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节

 qinhuanwei 2024-03-25 发布于陕西

历史

清明最初只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节气,为冬至后第105天,春分后第15日,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开始了春耕春种[3][6];清明节相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纷纷效仿在这一天祭祖扫墓,经过历代沿袭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节日。[5][12]
据古籍文献记载,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扫墓开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西周时期的著作《周礼·春官·冢人》中就记载了祭墓习俗,并且设立冢人、墓大夫分别掌管朝廷的公墓和庶民的邦墓;东周战国时期的文献《孟子·齐人篇》中记载了战国时期一个齐国人到东郭坟墓间乞食扫墓的祭品,说明此时扫墓仪式已经较为寻常了;秦汉时期,祭扫坟墓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古代文献《汉书·严延年传》就记载了御史严氏跋涉千里清明回家祭扫祖坟。扫墓祭祀是寒食清明不变的主题,从宫廷到民间都要在这期间祭拜先人,历代沿袭成为一种固定风俗。不过,在周秦乃至两汉,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并没有明确在清明日,也没有清明节一说。[5][12][13]
唐朝时,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由于统治者重视儒家治国的战略,以孝行天下,拜扫祭祖之风较为兴盛唐玄宗把历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归入五礼之中,并下诏规定寒食节扫墓为“五礼”之一,并在清明日前二日,放假三天,上至宫廷下至民间,人们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至此,清明节作为节日开始形成,并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而上巳拔禊除灾的仪式在唐代更加娱乐化,曲水流觞等一系列春天欢宴形式兴盛,上巳节的内容也被融入到清明节之中。[5][12][14][15]
宋元时,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在加上寒食被元人所摒弃,上巳节逐渐淡化,清明节成为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冷食、荡秋千、踏青等风俗活动的精华,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传统节日。[5][12][15][16]
明清时期承袭前代旧制,节俗已普及到全国,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更为盛行,不仅备有酒供品,而且要素服脂墓,不过在南北方稍有差异,南方地区较热闹,北方地区稍显冷清;民国时期曾将清明节定为国定假日,也称民族扫墓节,除了原有的扫墓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5][12][15][16][17]

节日习俗

活动

扫墓:旧时的扫墓祭祀比较讲究风水和礼节,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依次按照整修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送别的顺序进行。扫墓的习俗延续至今,其形式和内容已逐渐简化,这一天人们会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首先要整修坟墓,给坟墓培土、清除杂草,将墓园或墓地打扫干净,折几枝嫩绿的树枝插在坟上。然后为死者烧香三炷,将食物供祭在亲人的墓前。最后将纸钱焚化、鸣鞭炮、晚辈行跪拜大礼;而随着遗体火化的普及,人们只需前往骨灰放置处拜祭先人就算代替扫墓了,仪式内容也结合当地的风俗或增或减,恰当地表达出我们对祖先、先辈们的怀念和思念之情,同时和家人相聚,在春日里祭奠、踏青,共同回顾旧人往事,便已算完成相应礼俗。[18][19][20]
踏青:清明时节,气温回升,万物按照自然规律开始萌芽。早在上巳节时,人们会到郊外祭祀主管婚姻和生育的神灵,这时候青年男女聚集郊外水边嬉戏,也是男女相会求偶的时刻。人们在这一天野外相聚,互相对歌、跳舞, 彼此沟通感情,于是郊外成为了热闹浪漫的地方,是古人对野外郊游的一种典雅表达方式。虽然上巳节在民国十九年已改为三月三,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不过踏青的习俗依然保留了下来,直到今天,春游踏青的活动仍然受到人们的欢迎,他们在春日里祭奠祖先的同时,也在大自然的环境下放松自己,转换心情。[18][19]
庙会:传统的庙会不仅祭祀神灵,也是民族民间艺术的一种展演形式。庙会的安排与各地的农业生产有关,清明前后人们借助庙会做备耕准备,助长了清明庙会的声势 ; 各地的庙会也都有系列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内容,这让庙会逐渐发展为重要的商贸集市。庙会期间,人们放松身心、探亲访友、甚至成为年轻人谈情说爱的最佳时机。[21]
荡秋千古时清明节期间就有荡秋千取乐的活动,唐代时较为盛行,是年轻女性喜爱玩的一项活动。期初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18][20]
放风筝:风筝古时称为“木鸢”“竹鹊”或“纸鸢”,兴盛唐朝,古人认为在清明节时适合放风筝,是人们所喜爱的活动之一,它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这一习俗沿袭至今。人们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不过,到了现在,放风筝时剪断风筝线的习俗也逐渐淡化,并无确切的文字来记录中国哪些地区还保留下这一习俗。[18][19][20]
植树:清明节期间植树与插柳的习俗有关,插柳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因为清明节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所以自古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也有人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在清明节期间,大家争先恐后地忙碌起各种农业生产,在这方面还留下了很多有关清明的农谚,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这一习俗也一直沿袭至今。[18]
会船:江苏省姜堰市兴化市的溱潼会船、茅山会船被称为“水上清明节”,每年清明节的第二天,各家先撑船划桨去祭奠无名阵亡将士,然后数千艘不同功能的船只汇聚在一起,共同参加表演、竞技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9][11]
其他:很多地方都会以不同的形式,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来祭祖扫墓,怀念先辈,除了家喻户晓的传统习俗外,还有诸如禁烟火、插柳、蹴鞠、斗鸡、赏花、咏诗、发黑豆芽、采柳芽、蒸面塑、戴柳圈、扫房顶、挂红兰纸、唱大戏、拔河等众多户外游乐活动。[5][7][10]

