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州之青州

 zqbxi 2024-03-25 发布于江西

“海、岱惟青州,海,大海,今环绕青、登、莱三府之境。详见川渎异同,下仿此。岱,泰山,在山东泰安州北五里。详见山东名山。青州,今青、登、莱三府,以至济南府之西境。又辽东定、辽诸卫,亦《禹贡》青州地也。孔氏曰:青州,东北据海,西南距岱。正东曰青州。山沂山沂山,在山东临朐县南百五十里。详山东名山,薮孟诸孟诸泽,在河南归德府东北,于《禹贡》为豫州境,川淮、泗,淮水,见《禹贡》徐州。泗水,出山东泗水县陪尾山,至南直清河县南入淮。详见南直大川清河。二水,于《禹贡》皆徐州川也,浸沂、沭沂水,出山东临朐县沂山,至南直邳州南入泗水。沭水,亦出沂山,至南直安东县入淮水。”

青州”二字,富有多种内涵。

今人所言“青州”,自是指现今潍坊市下辖县级市青州市。“古青州”,则指九州之一的青州,或清朝之前历代青州。古青州又随时代不同,内容亦不相同,即行政建制,地域疆界,均有歧出。

古九州

距今四千多年前,华夏先民尚以部落形式,群居于各地之时,中原大地突发特大洪涝灾害,先民面临生死抉择。禹带人以疏导之法,制服了水患,解救了灾民。于是,各个部落便视大禹为英雄,纷纷归依而来。类似大一统的天下格局,遂于中华土地上初次呈现。

由此开始的这四百年历史,后人称之为“夏”。

大禹由部落首领,变为中国领袖之后,遂将全国疆域作出划分。“九”在彼时,为最高最大之意。大禹便分天下为九州。

最东边一州,大禹依据五行学说——东方属木,木为青——便命名为:“青州”。

具体地域为“海岱惟青州”——即海岱者青州——东海至泰山之间这片土地,便是青州。故有“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负海之饶”之说。

当时,先民于青州土地上,以木耒、石铲耕地,以石刀、蚌镰收割庄稼。居山区者,则以弓箭狩猎;居水边者,则结网渔捕。陶器已经开始制作使用。原始文字与雕刻、舞蹈、音乐等文化现象,亦即现出曙光。

商代,青州先民已经熟练掌握青铜冶炼技术与原始瓷烧制技术。刻于龟甲、兽骨、青铜器上的文字,已经趋于成熟。住宅与道路建设,亦初具规模。器物装饰、图腾崇拜、祭祀活动、婚嫁仪式等,文化含量逐步提高。

当时,居于今青州一带的先民,为亚丑部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于苏埠屯发掘出亚丑王墓葬。内有殉葬的马匹、车马器、各类铜器,尚有四十八个奴隶。这既是当日统治者的贪婪,残暴,又是奴隶没有人身自由的残酷事实。但后人可以由车马器,审视其交通业;由酒器考察其酿酒业;由兵器了解其政治军事;由铜器铭文,研究其文化……诸如此类,均已达到空前高度。

周代,为奴隶社会鼎盛时期。今青州属于吕尚封地——齐国。因青州拥有良田沃土,农田耕作即成为青州人的主业。青铜器与陶器中的生活用具,变得器型丰富,形制精美。陶器的施釉技术显著提高,而被称为“原始青瓷”。纺织业进步极大,染色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建筑业成就巨大,瓦的使用,为建筑历史谱写出新一页。

由于文化的发展与相对普及,人的素质有所提高。奴隶的人身自由,大有扩展。人殉由减少而趋于灭迹。青州与全国一起,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春秋战国时代,青州仍属齐国。

齐国的经济、文化,曾于中原诸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青州既是齐国中心地带,又属都城临淄之东邻。都城所需的农副产品及手工业产品,需要青州大量提供,从而带动了青州经济迅速发展。

此间,人口密度增长加快。铁器牛耕已在青州推广应用,生产效果随即大为改观。土农工商出现分工。物质产品流通畅顺。礼仪、哲学、文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音乐、舞蹈、绘画等文化内容,日益丰富。

青州境内的稷山,亦建有稷下学宫。齐国学士于此聚会治学。其自由的学风,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富有哲理的思辨精神,对后世均有极大影响。

齐国的历代君主及重臣名士,如齐桓公、齐景公、齐威王、齐宣公、齐襄公、冯驩、孟尝君等,由于对青州由衷向往,均将自己身后的墓葬,选择于青州。(这就有点往自己脸上贴金了,呵呵~~)

青州的社会影响,即于此时,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

秦代

将全国划为三十六郡。今青州属于临淄郡。

汉朝建立之后,虽沿用秦时郡县制,却又增加刺史部一层机构。令十三刺史部,分控百余郡县。青州刺史部遂告诞生。

汉代之前,今青州一带,只有村落,没有城池。刘邦朝廷便于今市境内,设立广县,并营建广县城。地址在今市境西南一公里处,即瀑水涧与南阳河之间。以天然水道,作护城之河。城南为驼山北麓,城北为瀑水涧与南阳河汇流之处。广县城一面靠山,三面临水,地理位置堪为优越。后人遂称广县城为青州城。

西汉采用休养生息政策,致力恢复社会经济。青州纺织工艺,于此又获提高。织机出现,工作效率成倍增长。提花与印花技术业已推广,纺织品质量产生飞跃。釉陶制造工艺,登上历史舞台,遂将陶瓷制造推向新阶段。冶铁技术进一步完善。以铁器制作各类农具、手工业生产工具、兵器、人们日常生活用具等,价廉而耐用,因成铁器革命。商品经济遂日见繁荣。当时,临淄已成齐鲁地区经济中心,每日商业税收一千金(合一千万钱)。其富庶繁荣可与长安媲美。与临淄一水之隔,且有历史渊源的青州,亦在临淄经济圈内,与之同领风云。

随经济发展,青州文化,亦于此时开始展现地域风采。

东汉(公元25——公元220)

东汉时,青州刺史部的疆域,仍沿用西汉模式,惟东边有所扩大。从今海阳至今青岛一带沿海地域,西汉时属徐州刺史部,东汉即划归青州刺史部。 东汉期间,青州经济、文化,发展速度有所减缓。自西汉开始的推行早婚,奖励生育政策,至东汉初年,已大见成效。青州一带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但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汉书》曾记载一次蝗灾,“蝗自东方来,蜚蔽天……流民入关者十万人”,“饿死者十七八”。青州一带,“民多弃乡里流亡,老弱死道路,壮者入贼中”,“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东汉晚期,田庄无节制膨胀,豪强肆意兼并土地。致使农民破产流亡。政治腐败,官吏贪残,人民遭受横征暴敛,苦不堪言。官府、富豪与自然灾害,叠相侵凌,社会视缓慢发展,变为停滞不前。

东汉末年,“八州并举”的黄巾军起义,“拥众百万”,对东汉朝廷造成沉重打击。黄巾军曾于青州屯兵,与官府抗衡二十余年。官兵不断前来围剿。(全国闻名的曹操的“青州兵”便是由这些黄巾军整编而来)刀兵之下,青州百姓生活更为艰难

晋(265-420)

晋代不再称青州刺史部,而是直呼青州。青州辖区较汉代,又向南面有所扩展,今胶南、五莲、日照、莒南等地,亦属青州。

晋永嘉五年(311),曹嶷为青州刺史。他于尧王山东南脚下,又建一座新城,名为“广固城”。广固城一面凭山,三面环绕深涧流水,四周皆有天然屏障。《晋书》称为,“山川险峻,足为帝王之都”。

青州刺史部,遂迁入广固城。此后,人们又直呼广固城为青州城。

十二年后,后赵派石虎,率兵攻击广固城。曹嶷向石虎投降。广固城内三万军民,被石虎坑杀。

又过了二十四年,前燕攻占广固城。

又过了十四年,前秦灭前燕,广固城遂被前秦占领。

又过十四年,东晋夺取广固城。

又十年后,后燕强占广固城。

又过五年,慕容德率军夺取后,在此称帝。广固城随即成为一代帝都。

慕容德所建国家,史称“南燕”。其地域包括整个今山东一带。

南燕实行政治改革,兴办工业,发展教育,致力建设经济、文化。

慕容德称帝六年后病逝,其侄慕容超继位。慕容超不学无术,腐化堕落,仅四年即国力大衰。

义熙六年(410),东晋刘裕乘机带兵直取南燕。经过激战,广固城陷落,慕容超被俘。刘裕又斩杀三千人后,便将广固城,毁作一片废墟。

这即是:百年广固城,十年南燕都。南燕都为广固城带来片时辉煌,亦带来永久毁灭。

广固城破毁之后,东晋派羊穆之出任青州刺史。羊穆之遂于广固城之东,阳溪水之北,另建青州城。因河水北岸称“阳”,新城之位于旧城之东,故名“东阳城”。咸丰《青州府志》称东阳城:“控带阛阓,巷陌歧出,千军之伏,出奇制胜。”

于此一个半世纪之间,青州经济、文化,陷入困顿,处于徘徊,无以发展。

南北朝(420-589)

北魏仍设青州刺史,治所在东阳城内。北魏将过去青州,一分为四。今济南、淄博一带,称“齐州”,今平度、蓬莱、烟台、威海、荣成、青岛一带,称“光州”,今沂源、蒙阴、日照、莒南一带,称“南青州”,今高青、胶州、潍坊一带,仍称“青州”。

北魏建国后,曾三次进攻东阳城,均未攻克。自泰始三年(467),慕容白曜率五万兵力,再次强攻,一连三年,日日交兵,终于泰始五年(469),攻入城内,俘获青州刺史。从此,青州归于北魏。

