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解汉字 第一百六十课 下

 知愠课堂 2024-03-23 发布于广东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

语言传递力量,从声音感受美好

知愠课堂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

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

这一节我们学习下”字。

xià指事,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使位置低于参照物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下面/位置在下地表之下里面地位低的人臣下百姓群众)、下来落下/降下次序或时间在后弯屈投降居人之下/谦让低于/少于等。
引申指活动的(时间或空间)范围方面发表/宣告/卸下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歇宿/收留安扎下一次离开放入/投入完成/结束递送等。又指从北到南、从上游到下游、从城市到乡下、从上层到基层
从事棋类活动时,举手着子指下巴湖泽
又表示:做饭动物生产)、以菜肴佐食

词,表示动作的次数时间的单位

甲骨文“下”由上长下短的两横组成。上面长横表示地面,下面短横表示地面之下。    

金文有两种字形。一种承自甲骨文,与甲骨文字形相同。另一种将表示地面之下的短横变为

篆文也有两种字形。

一种用“”表示地面之下。

另一种用示在地面之下。

隶书、楷书承自金文第二种字形

在六书中属于指事。

《说文解字》:“下,底也。指事。下,篆文丅xià。”

我们在《正解汉字:上》中分析:

“上”字形由两横构成,底端一横较长,顶端的一横较短。

古人用代表天地未开,混沌太初;

(一样长两横)代表从混沌太初发展而来的天地初成,阴阳并列

调整等长的两横,将上面的横线写得较短,表示天或朝天的方向;将下面的横线写得较短,表示地或朝地的方向。

我们在《正解汉字:仁》中提到:“上”和“下”都由“二”演变而来。在汉语里有哲学层面的意义,并不是单纯的数字“2”。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很多人从小就已经学会了的道理,人只有不断向上走才可以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我们从小就知道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积极上进是一个人走上成功之路,实现人生价值所必备的心态。积极上进的人在任何地方都会更被看好。

判断一个年轻人是否有前途,首先看他是否有上进之心。有积极的上进的心态,在成长和发展的道路上才会吃苦耐劳,才能百折不挠。才有可能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心理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都将居上的位置看做强大、成功的象征,低下的位置看作羸弱、失败的处境。因此,人都更向往高处,不管是学习、事业还是生活都希望达到更高的水平,而不希望下沉至低位。

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哲学层面却反其道而行,十分提倡“处下”。  

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作道德经一书5000字里就有80处“下”通行版,其中60处以“天下”一词出现,20处与“上”相对。

老子在不同的章节以不同的角度论述“下”的意义: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39)

所以,有价值的思想(主观意识)是以原始的思想状态(心态)作根本,高级的知识以基本的实践(体验及再体验)为基础。

因为这个原因,优秀的政治人物都以“孤、寡、不毂”等低下的称呼自称,这不就是以低下的心态为基础吗?不是吗?

所以,对人的思想意识而言,没有获得任何荣誉是最大的荣誉。因此,我们不希望成为有炫亮外表的美玉,而要成为质地坚硬的石头。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此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61)

成熟伟大的思想体系象大海一样处于所有水域的最低处,孕育了所有思想(文明)。孕育思想的母体以沉静柔和的特征比刚强的事物更有价值;因为沉静柔和是开放包容(低下)的心态。

因此,成熟伟大的思想体系以低下开放的心态与年轻弱小的思想体系交流,能够吸收弱小思想体系的优点(而继续发展);

年轻弱小的的思想体系以低下开放的心态与成熟伟大的思想体系交流,能够吸收成熟伟大的思想体系的优点(而发展壮大)。

有的思想体系有目的地放低心态去吸收别的思想体系优点,有的思想体系因为本身处于弱势而自然放低心态去吸收别思想体系的优点。

成熟伟大的思想体系不过希望和小的思想体系一样具有欣欣向荣的发展动力,小的思想体系不过希望具有相应的能力加入成熟伟大思想体系的行列。两种思想体系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成熟伟大的思想体系更宜放低心态。  