清明节活动

踏青
扫墓祭祀
荡秋千
放风筝
展开

食俗

青团青团是先将“浆麦草”捣乱后挤出汁,与晾干的水磨糯米搅拌均匀揉和制作而成,通常以豆沙、枣泥为馅,并放入一块加糖的猪油,然后用芦菲叶垫底,放入蒸笼蒸熟即可,是江南地区民间清明节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22][23][24]
子推燕:子推燕是一种用青色的艾草汁将糯米粉染色制成的粉团,用枣泥与面粉调和,捏成燕子形状,再用柳条串起来,插在墙上,可以冷食。因食用子推燕较为讲究,且可以保存到第二年清明,所以成为清明节重要食俗。[23][25][26]
鼠曲粿用糯米粉作粿皮,再放入用猪油及野生的鼠曲草熬成的汤汁,包上芋泥、豆沙等馅料,再用圆形或桃形木制粿印印制,然后上蒸笼,蒸熟即可,它的颜色深绿,柔软香甜,有天然鼠曲草的香味,是潮汕地区民间清明节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23][27]
其他:中国各地区在清明节均有不同的节日食品,具体饮食因地而异。中国北方地区大多吃醴酪艾糍山东济宁菏泽莱阳招远长岛会吃鸡蛋、凉馒头或冷高粱米饭,泰安地区则吃冷煎饼卷生苦菜;中国南方地区主要吃油炸的环饼,也有吃鸭蛋、枣糕、杏仁粥、猪肉冻、鱼肉冻等食品。[4][17][23][24][28]

清明节食俗

青团
鼠曲粿
艾草粿

其他国家习俗

越南

越南也有清明节扫墓和踏青的习俗,通常人们带着铁锹、鲜花、香、水果、纸钱等物品,修理祖先的垃墓,梵香烧纸缅怀先人。越南的南方地区给祖先供奉的祭品中有水果、鲜花、酒肉,此外越南人由于殖民历史,所以还会带法式面包等食品,他们多在春节期间拜祭祖先,而清明节期间大多是外出踏青,迎接新一年的开始。[29][30][31]

日本

严格来说日本只有冲绳岛地区过清明节,他们虽然没有名义上的清明节,但日本人会在“盂兰盆节”期间进行扫墓,其假期通常为一个星期,在8月上旬和中旬之间进行,所有外出的工作的人都会调整休假时间,赶回老家为祖先扫墓,在头一天和最后一天在自家门口点燃火堆,分别称为“迎火”和“送火”,扫完墓之后人们大多数会回到母校帮助后辈们一起打扫校园、练习打棒球、踢足球、参加学校或者当地的文化庆典活动,或指导他们做暑期社会实践作业,有的人也会去附近的佛教寺庙祭祀活动。[32][33][34]