北魏孝明帝时(516-528),因见东阳城已显拥挤,遂于东阳城之南,又建南阳郭。后称南阳城。


永熙三年(534),北魏分为东魏、西魏,青州地属东魏。

东魏统治青州只有十七年。北齐天宝元年(550),北齐消灭东魏,青州地入北齐。

北齐统治青州二十七年,京都邺城被北周攻陷,太上皇高纬率小皇帝高恒,逃至青州。北周追兵赶来,活捉高氏父子。北齐灭亡,青州遂归北周。

整个南北朝期间,青州一带,除各方官军争战杀戮,尚有农民起义十余次。可谓百年之中,火影不散,刀光不息。百姓心理,普遍陷入“世事无常”的悲剧境地。于是纷纷皈依佛教,以求解脱。青州寺院建设及佛像艺术,便于此间迅速发展。南阳城内的南阳寺(后称龙兴寺),为青州刺史部境内,最为著名的大型寺院。北齐时,刻立于寺内的造像碑记述,当时百姓为佛教——“事难舍而能舍,业难行而遂行”。龙兴寺佛像,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土后,以其形制丰富,造型精美,在全球引起巨大轰动。

于北齐极为繁盛的佛教形势之下,青州人于城南山上,利用山形山貌,设计并开凿出两千五百米巨佛。青州巨佛形象逼真,达意传神,从而开创出人类文化历史一大奇迹。

当时,佛教信徒又于巨佛对面山上,刻立佛像,凿建石窟寺——云门寺与驼山寺(驼山即佛山之意)。

此后,青州佛教文化经久不衰。

隋(581-618)

隋代设青州总管府,其辖区比南北朝又有扩展。领齐郡、北海郡、高密郡、东莱郡。青州总管府治所,仍驻青州东阳城。

隋代统治三十余年。其间,为人口急剧增长时期。随道路交通水平提高,青州城与各郡县的联系,愈加密切。青州东阳城与南阳城,即进一步成为青州总管府各郡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北朝时,青州百姓为逃避徭役,青壮年有十分之六七,流亡在外。隋朝及时调整政策,既制定户籍法,又大幅度削减徭役、兵役与税赋,流亡都即相率归来,致力生产。大运河开通之后,又由外部促进了青州的生产力发展。各类农副产品及手工业产品,数量质量及市场份额,渐次提高。自隋代开始,青州的经济、文化,开始走出低谷,步入上升阶段。

由于随朝廷并不排除佛教,青州一带的佛教文化,引南北朝之源流,依旧风靡一时。此时,青州人于驼山之上,开凿出最大一窟佛像。主像连同基座七米多高。既是山东境内最大佛像,亦是隋代所留最大佛像。

造像艺术家,于此佛像设计制作之时,有意用其胸部异常饱满与体量特别高大,体现青州文化的精神内涵。

唐(618-907)

唐代行政建制,变化较大。虽仍设青州总管府(又名都督府),却撤郡设州,北海郡恢复为青州,高密郡易名为密州。并将原齐郡(今济南一带),分为齐州、淄州,原东莱郡(今胶东一带),分为登州、莱州。青州总管府,除领管上述各州,辖区又扩至沂州(今枣庄、临沂一带)。总管府治所,仍驻青州城。

作为青州总管府辖区内的青州,属二级行政区,管辖益都、临淄、千乘(今广饶)、博昌(今博兴)、临朐、寿光、北海(今潍坊)等七县。

唐代设平卢淄青节镇,治所驻青州,共领管十五州:青州、淄州、齐州、沂州、密州、海州、登州、莱州、德州、棣州、曹州、濮州、徐州、兖州、郓州等。

唐代,青州人口以惊人速度增长。唐代前期的寺院、佛窟建设,及城市建设,再次产生飞跃。教育事业兴起并获发展。由于改革农具与兴修水利,青州农业生产,多次出现连年丰收。瓷器中的白瓷与唐三彩,已达到中国瓷制造的较高水平。青州城内外,生产铜镜、绫棉、锦袍、靴帽、乐器、金银器、酒器、车辆以及制作各种文具的手工作坊大量出现。米、盐、茶、酒、药、木器、珠宝等各类商行店肆,于青州城比肩而立。青州的丝、棉、麻等织物,已成为闻名全国的名牌产品,畅销国内外。

青州现存一组九幅石刻画像,其中有“商贾驼运图”与“贸易洽谈图”。画面之中,放置于人物身边的物件,虽然无法断定是何商品,但足以证明,自唐代以前,青州人与外商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已是十分频繁。随着唐代水陆交通的空前发达,青州商品的市场,亦即越来越广阔,越来越优越。

青州文化,亦于此时获得大规模进展。文学艺术、景观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等,表现为内容丰富,异彩纷呈。吴恬的书画作品,以“险巧”著称,闻名遐迩。王师范的几万卷藏书,亦证实青州文化,已步入繁荣阶段。

青州画家李成,最是擅长山水景物。着墨及风格,均自成一派,且功力深厚,造诣极高。他继承王维以诗作画,以画写诗的人文风范。借美景佳树,反衬社会污浊黑暗;以淡墨轻彩,抒发自己淡泊宁静的处世之志。因此画如其人,一派自由天然,随情任性,肆意张扬个性风采。古人称赏李成画作:“气韵潇洒,烟林清旷,笔势颖脱,墨法精绝,高妙入神,古今一人,真画家百世师也。”

唐代时,青州风光与文化,已经名播华夏。诗人李白与杜甫,曾慕名而来,游览青州山水,结交青州名士。为咏叹青州奇人韵事,赞赏青州美景俚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多篇诗章。

北宋(960-1127)

北宋初年,将唐代的“青州总管府”之名,易为“京东路”,辖区大有扩展,治所仍驻青州城。后来改为“京东东路”。作为二级行政区划的青州,则管辖益都、寿光、临朐、博兴、千乘、临淄等六县。

北宋时期的青州,社会生产再度迅猛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全面进步。专业化分工高速递进。商品生产与货币关系,渗透至各方领域。社会生产与唐代相比,已产生层次性跨进,是为青州经济快速发展之期。

由于雕版印刷业与活字印刷术的普及,青州民间书坊应时出现,对青州文化,形成直接促进。青州因此而成为享誉全国的文化名城、经济重镇。

许多朝廷要臣,均以到青州任职而感欣慰。寇准、文彦博、富弼、范仲淹、欧阳修,张叔夜、宗泽等,都曾于青州任职,并为青州山水民风所触动,写下大量佳作,成为珍贵文化遗产。

富弼、范仲淹、欧阳修在青州时,正是自然灾害频仍之际,他们休察民情,赈灾济民,为百姓所口碑载道。

青州百姓遂建三贤祠,以表其崇敬景仰之情。

三贤祠,至今古树繁茂,竹影摇清。三贤塑像凝重端雅,令人驻足瞻仰,怀思不止。            北宋时,对后世最具影响的人物,当属燕肃、王曾、李清照。

燕肃,青州人,任至吏部侍郎。欧阳修称之为“为人宽厚长者”,王安石称之为“仁人义士”。

燕肃博学多才,能诗善画,擅长音律,精通天文历法,于科技一道,成就尤为突出。他创制莲花漏,用以计时,“秒忽无差”,被朝廷颁行全国。苏轼曾评价燕肃:“以创物之智闻于天下,作莲花漏,世服其精。”

燕肃创造指南车,用以行进时识别方向,比欧洲提前一千多年。

燕肃研究潮汐,为人类解开潮汐之迷。他撰著《海潮论》,绘制《海潮图》,对渔业生产及海上运输,提供了极大便利,对于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曾,青州人,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考中状元,后任至宰相。

王曾温厚端方,廉俭勤政。为官期间,心注天下,无私无党,获得朝廷内外,一致称颂。

王曾极重选拔人才,“尤抑奔竞”——对当时盛行的跑官买官之举,极力遏止。而他荐举官员,却从不向人炫耀。范仲淹到朝中任职,即由王曾一力保举。范仲淹多年之后,竟不知此事,尚对王曾说:名扬士类,当属宰相之责,被荐举都亦会感恩戴德。你却为何不用心于此事呢?王曾回答道:若将荐选之恩都归于自己,那么把怨恨推给谁呢?

曹利用既为人强横,又嫉恨王曾,王曾亦对曹利用极为反感。曹利用得罪皇后,将获大罪时,王曾却找到皇后,为之开脱。竟连皇后都不理解。最后,皇后且依王曾之言,对曹利用从轻发落。

王曾书画诗赋,俱有过人之处。曾著有《有教无类赋》、《有物混成赋》与三卷《九域图》,一卷《契丹志》,被人称为“奇才”。

李清照,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秋,与丈夫赵明诚至青州,居于东阳城内赵挺之(赵明诚之父)故居。李清照为之取名“归来堂”。十年后赵明诚出仕,李清照仍居青州。至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冬,李清照方才离去,居青州整整二十年。

此间,正值李清照二十四至四十四岁之时,其易安词风与思想格调,即于此时发展并臻于成熟。

李清照在青州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而今只可看到词二十阕、诗一首、文章半篇。其词作,恰是李清照文学成就的最高代表。

当时,正值金人虎视眈眈,觊觎大宋山河。宋朝廷却一任腐化堕落,荒淫无耻,国人的合理要求与生存空间,受到极大漠视与践踏。因此,李清照即沉浸于雨疏风骤、愁云惨雾之中,感受生命的悲剧意蕴。无论贯穿词章之中的“绿肥红瘦”,还是“人比黄花瘦”,均承载了厚重的生命意识与人类精神。完全越出了大家贵妇,惜花怜香的狭隘境地;彻底超越了御用文人,粉饰太平的卑微心理。变作对天下不公的愤懑、斥责与对真实、自由的疾声呼唤。

其《词论》,乃中国历史上第一篇词学专论。其思想高度,冠领一代俊才,开拓百世英风。却于后来流传之中,后部造成缺失,唯余半篇。

宋高宗建炎元年冬,青州发生“西兵之变”。青州守将王定,带兵叛乱,四处烧杀。李清照匆匆离青,赶赴江宁(今南京)。王定来此抢劫之后,放火焚烧归来堂。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文学字。其词作尤为豪放,清丽,蕴藉,厚重。被称为“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是为中华文化一座高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遂以李清照的名字,为月球上的环形山命名。李清照不仅为青州所骄傲,尤为人类所自豪。

