不足2000人;由冀东十六军分区来东北扩编为二十三旅部队,长枪300支。一九四六年八月改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八师时,全师人员8349名,但无固定编制,现在编制与一一八师同,全师按编制人员为12302名。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部队进关时,全师人员为12142名,长枪3651支,刺刀7791把(原文如此),短枪773支,冲锋枪769支,轻机枪228挺,重机枪53挺,高射机枪1挺,战防枪2挺,自动步枪14支,卡宾枪12支,掷弹筒57个,六零炮81门,迫击炮23门,战防炮6门,火箭炮14门,步兵炮1门,机关炮3门,山炮10门,马1468匹。

4、该部队在东北解放区参加之主要战役:

一九四六年春参加辽阳本溪战斗及保卫四平。

一九四六年十月参加保卫通化战斗。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至一九四七年三月参加四保临江战役。

一九四七年三月参加柳南歼灭战。

一九四七年夏季攻势中参加南山城子、草市、威远堡门攻坚战。

一九四七年秋季攻势中参加西丰、土营子战斗及公主屯战役。

一九四八年十月参加义县、锦州攻坚战及辽西战役。

5、该部队战斗作风稳,工作中贯彻性强,老基础少,但战斗力进步很快,攻防兼备,最善于阻击战斗,战斗的顽强性稍次于七师,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师。

第一二O师

1、一二O师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九师,为山东解放区鲁中军区之地方武装部队为基础所编成。一九四五年“八一五”事变后,山东解放区鲁中军区之地方武装组成独立旅,一九四五年九月独立旅随三师罗舜初挺进东北。到达东北后,即与由冀东来东北之曾克林部队扩编后之二十三旅为基础合编为第九旅,下辖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三个团。一九四六年八月成立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时,改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九师,一九四八年一月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九师,均属第三纵队建制。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二○师,下辖三五八、三五九、三六○三个团,属第四野战军十二兵团四十军建制。同年十二月开进入关。

2、该部队一九四五年初进入东北时,旅长为李福泽,政治委员为谭开云。部队中连以上干部163名,其中连级103名,营级42名,团级15名,旅级3名,其斗争历史属于内战时期者8名,属于抗战时期者155名。一九四六年一月师长李福泽调出,由宁贤文任师长。一九四六年十月师长宁贤文调出,至同年十二月由徐国夫任师长。一九四八年四月师长徐国夫调出,由郑大林任师长,政治委员谭开云调辽宁军区任政治部主任,遗职由李改担任。部队中山东参军老成份占百分之十,东北参军及俘虏成份各占百分之四十五,部队中党员占百分之三十。

3、该部队于一九四五年十一月进入东北时,全部人员3000名,长枪1200支,轻机枪20挺,掷弹筒10个,当时编制装备均不健全。改为东北民主联军后部队编制装备亦不固定,现在全师编制同一一八师,全师编制人员为12302名。一九四八年十一月部队进关时,全师实有人员为13100名,长枪4272支,刺刀1040把,短枪644支,冲锋枪831支,轻机枪241挺,重机枪54挺,战防枪5支,自动步枪11支,卡宾枪18支,枪榴弹筒10个,掷弹筒62个,六零炮81门,迫击炮22门,战防炮8门,火箭炮17门,步兵炮6门,山炮11门,马1352匹。

4、该部队在东北解放区参加之主要战役:

一九四六年一月参加辽中、辽阳战斗。

一九四六年三月至四月参加本溪湖三次保卫战。

一九四六年五月参加梅河口及以南作战。一九四六年九月参加西丰攻坚战。

一九四六年十月参加通化保卫战。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至四七年三月参加保卫临江战役。

