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建军 | 新春第一爬:探寻九龙寨,走进石安峪

 碎嘟嘟王建军 2024-03-24 发布于山东

今天去的地方叫南坡山,海拔600多米,远远看过去,与众多山峦中并无不同。但在悬崖峭壁之上,在山顶的山顶,郁郁葱葱的柏树之中,有一个“未解之谜”吸引了户外爱好者的目光。

它,就是九龙寨!

                 九龙寨​俯瞰图

我们从“西石村”上山。西石村村委会门前有几株垂柳,柳丝如烟,可惜渠中并无山泉,遂令其姿色减半。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尽是我们对美好的过分期待造成的,我这“环境的奴隶”何时能解脱出来呢?


​上山不久,就看到了九龙寨。这是一座用石头砌成的城堡,大门里还有小门,围墙里还有围墙。整个寨子里,有秩序地分布着60多间房,从空中看,好像一艘大船停泊在群山万壑之中。

难不成是诺亚方舟?


关于山寨的来历,有几个较为流行的观点。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说这处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修筑的防御工事,从南坡往南再走五公里,就是齐长城所在地。

真相如何呢?已无从知道。这些石头围成的寨子就是历史,我们只能触摸它,去猜想过去的岁月。

当然,最近的记载是最值得参考的。据记载,自明至民国,有案可稽的匪患、动乱记载有三十五次,频繁时一年就达四五次,彼时“四方亡命,啸而过市,人民荼毒,庐舍为墟”。当战争来临的时候,百姓作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或迁徙异地,或躲进深山,或流离失所,或筑城以御。

清朝末年,捻军在北方活动频繁,其在博山活动的时间大致为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六年(1867)间。《续修博山县志》记载:邑自咸丰辛酉捻匪之乱,各区乡村多修筑围墙以自卫,如黑山圩寨、岳家庄、盆泉、源泉等处均筑石围……

由此可见,这些地方的石寨是清末当地百姓为了防范捻军而建。那些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捻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比起“山匪”来,可难对付多了。

离开九龙寨,继续前行。

走在山路上,脚下腾起的是干燥的尘土,腿边划过的是凌乱的枯枝。时令虽已是春分,但大山仍没有脱下暗褐色的外衣,许多生命还蛰伏着,它们小心翼翼地探寻着春的气息,还不敢确信冬之暴君真得已经离开。

只有连翘迫不及待的开放,它们是山间一景,在向阳的地方,连翘彻底绽放。对我来说,停下来看花才是一种享受。

一路几乎无挑战,队伍行进得很快。在岔路口,在是否继续前行还是遵循既定路线的问题上,大家产生了一点分歧。讨论的结果是,按计划进行。

          这张图片太有戏剧性了

下山的路只有一处陡坡,高约二三十米,如果反穿一下倒是挺好。

山下的村子就是石安峪村。从山顶往下望,村子不大,可进入村子,却发现石安峪村别有景色。

据考,明初田姓先居此地,单姓于明代以中期自河南丰阳府迁来。村内原有白衣阁系明正德年间(1500—1521年)所建。村北有一巨石形似驴鞍。坐落峪中,故取名石鞍峪。曾以姓氏称单峪。后以同音改称石安峪。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称“适安峪”。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修关帝庙碑载称“石安峪”。

村子不大,可是全省有名的古村落。 这是一个有特殊名字的村庄,村碑这样记载它:“栖临深溪,林壑优美,世称'桃园’……”

村内有一砖石结构的古楼,坐落在中央位置,此楼为石安峪的标志性建筑。

村内有一株古槐,粗可数抱,中空,内黑漆,似火烧就。薄薄的树壁上,另生出若干新枝。

                      树坚强

此树是谁栽?此路是谁开?这棵古槐的旁边,会有多少人经过呢?每一棵百年古树都会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有她在,村庄就有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