金(1129-1219)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占青州后,撤青州府,设益都府。益都府管辖益都、寿光、临朐、穆陵(今临朐县南)、博兴、临淄、乐安等七县。并将北宋的京东东路,改为山东东路,治所仍驻青州。辖区则比山东东路多有扩展,将海州(今江苏北部)划入山东东路。

金兵强攻青州时,东阳城破毁严重。自金代开始,历代官府即迁入南阳城。

金朝统治青州时间不长,青州即再次陷入战乱之中。

泰和年间,青州人杨安儿与其妹杨妙真,聚众起义,暴力反抗金人。几度争战之后,杨安儿向金人投降。金人任命杨安儿为益都府刺史兼防御使。

数年之后,杨安儿拥兵反金,其部队号称“红袄军”。

贞澈元年(1213),蒙古成吉思汗看准青州混乱时机,率军攻陷益都府。将青州城烧掠一空,然后离去。

次年,金兵围剿杨安儿,于青州城东激战。杨安儿败走胶东,不久战死。杨妙真遂统帅其军。不久,杨妙真与丈夫李全,又向南宋投降。

此后,蒙古人多次来战金兵。青州另一支义军,以张大刀为首,占据桃林寨,亦与金兵大战。杨妙真所率红袄军,亦与蒙古兵在此争杀,并占领青州城。南宋任命杨妙真丈夫李全,为京东东路镇抚副使。后来,蒙古军又来决占。杨妙真夫妇,遂向蒙古投降(这人不地道)。蒙古王朝任命杨妙真为元帅,统领山东军事。杨妙真于蒙古太宗六年(1234)逝去。其子李松寿继位。后来,李松寿又反叛蒙军,与蒙军作战。

这一时期,金、宋、蒙、红袄军及各路义军,左争右夺,战来杀去,致使青州始终处于战事中心。半个多世纪之间,马蹄烽火,几无安宁。青州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损害。

元(1219-1368)

元代设益都路总管府,辖区比金代变化较大。东、西、南三面疆域,均有缩小。但仍统领八州十五县。治所仍居青州。泰定三年(1326),朝廷封迈努为宣靖王,镇守青州。至元二年(1336),进封益王。

忽必烈取诸天下,建立元朝之后,遂将青州境内一千亩良田,赏赐于大臣撒吉思。撒吉思即于青州委派庄官,收取田租。田官们依仗权势,既折辱州县官员,为所欲为,又可保护佃农,不受官府侵害。

元朝廷奉行对外开放政策,与近二百个国家,建立贸易往来关系。又对国内商业采取保护措施,使南北物资交流畅通。因此,既物产丰饶,又具商业基础,又交通便利的青州,遂于此时,获得长足发展。青州城于山东腹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获得提升与巩固。

元末时,毛贵率红巾军攻入山东,占领青州。来势之猛,竟使驻益都总管府的益王,投井自杀。毛贵遂以青州为据点,率军北伐,击溃山东、河北元军,逼近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元朝廷调兵驰援,红巾军遇挫,毛贵又撤回青州。红巾军统治青州共五年。

此间,青州人于钦所著《齐乘》,最为后人称道。

于钦见各地均有古代志书,唯山东因兵祸连接,以致志书茫然无存。于是,他即发奋撰修齐地史志。遂将齐地“山川、城邑、地土之宜、人物之秀、此疆彼界”等,——记述。既援据经史之言,又实地研究考证,几易寒暑,终于作成六卷本《齐乘》。因其全面翔实而为后世所推重。清代纪晓岚曾赞叹《齐乘》:“在元代地理志之中,最有古法。”

于钦为元代青州史,留下了珍贵的一页风采。

明(1368-1644)

明代将益都路总管府,易为青州府,疆域销有变化。又在青州府之上,设山东行中书省。明初时,其治所与山东都指挥使司,同驻青州。洪武九年(1376),山东行中书省,改为山东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实行行政与司法分离,并移居历城。同时于青州设布政分司,治所在今青州二中。

明朝初年时,尽管青州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但官僚地主阶层,对一般劳动者的压迫剥削,仍属严重,农民生活依然艰难。富有反抗传统的青州百姓,即相继起义。洪武三年(1370),青州人孙吉朴聚众而起,自称“黄巾军”,袭击莒州(今莒县),杀死同知牟鲁。后被青州官军镇压。

永乐十八年(1420),二十一岁的农家女唐赛儿,于青州卸石寨扯旗造反,迅即有数万人响应。前来镇压的青州卫指挥高凤,被义军杀死。唐赛儿又攻占青州城、莒州城、即墨县城,并围攻安丘。朝廷急派柳升、刘忠率军赶来围剿。唐赛儿射死刘忠,顺利突围。唐赛儿从此隐身民间,朝廷多次派兵搜捕,均千落空。

洪武十五年(1382),齐王朱榑来青州就藩,共于青州为王二十一年。

弘治十二年(1499),皇子朱祐楎就藩于青州衡王府。此后,衡王爵位代代相传,直至明朝灭亡。衡王居青州一百五十年间,对于联系青州名士,以及青州民情上达,均发挥了一定作用。

明初之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青州一带未遇战事,百姓生活相对安定。青州经济、文化,于缓慢之中渐获提高。名士中的书家画家,已经形成阵容,并影响后世。著名者有杨应奎、冯惟健、冯起震、钟谔、崔璞、李旻、冯可宾等。其中,冯起震之竹,被视为青州一绝。董其昌曾赞道“数百年所仅见”。

由于朝廷积极推进粮棉种植,极力减轻工商税负,并致力于商业城市建设。青州作为商业城市,便迅即崛起。

因此,明代是继北宋之后,青州历史上又一辉煌之时。

有明一代,生长于青州,而被记入国史的著名人物,计有下列几位。

刘珝,正统十三年(1448)中进士后,不久即为皇帝文学侍从。朱见深称帝后,刘珝进入内阁,行宰相之职。

刘珝品行端方,爱憎分明,胆识过人,心口如一。朱见深尊称为“东刘先生”。刑部员外郎林俊,因指责皇帝,被捕下狱。皇帝决欲杀之。刘珝犯颜直上,据理力争,为敢言者拼力辩护,终使皇帝收回成命,林俊获救。

刘珝无私无畏,极受内阁万安嫉恨。万安贪婪狡诈,常于皇帝面前借题发挥,攻讦刘珝。刘珝看透宦海险恶,遂上疏请求致仕。回归故里后,作诗著文,清淡终生。其《古直文集》,性情天然,清雅超逸,深为后人所珍视。其子刘鈗,才学广博,在当时极负盛名。

冯裕,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后,先后于华亭(今上海松江)、南京、平凉府(今属甘肃)、石阡府(今属贵州)任职。宦官刘瑾曾对冯裕威胁利诱,令其袒纵恶徒。冯裕置若罔闻,依旧对豪强恶霸,依法制裁,毫不宽宥。刘瑾怀恨在心,企图加害冯裕。冯裕沉毅刚健,坦然自若。五十七岁时,冯裕由贵州按察司副使任上致仕,闲居青州。遂与刘珝之孙刘渊甫、刘澄甫以及石存礼、黄卿、陈经、杨应奎等,结为“海岱诗社”。后人称之为“海岱之子”。

此谓青州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文学社团与文化活动。亦是上承唐宋,下开明清的青州文化盛事。以冯裕为首的海岱七子,以大量诗文,吟诵青州自然风光,歌咏青州乡风民情,张扬士子自由情性。其佳作结为十二卷《海岱会集》,为留诸后世的精神财富。

冯惟敏,冯裕之子。以明代散曲作家而名载《中国文学史》。

冯惟敏之作,忧国忧民,嘲讽世俗,针砭时政。出言吐句,尖锐泼辣,深刻厚重。《散曲概论》称之为“才气之横溢,笔锋之犀利,无往而不掩盖披靡”。

冯惟敏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将散曲这一文学样式,推向空前高度。被赞为“高趣涵空,英姿飒爽”,“跌宕风流,渊雅沉穆”。研究家韩伟道:“有明一代,冯惟敏散曲不惟思想成就高,艺术成就也高。冯惟每以他的辉煌之作,无可争辩地夺得了散曲史上的头等地位,令人心服地被称为一代散曲的第一大作手。

冯惟敏剧作《僧尼共犯》,至今仍在全国舞台,盛演不衰。

冯惟敏是继李清照之后,出现于青州的又一位著名文学家。

钟羽正,万历八年(1580)中进士后,任至工部尚书。

钟羽正二十六岁出任滑县知县,“十年不决”的重大疑案,他“谈笑摘发”间,便“决断如流”。

钟羽正到朝廷任职后,曾至地方视察。见有人送来厚礼,他即怀疑此人必有隐情,遂着意勘察,终于发现送礼者,原是腐败官吏,随即予以严惩。

钟羽正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凡贪官污吏,他一概揭发弹劾,并奏请皇帝,严禁内外大臣互赠礼物。且言道:为臣之罪,莫大于贪。

钟羽正终于触犯众臣,并激怒皇帝,因被削职为民。次日,钟羽正即乘毛驴,返回青州故里。年仅三十八岁。

钟羽正赋闲青州四十余年,惟以读书为务,如有达官贵爵前来拜访,一概不见。只是时常外出,游赏青州山水景物。他尤为喜爱仰天山清幽静谧,于山上建筑的望月亭,至今犹在。钟羽正以“望月”之情,表述他不愿与黑暗朝廷同流合污的高尚风操。

