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淳风《藏头诗》详解十二,男女皆去衣而行,禽兽皆著衣而走

 新用户85628059 2024-03-24 发布于云南

藏头诗的第N种解法(十二)

本期我们继续秉承着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独家解读一下李淳风的《藏头诗》。接上期的“而天下又大乱矣”。

太宗曰:乱后何如?

淳风曰:大乱之后。又有真主出焉。无口无目。无手无足。观之不见人。听之不闻声。当是时也。天下文明。皆知礼俗,尚淳厚。三代而后。此为有道之世也。

译文:

李世民说:大乱之后会怎样?

李淳风说:大乱之后,又有圣明的人出现。没有帝王发布诏令,没有权贵的欺凌,没有皇亲国戚的蹂躏。国家事务由国会议员决定,不是由哪一个人决策发号施令。这个时候,天下算是变得文明了。百姓都了解礼仪习俗,变得淳朴敦厚。过三代以后,这就是政治清明的时代。

李淳风《藏头诗》详解十二,男女皆去衣而行,禽兽皆著衣而走

这一段似乎是新的段落,像是未来的时代,实际讲得依旧是清末民初,作者是在混淆视听。“又有真主出焉”,“真主”还是指孙中山。“无口无目”,“”指皇帝诏令。“”指头目,首领的意思,这里是指诸侯、权贵。“无手无足”,“手足”可指兄弟或至亲,这里可以指皇亲国戚。也可指朝臣。《孟子·离娄下》有载:“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观之不见人,听之不闻声”指民国建立国会,通过议员进行决策。不再像皇帝那样一人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天下文明”所谓的“文明”就是“西方思想”。这恰恰暴露出写的正是清末民初。在当时民国就是文明的象征。前面讲过“庚子国难”以后,洋人称义和团为“野蛮人”,这才引出清廷的“文明运动”。纵观全文“文明”的出现都是相呼应的,并非孤立的存在。

太宗曰:如是者几何年?

淳风曰:如是者,二百八十年迨后,立不立,天下无日。坐不坐,地下无货。安之曰安,一不成。危之曰危,二不成。而混世之王出焉,男女皆去衣而行,禽兽皆著衣而走。海内之地,几无人类矣。幸太原有人主之分,而天下始平。

译文:

李世民说:这样会持续多少年?

李淳风说:此时代持续280年以后,皇帝不见了,天下没有帝王。百姓共享天下,田地也是百姓的。说天下安宁,一人独大不行。说天下危难,两虎相争也不行。造反的革命党就是要推翻满清的封建统治,恢复汉人政权,建立合众政府。天下之内,战火四起,百姓难安。幸亏满清当初保全了太原明朝的根、明朝的魂。如今革命党也来效仿,保全大清退位皇帝,优待大清皇室,天下开始趋于安宁了。

这一段写清末民初的内容,最为明显。“二百八十年”怎么看都像是在说大清朝,绝不是说未来的。“立不立,天下无日”,“”指立天子,也就是皇帝。《慎子·威德》有载“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意思就是:所以拥立天子是为了治理好天下,并不是设置天下来为天子一个人服务的。“”指阳,代表至阳的统治者,也就是天子、皇帝。革命党发动起义,目的就是推翻封建帝制,辛亥革命成功后,天下自然就不会再有皇帝了。“坐不坐,地下无货”,“”在这里应该理解成拥有,即坐天下的意思。“”指土地。“”指钱财。也就是说不管天子拥不拥有天下,土地都不再是权贵独享的财富。因为民国主张平均地权。

安之曰安,一不成。危之曰危,二不成”,“”指安宁。“一不成”这里指一人独大不行,特指皇帝,革命党正是要推翻帝制,所以引出“危”。“”指危难。“二不成”这里指两虎相争也不行,即清廷与革命党。“一不成”、“二不成”也含有另外的含义,即“三可成”。为什么是“三可成”?孙中山最初创立“兴中会”时提出的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有载:“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隋唐史学家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言人三为众,虽难尽继,取其功尤高者一人继之,于名为众矣”。贴合于“合众政府”的意思。合众,三人为众,故可成也。革命党发动起义,推翻满清的封建统治,建立民国,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不正是“三人为众”吗?所以,一不成,二不成,三可成。

