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那么爱他。

 82年的老周 2024-03-25 发布于江苏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1543天



有不少朋友,看过我那篇《大流氓,真英雄》之后,开始质疑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之前,我在《最难当的,官里也写过——史官有多难当。司马迁作为史官,尽忠职守,相对靠谱,但,不可避免地掺进了许多自己的主观情感。尤其是遭受宫刑(按一位山东朋友的说法——嘎了蛋蛋)之后,他心态上的变化就体现在了他的《史记》里。
所以,有一说一,《史记》并非无可挑剔。在整体靠谱的前提下,确实也有不少不靠谱的地方。
他写的——项羽
如果你看过《史记》,不难发现,司马迁对项羽“情有独钟”。在《项羽本纪》里,司马迁写的全是——项羽如何百战百胜,如何骁勇善战。就连一败涂地的——垓下之战,也是重点突出了危亡关头,项羽的英雄无敌。司马迁太爱项羽了,他如同项羽的铁杆粉丝,基本上将项羽的一生演绎成了战场神话。
你看,项羽垓下突围,在司马迁的笔下,就演绎成了一场悲壮的近身之战。虞姬自杀后,项羽带着28个部下,分成4组,对汉军5000人展开了突围,好家伙,这28个人杀进杀出,把汉军搅得人仰马翻,死伤无数……集合清点,项羽仅损失两个人,还剩26人。
这,太扯了。这28个人,难道个个都像项羽那般所向披靡?即使如此,28个人对抗5000人,平均一个人得面对将近180人,再厉害的将军,最后也得满身大“汉”,压都压死了,这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司马迁写这段,在我看来,就是为了树立项羽勇猛无敌的高大形象,也是为了渲染英雄末路的悲壮苍凉,这段记录的历史价值,恐怕远不及它的文学价值。
司马迁在写悲剧人物时,难免同病相怜,可,作为史官,不该如此啊。别忘了,人家是被“嘎了蛋蛋”之后,才开始忍辱写《史记》的,这本身就是一件身体很疼、心里很悲的事。因此,在写到同样悲情的项羽时,司马迁就会情不自禁地化身为项羽。你看,《史记》中的项羽,有司马迁的精神寄托,项羽的身上,有司马迁的影子。
当然,不止项羽。《史记》里还有不少文章,也流露出了司马迁对身世的感慨,有时候,他会借助历史人物的嘴巴,说自己想说的话。
他写的——苏秦
你看,司马迁在《苏秦列传》里提到,苏秦从鬼谷子那毕业之后,第一次游说诸侯,失败回家,连家里的妻子和嫂子都看不起他,于是,苏秦便闭门苦读数年,并以“锥刺股”(“头悬梁”是孙敬)刺激自己……再次游说,成功之后,身佩六国相印,荣归故里,嫂子一见他,便蛇行匍伏,苏秦问她,为何如此?嫂子答:“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详见《衣锦还乡,为哪般?》)苏秦感慨:“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意思是,如果当初,我有紧挨京城的200亩良田,就会安于现状,哪还有今日苦读之后的六国相印!
但,《战国策》(司马迁写苏秦时,用的主要参考资料)里,却是这样写的——“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意思是,当初我穷困潦倒时,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母不以我为子;如今我功成名就了,人人都怕我、巴结我,可见——做人不可无权势
这样的片段,在《史记》里还不少。只要这位才华横溢的人,一旦倒霉,司马迁就会不惜纸墨,写这人如何被看轻,又是如何坚定奋斗,最后如何东山再起。在涉及与复仇、报恩有关的记载时,司马迁也总是依据自己的情感抒发。
最典型的,就是韩信。司马迁写韩信当年忍胯下之辱,功成名就之后,不仅没有杀了当年侮辱自己的流氓,反而还给流氓封了官。司马迁这样一写,不仅让韩信得到“大度”的赞誉,而且也证实了自己可封“万户侯”的远见。这种别样的报复,其实和司马迁本人的身世、感受,息息相关。
当然,有些片段,在我看来,只能当做童话来看。
他写的——刘邦
你看,与项羽一类的悲情英雄相比,《史记》里刘邦的形象就是——大神。没办法,《史记》毕竟肩负着为刘氏集团做宣传的政治任务,对于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迁自然要浓墨重彩。美化领导,是历朝历代每一位史官的重要任务。因此,司马迁把刘邦写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龙的传人”——刘邦他妈在田间干活,休息时,刘邦他爹看见一条龙趴在刘邦他妈身上……之后,刘邦他妈就怀孕了,生下了他。意思很明确——刘邦就是龙的后代,是如假包换的真龙天子。(我真为刘邦他爹难受……)