一九四七年三月参加柳南歼灭战。

一九四七年五月参加南城子、北城子及威远堡门之攻坚战。

一九四七年十月参加威远堡、开原攻坚战。

一九四八年一月参加公主屯歼灭战。

一九四八年三月参加四平攻坚战。

一九四八年十月参加义县、 锦州攻坚战及辽西战役。

5、该部队原系山东地方武装的基础,作战力较弱。来东北后在长期战斗中锻炼进步甚快,战斗力有很大的提高,顽强性较强,有攻坚之经验。

第一五三师

1、一五三师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南满独立第一师(辽宁军区独立师)。一九四八年二月南满独立第一师(辽南军区独立师)编入野战军后,辽宁军区以所属第一军分区之两个独立团及由四分区补充一部人员,共三个团,编成南满第二批独立第一师,直属辽宁军区建制。辽宁军区取消后改属辽北军区指挥。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三师,下辖四五七、四五八、四五九三个团,编属第四野战军十三兵团(原文如此)四十军建制。同年十二月随四十军开进入关。

2、一五三师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编成野战师时,师长为杨树元,政治委员为蔡炳臣,现无变动。该部队编制与一一八师同,全师按编制人员为12302名。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部队进关时,全师实有人员为10131名,长枪3228支,刺刀1592把,短枪599支,冲锋枪749支,轻机枪242挺,重机枪56挺,战防枪2支,讯号枪8支,枪榴弹筒7个,掷弹筒62个,六零炮85门,迫击炮15门,战防炮7门,火箭炮3门,山炮1门,榴弹炮1门,马1101匹。

3、一五三师编成后,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参加东北最后战役之辽中、台安堵击战斗。该部队为东北全部解放时新编成之野战正规师。

第四十一军

甲、四十一军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四纵队,为山东胶东军区地方兵团的部队进入东北后扩大编成。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后,山东解放区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吴克华、政治部主任彭嘉庆率领其直属队及十四团、十六团、东海独立一团、独立三团、西海独立一团、北海独立二团等部队,约八千余人,组成山东解放军第六师,以吴克华为师长、彭嘉庆为政治委员,于一九四五年十月进入东北,在南满一带扩大发展。于一九四六年一月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下属第十、十一、十二三个步兵旅,同年七月旅改称师。 一九四八年一月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四纵队。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奉中央军委命令,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 辖一二一(原第十师)、一二二(原十一师)、一二三(原十二师)三个师, 同时期又将独立第二师(原辽南军区独立师)改编为一五四师编入四十一军, 共辖四个步兵师,  一个炮兵团,属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建制。同年十二月开进入关。

乙、四十一军成立纵队时,司令员为吴克华,不久吴克华调出,由胡奇才任司令员,政治委员为彭嘉庆。一九四八年七月,政治委员彭嘉庆调任辽北军区政治委员,由莫文华任政治委员,司令员胡奇才调出,又由吴克华任司令员。一九四九年五月莫文华调出,由该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欧阳文升任政治委员,军长吴克华未变动。部队中党员占百分之二十六点一三。

丙、四十一军于一九四五年十月由吴、彭率山东胶东五分区地方部队编为第六师。进入东北时,全部人员为8942名,长枪2250支,短枪55支,轻机枪136挺。现该军编制计有:司令部、政治部、司政直属警卫营、宣传队、招待所、野榴炮团、骑兵侦察队、通讯连、电话连、工兵连;后勤部、后勤部直属修械所、兵站分站、辎重营;卫生部、卫生部直属训练队、担架营、野战医院,全军按三个步兵师编制人员为42936名。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部队进关时,属四个步兵师,实有人员为49362名,长枪16822支,刺刀6327把,短枪3231支,冲锋枪1255支,轻机枪1161挺,重机枪733挺,高射机枪9挺,战防枪16支,自动步枪22支,讯号枪14支,卡宾枪23支,枪榴弹筒290个,掷掷弹筒245个,六零炮263门,迫击炮77门,战防炮19门,火箭炮22门,步兵炮19门,平射炮1门,速射炮10门,高射炮5门,机关炮3门,山炮26门,野炮9门,榴弹炮2门,马5770匹。

丁、四十一军在东北解放区参加之主要战役:

一九四六年一月至三月参加营口、盘山、沙岭战斗。

一九四六年三月至四月参加保卫本溪战斗。

一九四六年五月参加鞍山、海城战斗。

一九四六年十月参加新开岭战役,歼灭国民党二十五师。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至四七年三月参加四次保卫临江战役。

