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省博物馆藏苏区教科书概览

 手写版 2024-03-22 发布于澳大利亚

图片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江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区域,第一面军旗在这里升起,星星之火在这里点燃,治国理政在这里预演。革命者在江西留下了大量史实物证,江西省博物馆藏苏区教科书便是其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一类。
教科书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媒介。以江西为主要区域的中央苏区,开创了人民教育的伟大实践。苏区教科书,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干部教育、红军教育、社会教育、义务教育所使用的教育用书,主要包含识字、算术、游艺、读物、常识、专科等。

图片


一 、苏区干部教育教科书 
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在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国最大的一块苏维埃区域,以瑞金为中心,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为适应不断变化的革命斗争形势需要,中央苏区曾在管辖范围内先后设置有五个省级政权机构,分别是苏区江西省、苏区闽赣省、苏区粤赣省、苏区赣南省、苏区福建省。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相继开辟了赣南和闽西两块革命根据地。随着农村基层革命政权普遍建立,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需要大量的党、政、军人才。在十分艰苦且不稳定的战争环境下,党和苏维埃政府已经非常重视教育工作,坚持开展教育实践。

图片

图片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党对干部培训教育工作就十分重视。1928年10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毛泽东起草的《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规定:“现在每个党员都必须加强党的基本理论的训练。特委要办经常训练班,各县也应尽量多办训练班,造成干部人才,提高工农同志的文化教育程度,同时要搞识字运动,提高读写能力。”
1931年4月21日,中央在《关于苏区宣传鼓动工作决议》中指出:“在各苏区分局所在地必须建立一个以上的党校,培养党、苏维埃与职工会的中等干部,要造成苏区以后把工农干部送给中央的前途,而不是由中央供给苏区。必须把干部的培养当做是苏区各中央分局中心任务之一。”
随着各地方党校先后建立,1933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设立了第一所高级党校——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它是中央党校的前身。学校内设新区工作人员培训班,党团、苏维埃、工会干部培训班和高级干部训练班三种类型的教学班。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领导前、后方革命的政治工作干部。学校课程设置高度契合苏区革命与战争发展需要,中央领导干部兼职学校教员,毛泽东、任弼时、董必武等讲授政治类课程,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讲授军事类课程。

图片

图片


中央苏区建立后,大批工农出身的苏区干部文化程度都是文盲或半文盲,严重影响了根据地各项工作的开展,加紧干部人才培养任务迫切。1932年3月临时中央政府颁发《政府工作人员要加紧学习》的命令。命令规定:“每个政府工作人员都应当加紧学习,尽量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不识字的工农同志,更要努力识字,积极学习政治和工作。凡是不积极学习的就是对革命怠工,对苏维埃政府工作不努力。这种分子如若自觉如此,屡教不改,就不应让他再负苏维埃的责任。”
农业是根据地的经济命脉,关系到苏区军民吃饭穿衣等基本生存需求。党和苏维埃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恢复、发展苏区农业生产,以保障群众生活,满足革命发展需要,巩固红色政权。毛泽东曾亲自到瑞金武阳区参加中央政府春耕生产运动赠旗大会并作报告。1933年,中央土地部在瑞金创办了中央农业学校,培养农业技术干部。学校特别注重实践教学,附设有农事试验场,采取半工半读的形式,将教学、科研有机结合。学校又联合中央革命博物馆组建了中央农产品展览所,向群众普及推广科学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二 、苏区红军教育教科书
红军战士主要由农民组成,绝大多数出身穷苦,文化水平极低,且成分也比较复杂,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以识字为中心的教育是红军教育的基础。赣南、闽西时期,红军就在部队内部设立了随营学校。《古田会议决议》对红军教育问题,从材料到方法都做了详细规定。在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后,红军教育从识字扫盲教育逐渐扩展到政治素质教育、军事技能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
图片
红军创建之初,就开展了以扫盲识字为主的文化教育,提出了在红军中消灭文盲的目标。红军总政治部提出要提高红军战士“识字的积极性,在六个月中要做到完全消灭文盲,个个能看报、写信的程度”。红一方面军提出“要使每个红军战士在文化政治水平上消灭文盲”。红四方面军要求“三个月内每个战士都能认字、读报、看地图”。为激发红军将士的学习积极性,红军各部队经常开展形式活泼的识字竞赛活动。在《连指导员工作须知》(1932年)中规定,“必须实行各种革命竞赛,以识字与识字组竞赛,大家决定本周内不识字的须能识能写字若干,并指定识写哪几个字,到期即检查哪一组做得最好。”

图片


红军在诞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许多战士入伍即投入战斗,处于随时战斗和短暂训练交织的状态。红军不仅要在驻军时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常规军事训练,而且必须在不妨碍军事行动的前提下,灵活利用一切间歇时间进行行军和作战的军事训练。1929年9月,《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指出:“红军的军事技术要特别注意,红军有好的军事技术,有严格的军事训练,才能加强自己的战争力。1931年秋在瑞金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主要负责培养红军干部,根据教学需要,编辑出版了一批教科书,各根据地据此翻印、广泛使用,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军政干部。

图片

图片

1932年3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发布第2号训令《强固阶级战争的力量实行防疫的卫生运动》,把卫生防疫视为强固革命战争力量的关键。1932年12月,中革军委发布训令,每连设卫生员一名,“专负连上卫生责任”。为使红军战士和根据地群众能实现疾病的有效预防和救治,红军总卫生部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旨在培养红军和地方医护人员,学校专设有编审出版科,出版了一批医药教科书,普及医药知识。各根据地还将红军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选拔一些有较高文化知识水平的红军战士进行医疗卫生教育,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提升了根据地的医疗卫生水平。

