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0325教学手记——整本书阅读是读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

 晋诺工作室 2024-03-25 发布于江苏

我们太重于教,认为教才是第一位的;其实,错了,没有学,教是无用的。
整本书阅读,从课标的目的来看,是要让学生完整地读整本书,有系统性阅读过程和思维,其前提是让学生去读整本书。可是,现在很多的整本书阅读变成教整本书的知识点,又把整本书七割八砍,弄成可教的“点”一一传授,恰恰违背了整本书阅读的初衷。
我发现,只要我们放手让学生去读整本书,学生自己总能读出整本书的“整”来,而且还能读得极有创见。今天刘益甫同学的好书推荐,讲了《红楼梦》,整整一节课,他讲出了刘益甫版的《红楼梦》。
整个讲稿共11178字,太长,下面我摘要摘取部分要点简单介绍,看看这位同学对《红楼梦》的独到见解。

首先,他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扩写版的《葬花吟》,是一部完美的悲剧美学。主题分析共讲了6个方面的理解:
1.悲剧总纲与谶纬文化
2. 百年望族的悲剧
3. 宝玉与黛玉
4 .抄检大观园
5. 《红楼梦》的结构
6. “影子”的艺术思维(晴为黛影,袭为钗副)
在第1部分中,他提出了如下的观点:
……

然而当我们从红楼梦的整体艺术思维的角度看时,就会发现第4回的意志并未覆盖小说的整体,我们可以把第4回贾雨村乱判葫芦案也是理解为表现了封建官场的腐败、草菅人命,理解为表现了阶级斗争。小说中对于阶级之间的压迫剥削的描写也时有出现。当代主人公贾宝玉的意识中阶级之间的差异还不如女儿与男子之间的差异来了鲜明。作者写这一回,目的在于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贾宝玉为什么要拒斥当时的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贾宝玉为什么自小就不喜欢读书而喜欢在内帷私混。官场如此腐败黑暗,作者对此做了无情的暴露与批判,而通向官场之路,读书应试,当然也就在作者的反对之列。

悲观、虚无,就是红楼梦的总纲、基调。小说第一回甄士隐的出家故事是一部红楼大梦的预演,而点睛之笔的《红楼梦曲》则出现在小说第五回贾宝玉的梦中,在这梦中一切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都与悲剧性相关。贾宝玉进入的宫门横批是“孽海情天”,两边的对联是“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一边是“古今情不尽”,另一边是“风月债难偿”。景幻仙姑带领贾宝玉进入了薄命司,两边的对联写的是“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言”。作者一层一层渲染的是忧郁、感伤、无奈、悲怨的情感。接着警幻仙姑焚上名曰“群芳髓”的异香,让贾宝玉品尝名为“千红一窟”的鲜茗,“万艳同杯”的美酒,在这里作者采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段,“髓”谐“碎”音,“窟”谐“哭”音,“杯”谐“悲”音,贾宝玉知觉之中的便是群芳尽碎千红一哭万艳同杯的美之幻灭异象就在此时作为全书点睛之笔的红楼梦曲响起来了。

这支红楼梦引子,似乎是在咏叹“风月情”之悲剧命运。群芳,千红,万艳。似乎在强调这是一部女性的悲剧、爱情的悲剧。实际上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甚为丰富,我们只要看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图谶就可以明白这一点。譬如,关于晴雯,悲剧的心理因素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现实境遇与理想臆想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得她的悲剧成为不可能的避免的结局。香菱的悲剧,既有平生遭际的命运之播弄,又因其直接的导火索是夏金桂的虐待。香菱本是甄士隐之爱女英莲,在一个元宵夜外出走失,落入拐子之手,后为呆霸王薛蟠所得成为薛蟠的妾。在夏金桂面前香菱甘愿认小服低,但夏金桂“既生得一颇有姿色一颇似的几个字,若论心中的丘壑经纬,颇步熙凤之后尘”。而性格上因父母教养太过,竟酿成了个盗跖zhi的性气。她使出种种阴毒手段,最终致香菱于死地。元春的悲剧则是因为虎兕相逢,而它真正的意思是什么?由于80回后的曹雪芹原著已失,所以目前的学界还不能对此提出确切的答案,但学界有一个共识,这个虎似相逢应该是一个政治事件,元春的悲剧是一种政治悲剧、社会悲剧。探春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这是女子才华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所构成的悲剧。迎春的判词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小说第七十九回写的是“贾迎春误嫁中山狼”子系合一孙字,指的是孙绍祖。贾赦见孙绍祖现袭指挥之职,又是世交,便将女儿迎春许与孙家,但对这桩亲事贾母心中十分不称意,贾政则深恶孙家。曹雪芹称孙绍祖为中山狼,孙绍祖前曾受过贾府之恩,而他后来得志便猖狂,“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结婚不到一年就把迎春迫害而死。王熙凤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是一个封建家族管家人的悲剧。巧姐的悲剧则是作为家族悲剧的一个延伸,它是在贾府失败家亡之后,为刘姥姥所接济的。再看看《红楼梦曲》的收尾《飞鸟个头灵》唱的是:“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涉及的是政治的,经济的,伦理的,命运的悲剧,此外,作为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也是重拆悲剧和家族悲剧的感受主体贾宝玉的存在悲剧体验。
总之这部悲剧的意蕴是丰富的,而这些丰富的悲剧。意蕴在第5回里即已得到了集中的预示,可以说第5回为全部悲剧定下了总纲。

