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粤军之父陈炯明小传

 有D想法 2024-03-24 发布于广东

陈炯明,原名捷,字竞存,1878年生于广东海丰县(今联安镇)白町村的一个绅商家庭。

一、广东都督

1898年参加科举考试时改名炯明,中秀才。1904—1905年就读海丰师范学堂;1906—1908年就读于广东法政学堂,自取表字竞存。1908年创办海丰地方自治会;1909年创办《海丰自治报》,当选为广东咨议局议员、常驻委员、法律委员会委员长,先后提出《革除衙署积弊案》《废除就地正法案》《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案》《禁赌筹抵修正案》等提案,成了广东禁赌派领袖;江苏谘议局发起在上海召开16省“请愿国会代表团茶话会”,陈炯明作为代表参加了大会,期间加入了同盟会。1910年参加广州新军起义的准备工作,因提前发动未能参加。1911年1月任广州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编制课课长兼调度课副课长,参加组织著名的“三·二九”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在十路大军中任第四路指挥,后改成四路时仍任路指挥,面对清军已经加强防范情况下主张推迟起义,获悉香港统筹部也要求推迟起义电后,派员与现场总指挥黄兴联络未等答复即擅作主张退出城外,同时通知另一路指挥胡毅生起义改期,造成黄兴孤军奋战。事败后受到指责,参加“支那暗杀团”。该团炸伤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炸死了广州将军凤山,为后来光复广州起了促进作用。

粤军之父陈炯明小传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陈炯明奉命到东江组织民军起义,先在香港召集会议作出七路进攻的部署,然后和邓铿潜入淡水,组织了一百多人的队伍于11月1日攻占淡水警署,很快发展到3000多人,于11月9日光复惠州。陈炯明将7个民军大队和陆续进城的民军及降军一起整编成7个旅,有1万多人,取惠州为古循州之义称作“循军”,自任总司令。11月17日,陈炯明被各界代表会增选为广东副都督,并受命率循军于11月28日抵达广州。12月21日,广东都督胡汉民跟随孙中山北上后,陈炯明代理广东都督。

1912年初,陈炯明以循军为基础,收编反正新军,建立了拥有2师又1旅2.5万多人的广东正式陆军;同时,因为治安和经费等问题,不但遣散了各路起义民军十多万人,还让功勋卓著的八千多人的广东北伐军被迫就地解散。1912年4月胡汉民回任广东都督后,陈炯明被任命为广东总绥靖经略(后改名广东护军使),后兼任广东警卫军总司令,掌握全部军事大权。10月,被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1月,发出《率师征蒙通电》并致电袁世凯总统,但未获批准。

1913年6月,陈炯明被袁世凯任命为广东都督,于7月3日正式宣誓就职。7月中旬,赣苏皖三省相继宣布独立,袁军迫近广东,手下军官不断被收买,加上曾任两广总督的各省讨袁军总司令岑春煊将南下两广,陈炯明于18日宣布广东独立,参加讨袁;19日准备开会商讨出师援赣北伐,由于部下二个师长和独立旅长皆被收买,遭到抵制。26日,被袁世凯免职。30日调兵在广州外围布防,遭公然抗命。8月4日,属下炮兵团炮轰都督府,师长苏慎初被推举为临时都督。陈炯明带着副官黄强“挟资百万”秘密逃往香港,旋因港英当局限制,只好再转赴新加坡。

二、粤军总司令

1914年3月,陈炯明前往法国“游历”,期间曾资助在英国成立民间航空学校,培养中国飞行员。8月加入黄兴等国民党员组织的主张渐进反袁的“欧事研究会”。10月,返回南洋,在华侨中开始筹款。