老子通过成熟思想体系与新兴思想体系相互学习吸收的例子说明在修“德”——通过实践、体验与再体验发展思维的过程中保持心态开放的重要性。

在实践过程中,心态是否开放与体验及再体验的效率正对应。

心态越开放,在实践中吸收信息的效率就越高,反之亦然。

所以,心态的开放性决定了思想体系的生命力。

心态越开放,其生命力就越强,发展能力越大。

这与思想体系本身的状态没有任何关系。

成熟的思想体系(《正解汉字:国》)具有这样的心态则能继续从新兴思想体系身上吸取新的发展动力保持持续发展。而新兴思想体系则能从成熟思想体系身上获得历史经验,增强发展的动力,明确发展方向。

老子在55章便提出了“比于赤子”——保有幼儿一样开放心态是“含德之厚”——能在实践中高效吸收学习,具有强大发展动力思想的特征。

“赤子”是最理想的心理状态。而“下”则是这种心理的具体形态。具有“赤子”般“下”特征的思想体系能够成为“天下之交”——容纳和吸收世界上所有事物,从而获得广泛、全面而深入的认识,提高智慧。有这种心态的集体(民族/国家)文化才能不断吸收新元素而保持生命力。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

江海之所以能汇聚百川,是因为它位处低下,所以能汇聚百川之水。

因此,最有智慧的人希望民众更有思想,获得更高上的人生价值,必定以言词使其认识自己的无知;

希望民众思想更先进,必定用自身作标杆使其认识自己的落后。(通过这些方法去使民众放下心态,树立目标)

所以,最有智慧之的人地位高于普通人,但不让人觉得是负担;领导普通人,但不会伤害民众。

因此天下人不知满足地乐于学习和推广最有智慧之人的思想。

因为这些思想并不是通过斗争对比而是实践与创造体现出自身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天下的思想都无法与之斗争。

老子以江海纳百谷的实例,说明比“古之善为道者”更高智慧的圣人在“上民”“先民”时首先要“下之”、“后之”——同样是“愚民”。但是,因为其最终目的是使民众认识自己的愚昧与落后,继而积极追求(而不是安于现状)。所以,尽管他们地位高高在上,但并非民众的负担;尽管他们处处引导指挥,却不会造成伤害。正因如此,大家才会乐于学习推行他们的思想而不知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圣人的地位及认同并非通过与别人争斗获得,所以,别人也无法通过与之争斗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及认同。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68)

优秀的士兵在日常不会炫耀武力。

战斗经验丰富的战士在战斗的时候不会有思想的波动(保持沉着冷静)。

百战百胜的指挥官不会轻与敌人开战。

善于吸收利用他人特长的人在别人面前能放低心态。

这些就是“不争”的心得体验,这些就是让人发挥才能的结果。

这些心得体验符合自然规律,是古代实践经验最有价值之处。

故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6)

所以,越强大就越要保持柔和开放的心态(下),以此维护其生命力(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弱小就越要认识到自身发展能力的强大,充分发挥生命力强的优势,积极发展向上。

老子在《道德经》里反复强调的“处下”本质就是心态的开放。而在实践中将“处下”做到极致的便是孔子。

《论语》是最可信的记录孔子和弟子言行的典籍。而在整篇《论语》里孔子都以“处下”的状态出现,作为弟子的朋友或长者,与弟子平等地交流思想。极少自上而下以“教师”的姿态和身份出现在弟子面前。

弟子讨论,孔子以主持人身份出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先进第十一)

弟子提出疑问,孔子多以讨论的语气与之探讨:

子张问曰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 :“忠矣。”曰:“仁矣乎?”曰 :“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何如?”子曰 :“清矣 。”曰 :“仁矣乎?”曰 :“未知。焉得仁?”(公冶长第五)    

指出弟子的错误,孔子循循善诱亦不以老师的身份自居: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 :“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子罕第九)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第十三)          

孔子在弟子面前谈论自己的见解观念时候通篇“子曰”,没有半点现代老师那种自上而下的姿态。孔子以“曰”为“教”体现了他与弟子交流时候“处下”的心态。正是这种心态成就了孔子“万世师表”的伟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