邢玠,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后,曾任兵部尚书。

万历二十五年(1597),日本调集近二十万兵力,海陆并进,企图推翻明朝,侵占中国。邢玠临危受命,亲临前线,指挥抗日。他清除间谍,招募水勇,训练水兵,伺机迎战。

次年,邢玠联合朝鲜水军,于露梁一带海面,聚歼倭寇。他指挥战船,冲入敌阵,切割日军阵营,分进合击。经浴血奋战,击沉日本战舰九百余艘,大获全胜。

此谓明清以来,与日海战之中,极为难得的一次巨大胜利。(这段历史韩国的教科书里只提到了朝鲜的李舜臣,对大明远征军模糊处理,其心可见一斑~~)

这年正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恰于是年之中,赵秉忠于科考场上,取得头名状元。一文一武两位青州人,同时被载入中华史册之中。

刘珝,冯裕、钟羽正、邢玠,均为青州文化造就的名士精英。其追求真理,无视权贵,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文化秉性,是为青州的人的珍贵精神风韵,其英勇无畏,不折不挠的气质风范,又足为后人之楷模。

清(1644-1911)

清廷确立山东省。青州府建制,仍与明时相同。惟地域有所缩小,南部的今沂源、蒙阴、五莲、日照一带,划归沂州府。清初时,山东提督驻青州府,康熙四年(1665)移驻济南府。

雍正十年(1732),青州城北郊,建成满洲驻防旗城。次年冬,旗兵两千人携眷属进驻。从此,青州成为汉满同处这地。青州旗兵,曾多次参加重要军事活动,如中日甲午海战,鸦片战争中的镇江战役(恩格斯对此次战役中的中国军人大加赞赏!),护送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为躲避八国联军,由北京逃亡西安等。

鸦片战争后,随西方文化输入,教堂、学校、医院等,于青州相继出现。光绪二十九年(1903),益都火车站建成,胶济铁路通车。青州本地的各类工商业,以及由意大利传教士传入的花边制造业,均因交通之利,贸易之便,大获进展。

清廷统治二百六十年间,青州社会生产力,基本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农业的种值粮食、栽培蔬菜、培育果树、栽桑养蚕、饲养禽畜,以及修制农具、驱除虫害等,均已融入科技含量,不断取得技术进步。工商业的油坊、粉坊、酒坊、染坊、缫丝坊、铸锅坊等新兴经营业户,大面积兴起,资本主义萌芽,于政体束缚之中,缓慢孳生。文化建设达到新的广度与高度,文学艺术于普及之中,大获提高。以赵执信、杨涵、王嶼似为代表的文学家、书画家,竟达百人之多。

由于中西文化的冲撞,青州大刀会、义和团等,曾于光绪年间,捣毁教堂,驱赶教士。但中西文化交流融汇,并未因此全然中断。

满清一朝,虽然对汉族文人严加防范,以及不断兴起文学狱与图书禁毁高潮,青州文化仍然不断发展。于此二百多年间,出现的著名人物,其阵容不减明朝。可以于此记述者,当属冯溥与李文藻。

冯溥,冯裕六世孙,顺治三年(1646)进士。曾于康熙年间,任文华殿大学士与刑部尚书等职。康熙皇帝称赏他“端敏练达”,“勤劳素著”,乃“辅弼重臣”。

康熙皇帝幼年登基,鳌拜等人专擅朝政,骄横无忌,随意诛杀大臣,朝廷上下,无人敢言。唯有冯溥持正不阿,针锋相对,寸步不让。鳌拜计划向每省派遣两位大臣,另设官署,监督各省官员。意在控制全国。冯溥遂向皇帝力陈: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已委派重臣,却又要派员监督,实非圣人所为!皇帝因便予以制止。最后,冯溥参与康熙密谋,智擒鳌拜,剪除奸党。

冯溥担任刑部尚书期间,公正廉明,执法如山,尤为不畏权贵,多次惩治腐败贪官,解救覆冤百姓。七十三岁告老还乡之时,自发送行的百姓,于北京城外延续数里之遥。送酒献茶者,以至泣不成声。

冯溥一生爱才若渴,致使“天下之士,归之如鱼龙趋大壑”。冯溥退居青州之后,为宅院取名“偶园”,在此吟诗赋词,以文会友。有《佳山堂集》传于后世。其子冯协一,曾任台湾知府。其业绩亦为后人称道。

李文藻,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曾任桂林府同知。

李文藻亦于潮阳、海阳、揭阳连任“三阳”地方官。离任时,行囊空空,只有四副罗汉画像,并未带走百姓一脂一膏。

李文藻最喜藏书读书,校勘书籍,人称其“嗜书如命”。他极为崇尚海岱七子的《海岱会集》,但久访不得。后听说一位书商藏有抄本,李文藻当即买来皮袍相赠,借得抄本,呵冻誊写三十多日,终于如愿以偿。

李文藻对金石之学,尤为偏爱,只要路遇碑刻题石,无不拓印收藏。他曾奉命出迎总督,中途于南海庙内小憩,偶见诸多碑刻,当即秉烛拓印,彻夜不止。当他想起迎送总督时,总督早已乘船驶过许久。

李文藻曾将平生所藏、所见、所闻之书籍,编辑为《所藏书目》、《所见书目》、与《所闻书目》。因被称赞为,三百年来,山东目录学大家。

李文藻以独到见解,著书立说,可谓著作等身。除主纂《诸城县志》与《历城县志》,两部志书外,还著有《南涧文集》、《岭南诗集》、《粤西铭刻记》、《毛诗本义》、《南北史考略》、《云门碑目》、《青社拾闻》、《齐藩录》、《益都金石考》、《金石书录》、《泰山金石考》等,各类著述几十种。对于传承历史,丰富青州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代的冯溥,正是继承了王曾、刘珝、冯裕、钟羽正、邢玠等人,刚直为人,清正为官的青州文化精神。

李文藻,则是发扬了李清照、冯惟敏等人,钟情文化,创造文化的青州文化风范。

正是他们,共同熔铸了,青州文化名城这颗海岱明珠的璀璨神韵。

青邱国

在考证青邱国的时候,在《山海经》中发现两处记载,都说青邱国有九尾狐。一处在《海外东经》中,“青邱(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另一处在《大荒东经》中,“有青邱(丘)之国,有狐,九尾。”

我们一直觉得,这“九尾狐”不应该是现实中的动物,而应该是青邱国的部落图腾,也应该是青邱国首领在重大仪式上的扮相;而“九尾狐”的原型,可能是古代青邱国先民对狐狸这种动物的神化,也很可能是其它。

因为经常从汉语的音转等因素上考证地名,而且往往得以验证的缘故,我们曾经有一个假设,“九尾狐”也有可能是对青邱国典型地理特征的映射。“湖”与“狐”同音,因此我们想,“九尾狐”会不会是由古青邱(丘)国内的一个湖泊演化来的呢?

想到这一点,我们自己也被这大胆的假设震了一下!这样假设,是不是有些太偏了呢?

古青邱国应该在今青州市与寿光市一带(详见拙作《青邱国》一文),假如真有这么一个湖泊的话,那最大的可能就是古巨淀湖了。

后来,在查阅“山东省情资料库”中的《寿光县志》时,发现了一张1935年的寿光县水系图(如下),看到其中巨淀湖周边的水系时,不禁觉得眼前一亮。

大家不必仔细揣摩便可看出,巨淀湖水系所构成的图形,确实有九尾之狐的形象。

假如此巨淀湖就是“九尾狐”神化的原型,却也正好印证了青邱国在寿光青州一带的论证。

难道这又只是巧合而已?

不过,著名考古学家,原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中央国史馆副总纂修王献堂先生(1896—1960),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考证说,青邱国在今山东省广饶县清水泊旁。

而这清水泊,正是古巨淀湖!

《山海经》之《南山经》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

青州、寿光是古青邱(丘)国所在地,其南之山称为青丘山应是理所当然。从此山中发出的9条或更多条河流,一起汇入古青邱国的巨淀湖,然后注入大海。而9是数字中的最高数,表示“多”,所以,古青丘人将其经过浪漫主义的艺术加工,巨淀湖便成了“九尾狐”。这“九尾狐”,自然也就是“产”自青丘山,或者说青丘山有九尾狐了。

但是,据《山海经》,青丘山被记在了《南山经》之中,所以这青丘山似乎不在青州一带。不过,早就有人认为,之所以青丘山被记在《南山经》之中,或许是因为古人整理竹简时弄乱了顺序的原因。

不管事情的原委是否如此,有一点得特别说明一下,《山海经》中有四处提到“九尾”狐的产处,其中两处是青邱国,一处是青丘山,另一处是“凫丽山”。

《东山经》曰,“又南五百里,曰凫丽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箴石,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侄,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很明显,“凫丽之山”所产的“九尾”狐有九个脑袋,它既不同于青邱国的九尾狐,也不同于青丘山的九尾狐。而青丘山的九尾狐和青邱国的九尾狐是相同的。

所以,我们更加相信,青丘山很可能是青邱(丘)国之山。

虽然上面这张巨淀湖水系图是近代的形状,但也似乎可以让人想象古代巨淀湖水系的情形,因为古代也有枯水期,也有丰水期。水量丰沛的年份,巨淀湖的各条支流沟满河平,便呈现出了“九尾”的壮观形象。

而水量丰沛的年份,也应该是适合农业生产的年份,这或许也就能够印证古代“九尾狐见则年丰”或“九尾狐见乃祥瑞之兆”的传说故事了。

但是,据《山海经》之《南山经》的记载,“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其叫声似婴儿之啼、能吃人、人吃了它可以不生病,这又完全是对某种动物的记载,不可能是对地理特征的演绎。

王国维先生曾在其《古史新证》中言,“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之中固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中亦往往有史实为之素地。二者不易区别。此世界各国之所同也”。

所以,“九尾狐”很可能确有其物,只不过如今的我们不知其详罢了。

最近,高凌云女士传来了几篇相关的网文,一篇是署名“红雨说历史”的《<山海经>中的青丘真的存在吗》;一篇是“宝宝要努力”的《九尾狐真实存在过吗》;另一篇是王红旗的《<山海经>解读:青丘、九尾狐》。

读罢这三篇文章,我们又有了新的思考。

青丘山的九尾狐,是“其状如狐而九尾”。也就是说,这个动物只是形状上像狐狸并长有九尾,其本身并不是狐狸。假如青丘山的九尾狐也就是青邱国的九尾狐,那青邱国的九尾狐也只不过其形似狐罢了。

曾经有人认为,“九尾狐”是九节狸,或者其它珍稀动物。

然而,东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封禅》曰:“德至鸟兽则凤皇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鸟下。”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注《山海经·大荒东经》曰,“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云太平则出而为瑞”。

可见,九尾狐的出现,通常被视为帝王有大德的征象。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九尾狐并非常见之物,只有天下太平之时才会出现,这也不可能是所谓的珍稀动物。

古人非常讲究天人感应,认为凶年是上天对执政者的警示,风调雨顺则是上天对执政者的褒扬。

所以,水量丰沛的祥瑞之年,也就是太平之年,青邱国的巨淀湖必然体量巨大,由于它靠近渤海,这应时而出的“九尾狐”,会不会是偶尔经河道误入沿海湖泊的海洋生物呢?