1915年5月,与黄兴等人联合通电反袁,并在李烈钧等20人在槟榔屿召开讨袁军事会议。9月,到香港与邹鲁等人召开广东反袁人士联合会议。12月,按照分工潜回惠阳、博罗,招集旧部,组成“讨逆共和军”。1916年1月在惠州淡水誓师讨袁;3月在惠州附近的马鞍山设立了“粤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并将部队整编成10路18个支队,1万多人。8月,新任广东督军陆荣廷率部入粤,陈炯明采取个人放弃兵权但将军队保存下来的策略,一面派人去广州与省长朱庆澜谈判,一面加紧团团包围驻惠州济军,既展显力量又拖延龙济光撤军计划,而且给刚到广东急于接任督军的陆荣廷施加压力。最终“讨逆共和军”骨干8000多人改编为警卫军20个营,编入朱庆澜的省长亲军中。10月,再次被授予陆军中将衔。11月,陈炯明去北京谒见黎元洪和段祺瑞,后被加陆军上将衔,并获“定威将军”封号。1917年6月回广东充当督军陈炳焜的高等顾问。

粤军之父陈炯明小传

1917年5月“府院之争”后孙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因受南北军阀冷落的陈炯明奔赴上海,向孙中山表示“竭诚拥护”,并提出了以广东为护法根据地的建议,7月随孙中山南下到广州。经过孙中山几个月的不懈努力,最终桂系才让陈炯明接管原省长朱庆澜拨出的20个营警卫军(约5000人),其中大部分是原“讨逆共和军”改编的。12月2日,陈炯明在广州正式就任孙中山以军政府大元帅任命的“援闽粤军”总司令。1918年1月,陈炯明率部出征;2月兼任惠潮梅三属军务督办。在孙中山的帮助下,将军队扩充到1万多人,并在5月份开始向福建进攻。经近半年奋战,打败了福建督军李厚基所部,占领闽南26个县,建立了以漳州为中心的“闽南护法区”。陈炯明积极整军经武,扩军至2万多人,同时实施“漳州新政”,取得了让中外称道的政绩。

1920年8月,陈炯明奉孙中山之命率部回粤驱桂。10月28日攻克广州,被孙中山任命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1921年5月,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后,又任命陈炯明为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并说服陈炯明加入国民党并兼任广东支部长。6月,陈炯明任“援桂”军总司令指挥所部入桂讨伐陆荣廷,至9月打败了旧桂系集团。

陈炯明在广东省长任上采取多项措施,建设“模范省“:一是坚决禁赌、禁烟、禁娼;二是制订省宪,依法治粤,实行民选县长;三是注重教育。提出了“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方针和方法。将财政收入的一半用于教育,甚至不惜裁军办教育;聘请陈独秀主掌教育,聘请吴稚辉推广普通话,大力兴办师范学校,扩建岭南大学,派遣优秀青年出国深造,支持、鼓励勤工俭学;推行实施六年义务教育。四是广州建市和市政建设,为广州发展成现代化大都市奠定了基础。

三、孙陈分裂

1921年4月,两百多名议员召开非常国会,在孙中山坚持实行记名投票要求下,表决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大纲规定了大总统的产生和权限,却没有任期。孙中山被选举为非常大总统,一切政务、军务、内阁任免等均由大总统一人独断。陈炯明认为,依总统选举法,总统应由两院联席选出,出席议员至少达到全部的三分之二,才能举行总统选举,此时广州旧国会议员不够半数,而且实行记名投票,简直是在自毁法律!陈炯明质疑:在北方出现“伪政府”的情况下,在南方建立一个不符合法理的“伪政府”,去反对另一个同样不符合法理的“伪政府”,结局只有南北之间将再次陷入战争之中。因此陈炯明拒绝参加就职典礼。自此,二人政见分歧开始明朗化。

同年5月,孙中山力主讨伐陆荣廷,而陈炯明认为将士疲惫,军费不足,应该先打好粤省基础,再循序渐进地推进统一。两人摩擦开始升级。

9月打败旧桂系集团后,孙中山主张继续北伐,武装打倒军阀,统一全国,建立民主共和国。而陈炯明则力主“保境息民”、“联省自治”,主张建立“联省自治政府”,以南北妥协的和平方式谋求统一。11月,孙中山在桂林设北伐大本营,准备指挥滇黔赣联军和许崇智、李福林部粤军3万多北伐,要求陈炯明大力筹集经费;但1921年底呈省议会的当年收支是,总收入1388万多元,总支出3740万多元,其中陆军费支出3250万多元,相抵不敷1862多万元。陈炯明在拨付110万多元后,经过增发纸币、增加税收仍无法解决,加上举债不成,造成北伐军粮饷缺乏难于出征,孙陈两人嫌隙扩大到难于调和的程度。

1922年3月21日,粤军参谋长邓铿在广州广九车站遇刺,两天后身亡。邓铿之死,对孙陈间本来就脆弱不堪的关系造成致命一击,孙陈之间最好的调和人没有了!

