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是如何投资,解决养老问题的?

 AndLib 2024-03-25 发布于北京

有朋友问,古代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的金融产品,那古代的人们如何做投资、做养老呢?
 

古代的养老机构

古代尽管缺少金融产品,但也有类似的机构承担这类职能。

例如一些寺庙和道观。

例如南北朝梁武帝时期,设立的孤独园;唐朝政府和寺庙合作成立的悲田院。

为老人和其他弱势群体提供养老帮助。

不过单纯靠政府拨款,不足以维持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寺庙和道观也会向社会募集资金,来提供养老服务。

例如希望在寺庙养老,那就在退休前,从每个月俸禄中,拿出一部分,投入到寺庙或道观中。

等到退休后,就可以去寺庙养老。

如果没有做对应的“养老定投”,那老年后的下场就比较惨淡。

如果特别有钱的,甚至可以单独设立寺庙。

类似富豪,可以自己成立基金公司。

除此之外,寺庙还有日常的香火钱、国家拨款等等。

寺庙的“死差益”与投资

那寺庙收到这些钱,靠什么来增值呢?

如果只是把收到的钱支付养老,那迟早有一天会坐吃山空。

(1)第一种增值的来源,是捐赠者中途的离世。

古代医疗条件差,很多人根本活不到退休,就因为各种意外死掉了。

他们之前捐赠的钱,自然也就归寺庙了。

这种损益,在保险机构中经常见到,也就是死差损益。

当实际死亡率低于预定死亡率时,保险公司会获得死差益,即实际赔付金额少于预期金额,从而产生利润。

(2)寺庙也会做投资。

最主要的投资就是农地。

寺庙用钱买下大块的土地,然后承包出去。按照收成,从中抽取。

这是古代寺庙最大的一块收入来源。

到今天很多富豪也会做类似的投资。例如比尔·盖茨就是美国最大的地主。

为了维持土地出租等的稳定,大的寺庙、道观也有自己的安保、护卫人员。

越大的寺庙、道观,这方面的人力数量越多。

甚至有的寺庙以武力著称,旗下的僧兵,在古代甚至可以左右一些关键的战役。

也难怪一些寺庙可以跨越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传承至今。

这个时间长度已经远远超过一般企业的平均寿命了。

古今相似的养老模式

寺庙、道观,以自己的品牌影响力作为背书,以捐赠资金作为现金流收入,以土地、租金作为主要资产。

承担了古代社会部分社保、养老的作用。这种养老模式,在明清时期逐渐成型。

到了现代社会,原理还是类似的。

退休之前,将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社保、养老金账户、自己做基金等的投资,依靠资产长期增值。

到退休之后,就可以从中取用,来满足退休后的生活了。


作者:银行螺丝钉(转载请获本人授权,并注明作者与出处)


最近螺丝钉翻译了一本新书,叫做《万亿指数》,目前已经正式上架各个平台了。
新书详细介绍可以点击《万亿指数》新书发售啦&新书福利 查看。

上市第一天,荣登京东图书销量榜(金融与投资榜)和新书热卖榜(经管总榜、金融与投资榜)第一名。

这是一本关于指数基金历史的故事书,讲述了指数基金“在怀疑中诞生、在犹豫中成长、在兴奋中爆发、在平淡中成熟”的发展过程。

这本书充满了活灵活现的人物和情节,也让我们近距离地了解到,那些伟大的投资大师和行业精英们。包括股神巴菲特,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马科维茨等等。

与前几本书一样,这次螺丝钉也为大家争取了公众号粉丝专属福利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