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蚕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 天龙桑种,养蚕技术,蚕病防治

 2010书吧 2024-03-24 发布于四川

养蚕过程中最怕的就是蚕病。凡是养过蚕或发过病的蚕室或上过簇的簇室里,不但蚕具、簇具上,而且地面、墙壁、门窗、屋顶、蜘蛛网、灰尘等各种东西上,到处都潜藏着病原体~病毒、细菌等;洗过蚕匾、蚕架的死水塘里,都有大量的病原菌存在,甚至环境中都有大量病原存在。

由于诱发蚕病的原因不同,其症状表现也不相同,防治方法也不一样。为提高防效,降低蚕病损失,现就本市蚕区常见蚕病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病毒病

1、血液型脓病(俗称脓蚕、拖白水、水白肚又俗称爬蚕、奶奶蚕

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病蚕呈高节、肿胀等症状(左图),体液变成牛奶状脓汁(右上图);用600倍显微镜观察脓汁可看到六角型的多角体(右下图)

病原体: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家蚕核型多角体病的俗称,是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polyhedrosis Virus,缩写Bm NPV,有时简写NPV)引起的。该病毒属杆状病毒科、杆状病毒属,病毒粒子杆状,大小330nm×80nm,含有双链DNA基因,该病毒只感染节肢动物,但主要寄主是家蚕等蛾类、蝶类昆虫。游离的病毒粒子是极其微小,普通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的。通常病毒粒子被包埋于由多角体蛋白质组成的包含体(Inclusion Bodies)中, 包含体的外侧还有多角体囊膜。一粒多角体含有大量的病毒粒子,多角体大小2~6μm,平均3.2μm,在400倍~600倍的光学显微镜下易观察到,多为六角形(实为十八面体),淡绿色,偶也见到四方、三角或不正形的多角体。

多角体不溶于水及有机溶剂,多角体液如同乳液一般。多角体对浓酸不稳定。弱碱可使多角体溶解,放出NPV病毒粒子;强碱不仅使多角体溶解,而且可使病毒粒子失活。裸露的、游离的NPV病毒,对环境抵抗性较弱,在37.5℃下1天就失活了;而多角体在环境中非常稳定,能对病毒粒子起到保护作用,免受阳光中紫外线的杀伤;在室温下,多角体致病力可保持2~3 年以上;4℃下,其致病力可达20年之久。

发病主要原因。由于清毒不彻底有病毒存在、桑叶偏嫩含水率高、养蚕环境高温多湿、蒸热和眠起处理不提青造成健康蚕与病蚕混养相互传染。病源体经食下传染,创伤传染及野外昆虫的互相传染而引起蚕儿发病。从感染到病菌到发病约经过5—7天时间,小蚕期发病较快,大蚕期发病较慢,

主要症状:发育阶段不同,外观症状颇有差异,但发病后期,均表现典型症状。不同发育阶段的症状,根据其特征,称为不眠蚕、起缩蚕、高节蚕、脓蚕、黑斑蚕,顾名思义,即可知道其具体症状。蚕体肿胀发亮,体色乳白,腹部、腹侧基部和气门周围更为明显。严重时,表现不安,常在蚕座边上爬行,皮肤破裂,流出白色浓汁,在爬过的地方留下脓汁的印痕,死后尸体溃烂发黑。

不眠蚕:各龄眼前发病的蚕,皮肤紧张发亮,不晚蚕叶,在蚕座中狂躁爬行不能入眠,最后皮肤破裂流脓而死。

高节蚕:在四、五龄盛食期前后发病的蚕儿、环节间膜高起,形状竹节。

起缩蚕:5龄饷食后不久发病的蚕儿,皮肤松弛,起节间膜后叠折成环状,体躯缩小,逐渐停食,多成环缩蚕。

脓蚕:5龄盛食期到催熟期发病,全身肿胀,体色乳白。

传播途径:食下和创伤传染。1~5龄蚕均能发生,多发生于三龄眠前,爆发于五龄中后期。

脓病防治方法措施:

(一)彻底消毒,消灭传染来源

1、养蚕前必须全面清洁和彻底消毒养蚕室、贮叶室、上蔟室及蚕架、自动上蔟架、蚕框、竹箕、蚕台垫层、采叶箩、盖(垫)桑叶的薄膜、盖(垫)小蚕的薄膜、切叶板、切叶刀、蚕网、蚕筷、蔟具、茧箩、茧袋、室内拖鞋等所有用具。

2、养蚕室的周围及受到蚕粪、死蚕、烂茧污染的场所(包括生活场所)也要定期消毒。

3、清洁和消毒方法

(1)清扫清洗

清理养蚕场地、用具残留的蚕沙、死蚕、烂茧及垃圾,运到远离桑园、蚕室的蚕粪池(坑、房)堆沤,或集中烧毁;全面打扫上述场所地面、墙壁、墙角,能冲洗的还应用清水冲洗干净;上述全部用具均应全面洗刷干净。特别要注意括除蚕具粘附的尸体、脓汁残余和斑迹。

(2)应用有效消毒药物和消毒方法

①漂白粉液消毒   漂白粉是最常用的消毒药物,对家蚕的各种病原物均有较强的杀灭效果。市售的漂白粉含有效氯25%~32%(一般按25%计)。使用浓度为含有效氯1%,即1公斤漂白粉加水25公斤。喷洒消毒,需湿润半小时以上;小件用具可用漂白粉液浸渍消毒,但竹木用具浸湿后应马上捞起,接着浸第二池用具,避免每次浸渍时间过长、漂白竹木而损耗药效,影响后面浸渍消毒的效果。

②石灰水消毒   石灰水对血液性脓病、中肠型脓病、浓核病的病毒粒子和多角体具有强列的杀灭作用。使用浓度为2~5%,即新鲜石灰2~5公斤加水100公斤。喷洒消毒和浸渍消毒均可。需保持湿润半小时以上。也可用6%~10%的石灰浆喷刷墙壁、地板,达到杀灭、封闭、固定病原物目的。

③消特灵液消毒   消特灵即漂白粉精,对家蚕的各种病原物均有较强的杀灭效果。原粉含有效氯60%~64%(一般按60%计算)。使用浓度为含有效氯0.5%~1%,即0.5公斤漂白粉精加水30~50公斤。使用方法同漂白粉。

④用福尔马林和强氯精消毒要加新鲜石灰。用2%福尔马林液消毒,必须加入2%的新鲜石灰才能杀灭血液性脓病、中肠型脓病的多角体病毒,具体配制为1公斤福尔马林原液加水17~18公斤,再加0.4公斤的新鲜石灰。用强氯精液消毒也应加石灰,具体为含有效氯85%的强氯精0.1公斤加水20公斤,再加新鲜石灰0.4~0.6公斤。须用新鲜石灰。陈旧石灰粉及建筑用的石灰粉消毒效果差。

⑤蔟具消毒方法   竹花蔟、塑料折蔟、木制方格蔟采茧后,清除浮丝、死蚕尸体及其残留,用上述消毒液喷洒消毒或浸渍消毒。 纸板方格蔟,清除浮丝后,打开放在太阳下暴晒1天,然后再集中在一起,用2%甲醛溶液或含有效氯1%的强氯精喷洒,马上用塑料薄膜覆盖蔟片密闭4小时,再打开暴晒1天。也可将晒干的方格蔟片搁挂于密闭的室内用强氯精熏烟消毒剂熏烟消毒,每立方米用5克熏烟剂,点燃后明火发烟,闭门至次日取出。经过消毒的蔟具可放置在用具间备用。

(3)讲究消毒质量、力求全面彻底

要求按照“消—洗—消”方式进行消毒,即养蚕结束后先对房屋、场地、用具消毒一次,防止病原物扩散污染,再进行全面的清洗,清除污物,然后在养蚕前再全面消毒一次,达到消毒全面彻底。

(4)合理安排养蚕批次,防止连续传染发病

养蚕批次不能过密,批与批之间要有足够的间隔时间,用来房屋场所和用具使用后的清洗消毒,避免蚕病传染给下一批。

(二)加强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和隔离病死蚕,减少蚕病传播机会

1、配备专门的蚕室和用具,大蚕用具与小蚕用具严格分开使用,避免小蚕与大蚕同室混养;养蚕室及附近不能放置花蔟、方格蔟、茧袋、茧箩、蚕粪箩(箕)等带有大量病菌的用具物品,这些用具物品更不能接触蚕体蚕座、接触桑叶。