一九四七年三月参加柳南歼灭国民党八十九师战斗。

一九四七年五月参加主攻梅河口战斗。

一九四七年十月参加威远堡门战斗。

一九四八年一月参加辽阳、鞍海战斗。

一九四八年十月参加锦州攻坚战担任锦州以南塔山地区之阻击战斗。

戊、四十一军战斗作风勇敢,不太讲究战术。过去战役中参加进攻及攻坚战斗较少,担任阻击、打援、防御之艰苦的战斗任务较多,参战次数最多干部战士伤亡很大,部队作战决心很顽强,不怕伤亡,不叫苦。执行命令坚决,善于打阵地战,也能打运动战。在防御战斗中有顽强的战斗力,特别是塔山阻击战斗,很有成果。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军。

第一二一师

1、一二一师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师,抗战时期山东军区第六师所属两个团的部队为基础,于“八一五”后进入东北后扩大发展组成。一九四五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山东军区胶东军区直属十四团及东海分区一个地方基干团,编入山东解放第六师,于九月份由山东出发进入东北,开始在营口、大石桥一带扩军,编成第一支队。一九四六年十一月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十师,下辖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个团,二十八团即是原胶东军区直属十四团部队的基础,二十九团即是原胶东军区东海分区地方基干团部队的基础,三十团是新发展起来的,老成份很少,几年来坚持南满地区斗争,一一九四八年一月改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师,均属四纵队建制。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二一师,下辖三六一(原二十八团)、三六二(原二十九团)、三六三(原三十团)三个团,属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四十一军建制。同年十二月开进入关。

2、该部队进入东北时,原胶东十四团团长为杜光华,东海分区基干团团长为李洪茂。一九四六年春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十师时,师长为杜光华,政治委员为葛燕璋。一九四七年四保临江中师长杜光华牺牲,由蔡正国任师长。一九四八年三月政治委员葛燕璋调出,由李丙令任政治委员。部队中团以上干部均系关内来的老干部,连、营级干部大多系关内来的战士、通讯员、班排长提拔起来的,亦有不少东北的新成份。

3、该部队初进入东北时,原胶东十四团全部人员1923名,东海分区基干团全部人员1906名,共计3829名。现全师编制计有: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师直属警卫营、山炮营、侦察连、通讯连、工兵连、军政教导队、宣传队、招待所、辎重队、担架连、野战收容所,下属三个团,每团三个营,每营步兵连三、机炮连一,团直属警卫连、迫击炮连、步兵炮连、侦通工连及供给处、卫生队。现全师按编制人员为12303名。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部队进关时,全师人员为10423名,长枪4069支,刺刀1547把,短枪832支,冲锋枪405支,轻机枪255挺,重机枪52挺,高射机枪2挺,战防枪6支,自动步枪4支,讯号枪4支,卡宾枪4支,枪榴弹筒27个,掷弹筒54个,六零炮76门,迫击炮20门,战防炮4门,火箭炮9门,步兵炮6门,机关炮1门,速射炮3门,山炮10门,马1347匹。

4、该部队在东北解放区参加之主要战役:

一九四六年春参加营口、盘石、沙岭战斗。

一九四六年三月参加本溪战斗。

一九四六年五月参加鞍、海战斗。

一九四六年十月参加桓仁、新开岭歼灭国民党二十五师战斗。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至四七年三月参加保卫临江战役。

一九四七年三月参加柳南战斗。

一九四七年夏季攻势中参加梅河口、南山城子、威远堡攻坚战。

一九四七年秋季攻势参加貂皮屯、营口、盘山战斗。一九四七年冬季攻势中参加辽阳、鞍山战斗。

一九四七年八月参加锦州攻坚战担任锦州以南塔山地区之阻击战。

5、一二一师部队质量成份好,战斗作风猛,动作快。能打运动战,有突击精神。过去打攻坚战斗较少,防御战斗中有顽强的战斗力,曾参加解放锦州担任锦州以南塔山地区之有名的阻击战斗。该部队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第一二二师

