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件文物中的时光故事

 七烟 2024-03-23 发布于北京

当曾侯乙编钟奏响了空灵悠远的青铜之声,当竹简与汉字连接起古今的法制对话,当诸如王羲之、杜牧等绝世才子的真迹,历经千年岁月的流传,依然纤毫毕现,向后人呈现了悠久而绵长的历史回音,传递着亘古至今的中华民族精神与信仰……

文物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记忆,他们的诞生本身就铭记着故事,在朝代更替与时间的洪流中,或供养、或颠沛、或尘封的经历过不同的命运,与当时所处朝代的背景与国情密不可分。不管经历过什么,不变的是骨血里华夏民族永不磨灭的信仰与炉火纯青的艺术技艺与魅力,是时光里凝练的传奇。

龙年将至,回首即将逝去的一年,访古的同时,依旧游走在各地的博物馆,访古访的是不可移动文物,其关联的出土文物同样重要,所以这一篇,用100张文物照片,讲讲过去的一年看展的故事。上一篇访古总结我提到过,跨年我是在苏州度过的,那是从扬州到南京再到苏州,赶上了南京两个大展,分别是“玉润中华”和法门寺特展,个人认为这也是两个好展,故就从这两个展的文物开始提笔吧。

图片

上图:法门寺地宫出土鎏金银龟盒

1981年秋季的一场暴雨,侵袭了陕西的关中平原,法门寺佛塔在暴雨中轰然塌了半边,塔内所藏佛经佛像纷纷跌落地面,从而使埋藏千年的秘密被后人发现。时光回到大唐盛世,法门寺是皇家的供养寺院,史载唐皇室曾七次开塔迎送佛骨并供奉大量财物。唐皇室认为,把佛骨请出来让世人瞻仰,就会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第一位开启法门寺地宫的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到唐武宗的灭佛运动,礼佛与供奉的传统在皇权的转移中停止,此时的大唐,确实也如“寓言”从盛世走向衰落。唐代第17位皇帝唐懿宗为了祈求佛祖保佑即将倾塌的大唐王朝,于873 年最后一次从法门寺地宫中请出佛骨,迎到长安的皇宫中供奉。但礼佛仪式还没有结束,这位皇帝就突然去世了继位的皇帝是只有 12 岁的唐僖宗,他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归送佛骨回法门寺。可惜的是公元874年的一天,在响彻云霄的诵经声中,人们哭泣着向地宫抛撒着钱币,随着巨大的铁锁把最后一道石门锁上,唐代持续242 年的奉迎佛骨活动连同敬献佛祖的珍宝和佛指舍利本身,被永久地封闭在了地宫,大唐也在不久后灭亡。直至一千多年后的这场雨,导致考古人员重新开启法门寺地宫。

图片

上图:法门寺地宫出土宫廷茶碾

图片

上图:法门寺地宫出土八重宝函的第七重(195)

图片

上图:法门寺地宫出土如意

图片

上图:法门寺地宫出土茶炉

图片

上图:法门寺地宫出土银盆细节

图片

上图:法门寺鎏金象首金刚铜熏炉构件

法门寺佛塔地宫出土了大量金银器,最奇妙的是两个鎏金银质圆球香囊,在球内的小碗中装上香料点燃后香气就从镂空的纹饰中溢出。有学者推测,唐皇室的供奉应是被悬挂着使用的,为了防止香囊晃动时香料流出,工匠们在内部装了两个平衡环,圆球滚动时,内外平衡环也随之滚动而香碗的重心却不动。这种平衡装置与现代运用于航海、航空的陀螺仪原理完全相同时间却间隔了千年,可见古人智慧。

图片

上图:法门寺鎏金银香囊

图片

图片

上二图:法门寺彩绘石雕持剑天王与持斧天王

或许中庸之道是哲学的最高境界玉的温润优雅,明亮洁净的颜色,完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平衡、精细与中庸。南京博建院100周年大展“玉润中华”,用众多各地美玉串联起美玉的史诗。

图片

上图:西晋刘弘墓出土神兽纹玉樽(湖南省博参展,195禁出境)

图片

上图:盘龙城商代大玉戈(湖北省博参展,195禁出境)

图片

上图:中山王墓出土东汉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定州博参展,195禁出境)

图片

上图:江西商墓出土活环链玉神人饰(江西省博参展)

