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肾气丸合桂枝茯苓丸治虚阳上浮发热证验案一则

 博采杏方 2024-03-23 发布于宁夏

□ 付春红 山东省济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胡某,女,62岁,2023年10月13日(发病节气为寒露)初诊。主诉:发热40余天,患者40天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体温维持在38℃~40℃,每次发热需应用退热药物治疗,药后体温复升。曾两次到本地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辅助检查提示亚急性甲状腺炎,院外给予醋酸泼尼松片口服(15mg,每日1次)治疗,晨服醋酸泼尼松片后体温逐渐下降,药后体温再次上升,需反复使用解热镇痛药物控制,遂来诊。刻下:发热,体温39.3℃,伴口干、口苦、异味,胃脘痞满,咽部不舒,自汗多,冬季肢冷畏寒,时腰痛,大便不畅。舌淡,苔白,脉沉尺弱。  诊断:发热(肾气不足,虚阳上浮)。  治法:温补肾气,潜降虚阳。

  方选用肾气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减:熟地黄15g,山药12g,山萸肉10g,泽泻10g,茯苓12g,牡丹皮10g,附子(先煎)6g,肉桂6g,桂枝10g,桃仁10g,白芍10g,肉苁蓉15g,煅龙骨(先煎)15g,煅牡蛎(先煎)15g,柴胡10g。5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

  10月20日二诊:服药3剂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未服激素,口苦、异味减,胃脘较前舒,咽部已舒,大便畅,诉双下肢乏力。舌淡,苔白,脉沉尺弱。守上方去肉苁蓉、柴胡,加党参12g、黄芪12g、砂仁6g。5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

  10月27日三诊:仅存在午后低热,体温在37.2℃左右,仍作懒乏力,手足已温,大便不畅,2~3日一行。舌淡,苔薄,脉沉缓。考虑为气虚发热,用温补中气之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柏6g,黄连3g,白术12g,山萸肉12g,党参12g,柴胡3g,升麻3g,当归12g,陈皮6g,酒苁蓉15g,黄芪20g,炙甘草6g。5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

  11月3日四诊:午后低热未作,仍口干苦、有异味,大便不畅,2~3日一行,面部长痘,手足心热,下肢冷。舌淡,苔薄,脉沉尺弱。方用肾气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减:熟地黄15g,茯苓10g,桂枝10g,附子(先煎)6g,肉苁蓉15g,肉桂6g,牡丹皮10g,山药12g,山萸肉12g,泽泻10g,桃仁10g,白芍12g。5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

  11月10日五诊:患者未再发热,感作懒乏力,颌下长痘疹,大便不畅。舌淡,苔薄,脉沉弱。方用归脾汤合济川煎加减:川牛膝6g,党参12g,茯神10g,黄芪15g,白术12g,远志12g,炙甘草6g,当归12g,龙眼肉12g,枳壳10g,泽泻10g,木香6g,炒枣仁12g,肉苁蓉12g。5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按 患者因“发热40余天”就诊,该病属中医“内伤发热”范畴,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表现,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该患者兼伴口干、口苦、异味、胃脘痞满、咽部不舒,乃一派虚阳上浮、营卫瘀滞之象,自汗多为虚阳蒸腾津液所致,冬季肢冷畏寒、时腰痛乃为肾气本虚,大便不畅为下元虚弱、肠腑运化失职所致,尺脉弱为肾气虚之象,故本病病机为肾气虚弱、虚阳上浮。故首诊予肾气丸温补肾气,桂枝茯苓丸化解营卫瘀滞、促进气化,肉苁蓉温阳通便,煅龙牡收敛虚阳兼止汗。本方重在加柴胡一味,其可推陈致新、去寒热邪气、疏肠胃之滞气。

    二诊重在补其本虚,去柴胡、肉苁蓉,加黄芪、党参补益中气,稍加砂仁运脾开胃。三诊时患者仍有午后低热,作懒乏力,此为脾胃中焦运化无力,中气无以为化,湿浊下流,蕴结为热,阴火上冲,故为发热。方用补中益气汤补其中气不足、健运中焦以治其本,本方重在加黄连、黄柏清其内热。四诊时患者未再发热,当继续调其本虚,以温补肾气、促进三焦气化为主。五诊补益心脾兼温阳通便。

  纵观上述治疗,重视疾病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临证切中病机进行加减用药,是治病的关键法宝。此外,用肾气丸治疗阳浮发热证可用周易中的复卦及剥卦进行解释,剥卦五阴爻在下,一阳爻在上,阳上阴下,为残阳欲剥尽之意,而复卦为五阴爻在上,一阳爻在下,阳气在下,可升而温煦,推动脏腑气化,量虽未足却蕴生生之象。本证患者虚阳在上,须引其虚阳归元,一阳来复,此阳为生气之少火,少火归元,机体得以温煦,则来生机。《医碥·发热》载:“阳虚,谓肾火虚也。阳虚应寒,何以反发热,则以虚而有寒。寒在内而格阳于外,故外热;寒在下而戴阳于上,故上热也。”此为无根之火,乃虚焰耳,治宜温热之剂,故温其中而阳内返,温其下而火归元,引龙雷之火归其宅,故阳归于下则人体自安。该患者又应用激素,而激素本有耗竭肾精、激发肾气之意,激素对肾气的激发只是把人体现有的肾气过度地调动起来,故久用激素者则必然出现骨质疏松等症,又可加重或者诱发虚阳上浮。虚阳归位后,要重视培补人体阳气,补其本虚,正如《类经附翼·医易义》云:“死生之机,升降而已。欲知升降之要,则宜降不宜升者,须防剥之再进;宜升不宜降者,当培复之始生。畏剥所从衰,须从观始;求复之渐进,宜向临行……欲明消长之道,求诸此而得之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