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艺术万年史-363》东欧当代音乐(上)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4-03-25 发布于上海

东欧当代音乐(上)

欧洲的东部地区叫东欧,从地理位置而言,仅指前苏联的欧洲部分。当代所称的东欧,除原苏联外,还包括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除苏联于1917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外,其它东欧各国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前后变成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又随苏联于前几年解体而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因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与西欧不同,当代音乐文化发展的道路也与西欧迥异。苏联及东欧诸国长期遵循的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毗邻西欧的当代各种新思潮、新技法也渗透过来,但始终没有形成气候。这些国家都有着较为古老的独特的民族或古典的音乐土壤,并且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喜欢和重视。因此立足于民族传统,借鉴西欧古典严肃音乐,吸收本国古典音乐的精华,创造反映现实、振作民族精神而又具有民族作风、民族气派的新作品,一直是前苏联及东欧诸国音乐的突出特点。

1.苏联前期的音乐艺术

十月革命胜利不久,列宁就签署了将音乐出版事业收归国有的法令,1922年后,还爆发了围绕苏联音乐的任务和道路的大辩论,出现了"无产阶级音乐家协会"(简称"拉普姆")"现代音乐协会"(简称"阿斯姆")、以及由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组织的创作集体(简称"普罗科尔")等派别。有的主张音乐应服务政治斗争,有的提倡吸收西欧现代音乐的手法,有的强调要以俄罗斯民歌和工人歌曲的音调为基础等,各持已见,争论激烈,但左倾思潮和宗派情绪为主的"拉普姆"却占领优势。1932年,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改组文艺团体》的决议,成立了全苏统一的苏联作曲家协会。上述种种音乐团体解散了,但是先后进入苏联作曲家协会领导班子的人,却是与"无产阶级音乐家协会"艺术思想相同或相近的人员。从此,苏联的音乐艺术就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创作和演奏。东欧其它各国也基本按苏联的模式来指导和发展自己的音乐文化。

前苏联的音乐艺术,在建国初期,主要是配合革命宣传为目的的群众歌曲和红军歌曲,即使是新创作的作品,也大多保持着民间歌曲的特色。国内战争结束后,获得过近20年的和平时期,这时歌曲不仅成为独立的声乐作品受到群众的喜爱,并且向电影等其它艺术领域渗透,出现了大量的电影歌曲。

著名作曲家捷尔仁斯基取材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创作了同名的"歌曲歌剧"这种新的体式。大型作品如歌剧、舞剧、交响曲和交响诗等也大量涌现,出现了一批极有成就的作曲家。如格里埃尔(1975-1956),他的以中国革命为题材的舞剧《红罂粟》是第一部现代题材的巴蕾舞剧,写于1927年。米亚斯科夫斯基(1881-1950),光交响曲就创作了27部,成为继海顿、莫扎特之后创作交响曲最多的人。这一段和平时期是苏联音乐的辉煌岁月,但是从1941年起,希特勒大举进犯,苏联人民经受着血与火的考验。这时的音乐创作又以革命群众歌曲为主了。内容或是揭露法西斯,或是歌颂人民英雄,表现一种不屈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大型作品不多。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的音乐艺术几乎是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地走向辉煌;直到1960年代以后,苏联的音乐随着文化政策的开放,才出现了新的情况。因此,苏联当代音乐可以以6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东欧诸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2.东欧当代前期的音乐

当代当代前期是指1945-1960这段时间的音乐。1945年,卫国战争的胜利,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突出表现和巨大贡献,在国际上赢得了崇高的声誉。举国上下,同心同德,创造新的繁荣,苏联的音乐创作也呈现勃勃生机的局面。

首先是大型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战争的胜利,鼓舞了作曲家的热情,因此反映卫国战争的艰苦,歌颂人民英雄的业绩,成为许多作曲家注意的题材;从眼前的人民英雄,联想到历史上的豪杰,于是稍后又关注古典名著、民间神话的题材,都有力作问世。

