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

 金玉满堂书馆 2024-03-25 发布于安徽

一、从世界看中国:  1. 辽阔的疆域                                                                                       ⑴ 位置优越  ①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②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③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位置优点:

⑴ 国土辽阔:

① 陆地面积:约960万Km2,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在世界各国中居第3位,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国家。

② 领土四至: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最西:新疆的帕米尔高原(73°E);最南: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最北:黑龙江省漠河以北主航道的中心在线(53°N)。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③ 陆上疆界:2万多千米;海岸线:1.8万多千米。

④ 陆上邻国:陆上邻国(14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⑤ 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⑥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渤海、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⑦ 半岛、岛屿:主要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⑧ 主要岛屿——台湾岛(我国第一大岛)、海南岛。

⑵ 34个省级行政:

① 行政区划: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② 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

③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

1. 众多的人口:

⑴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①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②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⑵ 人口密度: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4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

⑴ 人口分布特点:以黑河(黑龙江省)——腾冲(云南省)为界,东多西少。

⑵ 34个省级行政区中,人口最多的是河南省,人口最少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西藏自治区。23个省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江苏省。

1. 多民族的大家庭   ⑴ 56个民族

① 人口数最多的是汉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

② 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是珞巴族,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③ 各民族有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如汉族的端午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维吾尔族的开斋节、彝族的火把节、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④ 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⑵ 民族的分布:①特点:大杂居,小聚居。②汉族: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③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

一、中国的自然环境(重点内容,结合七年级的气候学习,融会贯通)

(一) 地势和地形  1.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⑴ 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⑵ 三级阶梯概况:

⑴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① 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② 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

③ 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1. 地形复杂多样:   ⑴ 四大高原的特点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⑴ 三大平原的特点:

东北平原: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著名的“鱼米之乡”。

⑵ 四大盆地的特点:

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盆地,有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最大内流河——塔里木河。                                                                                                                     准噶尔盆地:我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相对湿润,                                                                   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也称“紫色盆地”,西部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⑶ 主要山脉:

① 东西走向的三列:北列:天山——阴山 中列:昆仑山——秦岭 南列:南岭。

② 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长白山——武夷山;东列:台湾山脉。

③ 西北——东南走向的三列:北列:阿尔泰山 中列:祁连山 南列:巴颜喀拉山。

④ 南北走向的三列:北列:贺兰山 中列:六盘山 南列:横断山区。

⑤ 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

⑥ 中国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河北)中岳嵩山(河南)。

⑷ 主要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2. 山区面积广大:

⑴ 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当2/3。

⑵ 山区的开发利用

① 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森林、矿产、生物资源、山区水能丰富。

② 不利条件: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易发生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的发生。

(一)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不利条件:  1. 南北气温的差异

⑴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北方比南方获得的太阳热量少,气温低;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而南方由于山岭的阻挡,受到的影响较小。一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⑵ 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在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大多数地方南北相差不大。

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南北获得的太阳热量差不多。

⑶ 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

⑷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① 依据:Ⅰ农业生产的实际;Ⅱ将≥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称为活动积温,它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针。

② 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1. 东西干湿的差异:

⑴ 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⑵ 我国降水最多地方是台湾省的火烧寮;最少地方是新疆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⑶ 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类型。

1. 我国气候特点  ⑴ 季风气候显著:

① 季风: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变更风向的风。

② 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

③ 季风气候的特征:冬季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吹偏南风,温暖湿润。

④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其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⑤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区别:季风区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⑥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的降水形式:锋面雨。

⑵ 气候复杂多样:

① 东部: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② 西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③ 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2. 我国气候的影响:

⑴ 气候复杂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⑵ 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降水量最多的时候,也是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⑶ 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冬季风活动强烈,会爆发寒潮;夏季风活动不稳定,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⑷ 主要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其中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一) 河流和湖泊  1. 众多的河湖:

⑴ 外流河、外流区:最后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外流区。

⑵ 内流河、内流区: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内流区。

⑶ 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比较:

⑴ 外流河与内流河水文特征的比较:

① 外流河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内,受季风气候影响,河流水量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河流汛期自南向北越来越短,秦岭 ——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

② 内流河分布在西北内陆,水量较小,季节变化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1.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全长达1800千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2市和冀、鲁、苏、浙4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2. 主要的湖泊:  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青海),是咸水湖。

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3. 长江和黄河

一、中国的自然资源: 1.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⑴ 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⑵ 分类:    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用一些就少一些,如矿产资源。

⑶ 特点: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2. 土地资源:

⑴ 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⑵ 各类土地构成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⑶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① 优势: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 劣势:人均占有量少、比例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⑷ 分布地区:

① 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这里土地利用程度高,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的山地。

②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这里难利用土地多,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低,牧业在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

③ 北方旱地与南方水田的差异: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

⑸ 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等。

⑹ 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 水资源:⑴ 水是宝贵的资源

① 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② 水危机的原因:用水量增加、水污染、水浪费。

⑵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① 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且年际变化大。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均,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必要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工程(如:引黄济青、南水北调)。

② 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我国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

③ 措施:

i. 解决季节分配不均——兴修水库。

ii. 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

iii. 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④ 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计划线路:

1、.东线方案:在江苏扬州市把长江水抽进京杭运河,用闸控制,逐级提升,过黄河后,自北自流,沿途供水,直达天津市。

2、.中线方案:首先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到华北平原,第二步在三峡巨型水库建成后,利用高峡出平湖,筑渠输水自流进汉江。

3、 西线方案:计划提高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水位,再开凿一些巨大的隧洞,把长江水引入黄河上游,补充西北的水源。