红楼梦第5回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实际上是一套图谶形式,如果把它当作一种写作技巧,显然并未理解其深邃的意蕴,我们应该看到红楼梦的作者是申通这套传统的称谓之学的小说中的抽签、谶言、灯谜、图谶等都是以严格的谶纬之学去设置的,譬如第五回图谶所暗示的与小说具体情节所叙述的人物的遭遇凶吉是基本呼应的,仔细看金陵金钗的判词就有感触。
对于第5回的图衬描写,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从观念的方面看,他表达了曹雪芹对于宿命的强烈感受。从叙事艺术的方面看,它显示了曹雪芹对全书结构的成竹在胸也显示了红楼梦在情节结构的编织上的绵密。
可以说,对整部《红楼梦》的内部逻辑与结构框架作了非常清晰的论述,这应该是非常“整本书”了吧!在这个基础上,他又从“悲剧美”“人物美”“诗意美”三个角度解读了《红楼梦》的表达艺术。

尤其让我高兴的是他对《红楼梦》的悲观虚无的另一种解读。他认为《红楼梦》的悲观的本质是“对生命本质的洞察力,对命运的抗争,对命运的不妥协、不屈服”,比如林黛玉就是如此。记得前年与《学语文》主编张勇先生一起聊到整本书阅读,他认为高一学生不应该读《红楼梦》,因为其虚幻让高一的学生难以承受,当时也颇有同感。今天听了刘益甫的演讲,颇欣喜,好像高一的孩子,也是可以透过这种虚幻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样子的,让我的担心稍稍宽松了许多。

更让人高兴的是,他从《红楼梦》中生发出了自己的爱情观。首先,他针对上周刘思畅同学在讲《百年孤独》的时候提出的爱情观“爱是以对方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带有无私的色彩”表达了不同的见解,也与郭梦泽同学所提出的爱情观“爱情应当以结婚为终极目标,而非试错”作了对比,他认为应该是:
不忘初心
不伤
不离不弃(心灵的契合)
不疑不欺
这个爱情观源于“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但又超越于它们,他认为所谓“不忘初心”是指“爱情最初很类似于友情,应当是纯洁的。在正式交往之前要弄清楚,自己的初心是否是对美好的情感的向往。如果是欲望的部分占大头,很可能会互相伤害”。所谓“不伤”,他举了个例子,说“我爱雪”,用雪打雪仗,喜欢用它来玩,这只是一种喜欢,而真正的爱是不踏上雪,那才是真爱;贾宝玉看到湘云睡觉膀子露在外面,给盖上怕受凉,那是真的关心;“林黛玉正自伤感,忽听山坡上有悲声,心下想到:'那人都笑我有些吃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想着,抬头一看,但是看见便道,我倒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刚说到'短命’二字,又把嘴掩住,长叹了一声,自己抽身便走了。”不忍心说出狠话,这就是不伤。“不离不弃”是指心灵的契合,他举了这段话为例:
林黛玉道:“我难道叫你疏他(宝姐姐)?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道:“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林黛玉听了,低头一语不发,半日说道:“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了你,你再不知道你自己怄人难受。就拿今日天气比,分明今儿冷的这样,你怎么倒反把个青肷披风脱了呢?”宝玉笑道:“何尝不穿着,见你一恼,我一暴躁就脱了。”林黛玉叹道:“回来伤了风又该饿着吵吃的了。”
“不疑不欺”,又举了宝玉的“你放心”情节作阐释。

最后,作了综述:
真正的爱情本身是真情的一种特定指向,是对除你以外的一切发自内心所拥有的普遍的真情指向某一个特定的人的表现。
至关重要的不是爱情本身,而是爱情的母体——即我们每一个人内心都拥有的那一份真情。这份真情指向朋友就叫作友情,指向你的家庭就叫做亲情,指向广大受剥削受压迫无产阶级,就叫作无产阶级情感。
而曹雪芹写作的目的正是在于此,即唤醒被当时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蒙蔽所抹杀的每一个人内心本有的那一份真情。
可能,大家想不到,《红楼梦》还能培养出少年们这样的爱情观来吧!
所以,你不必担心,《红楼梦》是让人向善向美的方向发展的!
如果,我们并没有太大的能力去教,那么,不妨让学生自己多学会;整本书阅读更应该这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