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建构与优化

 白桦树2008 2024-03-23

一、坚持教师评价基本原则

1.师德首位

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师德师风是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高职院校建构与优化教师评价体系应坚持师德首要,突出师德师风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将师德师风评价贯穿教师评价的全过程,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2.系统评价

高职院校在建构教师评价体系时应整体思维、系统谋划,将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技能素质等检验立德树人成效、检验办学治校质量的关键指标全部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建构涵盖教师全部岗位职责的系统性评价体系,激励教师用心专业发展和潜心教书育人。同时,高职院校应强化顶层设计,在各项评价指标设定、量化赋分时,确保各职能部门制定的评价指标具有关联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岗位聘任、评先评优、绩效分配等评价中保持相对一致性和通用性,建构系统的、闭环的教师评价体系。

3.发展导向

教师评价不是只为了给教师评出一个等级或好坏,而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应以更好服务教师发展为指向,关注教师的内在成长,建构过程性、结果性、发展性相统一的评价体系,增强教师发展内生动力,打造教师内部发展需求与学校发展环境相协调的生态系统,让全体教师教有所长、研有所能、力有所用,实现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互进共赢。

4.契合特点

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高校,教师的工作集教育性与职业性为一体,教师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在设定评价指标时,要突破论文、课题、著作等传统评价要素,将教师参加教学能力比赛获奖、教学成果获奖、指导学生竞赛获奖、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参与标准制定等赋予与相应层级论文、课题等同的分值,建构个性化、可选择的评价指标,让教师的职业专长得到充分发挥;在职称评聘中,全面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将论文必选转变为成果多选,给教师多项选择的权利;将学生工作、“双师型”资格、企业实践、校企合作等纳入评价指标,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属性。

二、建构“五位一体”评价指标

高职院校应从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和教师个人发展需求出发,把师德表现、教学工作、学生工作、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作为教师评价的导向性指标,围绕师德师风、教师工作量、教学成效、学术业绩、贡献业绩五个维度进行教师评价内容和方法的流程再造,建构具有内在联系的“五位一体”评价指标,彰显系统的、多元的评价理念。

1.师德师风评价指标

高职院校应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要求,围绕政治方向、遵守法规、教书育人、爱护学生、言行雅正、学术规范、公平诚信、廉洁自律等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设定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及相关的三级指标(具体行为表现),各级指标要有具体的内容、清晰的标准,既有导向性又有可操作性。评价方法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定量的基础上定性的综合评价法。高职院校应将师德师风评价贯穿教学成效评价、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岗位聘任、评先评优等教师评价全过程、全领域,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

2.教师工作量评价指标

高职院校教师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承担其他工作,因此教师工作量评价应包含教学工作量和其他工作量的评价。教学工作量应规定各类教师必须完成的基本教学课时数,评价方法采用量化计分。其他工作量包括教师承担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双高计划”项目建设、文明校园建设、实习指导、就业指导、指导学生竞赛、实训室建设等其他任务,以及兼任工作,具体评分项目、权重可由各教学单位制定。学校应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从学校层面合理确定教学工作量和其他工作量的权重分配,全面、客观评价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全方位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教学成效评价指标

教学成效(教学质量)评价是对教师教学行为和结果的判断与评定,是检验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教学成效是结果性评价,反映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整体认可程度。高职院校应突出质量导向,根据理论课、理论+实践课、实践课等各类课程的不同教学特征,从教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课程思政六个维度设定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再设若干二级、三级指标,每个三级指标设定量化计分标准,体现高职教育的发展性、时代性要求;通过教学成效评价,引导教师进一步关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积极落实“三教”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学术业绩评价指标

学术业绩是评价教师知识、应用、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应合理设定学术评价指标,破除唯论文数量、唯论文层级倾向,扩大评价范围,将教学科研成果、专业技能竞赛获奖、发表论文、科研课题、著作、教材、课程建设、专利、技术方案、标准开发、文艺作品、规划方案、案例等纳入学术业绩评价指标,建立“菜单式”学术业绩评价体系。同时,每个子项目根据不同级别、奖项量化计分标准,在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岗位聘任、评先评优时全面实行学术业绩积分制评价。

5.贡献业绩评价指标

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项目多、任务重,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合力攻坚。高职院校应将教师参与学校党建思政类、产教融合类、教学科研类、师资队伍类、科技服务类等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和社会服务情况纳入教师评价体系,根据学校办学实际,设定贡献业绩具体项目和量化计分标准。在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岗位聘任、评先评优时全面实行贡献业绩积分制评价,引导教师积极投身学校建设,为提升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三、建立教师评价工作机制

1.建立健全的组织机制

学校党委应将建构与优化教师评价体系作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基础工程,建立党委领导、行政主管、部门主抓、上下联动的教师评价改革领导体制,加强体系建构的整体规划,细化相关责任分解,建立职能部门密切协作工作机制,形成体系化工作合力。当前,评价主体多元化已成为协同治理理论界的共识。教师评价主体主要包括自我评价、同行评价(校内同行与校外同行)、领导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第三方评价。由于评价内容、评价类型较多且存在差异,高职院校应深入分析每一项评价内容、类型与评价主体的内在逻辑和匹配程度,确定一种或多种结合的最适宜评价主体。比如:教师工作量评价、年度考核、教师诊断、评先评优、绩效分配可以采用自我评价、校内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师德评价、学生工作评价、教学成效评价可以采用学生评价、校内同行(督导)评价、领导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学能力比赛、教研科研成果评奖、职称评聘代表性成果鉴定和学科组评议等宜采用校外同行评价,提高评价结果的权威性、专业性、客观性;企业实践、社会服务成果、“双师型”资格认定等则可以请企业能工巧匠评价;师德师风状况调查、教师诊断等涉及全校性、宏观性内容的可以请第三方机构组织开展评价,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专业性、公正性。

2.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

在教师评价实施一段时间后,高职院校应开展与教师评价相关的访谈、问卷调查,收集大数据,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估每项评价内容、主体、方法、程序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影响因素,评估教职工对教师评价的理解度、接受度、执行度,进而以成果和问题为导向,及时调整相关评价指标和方法,不断优化教师评价体系。

3.建立畅通的反馈机制

高职院校应加强反馈机制平台的建设,将评价信息和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建立畅通的教师评价反馈、诉求渠道;要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反馈激励作用,将相关评价结果全面运用到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岗位聘任、绩效分配、评先评优等中,让教师看到付出有回报、多为必有位。比如:不但要将教师工作量与绩效分配挂钩,而且要将教学成效与绩效分配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消除“干好干坏一个样”现象。高职院校应将教学成效评价结果全面引入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岗位聘任、评先评优中,作为综合性评价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充分体现以教学为中心,充分体现立德树人导向;在职称评聘、岗位聘任中充分运用教师工作量、教学成效、学术业绩、贡献业绩综合积分,按积分从高到低排序,建立职称能上能下动态聘任机制,让评价结果充分检验评价成效。节选自《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