图片

图片



三、苏区社会教育教科书
苏区地处偏僻山区,经济贫困,文化教育落后,工农劳苦民众绝大多数是文盲,难以胜任革命发展需要。党和苏维埃政府克服重重困难,开创性地在苏区广泛普及社会教育,清除禁锢头脑的封建残余思想,用新民主主义思想武装群众大脑,把他们培养成为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自觉投身到土地革命的洪流之中。
1930年,中共赣西南特委刘士奇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写道:“许多地方先后开办了列宁学校、训练班,以及特委苏府办的红军学校、看护学校、干部学校,各种适宜斗争需要的教育机关,很多不识字的女孩子,参加革命后都能写很短的信及标语之类的东西。发行了各种革命的教本《工农兵读本》、《劳动读本》、《工农课本》等材料。即此时期,相比较之下,白色区域资产阶级的学校和一般所谓提倡义务教育平民教育的先生们喊了十几年没有半点影响,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这也是证明一切问题到了苏维埃革命成功就有办法。”

图片

图片

图片


1931年11月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中,确定了苏维埃政权的教育方针:“在苏维埃政权下,教育事业归苏维埃掌管。工农劳苦群众,不论男子和女子,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上,完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一苏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的范围内,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首先应在青年劳动群众中施行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积极地引导他们参加政治和文化的革命生活,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
1933年4月5日,临时中央政府在颁布的教育人民委员部第1号训令——《目前的教育任务》中指出:“苏区当前文化教育的任务,是要用教育与学习的方法,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与政治水平,打破旧社会思想习惯的传统,以深入思想斗争,使能更有力的动员起来,加入战争,深入阶级斗争,和参加苏维埃各方面的建设。”为了契合工农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社会教育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普及常识,通过红歌、戏剧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形式,进行更广泛的文化教育及革命斗争宣传教育。
当时苏区模范省闽浙赣省在全省范围内普遍设立有识字班、识字站、俱乐部、工农夜校等多种生动活泼、立足实际的办学形式,普及全民义务教育,村村都有列宁小学,还有列宁师范、女子职业学校、卢森堡训练团等。省苏政府要求,凡15岁以上文盲或识字不多者,都到识字班或工农夜校学习,提出了“在苏维埃政权下不让一个工农不识字”的口号,方志敏、邵式平等省委、省苏政府领导人着眼革命斗争需要,亲自编写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且通俗易懂的《工农读本》。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湘赣苏区,文化教育形式多姿多彩。革命思想采用山歌、戏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密切联系群众实际创新编排,得以广泛传播。1933年12月,湘赣省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文化教育决议草案》提出:“我们的任务,不仅要使目前广大男女青年、成年群众以至儿童,都成为强有力的参加革命战争之一员,而且要使广大儿童成为革命的新后代,将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积极建设者。使广大群众以自己的力量,在自己斗争的经验中,来建设新社会的文化教育,以及一切适用的科学技术和艺术。”


四、苏区义务教育教科书
各革命根据地创建后,党和苏维埃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苏维埃政府成立时,均设立文化委员会(各地名称略有差异)。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设立了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以统一领导苏区教育事业。瞿秋白任教育人民委员(即教育人民委员部部长),由于当时他在上海,这一职务便由徐特立代理。徐特立亲自担任教育部编审委员会主任,对苏区各地方编写的教科书进行审查和修订,并组织专人编写新教科书,他自己还参与教科书的具体编写。在他的领导和示范下,苏区教科书事业蓬勃发展。

图片

图片


1933年10月召开的苏区文化教育大会通过的 《目前教育工作的任务决议案》 规定:“苏维埃教育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为着实现对一切男女儿童免费的义务教育到17岁止,但是估计着我们在战争的情况下,特别是实际的环境对于我们的需要,大会同意把义务教育缩短为五年。”
苏区创建初期,各地的小学称为劳动小学,或是红色小学,或是列宁小学,后来统称为列宁小学。列宁小学是苏区政府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学校,由各级苏维埃政府创办,遍布各村,基本实现了儿童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小学教育是在训练参加苏维埃革命斗争的新后代,并在苏维埃革命斗争中训练将来共产主义的建设者。”

图片

图片

图片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文化建设。1932年5月,省苏政府发布第1号训令,在全国苏维埃区域率先提出了“以教育为阶级斗争的武器”的教育思想。训令指出,教育的目的是造就无产阶级所需的政治经济等技术专门人才。因此,要“培养儿童有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集团的思想、劳动的身手、革命的热情”,与当前中国教育所奉行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十分相似,在当时是非常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教育方针。

五 、结语
苏区时期,在极端艰苦的革命战争环境下,党和苏维埃政府创造性地采取了诸多有效措施,保障教育政策的实施落地。以苏维埃教育部门为主的各级党、政、军机构,都积极组织参与具体教育工作,根据党员干部、红军战士、普通群众及少年儿童等不同教育对象,创编和发行多种革命教科书。这些教科书内容深浅不一又灵活多样,见证了苏区教育的肇基和创新发展,为中国革命锻造了大批党、政、军干部,启发了根据地群众的革命思想和科学生产生活能力,培养了未来革命事业接班人,巩固和发展了苏维埃政权,开创了人民教育的先河,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从略,下载全文请登录中国知网首页-出版物检索-文物天地)作者及其工作单位:陈艳玲,江西省博物馆
本文刊载于《文物天地》2023年第10期

E-mail

投/稿/邮/箱

wwtd@vip.sina.com

编辑:阮富春

审核:朱   威



图片
故宫博物馆藏剔红镂空挂灯的保护修复研究

图片
▲古代金银器上的龙纹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