4月9日,孙中山决意变更计划,令在桂各军一律返粤,潜师而行。孙中山让廖仲恺转告陈炯明:一是陈炯明参加北伐,二是筹措500万元的军费。陈炯明无法接受孙的条件。4月16日,孙中山在梧州电召陈炯明前去商议。陈炯明准备出发之时被人劝说后不敢应召,遂提出辞职。21日,孙中山下令准予陈炯明辞去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及内务部总长三职,保留其陆军部总长一职。是夜陈炯明宣布下野,离开广州赴惠州。

4月23日,孙中山在广州总统府召开全体幕僚会议,决定转道北伐,避免直接冲突。因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与奉、皖军阀有秘密三角同盟关系的孙中山深感这是夹击直系的千载良机,于5月8日在韶关督师北伐。被孙中山委任为粤桂边防督办的叶举率领二万多粤军乘隙开入省城,开会决议“迎陈入省”,并要求孙中山“清君侧”。5月27日,孙中山令陈炯明以陆军总长身份办理两广军务。陈炯明接到这道命令后不置可否,但回电说:“已饬叶举等回防,并以人格生命担保叶举必不发生轨外行动。”因叶举部领饷后强行挤兑引发风潮, 6月1日孙中山回广州坐镇。

6月2日,北洋总统徐世昌宣布辞职,3日,蔡元培、胡适、章太炎等两百多位各界名流,联名致电曾宣言只要徐世昌下台他亦将同时下野孙中山,呼吁实践诺言。孙中山闻迅连发三封电报给在惠州隐居的陈炯明,要求陈炯明立即到广州面商对策,并派人到惠州催驾,但遭陈炯明拒绝。陈炯明说“在省城军队撤出之前,他不打算到广州”,因为他曾担心,一旦粤军叛孙,则“天下之恶劣皆归焉”。孙中山因宴请叶举等粤军军官没人赴宴,于6月12日邀请广州报界出席茶话会,公开要求粤军全数退出省城30里之外,否则以武力镇压。

粤军之父陈炯明小传

6月14日晚,粤军高级将领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武力驱逐孙中山下台。陈炯明听闻后,立即派秘书陈猛荪带着他的亲笔信劝叶举千万别轻举妄动。信中说,如果孙中山出兵北伐大获全胜,大家都会有好处;如果失败了,我还可以以陆军部长身份将部队调返东江,收拾残局。叶举回报陈炯明,事情已箭在弦上不容不发。陈炯明收到回复后,一怒之下打碎茶杯。6月16日凌晨,叶举所部围攻孙中山的总统府和住处粤秀楼,孙中山化装撤到珠江河上军舰中。

“六·一六兵变”发生后,孙中山和陈炯明彻底决裂。孙中山在军舰上指挥海军反击,并电令北伐军回师靖乱,坚持到8月9日确认北伐军回师失利后赴上海。8月15日,陈炯明回到广州,复职粤军总司令;后将粤军整编成7万国防军和3万警备军。

1923年1月,孙中山组织的西路讨贼军攻打广州,复职才五个月的陈炯明通电下野,退居惠州,转往香港。5月,所部在惠州设立粤军总司令部,陈炯明被遥遵为总司令。6月,孙中山督师滇军桂向惠州攻击,双方在东江展开拉锯战,直至1924年9月孙中山下达从东江撤军令为止。中间有吴稚晖、黎元洪、段祺瑞、汪精卫、但懋辛等人为孙陈复合作了不懈努力,想让他们破镜重圆。孙中山说“如他肯写悔过书,可不究既往”。但陈炯明认为“无过可悔”,因此未成。1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邀请北上共商国是,1925年3月在北京病逝,孙陈对抗最后结束。

孙陈分裂最大的结果是,孙中山痛定思痛后接受了苏联的建议,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建立自己的新式军队,这些努力在他逝世后基本实现了他的遗愿,使国民党统一了全中国,同时也让中共在国共合作中迅速发展壮大。