1、一二二师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一师,抗战时期山东解放区胶东西海分区独立团的基础。一九四五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胶东西海分区独立团及文、荣、卫三个县的独立营编成一个团,编成山东解放第六师,于九月挺进东北,在辽南一带发展扩大。一九四五年冬以辽南分区第二团及警卫营合编成一个团,共三个团,一九四六年初组成第二支队,受吴克华指挥。一九四六年一月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十一师,一九四八年一月改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一师,均属四纵队建制。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二二师,辖三六四、三六五、三六六三个团,属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四十一军建制。于同年十二月开进入关。

2、一九四五年九月胶东西海分区独立团挺进东北时团长为周光,一九四六年三月改为十一师时李福泽为师长,周光为副师长,李丙令为政治委员。一九四六年五月师长李福泽调出,由蔡正国任师长。一九四八年三月师长蔡正国调出,由周光任师长,政治委员李丙令调十师,由吴保山任政治委员。部队过去在南满坚持敌后斗争时,伤亡过大,员额长期内很不充实。

3、该部队进入东北时期两个团约两千人,现在编制与一二一师同,全师按编制人员12302名。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部队进关时全师实有人员为10333名,长枪3653支,刺刀1117把,短枪680支,冲锋枪231支,轻机枪293挺,重机枪57挺,高射机枪2挺,战防枪3支,自动步枪3支,讯号枪4支,卡宾枪4支,枪榴弹筒100个,掷弹筒67个,六零炮61门,迫击炮18门,战防炮2门,火箭炮6门,步兵炮9门,速射炮4门,山炮10门,马1246匹。

4、该部队在东北解放区参加之主要战役:

一九四六年一月至三月参加营口、沙岭、辽西战斗。

一九四六年三月至四月参加保卫本溪湖战斗。

一九四六年五月参加鞍、海战斗。

一九四六年十月参加保卫通化战斗。 

一九四六年十月参加桓仁新开岭歼灭国民党二十五师战斗。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至四七年三月参加四保临江战役。

一九四七年夏季攻势中参加通化及追击战斗(原文如此)。

一九四八年一月参加辽阳、鞍山战斗。

一九四八年十月参加攻克锦州担任塔山地区之阻击战斗。

5、该部队质量成份好,战斗作风稳,过去打攻坚战斗较少,有防御战斗经验,曾参加解放锦州担任锦州以南塔山地区之有名阻击战。

第一二三师

1、一二三师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师。一九四五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山东解放区胶东区之十六团、北海分区之独立团两个营,编入第六师进入东北,在辽南一带发展扩大。一九四六年一月编成第三支队,受吴克华指挥。一九四六年一月,以该支队为基础改编成立东北民主联军第十二师下属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个建制团,一九四八年一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师,均属四纵队建制。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二三师,下辖三六七、三六八、三六九三个团,属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四十一军建制。同年十二月开进入关。

2、一九四六年春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十二师时,师长为江燮元,政治委员为潘寿才。一九四八年十二月政治委员潘寿才调出,遗职由张秀川继任,师长江燮元未变动。部队中党员占百分之二十。

3、部队初进入东北时,由山东解放区胶东军区来之十六团团长为江燮元,全团约一千九百人。一九四七年七月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十二师时,部队编制装备还不固定。现在编制一二一师团,全师按编制人员为12302名。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部队进关时,全师实有人员为11764名,长枪3798支,刺刀1537把,短枪780支,冲锋枪284支,轻机枪319挺,重机枪58挺,高射高射机枪5挺,战防枪7支,讯号枪6支,卡宾枪6支,枪榴弹筒96个,掷弹筒71个,六零炮76门,迫击炮19门,战防炮3门,火箭炮5门,步兵炮4门,速射炮3门,山炮6门,马1158匹。

4、该部队在东北解放区参加之主要战役:

一九四六年一月至三月参加营口、盘石、沙岭战斗。

一九四六年三月至四月参加保卫本溪湖战斗。

一九四六年五月参加鞍、海战斗。

一九四六年十月参加桓仁、新开岭歼灭国民党二十五师战斗。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至四七年三月参加保卫临江战役。

