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山新志舆地志(五)

 鄂中京山 2024-03-25 发布于湖北

覃孝方署  钩张猛龙碑文  民国三十八年二月刊发(京山市档案馆藏本)

曾凡义整理

京山新志舆地志目次

序言
第一  舆图(另刊专册)
第二  沿革附疆域沿革系
第三  山水
         山系
         水系
第四  区域
         四至
         天度
         区划
         土地
         户口
         水陆交通
第五  名胜古迹
         故城
         胜境
         传说遗迹
         名人故址
         纪念建置
         寺观
         坊表
         塚墓
         勘误表  (此抄本已校正,表未录)

四、澨东溾南诸山

澨东溾南之山自仙女洞之山起,东南延曰丟石堆,上有路,为县西通罗家桥、下洋港之要冲。山下有水,出横岭,流入窑河,曲折迴环,经惠亭山而入县河。其南曰鹿角坡,多怪石,自县南通永漋河之路过其下,由东南而下曰虎岩头,又东曰水垭口,有泉流出惠亭山注于县河。

江同祖过郢州京山县,晚抵村驿,驿人言鹿在前结寨,即出观之。弥望可数里,巨鹿无数,四环成团,以角外向凡数十里,两麂处中,勃跳嘻戏。民田相近者悉遭蹂践,禾苗为之一空。猎户近之则触,明旦引去。(洪迈《夷坚支志》,见《云杜故事》)

又东曰惠亭山,曰鸭子山一作鸭嘴,曰尖峰山,山势连接。或曰惠亭一名鸭嘴,一名凫山,尖峰在二山之间。是山虽稍低于张良,而耸峙县河之南,实为城南屏蔽。旧有树木,颇便游览。其上有石榔,不知姓氏。北麓有石础二,传为名马呈鼎故宅。《光绪志》易本烺诗注尖峰、惠亭两山间,有石长几二丈,高约八九尺,顽藓冷翠,点缀斑驳,尾东首西,前蹲后伏,转项左顾,圆睛仰鼻,张口欲作吼状,名之曰石狮。任培兰《石狮记》。

惠亭山一名鸭嘴山,上有石肖鸭喙,故名。《富水郡志》云,尝窃食复州粟,遂镌其喙,其言近怪。山形虽低张良,而环瑰特甚,林木幽茂。(《康熙志》)

鸭子山以东之山,循溾水南岸而东,止于云潭河东岸,即柳河上源。其首皆小山错列,如马鞍、榨屋诸山,其较著者也。延至三李垱西,距溾岸约十里,有山巍峨,岗峦层叠,名老道山。稍东北曰宋家风洞即宋家冲洞,其山名尖山,三峰相连,高约五里,古木参天,今已毁于兵燹矣。临近各小洞,可通往来,另详古迹其下有泉,与梅子凹相连,灌田甚多,不虞天旱,产桃李,其味鲜美。

宋家风洞东二里许曰高山庙,为一独立青石山,其上有古寺,门外有天然泉池,池旁有小穴,相传为寺僧盐米池。《光绪志·杂识》:邑东高山寺,山径岭寄曲折约里许,山巅有寺,旁有石洞,日流盐米若干,供其一日之用,贪者凿而阔之,盐米遂绝。是山风景清幽,无蚊虫,夏季往避暑者颇多。

宋家风洞之东煤矿甚丰,其矿门在王家冲居民王宅后山。每遇大旱,居民相率荷锄挖煤出售。其北循高山庙而至团山一带,皆产石灰,其质甚佳。团山之青石尤有名,产量亦丰。此出产地距溾河仅数里,如设轻便铁道至赵家场,再航运于汉口,亦甚便也。

团山西北有小丘,一曰陈山,旧有楚陈良故里碑,详古迹山在大易湾、小易湾间。吾邑继郝氏而以经学知名之易氏即世居其乡。其西南有李鄂人墓,西北有子文寺,祀楚令尹子文,今不存。

老道山东南曰湖山寺,山峰挺秀,为邑之东南第一胜景易镜清诗云:“绝顶登临眼界宽,吾乡第一好峰峦。”俯视竟陵诸湖,如在杖履下李大泌语。自远望之,其顶如金字塔,上有庙,颇壮丽。殿后数步突现一石,高一丈有奇,名飞来石,上下异形,其上可容十余人。登其上则稍动荡,若弹簧然。

