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咋还不信中医-9:为什么会气滞血瘀?

 m361b 2024-03-15 发布于山东

自从认识到中医所讲的“气”和“经络”的本质就是血管中的共振能量,先前对于中医的一些模糊认识逐渐清晰,如“气滞血瘀“。

9、气滞血瘀

“气血通畅”不仅指的是血管通畅,更重要是有充足的共振能量,血液携带这种能量到达全身,血液只是这种振动的载体,血流的振动频率决定血的分配。如果血液中的这种振动波减弱了,血流也会变慢,也就是常说的“气滞血瘀”,近期是瘀块,远期则可能恶变为肿瘤,故“血液聚而生瘤肿也”。我们的教科书上也是这么说的。

中医认为“怒则气乱”,乃血流的共振频率紊乱,阻力增大,所以血压会升高,这很可能是高血压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中国的传统的保健养生方法“气功”, 主要讲究调整自然之气和先天之气和谐的关系,这里的“气”,不仅指呼吸吐纳,即”喘气的功夫”,还可能指经络中的共振频率,即“共振的功夫”。只有身体的共振频率和谐了,才能达到练习气功的最高境界。

我在临床中发现,有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只要一生气就会出现 咯血。这是因为,支扩病人本来就很容易咯血,当心情不好时,血管的共振频率就减弱了,肺里的血容易瘀住,从而咯血。对于正常的人,如果经常心情压抑,肺里的血液流动慢,短期会形成肿块,时间一长,就是肿瘤。所以说,肺癌也是情绪病。

另外,利用这个原理,还可以很好地解释一些日常现象,例如:(1)既然心脏的射血分数 是固定的,如果按住一侧的股动脉,血流减少,血压应该立即升高才对,但是我亲自测过,即使同时按住两侧大腿的股动脉,血压也几乎没有变化,血压为什么不会骤升呢?还有,(2)坐位与立位时,人体各部位的血压波动并不大。长时间躺在床上,后背部也没有缺血坏死,这些现象单纯用流体力学理论是无法解释的。

现象(3):既然血管系统是个“连通器”,为什么右侧胳膊的血压一般会比左侧高呢?(4)心脏的功率只有1.5W,却能推动着血液不知疲倦地流动。

还有好多个“未解之迷”,如果用共振原理就好理解了。

如:上面的(3),为什么右侧胳膊的血压比左侧高10-20mmHg?一般的解释就是因为右利手的缘故。这是经不起推敲的。其实这是因为右侧的锁骨下动脉没有经过主动脉弓的180度的转弯,两边的振动能量并不一样,所以在脉诊时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右侧的“寸关尺”代表“肺、脾、命门”,左侧则是“肝、心、肾”。

当脑动脉中进入气体,形成气栓的时候,血液竟然停住了,不再继续向前流动,于是病人就出现眼前发黑,肢体不利等脑气体栓塞的表现,即“脑气栓”,和“脑血栓”的表现一样。如下图,就是一例很罕见的脑动脉进入气体的磁共振图像:

于是现象(5)来了:粘稠的血液都能在脑血管中畅通无阻,为什么气体就无法流动了呢?这是因为,脑动脉中的这一段气体,缓冲了血管中的振动,便得振动能量无法向下游传递,于是血液停住了,即“气滞血瘀”

(6):与冠状动脉差不多的血管很多,但为什么只有冠状动脉容易粥样硬化?好多年前,我曾在医学专业网站《丁香园》上咨询过,求询答案未果。我想这是因为冠状动脉在主动脉根部就分出去了,并没有经过膻中穴,只有压力,不包含血管的振动能量,粥样物质就容易沉积。

(7):腹主动脉上的各个开口,基本是垂直与主干相连,这并不符合流体力学,会增加不少阻力,如果是斜角,不是更方便血液灌注吗?其实这种连接有利于各个器官提取自己需要的频率。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进来的血液量。

现象(8):我们测量血压时听到的“咚、咚”音按说应该是主动脉瓣关闭产生的,应该与第二心音同步才对,但实际却是与第一心音同步,是与主动脉开放同步的,这就奇怪了,为什么呢?

其实我们的血压在80-120mmHg之间波动,相当于在主动脉瓣上形成一面绷紧的鼓面,而心室内的血压变化是在0-120mmHg之间波动,相当于一个鼓锤,每次射血时,就在主动脉瓣上形成“敲鼓”的动作,所以与第一心音同步。这个敲鼓的动作与主动脉弓处的回旋互应着,在血管中形成了浑厚的共振能量。

能量有了,如何分配呢?

假如用一个漏斗,把“宫商角㣲羽”各种共振频率装进去,在膻中穴处,注入主动脉中,这样,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处外挂的各个器官就会“各取所需”。再解释 一遍这种垂直角度的血管,有利于器官提取各自的能量,如果是斜角连接,则容易被迫接受血液灌注。当然,这个漏斗中应该装了至少十二种频率,不仅仅是这五种。如下图所示:

如果想加强某个器官的血供,例如生气时,那就加大“角”音对应频率的能量,血就会充盈肝脏。如果我们脉诊时,摸到肝对应的频率强了,那就是“肝气盛”了。 

设想:

“气”就是血管中的共振能量,既然“气”弱了,会导致“血瘀”,相当于高速堵车,这是不是高血压的发病原理呢?那么我们通过穿戴设备,给身体增加一个共振能量是不是就可以降低高血压了呢?

对于脑血栓的患者,我们放在一个大功率音箱附近,是不是会让血栓松动?让患者自己大声发出“嗡.......”的声音,是不是也会疏通脑血管?

把一捆水管,放在振动的桌子上,就会减少其阻力。如果把一个心衰的病人,在床底下,放一个音箱,是不是能减少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荷,起到“血脉畅通”的作用?

当然,选用什么样的频率,还要根据病人的身体情况来制订,理论上,应该围绕“ 徵”音来定。如果是鼓舞肝气的“角”音,则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这是一项学科交叉研究,需要声学专家的指导。

仔细想一下“动脉”这个词,原本应该写成“动脈”,是派出去的一股振动能量 。而“静脉”,则静悄悄地流回来的意思。

这种共振作用还体现在佛教的六字真言中,下期待续。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王光强 2024.3.15

呼吸科医生王光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