2、勤除蚕沙,搬运到蚕沙池(坑)堆放,远离蚕室和桑园;病蚕、死蚕应焚烧或深埋,防止病原到处污染。

3、养成入蚕室换鞋洗手的好习惯,避免从室外带进病原物污染蚕座、桑叶。

4、保证桑叶洁净。桑园不能直接施用蚕粪作肥料污染桑园;用经过消毒的采叶箩、车辆来装叶、运叶;用经过严格消毒的贮叶室、薄膜存放桑叶,保持桑叶洁净;注意桑园治虫,防止桑虫传病给桑蚕。

5、及时拾除病蚕、死蚕;眠期进行提青分批,彻底淘汰迟眠蚕、不眠蚕,或迟眠蚕隔离饲养。

6、各龄眠期及起蚕、大蚕每天或隔天撒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蚕座有病蚕脓汁,应及时撒石灰消毒和覆盖。

(三)增强蚕的体质,消除诱发蚕病的因素

精心饲养,良桑饱食,给与适宜的温湿度,防止高温、焖热诱发病毒病;防止蚕体创伤感染脓病。

(四)做好小蚕共育的消毒防病,保证商品小蚕质量。

小蚕共育户要树立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观念,全面贯彻消毒防病制度,切实做好小蚕共育防病工作,使共育的商品小蚕达到无病死蚕、发育整齐、头数足等质量要求。养蚕户在购买商品小蚕时,要认真检查质量,如发现有病死蚕,可视为质量不合格产品(商品小蚕),可拒绝购买饲养。确保购买到无病的商品小蚕,才能获得养蚕的稳产高产。

五)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物农药已在茶叶、蔬菜等农作物推广使用,桑叶受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农药污染会引起养蚕脓病的暴发,必须引起重视,避免桑园及附近作物使用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农药使桑叶受病毒污染。

(六) 如发生了蚕病,应拈除病蚕,投入消毒缸统一处理。用防僵粉或鲜石灰粉每天早上、晚上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肠道病毒还可添食500—1000单位/ml的氯毒素,以杀灭消化道内细菌,减轻病毒病的危害;发病后不要喂水叶。

2、中肠型脓病(俗称干白肚、亮蚕)

主要症状:空头、下痢起缩、尖头、临死吐液。小蚕染病发育受阻,大小不一,食欲减退,身体软弱,继而胸部空虚,腹泻,陆续死亡。大蚕染病,食欲不旺,爬到蚕座四周,呆伏不动。胸部空虚,排出白绿混杂便,临死时伴有吐液,在尸体周围有污液的痕迹。本病的外部症状与软化病及细菌性胃肠病有极为相似之处,但解剖其中肠,可见乳白色隆起,并可检出大量的多角体。这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标志。

传播途径:食下传染。病情慢,病程长,带病期可维持1~2个龄期才死亡

3、病毒性软化病

主要症状:外观症状与中肠型脓病相似。但本病蚕的胸部空虚特别明显,俗称“空头”。排粪稀薄或呈褐色污水样,死前吐出胃液,死后尸体软化,解剖中肠无白色粪水,镜检亦无多角体。空头、起缩、下痢,群体发育不齐,龄期延长。传播途径:食下传染。多在夏秋蚕五龄期时发生或流行。

防治方法:(1)适当减少养蚕次数,切断垂直传播途径(即从上个蚕期传到下个蚕期)。(2)严格消毒,杀灭病原(蚕前消毒严,蚕中消毒勤,蚕后消毒及时)。(3)严格分批提青,隔离和淘汰弱小蚕,防止蚕座混育感染。(4)加强饲育管理,增强蚕儿体质。(5)做好桑园害虫的防治,防止交叉感染。(6)选择抗病药剂添食,增强蚕儿体质。

二、细菌病

1、细菌性败血病

由败血病细菌侵入蚕、蛹、蛾血液中寄生、繁殖引起的疾病称败血病,细菌由伤口直接侵入引起的称原发性败血病。细菌在消化道内繁殖,然后再侵入血液内寄生引起的败血病称继发性败血病。因高温多湿环境利于细菌繁殖,故夏秋季是败血病的高发季。败血病为急性病,一般从感染到死亡经过10—24小时,常见的细菌性败血病有【黑胸败血病、灵菌败血病、青头败血病】三类