⑶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⑴水资源短缺;   ⑵时空分布不均。

二、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先行官”

1. 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现代各种交通方式的比较

1. 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⑴ 我国交通运输的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东部密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

⑵ 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⑶ 我国主要铁路线: “三横五纵”

1. 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

⑴ 在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的地方,形成了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⑵ 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

1. 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⑴ 客运:根据旅客的出行目的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行选择。

⑵ 货运:

① 贵重或急需的货物且数量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

② 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程可由公路运送,远程而又数量大的可用铁路上的专用车;

③ 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尽可能利用水运或铁路运输。

(一)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基础农业

1. 农业的主要部门: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个部门。

2. 农业的地区分布:

⑴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南北和垂直三个方面的差异。其中,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把我国分为东部农耕区和西部牧业区。

⑵ 东部地区农业分布:

① 种植业: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② 林业: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

③ 渔业: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⑶ 西部地区农业分布:

① 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源、河谷和绿洲。

② 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⑷ 南北差异: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我国三大产棉区: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1.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⑴ 宜林则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但是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⑵ 宜粮则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的地方,适宜种粮。

⑶ 宜牧则牧:降水较少,但是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

⑷ 宜渔则渔:河湖较多的地方和沿海地区,适宜发展渔业。

2.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⑴ 问题: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⑵ 对策:①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②科技兴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业。④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⑶ 九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⑷ 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的差别及原因。

①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地势平坦,多平原、丘陵地形;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交通发达,便于运输,临海,进出口方便,适于发展对外农业贸易;技术设备先进,信息来源广;居民众多,市场大。

② “西部地区之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主要是因为西部自然条件在发展耕作业方面处于劣势,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形势严峻,所以必须根据西部特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一) 工业的分布和发展——主导产业

1. 工业分类

1. 工业的空间分布:

 ⑴ 沿铁路线: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许多工业基地。                                         ⑵ 沿河: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⑶ 沿海:集中了4个工业基地、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

1.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⑴ 涵义:以新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电子和信息为龙头,产品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             ⑵ 特点:科技人员比例大、研究开发费用高、产品更新换代快。                                         ⑶ 布局: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北京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88年)                                                                               ⑷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方向的差导:①沿海——科技园区型 ②沿边——贸易导向型   ③内陆——国防军工型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区域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地理差异
(1气温差异: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多。
(3地势差异: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地理差异:
(1) 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 :  西牧东耕、南稻北麦。
(2) 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差异 : 东密西疏。
(3)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高,西部低。
(4) 饮食习俗的地区差异:苏州人、无锡人、上海人喜欢吃甜,山东、河北以及东北三省 的居民口味偏咸,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居民多喜辣,江西人口味偏酸,以能吃醋闻名。
饮食口味差异形成的原因: 与当地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有一定关系。
3、划分地理差异的界限
秦岭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 我国冬季 1月 0℃等温线;                  ③是我国年降水量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                                                          ④是我 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二、四大地理区域
1、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⑴ 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⑵ 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⑶ 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
青藏地区和其他三大地区分界线是地势一、 二级阶梯分界线, 即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三、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2、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地理位置
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 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 东临 渤海和黄海。
二、地形特征
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西部有沟壑纵 横的黄土高原。
三、气候
1、 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 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 0摄氏度以下,夏季炎热,最热 月平均气温在 20摄氏度以上。 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 400~800毫米, 属于半湿润区。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四、黑土地和黄土地
1、 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 地”
2、 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 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五、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一 自然条件
1、 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 北方地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
(二 主要作物
1、 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
2、 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
(三 自然灾害
1、 灾害及成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 严重。
2、 解决措施:采取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 ,发展节水农业。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一、位置、气候、地形
1. 称谓:“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
2. 东北三省包括:A 黑龙江省, B 吉林省和 C 辽宁省
3. 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山河大势。
4山环:由 D 大兴安岭 E 长白山 F 小兴安岭如马蹄形分布着 K 东北平原,
5. 水绕:1黑龙江 2. 乌苏里江与俄罗斯为临 , 3. 图门江 4. 鸭绿江与朝鲜为临, 5辽河,河 流 6松花江注入黑龙江
6. 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由于纬度较高,又紧邻着冬季风源地, 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 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商品粮基地的发展条件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气候雨热同期, 有利于农作物的 生长。
2、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1)东北三省由于纬度较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
(2)东北平原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 的粮食生产基地。
3、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
(1)在春秋季节,由于经常受寒潮的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2)由于大面积开荒,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重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
东北三省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 2、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依托丰富的资源, 东北三省形成了以钢铁、 机械、 石油、 化学工业为主导, 包括煤炭、 电力、 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的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3、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0世纪 90年代,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东北重工业基地出现经 济发展滞后的现象。国家明确提出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 称谓 :文明的摇篮 黄土风情: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
2. 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 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 如华夏始祖炎黄二帝。
3.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 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4范围:黄土高原东起 A 太行山、西至 B 乌鞘岭、北连 C 长城、南抵 D 秦岭。跨越山西、陕 西、宁夏、甘肃等省区。
5、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 梁 (长条状的山梁 、 峁 (孤立的馒头状山丘、 川 (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 人口集中地地区 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二、严重的水土流水
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 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 生态环境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 难。
4、水土保持的措施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 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 数量等。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

1、北京的重要功能区:主要包括中央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街、王府井商业街等。
2、北京的交通网络
(1)北京已经形成了航空、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2)北京市区形成了环形加放射状的快速道路网。
(3)城市轨道交通也很发达,并且已初步建设成网。
(4)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港。
3、 北京在城市建设中, 十分重视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目前, 正朝着“国 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目标迈进。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