湖山寺东南曰毛家大山,其南曰方家岭,东南曰烟墩岭,曰梅子凹大梅子、小梅子。又东曰东龙尾山,循溾水两岸以东之山至是而止。倪子山则在其西北,角陵山在其西南。

倪子山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寰宇记》)昔有倪姓者据其地。(《康熙志》)《章志》于倪子山下云:又东南五华山,去县六十里。《富水郡志》云属京山,岂皂市五华山本属京山耶?(《光绪志》)倪子山又东南五里有东龙尾山、西龙尾山,两山相并接天门县界。(清《一统志》)角陵山在县东南七十里入竟陵界,(《湖北通志》引《名胜志》)烟墩岭在县东南四十里,旧传为德安通荆州驿路,西有大小梅子凹,甃石为道,即昔时官道也。(《光绪志》)梅子凹南北有石路,俗传此路为仙人一夜修成,一传仙人路。山东延有二泉,北曰风泉,南曰阴阳洞泉,东流三里许入溾。(《云杜故事稿瞥记》)

毛家大山西南曰绿水堰,在太石山麓,泉深数丈,广约二十余亩。有水自此东南流迳泉激寺,又南合帅家泉入天门境曰柳河。又南曰龙泉镇,镇之南首曰龙泉寺,巍然犹存。李大泌、易镜清皆以湖山寺为龙泉寺,似非其南三里许有杨家大堰,形如曲尺,溉田四五百亩,土颇肥沃。又南曰泉激寺,古皮大堰在其南。

右自丢石堆至角陵山大小凡二十一山。

鸭子山东南之山,延展于杨水以东者,首曰任家大山。由大石口南下,又南曰方家岩,为七宝山北麓,乌鱼洞在焉。洞可容二千人,下临巾水,其湍甚激,西有缺口,若岩之西门。东出一眼桥,北有天子冈为其东门,北通陡䆲,东对金山,两岸巉石壁立,冈陵重叠。

又南曰七宝山,产铜铁见《舆地纪胜》,又《康熙志》:宋尝于以此炉铸兵器,以矿色杂而止。其东南有张吴家冲,冲尽处有岭。踰岭而南,曰信子山。下衍为拣子畈一作纂子,背为长岭。畈南有恨子山,又南则方家岭,与兔姓岭东西并峙。迤东曰周家岭、喻家岭,实为畈之外围。畈内广畴平衍,村落井然。抗战期间,游击队驻此,以与新四军不相容,而分投敌伪,地方重受其害。

天子冈之东曰斋婆一作裁柏店,为县城通瓦庙集之要道,东曰朱家大山,迤南为笔架、椎鼓、铁鼓诸山。安家畈在诸山西南,南距吴堰岭五里,周家坡介于其中,抗战期间曾以此为据点。坡南里许为牛山,俨然诸山前面之瞭望台也。以上采访稿。

鹿角坡之西,有岭南延曰天目山,由石蹬纾折而登,《康熙志》其西曰龙泉寺,山上有砦,西下有水,南流而入仙女河。

天目山之南曰十里长岗,延至磨石山《康熙志》相传关公过此。磨石,测量局作尖山,又名石板坡北而止。磨石山高而锐,临澨水东岸,非澨水发源处与峰顶观对峙,其北麓亦有天池。

十里长岗之南,东起十八罗汉山,延至火门山;西起磨石山,延至青木垱。其中为分水岭,各自成一广大之长阜,隔水对峙,绵亘数十里,皆山多地少。其东西联属之境,则由山地衍成湖地,愈南愈平,间有小丘隆起,不足数也。

磨石山南曰寺门口上寺门口,下寺门口,又南曰老天凹,又南曰太和观,有罈子窑,掘山洞为之,窑形及烧法均特别,通行于邻近各县之瓦器出此。又南曰沙谷墩,分水岭之水至此折而西流,山势因之分划。又西南曰白龙观,观在太子山顶,其下有白龙洞,无树木,然山腰西南面挺生古柏一株,枝叶高张如伞,终年常青,青木垱在其南。