歌剧方面: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代表作品有梅图斯(1903-  )的《青年近卫军》(1947)、卡巴列夫斯基(1904-  )的《塔拉斯一家》(1950)等。取材于古典名著或传统的歌剧有沙波林(1887-1966)的《十二月党人》(1953)、舍巴林的《驯悍记》等。其它内容的歌剧有捷尔仁斯基的《远离莫斯科的地方》、日加诺夫的《贾利尔》(1957)等。轻歌剧有卡巴列夫斯基的《春天在歌唱》。舞剧有格利埃尔的《青铜骑士》,卡列耶夫的《七美人》、《雷电的道路》,他的这两部作品被认为是苏联舞剧创作的重大成就,后一部还获得列宁奖金。哈恰图良(1903-1978)是苏联享誉世界的富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个性特征的作曲家,他这时还修订或创作了舞剧《加涅雅》、《斯巴达克》等作品。

器乐方面:老作曲家米亚科夫斯基又写了三部交响曲,尤其是《第二十七交响曲》表现战胜艰难险阻,追求光明未来的情怀,平易而深刻地反映了现实,受到好评。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这时仍表现了旺盛的创作力。

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是苏联天才的音乐家之一。5岁随母学琴,不久就写出了歌剧、钢琴曲等一系列童年作品,他侨居国外,探索当代最新音乐的思潮和风格,创作了结构主义、古典主义、表现主义和原始野蛮主义种种风格的作品。1932年回国后,他对当时苏联音乐的评价是:"这里需要的音乐可以说是'轻的严肃音乐''严肃的轻音乐'。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名称。总之它必须是动听的、简单的而又易于理解的"。她积极投入创作中,迎来他自己创作的黄金时代。在1945年后,他写了清唱剧《保卫和平》和第六、第七交响曲等。不仅取材有现实主义的光华,艺术上的俄罗斯风格更鲜明,尤其是音乐语言明晰、个性化,成为一代大师。

肖斯塔科维奇(1806-1975)也是一位音乐奇才。他9岁到11岁就写出了《自由颂》等一批乐曲。他参加了1924年成立的"现代音乐协会",学习俄罗斯传统和西方现代音乐手法去表现革命主题,创作了歌剧《鼻子》(1930)、《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1934)、舞剧《黄金时代》(1930)、《清溪》(1935)及《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等。

尤其是《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在列宁格勒首演就引起轰动,连演83场。后去莫斯科又连演97场,场场爆满。可是,由于局部地运用了现代音乐手法等原因,1936年遭到批判,被定为"与人民作对"的形式主义作品而遭禁演。他的舞剧《清溪》也被《真理报》点名批评。1937年,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第五交响曲》,并在总谱上写道:"一个苏维埃艺术家对公正批判的创造性的回答"。这部作品语言朴实,结构完整,从各方面看都符合"传统",上演后,作曲家才算取得了"自由"。在1945年后,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题为献给列宁格勒的《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直到晚年,还有《第十四交响曲》和大量的弦乐四重奏。他的声乐作品有清唱剧《森林之歌》、合唱叙事歌剧《忠诚》等。他逝世前一个月,还创作了《中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当1948年批判所谓形式主义倾向时,肖斯塔科维奇又首当其冲,直到60年代后,他的许多作品才被肯定。1975年,作曲家去世后,列宁格勒爱乐乐团举行纪念音乐会,演奏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全部作品,音乐厅内"坐无虚席",唯有一个座位是空的,上面放满鲜花,那是作曲家生前常坐的一个位子,可见群众对他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群众歌曲、艺术歌曲的创作也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和收获。如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1956)、《如果全世界的小伙子》(1957),诺维科夫的《我的祖国》(1946)、《俄罗斯》(1946)、《世界民主青年进行曲》(1947),波克拉斯的《列宁之歌》,杜纳耶夫斯基的《丰收之歌》,扎哈罗夫的《岁月流逝》等。这些作者都是苏联著名的歌曲作者,这些作品也传唱很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