李淳风《藏头诗》详解十二,男女皆去衣而行,禽兽皆著衣而走

男女皆去衣而行,禽兽皆著衣而走”,“”指满清的封建帝制。“禽兽”指维护满清统治,辛亥革命爆发后,仍然效命于清廷的人。如我们在前面解读其他伪预言时,多次提到的大清陕甘总督多罗特·升允就是典型代表。

幸太原有人主之分,而天下始平”,这一句是清末民初最好的证明。“太原”就是指山西太原。“人主”指明太祖朱元璋。“之分”指明太祖朱元璋三子晋王朱棡。为什么要提到太原呢?这就要从一段历史说起。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三子朱棡为晋王,驻节太原。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棡正式就藩太原。就藩太原之前,已命人修建了晋王府,并在王府东南方向修建了最早的明祖庙,用以祭告就藩礼,后来用以供奉祭祀朱元璋、徐达等开国君臣。太原明皇庙建造时间比北京的太庙更早,黄琉璃瓦顶及龙形装饰,为明代最高的等级。它也成为了明朝之根、明皇之魂的所在,它也是目前中国明代皇庙建制仅存的孤例。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大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向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写信求援。根据《清世祖实录》信中所写为“三桂初蒙先帝拔擢……三桂受恩深厚,悯斯民之罹难,拒守边门,欲兴师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庭,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大致意思就是吴三桂受崇祯皇帝提拔,感激不尽。北京遭难本欲率兵救援,无奈兵力不足,所以请求清军出兵北京,剿灭李自成的大顺军,事成之后“大明”会向“大清”割让土地作为酬谢。

此后,清军入关多尔衮便是打着“除灭流贼,为明帝报仇”旗号。满清正式入主中原之后,称“南明政权”为地方伪政权,非“大明”正统,于是出兵剿灭。因此前以“为明帝报仇”为名出兵关内。所以,“大清”对于“大明”的皇室遗迹,予以保护,太原晋王府的明皇庙,顺理成章的被保留了下来,也成为了世人追忆大明的所在,这也算是“新朝(cháo)”对“旧朝”的守护,满人对汉人的“良善之举”吧!公元1912年民国成立后,清帝宣布退位,作为“新朝”的民国,也如同当年一样,对于“旧朝”大清的遗迹予以保护,皇室也给予了优待。汉人再掌江山,守护“大清”也算是对于满人“良善之举”的报答吧!这真是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呀!随着清帝退位,大清国的灭亡,百姓也开始慢慢迎来太平。

公元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联军势如破竹,辛亥革命取得胜利,革命党人欲组建南京临时政府。此时,黄兴电告在美国的孙中山回国,孙中山由美国经法国返回国内,革命党人票选其成为临时大总统。公元1912年1月1日(清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三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引发袁世凯不满,孙中山极力安抚,表明若能避免生灵涂炭,实现国家统一,愿推举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此后,袁世凯威逼利诱,宣统皇帝最终宣布退位,大清国灭亡。袁世凯如愿登上大位,开启共和时代,百姓也开始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李淳风《藏头诗》详解十二,男女皆去衣而行,禽兽皆著衣而走

文中提到太原,仅仅涉及已经发生的历史而已,绝非反华媒体口中的“未来之变”、“崩溃论”、“解体说”等等。不要被别有用心、不学无术之徒误导蒙蔽。《藏头诗》根本不是预言,更不能预测未来。#李淳风##藏头诗##预言#

上一期:李淳风《藏头诗》详解十一,此人头顶一瓮,两手在天,两足入地

【藏头诗的第N种解法】连载中,下一期继续,欢迎大家点赞,评论,收藏,您的支持是我们继续的动力,谢谢大家!

本文出自“藏头诗的第N种解法”由头条号“昇斗闲人”原创,发布于头条号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