因为古人对海洋认识浅薄,所以在河道水位升高的年份,海洋生物误入内陆,从而被人发现并被误记为“九尾狐”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对海洋生物误入内陆一说,可能会有不少人持否定态度。

位于蒙古国以北不远的贝加尔湖,是世界上第一深湖,也是欧洲最大的淡水湖,而且远离海洋深入大陆。但是,现在该湖中仍然生活有海豹、鲨鱼等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为什么会出现在贝加尔湖这个淡水湖中呢?

最大的可能是,这些海洋生物,是在古代海平面高时,经河道进入了贝加尔湖,后来海平面降低低时,便滞留在此并适应了淡水湖泊的生存环境。

青州城以北约20华里起,今青垦路西侧,原有一高高的土岭,人称摩天岭,一直延伸至今高柳镇段村东南。在上世纪中页整平土地时,还在摩天岭上挖出了古代木船的残骸。

这木船残骸,足以说明摩天岭一带沧海桑田的变化。

另外,考古发现,摩天岭以东约10华里处的臧台遗址、凤凰台遗址,以及青州城东北直线距离约16华里的大尹村遗址,都曾出土过商周时代的煮盐用的盔形器(如下图)。

这从侧面说明,摩天岭一带及其以北,在某个远古时代可能与大海有着亲密的联系,这也印证了海洋生物误入今巨淀湖一带的可能性。

假如“九尾狐”的真相是海洋生物误入内陆,那就正好应了郭璞对“九尾狐”“太平则出而为瑞”的注解。

《九尾狐真实存在过吗》一文的作者,已经考证过,能够在中国北部海域出现的体状如狐的海洋生物有海狗、海狮和海豹。

此三者外形接近,然而,海豹无外耳廓,且其后脚不能向前弯曲,因而后脚不能在陆地上行走,海豹在陆地上只能弯曲爬行,留下扭曲的痕迹。所以,我们可以首先排除海豹的可能性。

虽然海狮是一种胆小温顺的海洋生物,但也有其攻击人类的报道,尤其在繁殖季节,有较强的领地意识。海狗形似海狮,体表多毛。成年雄海狗,毛深褐色,肩部毛灰色,攻击性强。

海狮之所以被以“狮”而名,关键有两点,一是其雄性成体脖颈周遭及肩部有长而粗的鬃毛,二是其叫声似狮吼。海狗的叫声多变,其中确有类似婴啼的声音。更为关键的是,在海狮和海狗这两种海洋生物之中,只有海狗具备很高的药用价值。海狗体内含有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富含铁、磷、锌,其他微量元素是鱼类的好几倍,且各种微量元素均以有机形式结合,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更重要的是,海狗体内富含DHA、EPA、DPA等不饱和脂肪酸,但不含胆固醇、重金属及其他有害物质,是当今不可多得的健康食品。海狗肉性平、味甘,具有补血益气、补肾益肝、滋阴降火、强筋壮骨、延缓衰老等功效。可见,海狗的药用价值,正符合《山海经》之“食者不蛊”的记载。北半球海狗,主要活动在北纬35度以北的海域,冬春季节向南洄游,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岸以及日本中部水域,一到夏季又洄游到北太平洋进行繁殖。从海狗的活动范围来看,它到达中国沿海后,沿河道误入沿海湖泊的可能性确实是存在的。

据东汉大学者赵晔之《吴越春秋》,“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涂山氏的部落图腾是“九尾狐”。但是,这与青邱国在寿光青州一带并不矛盾。古代部族的迁徙范围是大得令今人难以想象的。也就是说,涂山氏的先祖,也有可能是从寿光青州一带的青邱国,迁移至今安徽省蚌埠市一带的。而大禹治水之时,应当是天下河水滔滔的年代,这时大禹在淮河岸边的涂山,遇见误入内陆河道的海狗,这样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另外,海狗的每一条后肢末端,都分叉为五个长“脚趾”,其形似尾。

综合以上分析,青邱国先民对稀有动物海狗进行崇拜,将其演化成为九尾狐并当作了自己部族的图腾,这样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古青州地域范围考

大约战国时期,华夏大地诞生了一本书,叫做《尚书·禹贡》。尤其该书是根据山川河流走向以及地理或者部族上的亲疏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也成为华夏大地的一个代名词。2500多年的风雨变化,古九州当初的范围多已经变化或者相去甚远,有的名字也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但是,其中的青州却穿过历史的重重帷幕。在青州,在山东,“古九州之一、九州之首、东方第一州”一直是青州这个位居山东半岛中部美丽小城的标志。

何以敢称首名和第一?《尚书·禹贡》这样表述:海岱惟青州。青州地处泰山和渤海之间,青州东接大海,每天第一缕阳光投射到青州大地。宋朝苏辙青州诗曰:“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

但是,事实不是这样!尤其是古青州的北部。

辽宁朝阳北票市属古代辽西地区,北票博物馆通过多种方式展示了古代辽西地区的历史。笔者2018年底因公有幸参观了这个博物馆。其中的历史演变版块明确记载:古代此地属于青州。

无独有偶,《长春日报》2018年11月29日刊登了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提供的文章《原始社会时期的吉林大地》,其中主要篇幅阐述的是吉林和青州的关系,原文摘录如下:

黄帝时,约48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吉林省属于中原政权青州的北缘。据《帝王世纪》载,黄帝于神州内分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今天的山东、朝鲜、沈阳、辽东等地均属青州地域。

唐尧时,约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吉林省仍属青州的北缘。据《方舆纪要》载:“辽东定辽诸卫亦《禹贡》青州地也。”

虞舜时,吉林省属营州。据《书传》载,“舜分青州,东北有营州”,“以医巫闾山为镇山”。据《方舆纪要》载:“营州即今广宁以东地。”“东北医巫闾山之地为幽州;青州东北之地为营州。”

夏禹时,约公元前21世纪,新石器时代末期,吉林省属于青州。

其实,就是青州本地的学者,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王宪明先生是山东资深的文史专家,2005年11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衡王府与红楼梦》,其中开篇提到,《尚书·禹贡》中古代青州的范围,应当包括古代辽东地区。几乎同时期,隋同文先生的《青州上下五千年》以及参编的《青州通史》也根据相关史料提出了古青州包括辽东地区的观点。但是,限于传播条件等种种原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实,要厘清这个问题,回到《尚书·禹贡》本身,更具有说服力。

《尚书·禹贡》原文是这样说的: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菜夷作牧。厥篚檿丝。浮于汶,达于济。

“嵎夷”,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嵎的注释是:嵎,山也,在辽西。天津古籍出版社《史记》的注释更为合理:嵎夷,古代东方部族的称呼,大抵以各部族自己的图腾为遗习称鸟夷。因为他们其居东方海嵎故称嵎夷,以其族属多称九夷。此处所叙的是指居住在辽东的那一部分少数民族。“略”,封略,即划定疆界,此句说已给青州境内嵎夷划定疆界,使之安定居住。

《尚书·禹贡》关于古青州的贡品,也证明了辽东一带属青州:

《尔雅·释地》说,东方之美者,有医巫闾之珣、玗、琪。医巫间山在辽东,在今天北镇市西部,界于古代冀、青间。说明辽东以玉石擅美。而《尚书·禹贡》罗列的“丝、枲、铅、松、怪石”贡品中之怪石当指闾山之“珣、玗、琪”等似玉之石(天津古籍《史记注释》)。山西侯马晋都遗址发掘中,发现了铜、陶、石、骨各器作坊,其石圭作坊遗址达五千多平方米。其中,有制成的石圭及刀,又有磨砺石等工具;还有五百平方米堆积厚达四十厘米的页岩石料。所制石圭供贵族盟书之用。从闾山和晋都遗址的距离及周边玉石的产出情况看,可知《禹贡》之贡石当即闾山之出。

《四库全书》载汉朝孔安国对《尚书》青州之地的注解为:“尧时青州当越海而有辽东也”尽管其他注家对此存疑,但仅仅存疑而已,拿出不更有说服力的反面证据。

而唐朝孔颖达对此注疏:“青州之境,非至海畔而已,故言据也。汉末有公孙度者窃据辽东,自号青州刺史,越海收东莱诸郡”。

当然,古籍尤其是上古典籍历来注疏者众,各有其长。但是,孔安国、孔颖达皆为孔子之后,为不世出的经学大家,他们对于上古典籍的传、疏被后世奉为圭臬,他们二人对于汉朝以前古代青州范围历史记载的注疏当更为可信。至于清朝顾祖禹的《读史方與纪要》,更明确地把辽东督指挥使的二十五卫等列入山东卷之下。

综合如上几点,还原《尚书·禹贡》青州的范围:西靠泰山,东临大海,南接徐州,北越海而有辽东,包含今天吉林辽宁地区。(甚至包括整个朝鲜半岛!)