【黑胸败血病】死后在胸部背面或1-3腹节出现墨绿色尸斑,随后扩展至前半身。尸体液化呈黑褐色。

【灵菌败血病】蚕死后几小时全身出现褐色小斑点,随时间延长斑点增多增大,体色变暗,缓慢组织液化后变成嫣红色。

【青头败血病】则因发病时期不同而有差异。5龄中后期死后不久,背胸出现绿色透明的块状尸斑,尸斑下可见气泡,俗称泡泡蚕,组织腐败后呈土灰色。

败血病蚕尸体最终都会液化,仅剩外皮,流出臭液。发病速度与温度有关。

蛹期败血症有两种:一种是急性败血症,蛹体迅速变黑,液化扁瘪,不能拾起,流出黑色或红色恶臭液体;一种为慢性败血症,发病缓慢,死后亦不迅速腐败。蛾期败血症鳞毛污秽,活动力极差,腹部先肿后瘪,多数在交尾或产卵时死亡,腹内组织液化,仅剩头、胸等几丁质部分。败血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细菌入侵蚕体后,仅在血液中反之,死亡前不入侵其他组织,死亡后才入侵其他组织,进而解体液化。

主要症状:停止食桑,体躯挺直,行动呆滞或静伏于蚕座,胸部膨大,腹部各环节收缩,吐肠液,排软粪。腐败发臭,流出污液。蚕体皱缩瘦小,蚕体前半部消化管有桑叶。

防治方法:(1)消灭病原,减少传染机会,注意养蚕卫生,保持环境,用具的清洁搞好桑叶采、运、贮工作。(2)操作仔细,防止创伤,减少伤口传染。(3)添食抗菌素,为预防败血病的发生,可用浓度为每毫升500单位的氯霉素药液1千克,喷桑叶8公斤给蚕添食;蚕发病后用每毫升1000单位的氯霉素液添食,第一天每隔8小时一次,连用3次,以后每天1—2次可控制该病蔓延。各龄起蚕饷食的时候,连续添食2次。五龄第3天以及见熟之前,各添食一次。

2猝倒病,又称细菌性中毒症,因家蚕食下细菌毒素而引起的中毒性蚕病,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主要是通过食下传染而引起发蚕发病,分急性和慢性两种,食下大量病菌時,就急性发作,感染后半小时停止食叶,前半身僵直,胸部、尾部萎缩空虚,轻度感染时发病较慢,经2—3天陆续死亡。

3、细菌性胃肠病

主要症状:起缩、空头、下痢。传播途径:食下传染。各季均有发生,尤其在夏秋季气候不良和桑叶发酵时严重。防治方法:(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体质,在喂食桑叶之前,使用0.3%有效氯的漂白粉液喷洒后,再进行喂食。(2)良桑饱食,通风排湿,避免桑叶湿贮。(3)添食抗菌素,使用医用盐酸环丙沙星片(每g兑水1kg浸渍桑叶)

三、真菌病

1、白僵病主要症状:初死时蚕体伸展,头胸部突出,稍吐液。体色灰白。手触软而有弹性,有时可见淡黑色油渍状针尖大小的病斑或1~2个圆形大病斑。尸体逐渐变硬,有时呈桃红色,最后变成白色。

传染途径:主要接触传染,其次是创伤传染。僵病的分生孢子(白毛毛)通过风吹、桑叶等外界带入,落在蚕体上后经l0-l2小时钻入蚕体内,吸取蚕体的营养和水份来维持生命,经一天后又钻出蚕体生成菌丝和分生孢子,通过分生孢子再传染给健康蚕。各季均有发生,尤以适温多湿环境为重。

