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家习俗】清明节习俗

 流星雨工作室 2020-11-12

清明节习俗

从节令的气候特征看。清,指草木回青;明,指万物萌发。

在刘家村,应节的食品是包“清明果”。

清明,在公历4月5日前后,即从隔年均冬至起共106天。清早,家家折杨柳枝条,插上门桶,叫做“催燕”,儿童嬉戏,将杨柳技条的皮剥开,捋成杨球,取其谐音,叫做“娘舅”。清明时节,人们结伴而行到郊外,欣赏田园风光,称为“踏青”,现已发展为春游活动,到外地游览名胜。春节以后,到清明为止,本地原有放风筝的活动(清明,田里麦苗已长起来,放风筝停止,以免踏坏麦苗)。风筝俗名鹞子,有蜈蚣鹞、蝴蝶鹞、八角鹞等,还有儿童放的瓦爿鹤。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旧时,寒食断火,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清明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总称为“三冥节”。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方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清明节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煮鸡蛋,据说吃了鸡蛋眼睛明。
    扫墓是清明节的一项主要活动。晚辈们带着祭品来到祖坟,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烧纸,洒酒祭奠,还要嘴里念叨:“爷爷、奶奶(爹、娘)孩子们看你来了,给你们带来了你爱吃的”,还要往坟墓上添新土。清明扫墓一般都在上午十二点以前完成。家家户户都要插柳条、松枝。有的用柳条做成柳哨吹,哨声十分动听。孩童们这天放风筝,到野外“踏青”。据说“清明踏青,不害脚疼”。
    其实,清明节是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大臣介子推的。他当时死在山中柳树洞里,为防止别人找到他,百姓在山中遍插杨柳以扰之。从此,沿习成俗至今,以不忘介子推。
    解放前,清明和冬至,同姓宗族有祠堂(祭祀祖先的场所)的都要祭祀祖先,以示慎终追远。凡年满16岁的男丁都到祠堂内,由族长(俗称老长辈)、房长带领祭奠。祭祀礼毕,合族宴饮,叫做“吃清朋”、“吃冬至”,统称吃公堂。然后议事:清帐理财,整顿族规,谓解家庭纠纷(如夫妻不和、兄弟分家、忤逆不孝等)。各家在清明节或清明的前一天(寒食节)要扫墓,人们携酒馔、香烛至祖坟祭拜,同时飘红、白、黄、绿彩纸,叫做“飘白纸”。有些客居异乡的游子,也要特地赶回扫墓,以表孝心。有的人家还对祖坟整修,植树培土。解放后,扫墓增添了新的内容。清明到来,机关、学校及群众团体开展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以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