古青州真正的“全图”如下

青州古十景

青州古十景整理于明朝万历年间,记载于明嘉靖《青州府志》。与青州名山有关的3个:云门拱璧、驼岭千寻、劈峰夕照;与青州亭台楼阁有关的4个:范井甘泉、洋溪晚钓、南楼夜雨、行台秋月;与青州自然地貌有关的3个:花林野趣、地镜倒悬、石涧冰帘

(一)云门拱璧

云门山  位于青州城西南的。遥望此山若伏卧的骆驼,叠翠千寻,故名“驼山”,是青州三名山之一。寻,古代长度单位,约等于现在的25米。驼山绵亘数里,山顶建有昊天宫,是研究道教的极佳所在。东石壁有著名的佛窟造像,历史价值极高,是研究北周到中唐佛教文化的瑰宝。清代李焕然诗赞曰:“楼阁千寻上,群山此最尊。荒城邻广固,远岫接云门……”

(三)劈峰夕照

劈山  位于青州城西范公亭公园。范公醴泉之北,有洋溪湖,湖边有李清照居住的顺河楼,湖水明澈如镜,怪石砌岸,垂柳飘拂,小桥流水,堪称佳处。顺河楼建筑群的南侧,有枯柳,形似钓叟,若姜子牙渭水垂钓,故名。当时,李清照在此居住十几年,吟诵出了不少妙词。清代陈实花有诗道:“阳溪有叟忘名氏,坐晚平秋意不移。一代青纶垂素志,半钩新月钓诗魂。”

(六)南楼夜雨

魁星楼青州行台在府治西,为都御史之行辕,乃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之故址(今临淄有雪宫路,意即此)。院内松柏浓郁,玉楼亭台,正堂前有露台。清秋之夜,月白风清,登台赏月,别有情趣,故李本纬诗云:“柏府悬冰鉴,晴空漾碧流。雪宫浑不夜,霜署况清秋。”此景今已不复存在。

(八)花林野趣

位于青州城南云门山东麓。据嘉靖《青州府志》载,花林瞳在城南云门山东麓,多柿树,深秋霜叶红似花,遥望如锦,状若花林,故名。另说此村不只柿子树,自古有“百花千树半柴门”之说,暮春时节,杂花生树,草长鸢飞。秋风袭来,层林尽染,风景如画。游人至此,沿着林间小路,曲径通幽,尽享野趣。或弄酒,或弈棋,或长啸,或抚琴,对景忘形,乐而忘归。李本纬诗赞云:“酔叶萧萧落,凭高望迴舒。”刘澄浦诗赞道:“碧水青山何处村,百花千树半柴门。”冯文敏爱其景,曾于此地为别墅。

(九)地镜倒悬

位于青州城南今龙潭湖一带。古代,青州城南,奇地汪水,望之有影,即湖水若镜子倒着悬挂,故名“地镜”,实则蜃景,状如海市。湖水南为云门葱郁,北为绿野古城,恰似地镜镶嵌在绿野之中,云门倒影其中,海蜃之气幻化,正是一方胜景。李本纬诗描绘道:“一望平芜远,天光倒影凌。葵花峦自舞,琼阁蜃为蒸......”

(十)石涧冰帘

此景位于城西南。青州城西偏南有一瀑布,名瀑水涧,也叫石子涧。宋代富弼知青州时,曾到此处祈雨,并建亭,后人建冰帘堂于此地。当年悬瀑飞琼,冰帘透玉,堪称胜景。冰帘,非言冰,而指水帘,意为即使时令夏季,水帘依旧冰冷,正是避暑佳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三面积石,高深一匹,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赑(音bi,去声)之音,惊川聒谷。”范仲淹诗曰:“凿开奇胜翠微间,车骑笙歌暮未还。”李本纬诗描述道:“飞瀑挂前楹,山腰古洞清。白虹遮岸下,析本倒河倾。”陈经亦有诗云:“北郭堂前瀑水流,地雄景胜富公留。”

井塘古村

松林书院

大州小城

       青州还是一座很适合散步的小城,笔直的范公亭路,两侧人行道都极其宽阔,仍可被树荫遮蔽大半。范公亭路直通向5A级景区青州古城。如今的青州仅是山东潍坊下辖的县级市,但在古代,它可是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中有“海岱惟青州”之说。

       上古时期,青州为东夷之地。周朝时归于齐地。秦统一天下后置齐郡,西汉武帝时期设青州刺史部,驻广县,称青州城。

东汉时期,青州成为山东境内的政治中心,此后一直是东方重镇。直到1376年,朱元璋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驻地由青州移驻济南,青州千年“省会”的地位至此终结。民国时期废府存县,因此撤消青州府,改为益都县。1948年设立青州特别市,1952年恢复益都县,1986年改称青州市。

在数千年发展史中,青州这片土地上曾先后存在过广县城、广固城、东阳城、南阳城、东关圩子城和满族旗城等六座古城,作为山东境内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达1400多年之久。虽然如今的青州古城已无过往痕迹,但仍可想见旧时辉煌。

北方少见的江南式园林

作为免费5A级景区,青州古城从任何一个路口进入都没有太大区别,我的选择是东门大街。

东门大街始建于北魏,有内外两道城门扼守青州东面门户,明代称“海岱门”,清代改称“海晏门”,两门之间为瓮城。旧时城门外的护城河,如今已被辟为绿意盎然的河上公园。上世纪40年代,海晏门的前门毁于炮火,内门则因修路而于1972年被拆除。

海晏门前的护城河已被辟为公园

大街两侧有不少巷子,每条都有来历。比如后司巷为金朝所建,1168年,金国在此设山东东西路统军司衙署,统辖山东地区军事。又如卫里巷,因明朝山东都指挥使司和青州卫署指挥所在此而得名。

不远处便是青州府贡院所在地,院门上方与院墙顶端都被茂密的爬藤植物所覆盖。门口石碑上还列明了一连串旧时印记——除作为贡院之外,它也曾是山东布政司衙门、云山书院和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所在地。

青州古城的主干道与核心地带是偶园大街。青石板道路宽阔,两侧商铺林立,青砖灰瓦、飞檐翘角,店铺前有小溪流淌,南北走向的道路保持着明清时期风貌。当然,也有人因此诟病青州的仿古建筑选择——放着辉煌时期的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不选,为何选择地位明显下降的明清?不过这倒也不独是青州的问题,国内的仿古城建设大多无视当地历史,直接以明清样式建造。

偶园大街两侧的街巷

即使如此,青州古城的建筑还是相当协调,尤其是两侧延伸的一条条巷道,因为没有商业,更显古朴。这些青州民居造型简洁,竖棂和方格窗则具有细节之美。漫步其间,若是得门而入,可以见到旧时屋脊内的各种莲花须弥雕饰、厅堂横梁上的彩绘等。

如果细究的话,如今青州古城的格局最接近始建于北魏的南阳城。南阳城初为土城,明洪武三年改建为砖城,当时城墙高12米,厚6米,共有垛口1777个,有海晏、岱宗、阜财和瞻辰四座城门。

除了前面提到的东门大街前的海晏门已被拆除外,岱宗和瞻辰门也已不存,唯有南面的阜财门仍存,也是青州古城的地标。

偶园大街上最显眼的便是当街而立的一道道牌坊,有王府牌坊、府学和县学牌坊、地方名人的恩荣坊和科第坊,牌坊上有“柱国坊”、“大学士”、“尚书里”、“太子少保”与“一门科第”等字样,见证着旧时名人的显赫。牌坊高耸,雕饰精细,其中“一门科第”坊为表彰万历年间冯氏家族而立。

“一门科第”牌坊

“一门科第”坊旁便是偶园,也是在北方难得一见的江南园林。

偶园又称“冯家花园”,原为衡王府东花园,已有500多年历史。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冯溥告老还乡后,就以此为终老之所。

冯氏是青州名门,世代为官,诗书传家。冯溥是顺治三年进士,历任庶吉士、编修、宏文院侍讲学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书和文华殿大学士等职,深得康熙重用,被称作“辅弼重臣”。

在京城为官时,冯溥曾得元人所建之万柳园。康熙二十一年,七十四岁的冯溥告老还乡,将冯家花园命名为偶园,是将之与万柳园并列,取“无独有偶”之意。

步入偶园,曲径通幽,亭台楼阁隐于树木之间,布局精巧。一路行来,假山怪石嶙峋,清泉流淌,莲池清雅。最值得称道的是假山,它沿东西墙环列,有各自主题,分为坪、峰、涧、台四部分,极具美学价值。面向荷花池的倚松阁、高耸的望春楼也各有情趣。

如今所见的偶园并非只是园林部分,而是与冯氏宗祠和冯宅连为一体,是宅第、宗祠和园林的三位一体建筑群。虽是重修,但也复原了旧时容貌。

偶园存诚堂

多民族与各种宗教汇聚的古城

走出偶园,不远处便可见到“海岱都会”的牌坊。在偶园大街的一众牌坊中,它是最重要的一座。

青州商贸一直发达,旧时因各地客商云集,因此会馆林立,如山西会馆和绍兴会馆等。它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陆路源头之一,波斯人曾在此贩运蚕丝。

也正因此,青州成为各种文化交汇之地。偶园对面不远处便是塔尖高耸的天主教堂,灰黑色外墙,两侧塔楼对称。它始建于1875年,1933年重建,上世纪60年代被破坏,1997年在原址上重建。再不远处还有基督教堂与基督教青年会旧址。

相比基督教,伊斯兰教在青州古城里留痕更深。古城东面的昭德街便是回族聚居地,街上的真教寺为元相伯颜后裔于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所立,是现存元代三大伊斯兰教寺之一,早在元代就被封为官寺,寺内有明代朱元璋题的“百字赞”碑。它外观融合中国与阿拉伯建筑风格,远观是典型的中国古建筑,三进院落的布局也是典型的中国宫殿式风格,但细节上的阿拉伯风格无处不在。