23岁时就曾写下流传千古的《阿房宫赋》,之后还写下了“远上寒山石经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众多绝句和七律名诗。杜牧是唐朝晚期的著名诗人,其一生作品虽多,但流传至今的唯一手迹,是一首《张好好诗》,《张好好诗》是杜牧在洛阳任监察御史时写的。从诗前的“并序”中可知,张好好是一位歌女,杜牧与她是大和三年在南昌沈传师的江西观察使幕府任职时相识的,两人经常见面,极为亲昵。大和四年,沈传师调任宣歙观察使,杜牧随之到了安徽宣城,这时张好好也被带到宣城,所以二人依旧朝夕相见。后来张好好被沈传师之弟沈述师看中,并纳她为妾,就此张好好与杜牧互相隔绝。大和七年,沈传师调任吏部侍郎,宣城幕中的故旧同事也就各奔前程,当杜牧得知才几年光景,张好好就被薄情的丈夫遗弃而在洛阳一家酒店当垆卖酒,遂感怀神伤写了这首《张好好诗》。原诗作于大和九年,长卷写成的时间可能稍晚。这件国宝,卷前有宋徽宗赵佶题签,乾隆年间入内府,民国时被溥仪带出宫外,后流散于民间,最终被收藏家张伯驹购得,于1956年捐献给国家。

图片

上图:杜牧存世手迹孤品《张好好诗》(故宫午门特展,195禁出境)

美,并不在乎残缺。北魏永宁寺塔基出土了一具佛面,其眉眼、脸颊以上都已缺失,并且断裂成两块,但她那丰满鲜活立体感很强的面庞、挺直高颀的鼻梁、轮廓清晰而柔和的嘴唇, 依稀流露出佛的宁静、雍容与慈祥。永宁寺原是一座以佛塔为中心、专供皇帝太后礼佛的皇家寺院,建于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至永熙三年焚毁。据杨玄之《洛阳伽蓝记》中记载:永宁寺塔原为木构,高九层,一百丈,一百里外都可看见,是北魏所建最高大豪华的木塔,也是历史中最大的佛塔。1980年考古工作者对塔基进行了发掘,才将这座不为人知的精美艺术殿堂重现人间其塔基出土了众多佛家彩塑、壁画残块、建筑构件等,同时出土了一批精美的泥质塑像。年初洛阳博物馆永宁寺特展中,这件文物再次端详。

图片

上图:北魏永宁寺塔出土永恒的微笑(永宁寺特展)

上图:彩绘陶马与驯马俑(洛阳唐墓出土,属洛博常展)

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同时也是豪放派作家的辛弃疾,一生作诗词近千首,后人耳熟能详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以及“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等名篇,每每让人动情可惜的是辛弃疾的真迹如今还存世的只有一份小楷《去国帖》,这是一纸辛弃疾所写私人信札,从行文看,应是写给辛弃疾的上司。辛弃疾毕生致力于国家的复兴,志存高远但命运却多舛,其经历了许多挫折,壮志未酬。此贴中笔体方正挺拔,他能够在书写中游刃有余,灵活运用刚柔之笔。创作的背景应是在他平定茶寇后,被任命为江西提刑,后来升任秘阁修撰。因此,可以推断这幅《去国帖》是在淳熙二年十月左右创作的,当时辛弃疾年仅36岁。

图片

上图:辛弃疾存世唯一真迹《去国帖》(四川成都“文字中国”特展拍摄)

古人很相信天象,认为星辰的变化可以来预测吉凶,因此历朝历代都有精通象学的大师,他们通过观看天象来预测人间的吉凶,比如司马懿看星辰暗淡就知道诸葛亮命不久矣1995年的新疆尼雅考古轰动了了史学界,当时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了一张织锦,织锦上面有八个大字,汉隶书写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是一件织锦护臂,尼雅又称“精绝”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咽喉之地,在没有经历硝烟与杀戮的痕迹下,它神秘的消失在历史中。如今的尼雅遗址是一处没有人、没有水、没有绿色的地方,然而西汉的精绝国是当时中原王朝控制西域的三十六个小国之一,因其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战略意义十分重要,且受商业影响,精绝国曾经富庶非凡。与这个锦护臂一同出土的还有一织着“讨南羌”字样的锦料残片,与锦护臂的用料一致,两件织物拼在一起就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汉书·赵充国传》等多部史书里,都曾记载过汉代中央政权与羌的战争。考古学者分析,精绝国应是受南羌侵扰的地方,出土“五星出东方”护臂的8号墓的男性墓主人,很可能是作为精绝贵族首领参与过征讨南羌的战争。佩戴上“五星出东方护臂”则对中原有利,是寄托中原王朝祥瑞之气的象征。

图片

上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织锦护臂

(195禁出境,新疆博518博物馆日拍摄)

古人很重视书法墨迹,但是纸张绢帛过于脆弱,所以就要刻在石头或者木头上才能更好的保留。这些石刻和印板可以不断上墨翻拓,于是就有了拓本。碑帖虽然比真迹牢固,但也会损坏,所以早期拓本价值很高,国内最珍贵的就是宋代的拓本故宫“宋拓魅力”特展上,展出了碑拓类中唯一一件禁止出境文物,这就是《西岳华山庙碑》。

