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课本到心灵,传承千年智慧,点燃儿童心中的文化自信

 布丁妈妈私享会 2024-03-25 发布于山东

我们一直在讲民族传承,在说文化自信,但这一切到底是什么呢?

董宇辉在走访名胜古迹直播的时候,曾经说过,文化自信并不是盲目自嗨。那潜在的意思就是要真正展示,真正让大众看到。

兔年春晚上,《年锦》的节目,让众多的人看到了我们传统服饰的精美大气,那是我们自己的服装;《舞乐新疆》让我们认识到一个听到音乐就开始舞动的民族特色;火爆全网的《上春山》里面有超过20多首的古诗词,彰显文化底蕴内涵。

春晚的格局有点太高,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特别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从小做好文化自信培养,传统文化传承,最为合适。

前一段时间,老师突然在家庭群发了一条信息,需要家长帮忙给孩子们准备一把剪刀、一个圆规和一块A3大小的正装衬衫厚度的布。我顺口问了一嘴,要这些工具材料做什么。老师说,上课的时候,邀请某个老师给孩子们讲解一下古法裁衣,带着孩子们一起做一下,体验一下衣物的裁剪。

当天放学回来,孩子就拿着他裁剪好的衣物给我看,还别说,像模像样,问起来,孩子能够说出来个一二三,也能看出来他很感兴趣。

别的不说,就这种教学形式很受孩子们喜欢。这在之前的课程中,其实还是比较少的,但现在老师愿意去思考,如何让孩子们接受这种不一样的历史文化,传承我们固有的文明。

这种教学形式的变化还要从22年版的新课标说起。我记得当时刚出新课标的时候,我就记住了四个关键字:核心素养。如果仔细翻阅一下语文新课标,里面有提到一个词:文化自信。它说的是,通过语文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种模式的教学,让我看到了学校对于新课标内容的真正落地与实践,而不是流于表面,只是喊个口号。

对于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学校动起来了,作为家长,更应该配合。我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了这样三种方式:

第一种,参与活动

不管是传统节日活动,还是传统文化游学,选择适合孩子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实践中感受传统,比如五月五赛龙舟,比如春节的贴春联家人团聚,在这些传统中,让孩子看到我们的文明传承,看到我们的传统魅力。

第二种,与孩子对谈

孩子年龄小,不代表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可以与孩子进行开放式的对谈,聊聊他们眼中的传统文化,聊聊他们通过学习得到的那些文化内容,等等。他们说浅显,但父母可以深入引导思考,认识世界的多元文化,但对于本土更加自信。

第三种,阅读相关书籍

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一种方式,让你足不出户就可以知天下,那必然是书籍。要不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他们的阅历很少,但并不妨碍他们知天下,同时增强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印记在自己的血液中。我们给孩子种下一颗文化的种子,总有一天,这颗种子会发芽生长,助力我们的孩子拥有更多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在小的时候,周边人口口相传着很多的民间故事,虽然每个人表述的多少有些出入,但我们对此的吸引力却从来都没有减少,别人说一次我们就会听一次,一次次将这种内容烙印到“身上”。

我最终找到了这套《中国有故事》的书籍,这套书籍历经25年由大约10万余名文艺工作者参与其中而成,如果称之为“文化长城”,一点都不夸张。

这套书一共包含了8个小册,分别是《神话传说》《传统节日》《历史名人》《非遗传承》《民间传奇》《神奇自然》《地理名胜》《寓言典故》。

这套书选用的都是精挑细选的故事内容,不管是人物还是传统,都是按照当代儿童的阅读能力和审美习惯进行编制,以期更好被儿童们阅读吸收。

整套书籍采用的是插画与文字的混排,图文并茂,所配插图与文字内容一致,更吸引孩子们的目光。所用的文字表述,也充满了趣味性,增强了孩子的可读性。纸质选用的是环保护眼纸张,大开本,孩子们阅读起来眼睛不会累。

