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簸箕”借东风的鄂州奇人!

 取经的兵 2024-03-23 发布于湖北

鄂州人常说的在湖北鄂州农村有一句形容很穷的调侃用语,叫做“穷得打簸箕”,与穷得叮当响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说家里没有米就是没米,拍打簸箕也没有用。

那么,“穷得打簸箕”中的簸箕是一个什么样东西呢?其实,簸箕是一种劳动农具,用来簸去稻米中的杂质和空壳。农村收藏、晾晒粮食用得比较多,采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的,一般北方用柳编,南方用竹编。

不过,我国不同农村地区,对簸箕的说法不尽相同,虽然都是竹篾,柳条、笋壳等编成的家用器具,但是,从大体的形状来说,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同的形状。

北方的簸箕是种铲状器具,或者说大撮子形状,也就是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下面为底,用来撮垃圾、泥土、肥料、粮食、蔬菜等等。

而,南方的簸箕为圆形竹篾编的,或者柳条编的器具,这其中又有两种。一种留孔,俗称竹筛或柳筛,习惯称米筛、格筛、筛子;一种没有留孔,称为簸箕,也称圆簸箕。这两种器具,圆簸箕比米筛大多了,两者是相互搭配使用,在给粮食去糠秕之中,离开哪一种都不行。

簸箕的制作工艺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首先,需要选择优质的竹篾或柳条,然后经过剥皮、晾干、裁剪、编织等一系列工序,才能制作出合格的簸箕。

其次,做簸箕需要阴湿、避阳光、不见风的环境。做簸箕用的工具主要有铁镰(推刨)、方锥、槽锥、钩针、拨停、绳锤、捋篾刀、量舌、尺子等。铁镰用以刮簸箕舌头,要刮得平整、薄厚适中。近年来多用推刨推,推刨推下的舌头要比镰刀刮的效果好多了。方锥,用于在簸箕舌头上钻眼。槽锥,用来缠簸箕沿子。钩针,在簸箕舌头上用来钩绳子;用针是循环往复、错落有致、一气呵成的一整套动作,针脚密疏、缀条粗细平整都是在瞬间完成的。拨停,是打绳用的,有的也叫脱螺子。绳锤,用于缠绳,既省力,缠下的绳子松紧又合适。捋篾刀,刮缠沿子的篾子。量舌,用于丈量簸箕舌头上所钻孔眼的距离。簸箕尺子,有大小之分,是量簸箕条长短的。还有踏板子、捋篾棒、垫尺和刀子等。

再次,编织簸箕时,先将条子装在簸箕尺上,编结一片,叫做结掌子。然后将掌子弓起结角子。结角子和做茬子以及捋篾子、缠沿子,最耗时间,技术含量也最高。做的簸箕是否美观大方、实惠耐用,关键在这些工序上,所以编织簸箕者紧张时一圪蹴就是半天。有时为了结好角子或做好茬子,连吃饭、上厕所都顾不上。只有这样,才能编成一张成品簸箕。

最后,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细的操作和精湛的技艺,否则,就可能影响到簸箕的使用效果。

在湖北鄂州地区,由于盛产稻谷,因而农村常用的簸箕为圆形竹篾编制的,主要是配合筛子杨谷、去糠秕和筛米使用,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谷物脱粒之后,需要扬弃谷中的杂物,最原始的方法是用手捧口吹,后来使用木锨和簸箕靠自然风力簸扬。

尤其是扬米去糠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精细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簸箕的编织材料和编织工艺都显得尤为重要。竹篾编织的簸箕,不仅结实耐用,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能够有效地去除糠皮,保留精华。

最为神奇的是,鄂州人用“簸箕”簸粮食时,还能用秘传的口语“呼哒、呼哒”借来一股微风,吹走粮食里的糠秕。

簸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书《世说新语》里记载着:“东晋时期,坐镇古鄂州之地的司马昱邀请王坦之和范启前去议事。范启年龄大而官位小,王坦之年龄小而官位大,谁走在前面呢?两人假意地谦让了半天,结果以年长者为尊,王坦之走在后面,忍不住嘟哝:'簸之扬之,糠秕在前。’”王坦之巧妙地运用了簸箕的原理,对范启进行了极大的嘲笑和讽刺,个中深谙王坦之对簸箕原理的熟悉和对生活认识的深刻。

这不光是古代文人墨客文字游戏那么简单,而是来源于生活精典语言结晶。簸箕的具体使用,就是人们通过身体驱使着它有节奏的簸动,以便把粮食的皮糠让风吹走,把粮食的颗粒与小土块、沙粒及其杂物等分开。

过去在晒谷场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农人们用簸箕进行扬谷簸粮食的场面,那是一幅非常美妙的画卷。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侵删致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