这种事,不用想,就知道是胡扯。但,把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放进正史,还真不能完全怪司马迁。那个时代的人,都迷信,就说龙这种动物,古人都相信它的存在,都认为它是一种瑞兽。所以,刘邦才会不顾及自己爹的颜面,拿龙往自己脸上贴金。司马迁也是那个时代的人,科学尚未普及,没法判断这个记录的真伪。再者来说,修补历史这事,本身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司马迁才会把这么不严肃的一件事,写进了《史记》。
此外,司马迁还很正式地记录了——刘邦左腿上有72颗黑痣,并以此认定——刘邦绝非凡人。在我看来,这纯属瞎掰!长了这么多痣,就能判断这个人有大作为?放到现在来说,一个人腿上如果有这么多痣,极有可能是某种皮肤病。再者来说,这些痣正好72颗?谁数的?刘邦自己?还是刘邦闲着没事,天天露个腿让人给他数的?……这根本就是无法考证的事,再说,司马迁写《史记》时,刘邦已经死了那么多年了,更没办法考证,加上时代的局限,只能道听途说,往上写了。
他写的——汉武帝
如果说司马迁写刘邦,算是基本客观的话,那,他写的汉武帝,绝对有失偏颇。所以,汉武帝后来忍无可忍,嘎了他的蛋蛋。
司马迁在《孝武本纪》里,写了上万字,几乎全是对汉武帝的批评。说汉武帝巡行祭祀,一路建宫筑坛,大兴土木,耗费民脂民膏……总之,在《史记》里,汉武帝就不是一个靠谱的皇帝。
当然,作为一个史学家,一个史官,有这样的胆量写当朝的皇帝,司马迁确实给人一种秉笔直书的形象。但,多少有点假公济私的嫌疑:他“浓墨重彩”地记录了汉武帝“信奉鬼神”“求仙问丹”“封禅祭礼”“蛊惑之乱”等等不光彩的事,而且篇幅巨大,而像“远征匈奴”“广开三边”等等的丰功伟业,反倒成了绿叶。真实的大汉朝是怎样的,不得而知,有说在汉武帝的统治下,大汉达到鼎盛时期,也有说民不聊生的……毕竟汉武帝是毛主席夸赞过的——中国历史上文韬武略双全的帝王。
司马迁在汉武帝手下当官,他对汉武帝的缺点和感受,更直接,更深刻。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司马迁肯定觉得,匡正皇帝的作为,是分内的事,所以他才一点面子也不给地记录下了这一切。更何况,汉武帝确实也做了不少劳民伤财的事。
让司马迁对汉武帝批评大于表扬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李陵事件”,他与汉武帝形成了对抗。
李陵,是李广的孙子,曾多次打败匈奴,但,在一次战役中,无人支援的李陵血战了8天8夜,弹尽粮绝之后,被活捉投降。当时,汉武帝的心情可想而知,外有李广利兵败、李陵投敌,大汉颜面扫地;内有因历年穷兵黩武,造成民不聊生、国库空虚,让大汉表面上风光依旧,但“内囊却也尽上来了”,更严重的是,就在那一年,全国范围内开始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焦头烂额的汉武帝,听到李陵投敌的消息后,跳起来骂娘,并下令诛李陵三族。这个时候,司马迁蹦出来,替李陵辩解。你想,能有好果子吃吗?暴怒之下的汉武帝,一句话都没听,一秒钟都没犹豫,直接把司马迁关进大狱,并判了死刑。幸好,那时候的死刑有两个办法可以解除——一是花钱,二是宫刑。司马迁考虑到《史记》还没写完,家里也的确拿不出钱,只能忍辱接受了宫刑。
可,汉武帝还是不解恨。他居然把失去了蛋蛋的司马迁,安排在了“太史令”这个职位上。实话说,汉武帝这事做得真绝。太史令,是汉武帝时期新设的官职,掌管天时星历,听着挺高大上的,但,这个职位是由太监担任的。汉武帝这么干,就相当于让司马迁自己向所有人宣布——我是太监。这种无形的折磨和打击,只有当时“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的司马迁,才能真正感受到。
我想,司马迁把汉武帝写成这样,已经算是很客气了,换作别人,早就把汉武帝写没了。
写在最后:
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意思说,文公正,史可靠,不空说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个评价对于一个史学家来说,已经足够高了。而,《史记》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足以让司马迁流芳千古。
《史记》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写了西汉以前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而且它是先秦文化著作中的集大成者,是一部古代文化百科全书。当然,它毕竟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作品,如果你要读《史记》的话,我建议你先了解一下司马迁,在我看来,读《史记》,其实就是在读司马迁。
年前,我还推荐过一本书《史记的读法》,有兴趣的,也可以作为参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