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岩茶圈新套路,“喝起来甜”≠“回甘好”,好多人都踩坑了

 小陈茶事 2024-03-22 发布于福建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在武夷岩茶的茶汤里喝到甜感,很正常。

有的岩茶一入口就有甜丝丝的感觉,这种岩茶的火功一般不高,主打茶香的清晰和鲜爽度,这是大众茶客容易一见倾心的茶。

有茶友问,这种入口的甜感,就是岩茶的回甘吗?

先来看看造成这种入口甜感的因素是什么。

岩茶的内含物质里有糖类物质,有些糖类可溶物,像葡萄糖、阿拉伯糖等物质。

还有甜味的氨基酸物质,比如丝氨酸、甘氨酸等。

这些物质成就了岩茶茶汤里的甜感。

在制作过程中,越大程度保留这些糖类、氨基酸物质,茶汤喝起来相对更甜些。

相比起苦味,甜感更讨喜,带点甜的岩茶肯定更受茶客喜欢。

至于,这种甜是不是回甘,我们接着往下分析。

《2》

什么样的岩茶富含这些甜类物质呢?

乍一看,这是个科研实验题,其实结合实际生活和喝茶经验来看,一下子就能找到答案。

首先看含糖类物质高的茶。

对比一下,采老的茶和嫩采的茶,哪个甜度高,哪个苦感重呢?

大多数人都能回答,老叶甜,嫩叶苦。

所以,老叶的糖类物质含量高于嫩叶。

粗老叶做的岩茶不怕闷泡,甚至可以煮,一直都有清甜感。

缺点是香气、滋味平淡,不耐泡。

而鲜嫩的茶叶,特别是芽头,茶多酚含量高,糖类物质少。

做出来的岩茶,虽有强烈的鲜爽度,但同时也有比较重的苦感。

这两年武夷山流行嫩采的茶,主要的意图就是保留茶汤的鲜香,况且现在普遍都用中轻火焙茶,更能展现这份鲜灵感。

这种嫩采的茶带苦感是致命伤,靠后期制作可以通过发酵转化分解掉一些苦感,但是多少还保留了一些。

工艺不善,要么苦水涩水没走透,苦涩感重,要么茶叶容易被摇红,发酵重了,酵味、红茶味明显,香气浑。

其次是甜类氨基酸物质高的茶。

这题基本也是送分题,联想一下,高山云雾出好茶,便可轻松解答。

高山茶,白天,日光能够得到;夜晚,温度降下来,云雾升腾。

充足的光合作用和早晚温差大,促进了茶叶内部氨基酸的生成。

现在,武夷山有几处高山茶被开发和推广起来,茶青价格不低,甚至都超过偏外围一些的正岩茶。

正是因为高山岩茶甜度高、香气扬,市场接受度好,价格被炒起来了。

《3》

另外,入口就有甜感的岩茶与品种有关。

比如佛手,也被称作雪梨,每一口都是清甜的梨汤。

还有蜜桃味的茶,瑞香、少量肉桂可以做出蜜桃香,有些喝茶人对香气敏感度不高,认为蜜桃味就是带甜感的果香。

四大名丛之一半天妖的品种特征就是蜜香,白鸡冠有黍米的粮食甜味。

这些岩茶品种里都有类糖似蜜的甜感,它们与糖类、氨基酸类物质可能关系不大,是独属于它们各自的那份小清新的甜意。

好比初恋时的甜蜜,并非真的是吃到了糖果的甜,而是多巴胺上头,是情绪价值带来的甜。

《4》

这些创造出茶汤甜感的因素,有哪些和岩茶回甘有关?

几乎没有!

老叶的糖类物质、高山茶的氨基酸、品种特征的甜……似乎都不能理解成是一种回甘。

入口的甜,和喉底的回甘,是两回事。

苦后回甘,回甘与苦有关,而苦感又与山场关联。

坑涧山场,日照短,漫射光,植被丰富,环境阴湿,茶叶内部生成的物质茶多酚多、氨基酸少,苦感重,甜感弱。

这是小气候环境长期赋予植物的苦感,天然的清苦,有生命的活跃度,入口的苦转瞬即逝,很快就迎来喉底的回甘。

越是好山场的茶,回甘越是持久,像远山翠黛般连绵不绝。

由回甘带给口腔的余味缭绕、汩汩生津也是极美妙的体验,如同演奏曲结束了,荡气回肠的音乐仍不绝于耳边,可闭上眼睛继续回味。

《5》

一泡喝起来有甜感的岩茶,虽不能等同于是回甘好的茶,但应该是工艺做得不错的茶。

而入口甜的同时回甘又好的岩茶,肯定是山场和工艺两翼齐飞。

比如小众些的有坑涧形态的马头岩山场,所出品的肉桂,不似岗上茶那般辛锐苦烈,而是口感绵柔,鲜甜香高,回甘持久。

像桃树窠、猫儿石都是马头岩里落坑的山场,产出的肉桂价格不菲,能喝到正宗的人也寥寥无几。

《6》

从这个问题延伸到市面上的一个现象,高山茶渐渐在替代正岩茶销售。

有不少品牌、商家把做得好的高山茶包装成正岩茶,并且卖出正岩茶的价格。

并且糊弄喝茶人说,喝起来甜度高的茶山场好,都是某坑某涧这样的核心产区。

曾喝到过茶友寄来的从线下品牌店购入的正岩茶,喝起来香气高、鲜甜感强,但是回甘短,甚至感觉不到回甘。

茶农也表示过,这几年高山岩茶卖得特别快,茶商们见到工艺好的高山茶,都是成批量地收走。

高山茶的成本无疑比正岩茶低,但是原本的售价不变,中间的利润空间便成倍地扩大。

商人总能在浩瀚的茶海中找到利益的赚取点,

他们赌的是喝茶人不懂茶,分辨不出高山茶和正岩茶。

所以,这篇岩茶里的“甜”与“回甘”之比较,希望能带给你们一些领悟,在买茶中能避避坑。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