真菌病防治方法:
   1、 养蚕前对蚕室、蚕具及环境用漂白粉或福尔马林消毒。消后再用毒消散熏烟。消毒后的蚕室要换气排湿,蚕具要暴晒,以免发霉。
   2、蚕期中经常用漂白粉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3、调节和控制蚕室、蚕座湿度。加强通风排湿,勤除沙,座内常撒焦糠、石灰等干燥材料。
   4、在防僵药物少或缺乏的情况下,可用熏烟的方法防僵病。每天早、晚用硫磺熏烟。
   5、发生真菌病后应急措施:
   ①用防僵粉每天早、晚进行蚕体蚕座消毒。或用硫磺熏烟(硫磺3—4克每平方米,熏30分钟后开门窗换气)。
   ②拈出病蚕烧掉,不乱丢。蚕沙不能乱倒,应远运制成堆肥后再施用。在饲养中要及时淘汰迟眠蚕和不眠蚕,同时要做好蚁蚕、起蚕、熟蚕等蚕儿易感期的蚕体蚕座消毒。
   ③防治桑园害虫,防相互感染。

轻度发病时防治:在对蚁蚕、起蚕、进行常规蚕体蚕座消毒以外,五龄期坚持一天一次的蚕体蚕座消毒,眠中多撒焦糠石灰,保持蚕座干燥。

严重发病时防治:在对蚁蚕、起蚕、熟蚕进行常规蚕体蚕座消毒以外,五龄期还要坚持一天二次的蚕体蚕座消毒,眠中压物由石灰改为防僵粉。

僵病防治特效药剂有:“灭僵灵”防僵粉、“优氯净”防僵粉、抗菌剂“402”,也可用“熏消净”进行熏蒸消毒,大蚕期也可用“消特灵”200倍液体喷消毒。

2、黄僵病、曲霉病主要症状:黄僵病初期无症状,渐显黑褐色或褐色的不规则小病斑,濒死时有吐液拉稀粪现象,刚死蚕尸体胸部向前伸出,肌肉松弛,继而尸体硬化,体色由后向前变为粉红色。曲霉病多发生在小蚕期,特别是蚁蚕及一龄蚕最易感染,先逐渐停止食桑,体色加深变黑,体壁紧张,伏于蚕沙下不动,死亡快,易误认为中毒,有自愈症状。传染途径与防止方法同白僵病。

四、节肢动物病

1、诊断蝇蛆病主要症状:蚕体被寄生后出现黑斑,黑斑上有淡黄色卵圆形卵壳,如卵壳脱掉可见一孔。蛆寄生部位出现马蹄形黑色大病斑,导致有病斑的环节肿胀甚至向一侧扭曲。眠蚕受害不能脱皮,死后全身黑褐色,潮湿。有的熟蚕受害呈紫色。撕开以上蚕儿体壁可见蚕体内有蛆蠕动则可确诊。上蔟时蚕被寄生还有吐丝结茧,但常是薄皮茧、死笼茧或蛆孔茧,茧质低劣。

防治方法:

(1)搞好环境卫生,减少蝇化蛹的场所。蚕房装防蝇设备,防蝇进入室内。
          (2)用“灭蚕蝇”杀灭。a、喷体法:用含有效成分25%的“灭蚕蝇”一毫升加水300毫升,在给桑前30分钟喷洒蚕体,以湿润为度。四龄用一次,五龄二、四、六天各一次。b、添食法:用与上相同浓度的“灭蚕蝇”一毫升加水0.5公斤,喷在5公斤桑叶上给蚕添食,添食时间同喷体法。施用“灭蚕蝇”时应注意先将药液搅匀,用药前后4—6小时内不宜在蚕座内撒石灰等碱性药物,以免降低药效。

2、虱螨病在产棉区发生较多,本市偶有发生。

3、蛰伤症多为桑园害虫蛰伤,近年来少数养蚕区出现蚂蚁蛰伤,可用“灭蚁净”防治。

五、中毒症

一、诊断农药中毒症状:突然停止食桑,吐液、翻滚、扭曲,不食不动,蚕体柔软,胸部透明。具体因中毒药物不同,症状表现也不尽相似。触杀型类农药中毒症状:尾急性、胸部昂起,吐水,呈S状颤抖,内吸型农药中毒症状:蚕儿中毒后不吐水不颤抖,胸部膨大,死后呈一字形,尸体软绵。详情如下:

1、有机磷农药中毒 有机磷类农药种类很多,下以敌百虫为例。发现蚕突然停止食桑,向四周乱爬,胸部膨大,痉挛、吐液、排不正形软粪或红褐色污液,有的有脱肛现象。濒死时腹部脚抽搐,前半身肿大,后几个环节收缩。麻痹死亡后尸体缩短,可诊断为敌百虫类药物中毒。敌敌畏中毒症状与敌百虫相似,有击倒作用。
    2、有机氮农药中毒
    (1) 杀虫脒中毒 发现蚕儿拒食、兴奋,不停地乱爬、散座、吐浮丝等。全身肌肉不断抽搐,行动极不协调,可诊断为杀虫脒中毒。中毒轻者隔毒后可结茧,重者慢慢死去。
    (2) 杀虫双中毒 蚕儿突然停止食桑,静伏座内,体躯伸直,体色正常,不吐胃液。手触蚕体极软,排粪正常,脉博跳动缓慢,可诊断为杀虫双中毒。一次性中毒轻者有的可复苏,重者几天后死去。
    (3) 拟除虫菊脂中毒 发现蚕有拒食现象,头胸紧缩并左右摆动。稍后,胸部膨大、乱爬、吐大量胃液,继而出现痉挛、翻滚,蚕体扭曲死亡。尸体头部伸出,体躯弯曲成S形或O字形,可诊断为拟除虫菊脂中毒。  
(4) 植物性杀虫剂中毒 以烟草中毒为例。
发现蚕突然停止食桑,头胸昂举不动,第一胸节收缩,胸部膨大。吐珠状胃液挂于头部。稍后,头胸下垂触及座纸,并吐大量胃液污染蚕座,可诊断为烟草中毒。重者麻痹死亡,尸体缩短、弯曲,轻者能自然复苏。
微量农药中毒蚕食桑差,发育不齐,体弱,后期易发生病毒病死亡,有的上族后不结茧。

防治方法:(1)防止农药污染桑叶、蚕室、蚕具;(2)掌握桑园用药的残效期;(3)对怀疑污染了农药的桑叶,先采少量叶喂蚕,证明无毒后方可大量采叶养蚕;(4)及时处理中毒蚕:敞开门窗,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多撒隔沙材料,以隔离毒物;大蚕用冷水浸洗(不超过5分钟),放到阴凉通风处,喂以新叶;查明毒源,避免蚕儿继续中毒;有机磷(敌敌畏、苏化203、久效磷、甲安磷等)农药中毒蚕,可用解磷啶、硫酸阿托品等水溶液喷体或淘洗蚕儿;有机氮(杀虫双、杀虫脒、巴丹等)农药中毒蚕中毒轻者可用盐酸肾上腺素添食解毒;植物性杀虫剂(菊酯类)中毒蚕可用蚕用解毒灵体喷或添食解毒。(5)对轻中毒蚕和复苏蚕应加强营养,给与适熟偏嫩叶,采取少量多回育。还可添食少量糖液。

2、煤气中毒多发生在厂矿附近,要注意桑叶叶面消毒。

六、微粒子病

一、诊断
蚕儿食桑少,发育迟缓且显著不齐,举动不活泼。小蚕期常发生“细蚕”,“缩蚕”;大蚕期多发生半蜕或不蜕皮蚕、封口蚕、起缩蚕、斑点蚕,死后尸体不腐烂,可疑诊为本病,通过显微镜镜检才能确诊。
二、防治
1、加强各种检查,生产无毒蚕种。在原蚕生产中必须经严格的母蛾检查,蚕卵和蚁蚕的补正检查及饲育期中的各种预知检查,并根据有关规定严格淘汰。还应加强种场及原蚕队的蚕室、蚕具、环境、桑叶检查,生产无毒蚕种。
   2、彻底消毒,杀灭病原。蚕前、蚕后必须用含有效氯1~1.5%的漂白粉或含甲醛2—3%的福尔马林液对蚕室、蚕具及环境、附属室彻底消毒。蚕期中还应加强蚕室、蚕具及蚕体蚕座消毒。正确处理蚕沙。
   3、分区饲育,并经常隔离、淘汰病弱蚕,并正确处理。
   4、加强饲养管理,认真贯彻技术操作规程,防蚕室、蚕具及饲养品、桑叶带病原。注意蚕期卫生,使蚕健康成长。
   5、加强桑园的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以免野外昆虫的微粒子原虫传染给家蚕。