十八罗汉山之南曰赵横山,通称赵横寺,宋郝明遣兵寇复州曾驻此。县东南有事,是山实当其冲。杨水出焉,自十里长岗南来而迳其东北,又南下而入天门境。

赵横山之南接近杨水西岸者,首曰圣人岭,旧传孔子适楚经此,《康熙志》:是时楚都江陵,孔子道出陈蔡,以地形计之,正合。又南曰金家山,又南曰佛指山《康熙志》:佛指山,县西南七十里,状类人指。清《一统志》:峰尖如指其西曰金林山,又南曰火门口,《康熙志》:火门山,县南八十里,世传光武夜举火度此,故名。唐陆羽庐火门山,荆南节度使成汭保火门山,皆此。又西南曰龙尾山,唐皮日休所谓《天门夕照》《湖北通志》:天门山交京山境,即龙尾山之首,两峰峙天,其中如门。相去里许,有火门山,差小。旧志以天门、火门为一山者,误。附近有陆羽池,清《一统志》:陆羽负书从邹夫子学,即此又南入天门境,有峰突起曰青山,望之若黛,《康熙志》北产黑石,南产青石,前有小山曰木鱼山,冈峦联缀,一望苍翠。《湖北通志》。

接近分水岭东岸者,首曰笔架山,与朱家大山南架同名笔其东北曰子陵寺,又南曰栗树岭,其西曰白猫洞,与沙谷墩隔水相望。又南曰雁门口,其南曰大石山,即大脊山。俗名大石、大脊并立,清《一统志》:磨石山在县西南七十里,近有大脊山,上有大人蹟,亦名大蹟山。案明《通志》县图,大蹟寺在子陵寺西。《宋史·理宗纪》,淳祐十二年二月,元兵攻隋、安、复,京西马步副总管马荣战于子陵大脊山。测量局图以大脊山在七宝山东南,与其他图说不合。又西南有城顶山明末闯兵扰境,增生李哲聚族筑城山顶拒之,被获逼从,哲大言“宁作朱家鬼,不作贼子官”,遂遇害,族中同死者甚众,因以名山。(《光绪志》)法水寺在其东南麓,又东为台李庙。

山岭延至大脊西南麓,绵亘之势已杀。其南有土墙湖,俗称土墙港,旧吕主城在焉,详古迹其西为任家集,今已废近处旧有宿食桥,相传汉光武过此,有碑。桥之西曰歇帐冈,相传关公过此,有庙。并见《光绪志》其南零起之山,惟石女山颇有名,视邻近各山较高大,本邑南延之山至此而竟。是山形扁,东南平,西北陡,广约八里,高三十余丈。由山麓至山顶约五里,多土少石,其上有圣仙观,其泉可供饮料,其地亦可耕种自给。据说庙后山上平地约十亩,为潜江飞粮,可种旱苗,春麦夏豆秋粟冬芋。山尾有石屹峙,高数丈,望之如美人形,因名石女。旧时草木繁茂,并于观内设初等小学一所。自民初群盗啸聚山上,柳姓乘隙斫伐其树,学校亦他迁,今则惟见茅草塞径而已。以上参照采访稿。

京山有宝香寺(《舆地纪胜》),宝香寺在县南九十里,名胜志旧传慈忍尊者过此焚香,因名。一名石人山,有白玉泉流入澨水,(清《一统志》)宝香北尽诸山,南下潜沔。(《康熙志》)易氏《拖船埠道上》诗云:“石女山头尽,行人渡口喧”。(《光绪志》)案宝香山所在地位,同于今图之石女山,宝香一名石人,或即石女之别称。

石女山东稍北有小山曰田家山,山为田姓所有,有草无木无石,颇宜造林。田家山东曰李保山,为李姓族山,李保则其明初始迁之祖名也。有族谱及石碑山平而斜,较田家山稍大,有草无木无石,上宜栽种。李保山东北曰邓洪山,为邓姓族山,上有洪山庙,旧时林木茂密,附近多住户,家均殷实;然迭年兵匪交患,近亦衰落矣。邓洪山东曰雷家山,西曰方家山,皆小丘陵也。东北曰燕嘴山,杂草丛生,多碎砂石。诸山之南,有小港之水与永漋河平行,东流入天门境。小港以南,即丘陵亦不再见矣。以上参照采访稿。

右自任家大山至燕嘴山大小凡四十六山。

以上澨东溾南诸山志凡六十七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