图片

上图:《西岳华山庙碑》拓碑(195禁出境,拍摄于故宫“宋拓魅力”特展)

“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定窑创烧于隋唐,至北宋达到高峰,终于元,历时达700多年,是我国古代五大名窑之一,没有绚丽多彩的颜色,却自带素洁、含蓄、典雅之美。

图片

上图:北宋白釉刻莲纹龙首净瓶

(195禁出境,净众院塔基出土,拍摄于定州博物馆)

图片

上图:甘肃省博物馆藏北周石造像碑

图片

上图:北凉高善穆石造像塔(“从故乡到远方”特展,甘肃省博参展)

梅瓶是古代较为流行的瓷器样式,最早出现于唐代武汉博物馆“元青花四爱梅瓶”内容取材于王羲之、陶渊明、周敦颐、林逋等中国古代名士的风雅情趣。其中,书圣王羲之爱兰叶之疏密相宜、流畅飘逸,将兰草蕴含的审美内涵融入书法创作,书写的《兰亭序》光耀千古。东晋诗人陶渊明隐逸田园,赋诗躬耕,诗作中常见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不同桃李枝”,显示出他超然物外的品质。宋代理学家周敦颐酷爱莲花,以莲之高洁,寄托毕生心志,他的《爱莲说》至今脍炙人口。北宋词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一生不仕不娶,唯独喜好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这件文物出土于湖北钟祥明郢靖王陵墓,墓主人郢靖王朱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栋去世后,王妃郭氏悲痛不已,对着铜镜描画了自己的容貌,留给三个年幼的女儿作为纪念,便自缢随朱栋而去,次年夫妻合葬。王妃陪葬品中这件青花四爱图梅瓶是王妃生前心爱之物,也是这段凄美爱情故事的见证。

图片

上图:武汉博物馆镇馆之宝——元青花四爱梅瓶

国家考古博物馆终于开放了,无疑是文物爱好者的盛宴,该馆目前展出两件禁止出国出境文物。另有若干出土于重量级遗址的珍贵文物。

图片

上图:陶寺出土彩绘龙纹陶盆(195禁出境)

图片

上图:殷墟妇好墓出土象牙杯(195禁出境)

图片

上图:二里头出土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

图片

上图:二里头出土绿松石龙形器

图片

上图:殷墟妇好墓出土铜钺

图片

上图:陕西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的铜牺尊

图片

上图: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出土铜人面饰

作为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遗址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地域特色。栽培稻大量发现证明河姆渡遗址的先民以从事农业经济为主。另外在该遗址中发现了大批先民们为适应潮湿环境,防止野兽侵扰的木构建筑遗迹,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其出土的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河姆渡遗址的重要标志。

图片

上图: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195禁出境,拍摄于国博河姆渡特展)

图片

上图:河姆渡出土猪纹陶钵(拍摄于国博河姆渡特展)

图片

上图:秘色瓷莲花碗(195禁出境,虎丘云岩寺塔文物,苏州博常展)

图片

上图:元代女金冠(出土于苏州曹氏墓,苏州博物馆本馆拍摄,常展)

天津博物馆在2023年颇有诚意,拿出了众多家底儿宝贝,涵盖甲骨、青铜器、玉器和书画等类别,均免费参观,让来访者深感诚意满满。两件珍贵书法文物《唐摹王羲之寒切帖卷》和《明摹王羲之干呕帖卷》,以及书画中的上品,传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均有展出。其中王羲之的书法受到历代书法家推崇,可惜真迹早已毁失今所见王羲之书法,唯有钩摹本和法帖摹刻拓本二种。又因钩摹本是直接在原迹上勾勒填墨而成,最为接近王羲之书法原貌,尤显珍贵,故将唐摹本视同为王羲之真笔。

图片

上图:西周太保鼎(195禁出境)

图片

上图:隋代白釉龙柄双联传瓶(195禁出境)

图片

上图:《唐摹王羲之寒切帖卷》

图片

上图:《明摹王羲之干呕帖卷》

图片

上图:传 范宽《雪景寒林图》

图片

上图:宋代泥塑童卧像(吴文化博物馆“徐謂礼”特展拍摄)

图片

上图:宋代刺绣海棠双鸟图(苏州博西馆“出走露香园”特展,辽博参展)

图片

上图:昭陵六骏(195禁出境,西安碑林博物馆拍摄)