佛教也对青州影响极大,净土宗、禅宗和密宗等多种佛教宗派都在此留下遗迹。早在北朝时期,佛教就在青州地区得以发展,如今出土的大量佛教造像都出自这一时期。近年来,青州地区的龙兴寺、广福寺、兴国寺等遗址上出土了大量北朝时期的石雕彩绘佛教造像,大致分为带莲瓣形背屏的高浮雕造像和圆雕造像。

参观青州出土佛像的最好去处,当然是国内第一县级网红博物馆——青州博物馆。

衡王府牌坊

网红博物馆与范公亭公园

走到偶园大街尽头,出阜财门前行,不远处便是龙兴寺遗址。遗址牌坊虽不高大,却极为古朴,比偶园大街上那些重建的牌坊更具冲击力。斑驳石柱体上的繁复龙雕和石柱前的兽雕颇具魔幻色彩,牌坊上方则有“乐善遗风”四个大字。

龙兴寺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也被辟为公园,草地清幽,周边道路绿树成荫。青州博物馆就在不远处,十余年前便“接纳”了大量龙兴寺出土的佛教造像。

青州博物馆早已名声在外,以全国第一座县级的一级博物馆身份成为网红。它的馆藏文物达三万余件,国家珍贵文物达一千多件,在县级博物馆中均为第一。其中馆藏明代赵秉忠的殿试卷、东汉“宜子孙”玉璧、战国玉人、龙兴寺遗址佛教造像,均是镇馆之宝。

中国科举制度存在一千多年,唯一留存下来的状元卷,便是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

赵秉忠是青州人,万历二十五年乡试中举,次年就夺得状元。曾任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因不满魏忠贤弄权而辞官归乡。不久后被魏忠贤报复,削籍为民,之后又被削官夺俸,郁结而逝。后来崇祯皇帝扫除魏党,赵秉忠追赠太子太保衔,并予以厚葬。

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得到了完好保存,其册页、纸本封底、封面全绫装裱。卷长3.3米,宽38厘米,共计2460字,以馆阁体小楷书写。1983年由其后人捐赠给国家,如今是国家一级文物。

即使是文史和宗教的外行,在小小的青州博物馆里也很容易产生肃然之感。这个外观看起来平平无奇甚至有些老旧的博物馆,分为十二个展厅。其中各种春秋战国、两汉与南北朝时期的出土文物,闪烁着细节的光辉,龙兴寺佛教造像展厅与石刻展厅则一派厚重庄严。

见证青州历史的不但有众多文物,也有一众名人。尤其是宋代,名臣寇准、范仲淹、富弼和欧阳修均曾知青州。而青州人王曾更是连中三元,在科举上创下奇迹,后来官至宰辅。

范仲淹与富弼知青州都属贬谪。北宋庆历年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与富弼、韩琦等人发动庆历新政,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整顿朝纲。但在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下,庆历新政夭折,革新派被逐出朝廷。

公元1046年,范仲淹在贬邓州任上,写下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五年后,他调任青州,接替富弼任知州,次年就调往颍州,未及上任便在途中病逝。

尽管范仲淹在青州任职时间不到两年,却深得百姓爱戴。也正因此,如今的青州不但有范公亭西路和范公亭东路,还有范公亭公园。范公亭公园的雏形源于北宋,范仲淹离任青州,前往颖州途中病逝后,青州百姓为缅怀他,将当地的“醴泉”改称“范公井”,并将旁边的亭子称为“范公亭”。

范公亭公园

如今的范公亭公园,堪称青州最好去处。它古树成荫,亭台错落,湖水潋滟,建于清咸丰年间的顺河楼至今矗立,纪念欧阳修、范仲淹与富弼这三位知州的三贤祠也清幽雅致,更有古树参天。

被纪念的不仅仅有几位曾经的知州,还有生于山东章丘、曾客居青州近二十年的李清照。

1988年,当地政府在顺河楼旁兴建李清照纪念馆,由归来堂、金石斋、易安室、人杰亭和词廊等组成。易安居士在青州期间,前期词作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则充满悲凉,也正是青州,见证了她的人生转折。

离开范公亭公园时,公园前道路的树荫下有一个个棋摊,对弈者冥思苦想,四周围了一圈观棋不语的真君子。也有无人的棋摊,一张破旧方桌,一张磨到模糊的棋盘,其上散落的除了棋子,还有落叶。它就摆在那里,日复一日,随时等待着散着步来到这里下棋的人们。

这样的闲适,在青州古城随处可见,也正是范仲淹们所期望却无缘得见的。

青州兴衰

千年古青州

青州古城是古九州之一,有7000余年的发展史,5000余年的文明史,十二年的国都辉煌,先后存在过广县城、广固城、南阳城、东阳城、东关圩子城、旗城等六座古城池。

青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资源积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根据出土文物考察,早在七千多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境内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有270多处。大禹治水划九州,青州为九州之一。被公认为科学价值很高的我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记载的古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诸州中就有青州,称青州“东北据海(渤海),西南距岱(泰山)”,“海岱惟青州”。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并注释说:“盖因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吕氏春秋》称青州为“东方之州”。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青州迭为名城重镇,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山东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一千四百多年之久。西汉元封五年,设青州刺史部,是全国13刺史部之一,治所广县城(今城西1华里处),辖5郡4国100多县。魏晋南北朝仍置青州刺史部,辖9郡47县,期间公元399年-410年作为南燕国国都,慕容德成为山东境内的唯一一个皇帝。隋置青州总管府,辖4郡36县。

唐仍先后置青州总管府、都督府,辖8州49县,中唐及五代设平卢淄青节镇,辖15州。北宋初设京东路,辖26府、州、军、89县,熙宁七年设京东东路,辖1府7州36县。金设山东东路,辖2府11州53县83镇。元初设益都行省,后设山东东西道宣慰司,辖3路12州44县。明初设山东行中书省,辖6府15州89县,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移治历城。此后,明中后期及清代一直作为青州府治所。青州古城池也随着历史的变革不断变迁,汉设广县城,现瀑水涧以西。公元311年(晋永嘉五年)建广固城,经六次大攻坚战,至410年夷为平地。东晋灭南燕后,另筑东阳城(西至现海军402医院,南至南阳河,东至城关医院,北至尧王山路)。北魏孝明帝筑南阳城,城高3丈5尺,濠3丈5尺,周13里,其规模比济南高3尺长1里。

青州地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优越。“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负海之饶”,东扼半岛,南控沂蒙,北望渤海,为历代军事重镇。南北朝及唐初政治官员兼顾军事,唐五代时期青州是平卢节度使治所。宋金在此设镇海军,北宋在此设京东东路安抚使,金代设山东东西路统军使,元设益都帅府、元帅府,明设山东都卫、都指挥使司,清设山东提督、分巡道、海防道,建八旗驻防城。1948年3月-1949年4月,华东局驻青州。由于青州具有显要的地位,历史上在青州分封的王侯较多。汉代封召欧为广侯传五世,封刘便为广侯传三世,元封迈努为忠靖王、益王,明封齐王、汉王、衡王。

青州因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作为齐鲁境内的佛教中心,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汉地最早的地区之一。这里拥有净土宗、禅宗、密宗等多种佛教宗派,并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迹。尤其是许多佛教遗存的发现和修复,以及大量佛学研究论文和专著的相继问世,为青州的佛教文化营构了较高层面的内涵。青州是古九州之一,有12年国都、1065年省会、1606年府衙、2216年县治的历史。自西汉初年,先后存在过六座古城,分别是汉代的广县城、广固城、东阳城、南阳城、东关圩子城以及满族旗城。

在古代是《禹贡》“九州”之一,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一片区域。青州在远古时为东夷之地,传说大禹治水后,按照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国划分为青、徐、扬、荆、豫、冀、兖、雍、梁九州,青州是其中之一。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称“海岱惟青州”。海即渤海,岱即泰山。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并注释说:“盖以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

青州古城城门阜财门,非常壮观,门洞内有三个藏兵房。青州古城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的古城里算是名正言顺的古城。

往里走是有名的偶园,是明代王爷的后花园,里面非常漂亮。

偶园的入门。

古城内每走几百米就有这样的牌坊,上面有不同的称号,是为了祝贺当时的明清一代的进士所建。

这是古城中间的一颗古槐,见证了青州古城的千年文化,这颗古槐是宋代的,距今有一千余年。

九州之首

大禹治水,始分九州。

“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淮南子·地形训》

冀、豫、徐、兖、青、扬、荆、梁、雍,即为九州。

丨禹贡九州图

中原沃土,天圆地方,“九州方圆”,尽显古代中国的地大物博、磅礴气象。自此,“汉地九州”成为华夏中原的代称,从春秋战国开始,这个名字被人们叫了两千五百年。

丨《万国来朝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上古九州之首,即为青州。《尚书·禹贡》曰:“海岱惟青州”,足可见青州为山水环绕、物产丰饶之地。

她曾是秦的齐郡,西汉的青州城,隋唐的北海郡治,明清的青州府治。建国以后,改称益都县,历经34年,定名青州市。她就在,山东潍坊

在如今很多老人的口中,城里还是“益都”,他们不习惯青州这个新名字。“嫩上益都玩啊?港好连!去逛逛城里,多气派!”

