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国芳|一堂好课的六个基本要素(续)

 高观点笃者 2024-03-24 发布于河南
续:一堂好课的六个基本要素
王国芳
图片
本文刊于《教师博览》(原创版)2024年2月

阅读文章前三个部分请点击:《一堂好课的六个基本要素》

四、一个深度参与的活动
所谓一堂好课,归根结底就是好在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开展上。但问题是,怎样的活动才是好的活动,好的活动又好在哪里?一言以蔽之,四个字:深度参与。具体要在“通”字上着力,通则深,深则活。
一是融通思维与实践。一般而言,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深度,首先表现在思维的深刻性和实践的深入性上,即无论思维还是实践,都要避免流于形式、为活动而活动,而要力求深度、着眼实效。此外,更表现在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的融通上。实际上,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思维活动的背后一定有社会实践的支撑,否则思维活动就会流于空洞;而社会实践活动的背后也一定有思维的参与,没有思维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机械的、低效甚至无效的。因此,一个学生深度参与的学习活动一定是在思维与实践之间双向融通、能够来回切换的。这也符合主义马克思认识论的原理,人的认识总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的。
二是联通输入与输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信息输入、加工和输出的完整过程。学习活动也可分为输入、加工、输出三个环节。当然 ,在教学过程中,这三个环节也都能独立成为一个学习活动。但从学生参与的深度来说,一个好的活动一定是一个从信息输入开始、经过信息加工、最后信息输出的完整过程。因此,考察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深度,首先应该看学生在输入环节的表现,输入了什么,是怎样输入的;其次应该看加工环节的表现,即学生是如何加工的,获得了怎样的成果;最后要看输出环节的表现,在活动中学生最后输出了什么,是如何输出的。一堂好课,至少应该有一个这样的联通输入与输出的活动。
三是贯通目标与效果。教学中的学习活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方面,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学习活动一头连着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一定是有目标的。一个没有具体教学目标或者不重视教学目标的活动,学生是难以深度参与的。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活动的另一头则连着教学效果——学习活动一定会形成一定的结果。一个没有形成一定结果或者不重视其结果的活动,也是谈不上学生的深度参与的。从某个角度看,学习活动是目标见之于效果的活动,也即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也就是说,一个真正好的、学生深度参与的活动,一定是能将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有效贯通的。反之,一个与目标和效果相脱节的活动,就只是一个机械的、浅层次的活动,是一个为活动而活动的活动。
四是沟通内在与外部。这里的内在与外部,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就活动的主体而言,是指通过活动能够有效沟通学生自我与外部世界。照佐藤学的观点,即通过活动要让学生进行“跟自己的交往与对话”“跟他人的交往与对话”和“跟世界的交往和对话”。二是就活动的客体而言,是指通过活动能够有效沟通课内与课外、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一个学生深度参与的活动,一定是能够在学生与他人、课内与课外之间建立起有效沟通的活动。沟通学生与他人、沟通课内与课外,正是活动的功能所在,也是学习活动的深层价值所指。就教学而言,应该是无沟通,不活动。
五、一个直抵内心的评价
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一致,一堂好课自然离不开好的评价。但何谓好的评价,好的评价又如何进行?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虽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角度,会形成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应该是共性的,那就是好的评价要能直抵学生的内心深处。
一是内容上有“根”:基于表现。教学评价不是空洞的赞扬或批评,也不是抽象的点评或结论,而是应该基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教学评价应该有“根”而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及其结果就是形成教学评价的“根”系所在。聚焦学生真实表现的评价是货真价实而非哗众取宠的评价,是基于证据的评价,令人信服,所以易为学生内心所认同;聚焦学生真实表现的评价是有“根”的评价,有“根”的评价,才更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长出更美的素养之花。