“文姬归汉”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蔡文姬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并生下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遣使臣将其从匈奴那里赎回但此次归汉,已是十二年之后,大汉不再是那个文姬熟悉的大汉,曹魏逐渐取代了刘汉,控制了北方地区;而经过黄巾起义、群雄涿鹿后的中原,民生凋敝,富庶不再,对远赴匈奴的蔡文姬来讲,是一场人生灾难。两宋之际,许多画家都曾以“文姬归汉”为题材进行创作,画面之中,一派荒凉萧索的塞外景象:马蹄得得、黄沙漫土、枯树短草……中国美术馆吉林书画特展中,展出代画家张瑀作品《文姬归汉图》,绢本设色,古风扑面,代入感极强。

图片

上图:金代张瑀《文姬归汉图》,吉林省博馆藏

图片

上图:绵阳出土摇钱树(195禁出境,四川省博“盛世莲花”特展拍摄)

图片

上图:文彦博行草书《三帖卷》(195禁出境,故宫午门特展)

图片

上图:湖南省博常展 西晋青瓷对书俑

图片

图片

上二图:长沙铜官窑博物馆“黑石号”文物

图片

图片

上二图:国博最新考古汇报展拍摄

图片

上图:西周鸟形仗首(湖北随州出土,随州市博物馆拍摄)

图片

上图:战国多节活环套练玉佩(195禁出境,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常展)

图片

上图:战国虎座凤鸟悬鼓(荆州市博物馆拍摄)

图片

上图:曾侯乙编钟(195禁出境,湖北省博常展拍摄)

图片

上图:夏 人面桶陶器(山西省博“晋见中国”特展)

图片

上图:北朝供养人佛像(山西省博常展)

图片

上图:汉代说唱俑(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博物馆拍摄)

图片

上图:南宋李嵩绘“骷髅幻戏图”(故宫午门茶文化特展)

图片

上图:越王勾践剑(195禁出境,湖北省博常展)

图片

上图:李静训墓出土玻璃瓶(195禁出境,2023年国博此厅重新布展)

图片

上图:北周史君墓石棺椁(西安博物院常展拍摄)

图片

上图:金陵出土铜坐龙(金代迁都870年特展,辽金博物馆拍摄)

图片

上图:东晋彩绘木马(新疆博常展)

图片

上图:唐代伏听俑(新疆博常展)

图片

上图:唐代彩绘天王踏鬼木俑(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出土,新疆博常展)

图片

上图:刻花残陶器(新疆博常展)

图片

上图:晋 舞伎图(新疆博常展)

图片

上图:若羌小河墓地彩绘牛头(新疆博常展)

图片

上图:汉代织锦帽(新疆博常展)

图片

图片

上二图:洛阳博物馆常展拍摄

图片

上图:南京大学东晋墓特展

图片

上图: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195禁出境,湖北省博常展)

图片

上图:战国铜牺立人擎盘(山西省博常展)

图片

上图:北朝彩绘贴金浅浮雕石床(故宫“一带一路”特展)

图片

上图:宋代罗汉面相砖(海南省博物馆常展)

图片

上图:勇士与俘虏陶瓶(扬州大运河博物馆“重回安第斯”特展拍摄)

图片

上图:公元200年左右的阶梯型祭祀建筑(扬州大运河博物馆“重返安第斯”特展)

图片

上图:公元1400年左右的装饰陶盘(扬州大运河博物馆“重返安第斯”特展)

图片

上图:俘虏人头陶瓷残片(扬州大运河博物馆“重回安第斯”特展拍摄)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三图:大运河考古出土(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常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三图:大唐美人(西安博物院“长安有故里”临展)

图片

上图:商代打击乐器(湖南省博常展)

图片

上图:元代《乐府诗集》刻本(杜甫草堂藏,成都“汉字中国”特展拍摄)

图片

上图:公元1世纪盾牌形浮雕装饰(吴文化博物馆“那不勒斯”特展)

图片

上图:公元1世纪青铜双口吊灯(吴文化博物馆“那不勒斯”特展)

图片

上图:元代釉里红龙纹盖罐(吴文化博物馆镇馆之宝)

图片

上图:汉代青铜雁形壶(吴文化博物馆常展)

图片

上图:辽代莲花形铜烛台(国博最新考古特展拍摄)

图片

图片

上二图:西汉大云山汉墓出土鎏金陪葬品(盱眙大云山汉墓博物馆拍摄)

图片

图片

上图:苏州出土唐代金龙(苏博本馆常展)

图片

上图:明益王墓出土镶宝石金冠附簪(国家博物馆常展拍摄)

于每个人的一生来说,都是几十年光景,大多不过百年。文物承载的正是前朝前人经历过的部分惊心动魄,在时光流转中令后人敬仰与回味。一如两千年前的秦人虽然早已消失,他们变成了泥土,成为了支撑我们站立的大地,但是他们从未远离过我们,因为他们那个时代造就了中国,国家的血脉还依旧在你我的身体里奔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