而陈炯明于1924年12月底在广东商团成立的“救粤会”资助、鼓动下,在汕头就任“救粤军”总司令,尚未全面发动就被大元帅府东征军打败,残部1925年3月下旬退往福建。1925年8月,在英国为破坏“省港大罢工”支持枪一万支和款三百万元情况下,陈炯明东山再起,将各部改名“定粤军”并自任总司令,10月被东征的国民革命军彻底打垮,11月所部绝大部分被消灭,陈炯明本人则避居香港,成了一个失败的英雄。

陈炯明粤军的班底是其辛亥举义时组织的循军,多是惠州同乡,其中还有一帮海丰老乡为核心,然后收编在粤的湘、桂军人融合而成,相对比较稳定,始终追随的多,与孙中山指挥的部队战斗了整三年,最后被国民革命军打败了,仍然有一部退到山东又坚持了三年。

1925年孙中山逝世的时候,陈炯明曾手撰一副挽联:“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在知己相惜的情怀之下,似诉英雄心中不平事。

1925年10月10日,美洲致公堂改组为“中国致公党”,推举陈炯明为总理。1932年续任。美洲致公堂是洪门(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秘密会党)的分支,为海外华侨组织,曾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并为辛亥革命作出重要贡献。民国成立后,多次提出到国内立案组党,未获孙中山批准,加上孙中山在组建中华革命党、改组国民党、镇压商团等方面侵犯其利益;而陈炯明在华侨最多的闽(南)粤二省的经济建设中表现突出,又与孙中山对抗,故被推举为致公党总理。

1928年,陈炯明所作《中国统一刍议》在陈廉伯等人资助下在香港出版,体现了其通过“联省自治”方式和平统一中国的思想。

四、盖棺难定论

陈炯明一向廉洁自持,不蓄私财。在私生活方面也相当严谨,他曾请人刻了二枚“不聚财”“不二色”的石质私章。章太炎誉陈“清操绝于时人,于广中弥不可得”。孙中山曾坦言陈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六·一六兵变”后还认为陈炯明“坚忍耐劳,自有过人之处。”1920年上海《申报》评论他“私人道德,可为南北权要之模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企图拉他下水,他则反过来要求日本归还东三省。日本人拉拢不成,仍赠他8万元支票,陈炯明在支票上打叉退还。

1933年9月22日,陈炯明在贫困中病死于香港,靠众人集资并用原为其母所备的棺木埋葬。香港《工商日报》评价道:“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

曾经为孙陈和解努力奔走的国民党元老吴稚晖送挽联:“一身外竟能无长物,青史流传,足见英雄有价;十年前所索悔过书,黄泉送达,定邀师弟如初。”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所谓孙陈关系的复杂性。

1934年4月3日,陈炯明归葬于惠州西湖边紫薇山,碑铭为国学大师章太炎亲笔题字。其墓文革时被毁损,1990年被惠州市政府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修复。其墓旁边2015年已建成一幢二层仿民国建筑“陈炯明史料馆”,和位于海丰县城博约街东侧的其故居“都督府”,都是致公党教育基地。

粤军之父陈炯明小传

从兵变后二个月编成的《陈炯明叛国史》开始,无论是国民政府,还是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教科书上对陈炯明一律以“叛变”称之。1990年以后,部分学者开始对此进行考证,尤其是陈炯明之子陈定炎查阅了当时的大量报刊资料要求翻案,中山大学教授段云章等人搜集了正反双方的史料和观点,进行了专题详细研究,认为双方是各执一端都有片面性,于是世人对陈炯明有了新的认识。

现存最难定论的焦点三个:

一是邓铿是谁刺杀的?