01 故事中的历史名人

学过历史都知道,古代中国是文明四大古国之一,这也足以说明,我们文化的源远流长。千年文化流传,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留下星星点点的印记。而人就在其中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或者用自己的纸笔传递历史的经验,或者用自己的才华去推动历史进展。这些人的名字,不应该被我们遗忘,反而让他们更好铭记。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的是,几个人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这句话并不是一种谦虚,而是事实。孔子周游列国,有一天与学生乘车,在很窄的路上刚好遇到了一个放牛娃赶着羊走。双方谁都不相让。面对这种情况,放牛娃直接与孔子进行了问题比拼,谁赢了谁先走,还要叫对方师父。结果,意料之外,孔子一个题都没答上来,但遵守约定,恭恭敬敬喊对方师父还给放牛娃让路。孔子对自己的学生说,自己的学问还是不够啊。

故事简单,但却可以看出来,孔子本人的谦虚有礼,以及对于学问的孜孜追求,不管对方的年龄、职业。

当然,除了孔子,还提到了像鲁班造伞帮助行人遮雨挡光,蒙恬造笔,蔡伦造纸……这些都是我们的智慧传承,更是信仰传承。孩子们与这些历史名人同行,是不是也会创造出一个他们的璀璨传奇呢?

02 故事中的非遗传承

前面我提到过孩子跟着学校进行学习古法裁衣,那就是一种非遗的传承方式。当然,我们的非遗文化还有很多,我们就说说很有名的“剪纸报春”。

在古扬州城有个剪纸艺人,靠剪纸为生,人们称她为“花丫头”。有一天她看到一个老奶奶剪纸灵活,剪出来的作品栩栩如生,她就恳求对方收她做徒弟。老奶奶就告诉她,学手艺要吃很多苦,是不是受得住。花丫头说不怕苦,老奶奶就带着花丫头回家。但老奶奶并不是让她直接开始剪纸,反而让她去给花园的花浇水。花丫头浇花浇了一年,一闭眼都能想起来每朵花的样子。后来花丫头忍不住就问,自己什么时候开始学剪纸。结果老奶奶拿出一把锈迹斑斑的剪刀让她去磨锋利。花丫头照做,磨了整整一年才磨好。但当她拿着崭新的剪刀去找老奶奶的时候,才发现所有的花草房子都不见了。原来是遇到了神仙教授徒弟,后来花丫头拿着这把剪刀剪出了更加逼真的花样子,同时还广收徒弟,将剪纸手艺一点点传递下去。

孩子们在读这册的时候,不仅仅可以看到这些入选非遗名录的非遗项目,而且还能够看到这些非遗项目流传过程中,人们所作出的努力。非遗传承靠的就是人,在原有的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我们的生活结合,一代代传递下去。

除了剪纸,像我们常见的风筝、皮影戏等等都是非遗传承,都值得我们的孩子好好去探索。

03 故事中的地理名胜

现在大家在休闲时刻,都想要去远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家长们看来,我们的孩子需要开阔一下视野与眼界。

一提到北京,肯定少不了故宫。故宫里面不仅仅有藏品,还有古建筑。每天都有数万级的游客慕名而来,流连忘返。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城墙上的四座角楼和蝈蝈笼子之间还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朱棣做了皇帝,让工匠们在城墙四角盖四座角楼,还固定了要求每一座必须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这一下子难倒了工匠们,头皮都挠破了,也没想出办法。结果有一个木匠师傅因为烦恼出去溜达买了个蝈蝈回来。结果突然发现,这个蝈蝈笼子刚好符合这个要求,然后能工巧匠们就受此启发,才有了现在的角楼的样子。

故事虽然是故事,但这些建筑中蕴藏的那些工匠精神却永远不变,也同样激励我们的孩子精益求精,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新精神。还有像悬空寺、三潭印月等等,都在这册里面提到了,可以带给孩子不一样的思考。

这些流传千年的民间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格局,体现了世界观、价值观。如果给我们的孩子多看看这些蕴含着能量的故事,我相信没有哪一个孩子能够拒绝,甚至在故事之中,我们的孩子也会更快地成长。

给孩子以文化自信,是让他们应对这个多变、快节奏世界的根本,守住我们的根本,才会更好地面对未来。

给孩子讲中国人自己的故事,更适合中国宝宝的文化体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