一九四七年夏季攻势参加本溪战斗。

一九四七年十月参加威远堡攻坚战斗及调兵屯战斗。

一九四八年一月参加辽阳、鞍山战斗。

一九四八年十月参加攻克锦州担任塔山地区之阻击战。

5、该部队战斗作风有朝气,战斗力之顽强性次于十师,有防御战斗经验,在参加锦州以南塔山地区之有名阻击战斗中,表现稳而又猛。

第一五四师

1、一五四师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南满独立第二师(辽南军区独立师)。一九四八年二月南满独立第二师(辽宁军区独立师)编入野战军后,辽南军区以所属五分区机关及直属部队在营口改编成独立第五师,并兼管第二分区,属辽南军区建制,下辖四、五、六三个团、警卫营及炮兵营,其第四团原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成立,为铁(岭)梅(河口)支队所改编,一九四六年六月改编为原辽南独立师第四团,一九四六年十二月敌进攻辽南,坚持敌后归一分区指挥,一九四七年一月归五分区指挥,一九四七年五月又归一分区指挥;第五团系一九四七年十月成立,为五县保安团及五分区警卫营所编成;第六团系一九四七年十二月成立,庄河、盖平、新金三个县区武装编成。一九四八年四月改称为南满独立第二师。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四师,下辖四六○(原四团)、四六一(原五团)、四六二(原六团)三个团,编属第四野战军十二兵团四十一军建制。同年十二月随四十一军开进入关。

2、一五四师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编成野战师时,师长为左叶,政治委员为曹传赞,现无变动。该部队编制与一二一师同,全师按编制人员为12302名。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部队进关时全师实有人员为8 573人,长枪3648支,刺刀1743把,短枪436支,冲锋枪236支,轻机枪223挺,重机枪563挺(原文如此),自动步枪6支,枪榴弹筒58个,掷弹筒35个,六零炮47门,迫击炮20门,火箭炮2门,平射炮1门,机关炮2门,马846匹。

3、一五四师编成后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参加东北最后战役之辽中、台安堵击战斗及解放营口战斗。该部队为东北全部解放时新编成之野战正规师。

第四十二军

甲、四十二军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五纵队,一九四八年二月编成,下辖十三、十四、十五三个师,十三师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一师(南满辽南军区独立师),十四师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二师(南满辽宁军区独立师,原杨靖宇支队的基础),十五师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三师(南满安东军区独立师)。以上三个师于一九四八年二月编成第五纵队,纵队的直属队原为辽东、辽南军区之直属队一部为基础及东北军区派去一部干部所组成。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奉中央军委命令,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军,并编入一五五师(原龙江军区三个独立团新编成之部队),共辖四个步兵师,一个炮兵团,属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建制。同年十二月开进入关。

乙、四十二军于一九四八年二月新编成时,军长为万毅,政治委员为刘兴元。一九四九年五月军长万毅调特种部队,由吴瑞林任军长,政治委员刘兴元未变动。部队中党员占百分之二十九点七九。现部队按编制计有:军司令部、政治部、司政直属警卫营、宣传队、招待所、野榴炮团、骑兵侦察队、通讯连、电话连、工兵连;后勤部、后勤部直属修械所、兵站分站、辎重营、卫生部、卫生部直属训练队、担架营、野战医院。全军按编制三个步兵师编制共计42936名。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部队进关时,辖四个步兵师,实有人员为47279名,长枪15090支,刺刀6634把,短枪2401支,冲锋枪1959支,轻机枪977挺,重机枪220挺,高射机枪4挺,战防枪5支,自动步枪19支,讯号枪10支,卡宾枪195支,枪榴弹筒43个,掷弹筒311个,六零炮311门,迫击炮88门,战防炮13门,火箭炮36门,步兵炮8门,平射炮9门,山炮18门,野炮13门,榴弹炮7门,马5525匹。