二是价值上有“增”:素养发展。虽然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学评的一致,但实际上,评价并不是一种与教与学并列的教学行为。就构成而言,评价应该作为教与学的一部分。离开了评价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不重视评价的教师不是优秀的教师;没有评价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不会评价的学生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就功能而言,有效的评价既是教和学的“催化剂”,能为教增效,为学赋能;也是教和学的“金手指”,既能点教成“金”——不断优化教,提升教师素养,也能点学成“金”——不断改善学,发展学生素养。这种价值上有“增”的评价,更能让学生心悦诚服。
三是过程上有“融”:润物无声。新课标对评价的重视和强调,导致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将评价“凸显”出来,努力让评价成为课堂的亮点。于是,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便多了不少热热闹闹甚至轰轰烈烈的所谓评价创新。其实,教育贵在无痕,评价也是一样。真正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评价,应力求将评价巧妙地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看上去不是在评价,但实际上评价已蕴于其中;看上去没有评价,但实际上评价又无处不在。不评而评,润物无声,化评价于无形,才更能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四是效果上有“见”:看见成长。就策略而言,教学评价要突出一个“融”字,追求润物无声,但就效果而言,又必须强调一个“见”字,让学生在评价中看得见自己的成长。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一是如何才能让学生看得见成长?这就需要评得明白,直击肯綮而非不着边际,语言清晰而不模棱两可。二是到底能让学生看见什么?是通过评价让学生看见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让学生看清自己的进步与瓶颈,还是让学生认识自己的现状与目标,或者是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观念,等等。这其实牵涉到具体的目标问题。有所见,才能有所悟,让学生看见自己的成长,才更能发挥评价的引领和激励功能。
六、一个意蕴深长的小结
古人写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其实上课也类似,一堂好课离不开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好的课堂小结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不妨围绕“意蕴深长”四个字,进行审视和考察。
一是水到渠成之顺。课堂小结虽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必须承认其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是前面课堂教学的自然延续。因此,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应该是水到渠成、顺利成章的事。为此,课堂小结须注意两点。一忌生硬突兀,造成课堂小结在内容上与前面的教学内容相脱节,甚至出现课堂小结和教学内容完全成为“两张皮”的现象。二忌人为拔高,造成课堂小结在教学立意或者情感升华上与教学过程相割裂,给人一种“喊口号”或“假大空”的感觉。
二是画龙点睛之妙。小结是一堂课的收官一笔、定音一锤,虽简短但绝不简单,更不是简陋。好的课堂小结,应该是画龙点睛的一笔,能为整个课堂教学增添亮色。为此,在课堂小结中,须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忌简单重复,课堂小结不能只是前面教学内容的简化版,纯粹的内容复述式小结,充其量只是一次“温故”,但不能“出新”,尚在“画龙”而非“点睛”。二是忌画蛇添足,课堂小结不能忘了目标,弄巧成拙,非但起不到“点睛”的功效,反倒成为课堂教学的败笔。
三是余音绕梁之味。小结是一堂课的尾声,但结尾并不是结束,好的课堂小结应该能带来回响,引人回味、耐人寻味,形成课已尽而意无穷的念想。为此,在课堂小结中须注意两点。一是忌语言索然,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展现教学魅力的重要形式,索然无味的语言是不可能带来余音绕梁的效果的。二是忌内容空洞,课堂小结的吸引力,归根结底来自内容的丰盈及由此带来的智慧的润泽,从而让课堂教学引发学生的共情、共鸣,让学生沉浸在教学的美好中留恋忘返。
四是海阔天空之境。课堂小结既是承前,意味着给一堂课画上句号;但也是启后,实际上也意味着下一个新的开始。因此,好的课堂小结要能为学生开启一个更大的天地,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更宏大的知识世界,或者是一个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也或者是一个更丰富的内心世界。正如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所讲,“教育应该在研究中开始,在研究中结束”。这也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离开课堂”的意境所在吧。为此,在课堂小结中须注意两点。一是忌就课论课,跳不出学科知识的桎梏,拓展不了生活的宽度,升华不了情感的高度,也体会不到思维的深度。二是忌急功近利,小结围着考试转、盯着分数上,忘了活生生的学生及其成长,以致课堂越来越小、教学越来越死。
以上是我对一堂好课的几个要素的看法。当然,人无完人,课也一样,一堂课也难面面俱到。其实,很多时候,当一堂课有几个方面甚至某一个方面特别精彩,可能也就被老师们认为是一堂好课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