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南古代牌坊(四)定安县现存两座“解元坊” 皆为明代乡贤王弘诲而立

 金江居士 2024-03-24 发布于上海

王弘诲,字绍传,号忠铭,晚年号天池,明代琼州府定安县人,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是海南历史上最为知名人物之一。

图 王弘诲像

历《琼州府志》记载和王弘诲有关的牌坊有6座,其中在琼州府城有三座:学士坊和尚书坊在府前,大宗伯坊在察院前;在定安县有三座:解元坊在县中街,大司成坊在道右,太史坊在李家都(龙梅村)。现存的有龙梅村的太史坊(解元太史坊)和在定安县城的解元坊(解元翰林坊)。

图 太史坊(解元太史坊)

王弘诲中进士那一年,他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在此期间从死牢送饭煎药救海瑞,并且慎重接受了海瑞委托的后事,对海瑞极力调护,使海瑞身体得到康复。王弘诲是“西学东渐、东学西被”的先驱之一,曾保护西方传教士利玛窦进京。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王弘诲请求致仕,隐居家乡后创建尚友书院,教育后学,还修桥造井,方便乡人;王弘诲病逝后,被追赠太子少保。

图 太史坊(解元太史坊)

“奏考回琼”是王弘诲对海南学子做的一件大事。之前海南没有设立提学道,管辖海南儒生的“督学”设在广东雷州,海南儒生要横渡琼州海峡,长途跋涉到雷阳才能参加院试。交通极不方便,途中又多盗贼。如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曾发生数百考生,连带队前往海北的临高知县陈址一同遇难,并失县印。王弘诲为官后,万历四年,递交《拟改海南兵备道兼提学道疏》,他在奏疏中如实描述琼州儒生赴考的艰苦,请求时任皇帝在海南设提学道,在海南设立院试考场。奏疏得到时任皇帝恩准,下旨施行。从此以后琼州儒生都在琼州应试,不需再踏海历险。史称“奏考回琼”。此后,凡由提学主管的考试只在琼州举行(指“岁考”和“科考”,乡试和会试仍须北渡赴试),极大地方便了琼州学子。

图 解元坊(解元翰林坊)

为了表达对王弘诲“奏考回琼”的感激之情,在王弘诲生前,海南各县学子已在定安县城建生祠祀之。

图 解元坊(解元翰林坊)

太史坊(解元太史坊)位于定安县龙梅村,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孟冬。王弘诲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考中乙丑科二甲进士后至万历六年一直在翰林院工作,任庶吉士5年。

图 太史坊(解元太史坊)

太史坊属四柱三间式石结构建筑。牌坊朝向坐东朝西。牌坊通高5.1,通宽7.32米。坊额高80厘米,16厘米,长2.85米。中间两柱间距2.85,两次间柱间距各为1.28米。前后2.7米。大小柱础均为莲花瓣纹饰,大柱础高1米,周围2.25米。小柱础高0.8米,周围1.12米。太史坊1994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 太史坊(解元太史坊)

太史坊额正面中间阴刻横写正楷大字“太史坊”,右侧阴刻直写小楷字“总督闽广粮饷巡抚广东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殷正茂巡抚广东监察御史张守约为”,左侧阴刻直写小楷字“嘉靖乙丑科会试第二十名进士第翰林院编修文林郎同修国史王弘诲立 万历二年甲戌孟冬吉日”。背面阴刻横写正楷大字“解元坊”,左侧阴刻楷体小字“嘉靖辛酉科广东乡试第一名王弘诲”。明间大柱对向面,阴刻对联:“石柱警天秀毓南溟开五指,瑶台贯斗光摇北极应三台”。

图 太史坊(解元太史坊)

解元坊(解元翰林坊)原立于定城中街,民国17年(1928)因扩建街道,迁至今址,现在和民宅融为一体,无法见到它原本的模样。解元翰林坊属四柱三间式石结构建筑。通高5.1中间两柱间距3两次间柱间距各为1.5米。梁坊额长3额高77厘米厚度20厘米。

图 解元坊(解元翰林坊)已和民宅合为一体

牌坊上之题记刻写着“琼州府知府吏韩宜同知陈梦雪 通判杨麦 定安县知县黄守潜为 定安县知县元萃重修”,“翰林院庶吉士王弘诲建 隆庆二年(1568年)吉日立 民国十七年戊辰仲夏月吉士旦裔孔明镜同众迁立”,“钦差提督两广都御史王同道 分巡海南道副使姚世为”“翰林院庶吉士王弘诲建 隆庆二年孟春吉日立”。背面正中阴刻横写楷体大字“翰林”,右侧阴刻直写楷体小字“钦差提督两广都御史? 巡抚广东都御史熊?(应为熊桴,笔者注) 巡抚广东监察御史王同道 分巡海南道副使姚世为”。左侧阴刻直写楷体小字“翰林院庶吉士王弘诲建 隆庆二年孟春吉日立”。 

图 解元坊(解元翰林坊)

笔者注意到古代地方志记载的官员和乡贤虽然较多,而像王弘诲一样被全省学子为他立生祠的不多,也许活在人民心中的才是真正伟大的。

图 解元坊(解元翰林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