丙、四十二军编成后,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参加辽西战役。该部队为东北新编成之野战军,有朝气,由于参加战斗不多,部队的战斗作风顽强性尚未培养与发挥起来。

第一二四师

1、一二四师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师,为原南满独立第一师(辽南军区独立师)所编成。一九四五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山东解放区胶东军区北海分区蓬莱独立营(伪县区中队新编成部队)于十一月进入东北,在安东地区扩大发展,编成安东保安总队。一九四六年六月安东保安总队与辽南分区合编为辽南独立师,并兼辽南军区。一九四七年八月改为南满独立第一师(辽南独立师),仍直属辽南军区建制。一九四八年二月编入野战军第五纵队,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师。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二四师,属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四十二军建制。同年十二月开进入关。

2、该部队于一九四六年七月编成辽南独立师时,师长为吴瑞林,兼任政治委员为李辉。一九四八年四月政治委员李辉调出,由丁国钰任政治委员,徐国夫任师长。部队中现有关内老成份占百分之三点五,东北参军成份占百分之七十,俘虏成份占二十六点五。该部队于一九四八年二月鞍、海战役的俘虏成份,至四八年辽西战役时,已有提拔为担任副连长的,部队中老骨干成份甚少。

3、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到达东北的山东胶东军区蓬莱独立营约七百零四人,由陕甘宁警一旅部队中来的两个连不过三百人。一九四六年七月组成辽南独立师时,全师人员为七千人。一九四八年二月编入野战军第五纵队时,全师人员为一万余人。现在全师按野战军编制计有: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师直属警卫营、山炮营、侦察连、通讯连、工兵连、军政教导队、宣传队、招待所、辎重队、担架连、野战收容所。下辖三个团,每团三个营,每营步兵连三、机炮连一,团直属警卫连、迫击炮连、步兵炮连、侦通工连及供给处、卫生队,全师按编制人员为12302名。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部队进关时全师实有人员为11667名,长枪3764支,刺刀1580把,短枪634支,冲锋枪 758 支,轻机枪 248 挺,重机枪 56 挺,讯号枪3支,卡宾枪 168  支,枪榴弹筒5个,掷弹筒52个,六零炮 83 门,迫击炮 18 门,战防炮 5 门,火箭炮9门,步兵炮5门,山炮8门,马1332匹。

4、一二四师未编野战军前,过去在辽南地区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及参加营口、鞍、海战斗。一九四八年十月参加彰武阻击战斗及辽西战役。

5、该部队战斗作风尚好,有突击性,有朝气,作战动作猛,由于过去长期处于敌后斗争,有游击战争经验,亦有运动战锻炼,地方性较大,缺乏野战及攻坚锻炼,战术技术不够熟练。

第一二五师

1、一二五师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师,为原南满独立第二师 (辽宁军区独立师) 原在南满地区坚持敌后斗争的杨靖宇支队的基础。一九四五年 “八一五” 日本投降后由冀东来东北一批干部中,少数人员于九月份到通化地区做政权工作及建立地方武装,当时收留了一部分伪警部队发展扩大,十月份编成冀察热辽独立第七团,下辖八个连,约一千余人,成份复杂,很不巩固,后来叛变了一个连。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初,由山东解放区胶东军区独立团第三营约二百人进入通化,成立通化司令部,十二月通化司令部与冀察热辽独立第七团之七个连合并成立通化支队,直属东北民主联军后方司令部指挥。一九四六年二月通化支队改为杨靖宇支队,下属三个团约一万零几百人。一九四六年七月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二师,属辽宁军区建制。当时敌人疯狂进攻,部队即转入敌后坚持游击战争。一九四八年一月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二师(似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二师),一九四八年二月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师,编入野战军,归五纵队建制。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二五师,属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四十二军建制。同年十二月开进入关。

2、该部队于一九四六年十二月至一九四七年三月之通化支队时期及一九四六年三月至一九四六年七月之杨靖宇支队时期,支队司令员为刘西元并兼任政治委员,副政治委员谢凤山。一九四六年七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二师时师长为彭龙飞,政治委员为丁国钰。一九四九年一月政治委员丁国钰调出,由谭文邦任政治委员。