1.传统主流观点:陈炯明军阀意识膨胀,反对孙中山北伐;而邓铿是坚决支持孙中山的人物,陈炯明想反对孙中山,彻底掌握粤军,因此指使部下将其谋杀。

2.翻案派观点:这个案件从来没有侦破过,只能分析推断。邓仲元是陈炯明最为信任的心腹和得力干将,是其军事方面的总代理人,二人相知甚深、私交甚密,绝无杀他之理,应为孙中山部下“敲山震虎”“杀鸡儆猴”所为。从同盟会到国民党,一直都有暗杀传统;前有程璧光之死,主持暗杀的张民达从此平步青云,也难免不给后来人以垂范。可能是孙阵营中有一批激进人士,脑袋一热,将邓铿刺杀,让陈军没了灵魂,不战自溃。据推断组织者最大可能性是蒋介石,当时他力主先讨陈再北伐,他是事后最大利益者,他也有刺杀陶成章的经历。

3.美英领事馆观点:美国副领事报告说:“关于谋杀邓铿的动机,一说是广西系所为,另一说是国民党,以警告陈炯明而下毒手。”英国总领事报告说:“国民党谋杀陈炯明的参谋长邓铿,现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二是“六·一六兵变”是否陈炯明策划指使?

1.传统主流观点:陈炯明密令叶举回师广州,在惠州幕后指使叛乱。

2.翻案派观点:当时陈炯明已解除兵权谪居惠州,对部下难于驾驭,他只是没有坚决制止。

3.前期跟随陈炯明后期追随孙中山的原粤军总部参议兼省长公署参议、广东宪兵司令罗翼群回忆,孙中山曾说“竞存曾谓愿以生命人格为保证,我信他不敢做犯上作乱之事。”

三是陈炯明是不是背叛孙中山?

1.传统主流观点:陈炯明的援闽粤军是孙中山争取来的,是依靠孙中山筹集的经费支持的,最困难时孙中山把上海居住的房子抵押出去两次替粤军筹款;援闽、回粤驱桂、援桂战役都是在孙中山的策划、催促和派人帮助下取胜的;陈炯明是国民党广东支部长,违背了国民党总理孙中山的旨意;陈炯明是孙中山任命的粤军总司令,但他把大总统孙中山驱逐了,因而完全是背叛。

2.翻案派观点:陈炯明与孙中山的关系,一直是合作与共事的关系,并不是追随的关系。早期的同盟会不是一个很严密的政党,合则来,不合则去。陈炯明与孙中山的分歧,是政治理念的分歧,是渐进与激进的冲突,是改良与革命的冲突,谈不上背叛;孙陈之间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政见之争。陈炯明不是靠孙中山起家的,成为广东都督是其实至名归;援闽粤军不全是孙中山争取的,因为其基础是陈炯明当年组织的讨逆共和军。孙中山和陈炯明的合作最恰当的表述是两人结成联盟互相依附;孙中山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是陈炯明给他撑腰的,因为孙中山回粤是通过汪精卫传话“粤省由陈君主持,中山回粤不过回复前日被逐之颜面”陈炯明才首肯,孙中山当选非常大总统后是通过汪精卫调停“地方事权归陈中央事权归孙,两家不相侵犯为条件”陈炯明才同意孙就职;孙中山靠陈炯明打天下,陈炯明帮孙中山撑起了南方政权。

粤军之父陈炯明小传

3.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对此评述:“然孙陈失和的主因,实系两人政见的不同,非纯然为意气之争。中山先生自矢志革命之时,即以全国为对象,不愿局促于一隅。以故中山力主北伐的动机原系孤注一掷,胜负殊未可知。但是把握时机,不计个人成败,原为革命家的本分。加以先生气魄雄伟,敢做敢为,尤非常人所能及。故不辞冒险,期达目的。至于陈炯明,其平生抱负,任事作风,处人态度,都恰恰和中山相反。陈炯明自始就没有问鼎中原的大志,加以其时联省自治之说正风靡一时,陈氏及其部区,均心向往之。他们认为中山的北伐,绝无成功的希望,与其以两粤的精华,作孤注一掷,倒不如切实整顿两广,待羽毛丰满,再相机北进。其所见亦未始非稳健之策”。

如果孙陈二人生前有一出“将相和”,那段历史固然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中国近代历史也许会重写。但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留给后人的只能是一段遗憾的历史。

注:本文系“陈炯明印象”主题征文活动参赛文章.作者:杨广盐。本次活动由惠州市作家协会、惠州市惠集读书社、海丰县陈炯明学术研究会联合举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