一座小城

就是这么一座小城,承袭了九州之首的盛名,拥恰了千年的历史文明。赵秉忠的状元卷上,我们看见笔力刚劲、士人风骨的八股骈文。

龙兴寺的佛造像里,我们看见造型生动、线条流畅的佛像窖藏。古街偶园的园林内,我们看见结构严谨、布局得宜的冯家花园。

一座小城,花木扶疏、山水秀丽,古色古韵、步步生香。

云门山上,巨大的寿字俯视天地;南阳河畔,倒映着长桥数里;驼山的佛塑端凝千古的历史;黄花溪的瀑布泠泠溅落;泰和山依然康健有力;九龙峪仍旧温情脉脉。

一座小城,商肆林立、人海如潮,古城墙依然遗留着城池的古韵。

范公亭内,小桥流水、杨柳依依,三贤祠迎接来自各地的游客;博物馆里,馆藏如云、游人如织,县级市唯一的国家博物馆。

一座小城,地道的美食让人啧啧称奇,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食客。人声鼎沸的老槐树煎包、门庭若市的隆盛糕点、春天的香椿、夏天的银瓜、秋天的山楂、冬天的蜜桃……一年四季,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就是这么一座小城,以前的益都,现在的青州。山水环绕间,人们安居乐业;文风昌盛里,人们温文守礼。

有山有水有人家

当你看惯了大山大川、大江大河,青州的山水依然能带给你最原始的赞叹和感动。

青州的山,海拔不到千米,几百米的高度,极其婉约秀丽。登山远眺,大青州的景色,尽收眼底。

你会无端生出一股豪气,“我征服这山、这水、这城市,呼啸的风、沉默的树、路过的云,将为我见证。”同时,也会萌发一种感动,“我属于这山、这水、这城市,伫立的建筑、笔直的街道、繁华的市区,都留下过我的痕迹。”

云雾朦胧,冉冉腾空,乃云门仙境。晴空照日,林木葱郁、层山叠峦,环顾四野,只有自由的风和洒脱的云。

还有那个巨大的“寿”字。“拜一拜,寿比南山;拜两拜,鹤发童颜;拜三拜,福寿绵延。”

看了山,再去观水。一定不能错过的,是有着“北方九寨沟”之誉的黄花溪。从庙子镇南行,过泰和山隧道,就到了。

有山,有水,有人家。南阳河的两岸,生活着百家姓、千户名。上班的路上,经过南阳河;游玩的途中,依然经过南阳河。

经济,交通,商业区,这是大青州的正面;文化,旅游,风景区,这是大青州的反面;南阳河恰好融合了这座城市的一体两面。

尤其,不要错过阳水之滨夜晚上演的音乐喷泉。随着轻快的音乐,七彩水龙时而空中飞舞,时而直冲云霄,仿佛置身仙境。

你去老王府、大利群、人民商场,去阜财门、范公亭、青州博物馆,去古街逛逛,再去义乌走走……琳琅满目的,不只是绝美的风景,更是愉悦的心情。

都说不到长城就等于没去过北京,那你不到古城,就等于没去过大青州。青州古城,北起北关跨过万年桥,南至偶园街、卫街、东关真教寺。

青石板街道,黑瓦、青砖、红栏、白墙,透出浓浓的古风雅韵。

街道两旁,立着无数的商肆店铺,文房四宝、古玩字画、吃喝玩乐、美食特产。

沉浸其间,就仿佛进入了现实的《清明上河图》。这里是历史文化和商业娱乐并重的街道长廊,既有网红打卡,也有文化圣地。

挑一个微风和煦的夜晚,让我们踏进这条繁华热闹的街道。白天的“一门科第”牌坊显得巍峨庄重,夜晚则柔化了轮廓的锋利。

往前走,人来人往、摩肩擦踵,各种各样的小吃、美食,烧烤的气味在夜里弥散,奶茶的甜味在舌尖久久停留。

灯光、音乐、人影,年轻男女、一家三口,繁盛的,非凡的,全是俗世最热闹的烟火气。

还有一定要来凭吊瞻仰的三贤祠,不能忘怀的李清照纪念祠青州知州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前半生和美圆满、后半生漂泊孤苦的奇女子李清照,都曾在这片土地留下无数不朽回忆。

最后是青州市博物馆,这个县级市隐藏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馆藏文物两万件,其种类之丰、品类之珍,让这座县级博物馆有着“小大博物馆”的美誉。

当你走进这座古典民族建筑群,看那檐牙高啄、金碧辉煌,你的心里仍会生出无限的感动。

美食

青州的地道美食,是一本翻不完的巨著,若非本地老饕,一定凑不齐珍馐食谱上那道长长长长长的目录。

老槐树煎包,总是排满了人,不到中午就会售罄,所以你得早去,和二三好友去云门山骑行,观日出、看云雾,爬完山,吃几个煎包,喝一碗豆浆,通体舒畅。

隆盛糕点,青州最负盛名的老手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蛋糕适合送客,蜜三刀适合当零嘴,长寿糕、绿豆糕满口生香,桃酥、方酥咬一口,嘎吱作响。

面对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包围圈,你要左腾挪、右旋移,才能挤到最里边,买到大青州最地道、最闻名、最好吃的特产。

关头曹记酱牛肉、永盛牛肉、兄弟牛羊肉,回族清真的手艺,那香气,那滋味,光是想想,就口水泛滥。

若在古街上散步闻到一股诱人的奇香,那便是延边烧烤、老周烧烤的摊位了。尤其是夏天的夜晚,吃烧烤,喝扎啤,孜然和辣子在烤肉上融合,滋滋的油响,一口咬下去!

还有潍坊肉火烧,炸茄盒、炸藕盒、灌香肠、牛肉饼,大青州的美食太多太多了,来一次怎么可能吃遍!大青州的特产奇珍,真的太多太多了,一定要亲临,才能吃个够!

青州,这里西靠淄川,南接临朐,北与广饶接壤,东北与寿光毗连。

青州,这里位于鲁中山区,沂山北麓与鲁北平原洽接,是齐鲁大地珍藏的历史明珠。

青州,她是上古九州之首,是山水掩映的烟火小城;青州,从千年的历史,到山水人家,到一年四季的美食,都是上天的馈赠。

青州太美,也太丰富,去一次是远远不够的,青州的美不仅仅要用眼睛看,用相机去拍,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它。

青州潍坊

在山东省,县级市青州不算很有名,甚至不如管辖他的地级市潍坊。可不要小看青州,青州在历史上可是非常的牛,当过一千多年的省会,发生过很多大事。

早在大禹的时候,那时还没有山东省,更没有潍坊市,青州就已是古九州之一了。《尚书·禹贡》提到的青州有多大呢?相当于山东省东部、河北省中南部这广大区域。

到了西汉,作为省级的青州,下辖有很多著名“地级市”。对北海郡、济南郡、平原郡都不陌生吧。当时的“省会”就在现在的青州,当时称广县。东汉时,青州辖区基本没变,只不过“省会”搬到了齐国旧都临菑。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黄巾军在青州组织了30万人,准备大干一场,却被刘备的同学公孙瓒率2万人打败,生俘7万人。因为这一场青州之战,公孙瓒的实力和地位迅速挤进一线大伽行列。而刘备在其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被公孙瓒推荐出任平原相,并在这里把不识相的督邮抽的鞭子。

曹操崛起后,又收服了30多万人,从中挑选精锐,打造出一支名震天下的青州兵。到了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调戏张绣的婶子邹氏,被张绣差点干掉。曹操灰头土脸的逃跑,青州兵有害群之马趁乱抢劫,被于禁制止。青州兵找曹操告于禁的状,曹操差点相信于禁叛变。等发现于禁稳定住了青州兵,曹操盛赞于禁虽古之名将,何以加之。从此,于禁挤身曹魏一线名将行列,直到关羽水淹七军……

青州是曹操和袁绍争夺的焦点。刘备反抗曹操失败后,就逃到了青州。青州刺史袁谭护送刘备去见老爹袁绍,袁绍出城二百里。不过,三国曹魏时的青州“省会”也不在现在的青州市,还在临淄。又过了百余年,公元311年,前赵将军曹嶷建广固城,把青州“省会”迁到广固。广固就在青州市西郊。

青州在历史上还当过一次首都。公元398年,北魏暴打后燕,后燕王爷慕容德率一部分人南迁到广固,建立燕国,史称南燕。慕容德死后无子,侄子慕容超继位,竟去招惹一代枭雄刘裕。公元410年,刘裕从建康走水路北伐,在广固城下用兵,最终生擒慕容超,驴车送往建康斩首。攻克广固灭南燕,刘裕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征服天下之路。

刘宋前期,青州市还是青州的“省会”,直到刘宋内乱,北魏趁机占领青州。北魏的州越来越多,从青州东部分出了光州,但青州依然是省一级,青州市还是“省会”。

唐朝前期,省级单位太少,青州变成了地市级。等到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设省级的节度使,青州又成了平卢节度使驻地,后改为淄青节度使。淄青节度便管着五个州:青州、齐州(济南)、淄州(淄博)、莱州、登州。现在的青岛、烟台都在淄青管辖范围内。换句话说,现在山东省几个经济强市青岛、烟台、济南、淄博、潍坊、威海,都曾是青州的地盘……

淄青军有个著名的节度使李师道,收买刺客,在国都长安的闹市中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就是他。

北宋的路相当于省,而京东路保护着国都开封的东线安全。公元1072年,宋神宗把京东路分为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京东东路的“省会”,就在青州市。金朝的国都在中都(北京),自然就不存在什么京东路,京东东路改称山东东路,青州保持省会地位不变。北宋时的青州只是京东东路的治所,而金朝的青州却升为益都府。在宋金时期,某州能升为府的,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城市。全国城市现在包括省会,也只有15个副省级城市。

山东省为什么叫“山东”呢,就源于金朝设山东路(东路和西路)。元朝没有那么多的省,山东省辖区全部归入中书省直辖。不过,元朝设置了一个名叫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的机构,也相当于省级,“省会”继续放在青州市,当时称为益都。

这应该是青州作为省级单位最后的辉煌了,但还是有余响的。明朝设置山东省,但省会最早的还在青州,后来才迁到了济南。济南从此成为山东省的省会,一直到现在。青州在明清两朝“混”的也不差,设地级市的府。直到民国成立,青州府被撤销,设立由山东省直辖的益都县。1986年才恢复青州的地名,但却是县级市,隶属于潍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