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映潮:经典寓言《自相矛盾》课堂教学可以这么设计

 宝妞 2024-03-22 发布于河南

课文美读

有一类中国古代寓言,启迪、告诫人们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要有行事处世的智慧。选自《韩非子》的《自相矛盾》就是其中的一篇。

《自相矛盾》的美妙之一是这个故事很像一个独幕剧。一个卖矛与盾的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各自的作用,以致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结果非常尴尬。它以深刻的寓意告诫人们,做人处事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不能片面,更不能绝对;它还告诉我们,不要言过其实、自吹自擂,而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自相矛盾》的美妙之二是整个故事具有美妙的章法艺术。这个小故事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写的是楚人在卖矛与盾时遭人质疑。第二层是作者的议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句话既显示出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的立意之美,启迪人们多角度地深入思考问题,又表现了整个故事“叙议结合”的结构之美。

《自相矛盾》的美妙之三就是诞生了一个常用词“矛盾”和一个成语“自相矛盾”。“矛盾”这个词高度简洁而又形象地概括了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间所存在着的一种特定的相互关系:对抗、对立、冲突、隔阂、抵触、排斥、争执……很难说还有同类词有如此强大的表现力。成语“自相矛盾”既是书面语,又是口语,妇孺皆知,人人会用,同样表现出对人们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启迪和告诫。

图片

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学语言,增知识。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铺垫:课始,教师介绍寓言的特点,介绍作者韩非子的生平和著作等。教师朗读课文。

◇ 活动一:理解,读背

(1)试读课文,认字识词。

教师引领学生落实字词理解训练。

鬻(yù):卖。

者:……的人。

矛:长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抵挡刀剑用的兵器。

誉:赞誉,夸耀。

曰:说,讲。

莫:不。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

利:锋利,锐利。

或:有的人。

以:使用,用。

何如:怎么样。

其人弗(fú)能应也:那人不能回答。

夫(fú):用在句首,表示将发出议论。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被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

同世而立: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朗读课文,边读边讲。

所有学生朗读课文,边朗读边自讲词义、句意。教师出示带注释的文章,学生朗读。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的人),誉(夸耀)之(盾)曰(说):“吾(我的)盾之坚(坚固),物(任何东西)莫(不)能陷(刺穿)也。”又誉其(他的)矛曰:“吾矛之利(锋利),于(对于……来说)物无不陷也。”或(有的人)曰:“以(用)子(您)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怎么样)?”其人弗(不)能应(回答)也。夫(fú,表提示作用)不可陷之(的)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3)朗读课文,口译课文。

学生继续朗读并口译课文。教师出示译文,学生朗读。

自相矛盾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刺得穿。”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4)朗读课文,顺势背诵。

◇ 活动二:学讲故事,揭示哲理

(1)教师再次出示译文,请学生据此讲“自相矛盾”的故事。

要求:流畅生动地讲故事,语气生动地讲故事,背诵式地讲故事。

(2)学生写句,揭示这则寓言的哲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学生动笔,课中发言。师生对话。教师出示答案。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我们要诚实,要言行一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自吹自擂,任意夸张,以至无法自圆其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思维要严密,要注意自己言行的前后照应。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行事处世,要注意不要前后矛盾。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避免自相矛盾,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

学生朗读,记笔记。

教师小结,结束教学。

文章来源:源创图书《小学语文古诗词和文言文这样教》,余映潮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

微信编辑 | 杨露颖

复审 | 王玉梅    终审 | 张万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