接入桑种客服.png

第七节 蚕病的综合防治
蚕病的发生和蔓延与蚕儿的体质、病原及环境条件三者有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缺一不可。蚕病的发生必须要有病原存在,要通过一定的途径进入蚕体。病原进入蚕体后能否使蚕发病、病的程度如何,又与蚕体本身的生理条件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所以,在生产中想以单一的防病措施来达到防病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实践证明,要想获得蚕茧的优质高产就应根据各类蚕病发生规律,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季节,针对发病的关键,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蚕病防治方针,把各项防病方法和养蚕技术结合起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严格消毒,杀灭病原
    养蚕生产中危害最重的是传染性蚕病,而它的发生又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危害蚕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多,在自然界分布广,如病蚕尸体、吐液、排的粪便中有大量病原,而且自然生存力也较强。它们借助自然力(风、雨、空气),人、畜移动等立体扩散,污染蚕室、蚕具和环境。为了养蚕安全,就必须进行彻底消毒、杀灭病原。
    1、蚕前彻底消毒 养蚕前对蚕室、蚕具进行全面打扫、洗刷,使附着的病原数量减少,并使之暴露出来。然后根据不同情况(病原、蚕室条件、消毒范围等),用不同药物对蚕室、蚕具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化学药物消毒要求配制浓度准、数量足,保证药物所要求的条件,才能达到好的消毒效果。
    2、蚕期中坚持消毒 蚕前消毒不是一劳永逸,随蚕期延长病原不断增加,蚕期应坚持继续消毒。
    (1) 消除蚕座内感染 蚕儿是群体,传染性蚕病的座内感染很严重,所以蚕期中应经常拈除病弱蚕,丢入消毒缸内统一处理,并用防僵粉每天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2) 坚持防病卫生制度 蚕期应坚持踏灰入室、洗手给桑,蚕室地面经常消毒,蚕箔,蚕网常洗晒,养蚕用具专用等。
    (3) 合理处理蚕沙 蚕沙中含有大量病原,除沙时不能倒在室内陆面或乱摊晒,应运到一定地方腐熟后再用,以免病原扩散。
    (4) 杀灭桑园害虫,防病原交叉感染。
    3、养蚕后应立即消毒 从养蚕前后病原增长情况看,采茧后病原最多,既新鲜又集中,是杀灭的好机会。蚕室、蚕具清扫后就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消毒,然后再清洗、晒干再消一次。
二、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儿体质
    蚕儿生理状态与蚕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蚕体抗力一方面受遗传基因的控制,另一方面又受饲育条件影响。在农村大面积生产中,除蚕品种外,改善饲养条件、加强管理,增强蚕儿体质提高抗病力,是预防蚕病的重要环节。
    1、各地应根据当地条件,合理布局,不能前、后批蚕重叠套养,这不利于彻底消毒。
      2、选用适应当地条件的抗逆、抗病力强的蚕品种,为蚕茧丰收打下好的基础。
3、调节好蚕期各阶段气象环境。蚕种运输、催青、饲育中均按技术要求的目的温、湿度进行保护。不接触不良气体。
4、良桑饱食。桑叶是蚕的**的饲料,要求精选良桑,小蚕吃好,大蚕吃饱。做到饱食就眠、适时饷食,使蚕生长发育良好,增强抗病能力。
三、发现病蚕正确诊断,控制蔓延
在整个蚕期中应加强观察,发现病蚕应根据不同病征、病变进行诊断,并针对不同病类采取相应措施,尽早控制蔓延和减轻危害。
(一)发病后的措施
1、隔离蚕室、蚕具,进行再消毒,避免病原扩散。
2、拈除病蚕丢入消毒缸统一处理。每天早、晚用漂白粉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直至不发病为止。
3根据疾病的种类,选用一定药物添食。
4、精选良叶,鲜桑饱食,增强蚕体质,提高抗病力。
5、坚持防病卫生制度,妥善处理好蚕沙。
(二)非传染病应急措施
1、立即隔离毒源或虫源,更换蚕室及蚕箔。立即除沙。
2、根据不同病类进行解毒或杀虫。
3、降温排湿,良桑饱食,增强抗病力。

加入桑蚕群聊.p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