韩国

韩国的清明节为公历4月5日,这一天韩国人民会到墓地前看草皮是否平整,修脱漏的草皮,这一习俗被其称为“改沙草”,还会在墓前放上水果、洒上酒水,以示祭奠。清明节当天韩国有禁火的传统,所以都是带着提前备好的祭祀食品去陵园祭奠,吃的都是冷食,种类较为丰富[35][36][37][38]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的清明节并不是公共假日,不过在雪兰莪州巴生县五条港村关注度较高[39],村民大约在元宵节一周后,便开始准备金银元宝、蜡烛、贡香等祭祀用品,跟家中亲戚提前约好时间,以便一家人共同上坟扫墓,其长辈清明祭祖这件事看得尤其重要,认为是晚辈尽孝的表现。五条港村村民会提早一到两周,利用周末的时间扫墓,祭祀时通常全家带上供品到墓地、公冢或者灵骨塔去祭拜,当天还要吃薄饼。这里清明节祭拜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下葬不足三年的逝者,通常只是在正月里去祭拜,到清明节去祭拜的逝者一般下葬都已超过三年。[40]

文化内涵

清明节与其他的节日相比,独具三个特色,一是它兼有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二是以扫墓、踏青、插柳、蹴鞠、放风筝等户外活动为主,三是包含了扫墓时庄严肃穆与踏青郊游的欢乐两种情感氛围。它是中国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通过扫墓祭祀来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这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同时清明节融汇了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体现了先辈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3][17]

相关争议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祭祀的日子,国人较为重视,历来放鞭炮、焚香和烧纸是传统习俗,据统计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就达千吨以上。随着各地禁止鸣放鞭炮后,焚香和烧纸也出现了诸多争议,一是认为烧纸危害较大,会释放大量的粉尘和浓烟,造成空气及环境的污染;二是认为烧纸涉及到明火,容易引发火灾,安全隐患较大;三是认为烧纸寓意着把钱烧给逝去的亲人,这是一种迷信行为[41][42][43]
为保护优美环境,引导人们移风易俗,转变部分不环保的传统祭祀观念,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开展文明祭祀的活动,出现了诸如音乐祭祀、鲜花祭祀、社区公祭、植树祭祀、网上祭祀、签名祭祀、家庭追思会、洗墓祭祀等具有环保意义的新型祭祀活动,这也逐渐成为清明祭祀的新风尚。[41][44]

传承与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清明节依然是中国民间的重要传统节日。传统的清明节,人们扫墓以先祖、亲友为主,除此之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户外活动,使人们在祭拜祖先之余,在明媚的春光里驰行青绿山野,成为敦亲睦族、感恩行孝的一种方式。[3][12]
进入21世纪后,清明扫墓被赋予了新的内容,祭奠的对象扩展到革命先烈,机关、学校、企业等团体会组织人员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缅怀先烈和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同时进行一次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随着革命传统教育的开展,人们借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对祖宗的家族性私祭逐渐发展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炎帝的群体性公祭;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把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从2008年起清明节开始放假,成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12][17][18]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江苏省姜堰市“清明节(溱潼会船)”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山西省介休“清明节(介休寒食清明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江苏省兴化市“清明节(茅山会船)”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文化馆、山西省介休市文化馆、江苏省兴化市茅山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等多个保护单位,以期更好的弘扬和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这一节日的传承与发展。[8][9][10][11]

相关传说

相传古代春秋时期,晋国有人想要谋害重耳,忠臣介子推等人护送他逃亡,在逃亡路上介子推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烤熟给重耳吃,救了重耳一命,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成就了一番霸业,史称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在犒赏他流亡期间协助过的人时,唯独介子推没有出现,于是晋文公来到介子推隐居的深山,命人放火烧山逼他出来,结果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人影,大火熄灭后人们在柳树下找到了母子二人的尸体,只得将二人厚葬在柳树下。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诚,将放火烧山那天定为寒食,规定民间不得用火,寒食一天。第二年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坟前祭奠,看到老死的柳树复活了,他上前折下柳枝圈戴在头上,并折下柳条挂在门外以示纪念,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清明节的习俗。[12]

相关作品

作品名称
作者
朝代
内容
《清明》[45][46]
唐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45]
唐代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淇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闾门即事》[45]
唐代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颂田
试上吴门巍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寒食野望吟》[12]
唐代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寒食》[12]
唐代
晴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
长歌送落日,缓吹逐残杯
非关无烛罢,良为羁思催
《寄许京兆孟容书》[12]
柳宗元
唐代
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
《清明》[12]
高菊卿
宋代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45]
王禹偁
宋代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艺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寒食上冢》[45]
宋代
逐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清江引》[45]
王磐
明代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撕,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