3、该部队于一九四六年三月编成通化支队(似为杨靖宇支队)时约一万人,现在按编制与一二四师同,全师按编制人员为 12302 名。进关时全师人员为 10996 名,长枪 3497 支,刺刀 1632 把,短枪5 68支,冲锋枪568支,轻机枪223挺,重机枪52挺,战防枪2支,自动步枪 3 支,讯号枪2支,卡宾枪27支,枪榴弹筒36个,掷弹筒61个,六零炮90门,迫击炮1 8门,火箭炮9门,步兵炮3门,平射炮4门,山炮6门,马1162匹。

4、该部队当通化支队及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二师时,均在南满长白地区坚持游击战争。改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后,曾在南满地区配合三、四纵队主力参加西丰作战,未单独进行过战斗。编入五纵队后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参加过彰武阻击及辽西战役。

5、该部队对游击战争经验较多,正规野战经验较少,但存有游击习气,有朝气,坚决、积极,战斗顽强性差,有猛冲精神,战术质量较低。

第一二六师

1、一二六师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师,为原南满独立第三师(安东军区独立师)所编成。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安东军区抽调原坚持本、抚、新宾、永陵地区战斗的三分区地方武装基干一团(一九四五年一月扩大编成),四分区独立一团(一九四六年二月编成分区基干团,四七年十月改为该分区独立一团),安东市保安一团(欠第三营,为一九四七年七月以敌后武工队为基础与三分区基干二团第一营合并编成),以安东保安司令部为基础及三分区直属机关抽调一部分人员成立师直属机关,成立辽东军区独立第三师,直属安东军区建制。一九四八年二月编入野战军,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师,属第五纵队建制。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二六师,下辖三七六、三七七、三七八三个团,属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四十二军建制。同年十二月开进入关。

2、该部队于一九四七年二月(与前后文矛盾,原文如此)编成独立师时,副师长为王振祥,政治委员缺。一九四八年二月编成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师时,由胡继成任师长,何善远为政治委员,现干部未变动。

3、该部队于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初编成独立师时,全师人员约四千人。一九四八年二月改编成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师时,全师人员9186名。现部队按编制与一二四师同,全师按编制人员为12302名。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部队进关时,全师实有人员为9104名,长枪3132支,刺刀1686把,短枪337支,冲锋枪236支,轻机枪223挺,重机枪49挺,战防枪1支,讯号枪5支,掷弹筒54个,六零炮81门,迫击炮20门,火箭炮9门,山炮4门,马927匹。

4、一二六师编成独立师后,于一九四七年冬季攻势中参加歪头山、石桥子战役,编成野战军后,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参加彰武阻击战及辽西战役。该部队原系地方武装,战斗历史不长,积极性高,行军力强,有游击战争经验。

第一五五师

1、一五五师原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九师,一九四八年二月龙江军区及嫩江军区以训练第一批翻身农民之二线兵团的四个独立团,编成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九师,下辖三个团。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五师,下辖四六三、四六四、四六五三个团,编属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四十二军建制。同年十二月随四十二军开进入关。

2、一五五师于一九四八年二月编成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九师时,师长为廖仲符,政治委员为钟民,现在均无变动。该部队编制与一二四师同,全师按编制人员为12302名。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部队进关时,全师实有人员为7950名,长枪28150(原文如此,似为2815支),刺刀1411把,短枪630支,冲锋枪295支,轻机枪214挺,重机枪60挺,战防枪2支,掷弹筒141个,六零炮51门,迫击炮20门,战防炮8门,火箭炮9门,平射炮4门,马819匹。

3、一五五师于一九四八年二月编成独立第九师后,即在吉长附近地区活动,参加封锁、围困长春战役,曾参加小规模战斗。该部队为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全部解放时新编成之野战正规师。  

注明:本文以原始资料为依据, 如有漏误,均为原文。

图片

来源: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由如风提供)

审核:   黄豫生

图片
图片

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

(野战军的建设部分)

1945.11-1948.11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

一九四九年十月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