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秒看透本质的人,究竟是如何思考的?

 财富人生 2024-03-25 发布于黑龙江

内容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

责编 | 金木研

第 7517  篇深度好文:6087字 | 12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笔记君说:

毕业季来了,招聘市场变得更加激烈,但总有些人能够脱颖而出。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大脑里有大量的思维模型,能看到更深层的原理,即使是转行,也不怕。

今天,我们来聊聊如何学习高手背后的思维模型,提高自身竞争力。

职场中,有一个现象很常见:很多人在一个领域工作几年后,成长陷入瓶颈期。

这背后的原因很好理解:一个人进入陌生领域的时候,一切都是新鲜的,每天都有要学习的新知识,所以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成长和进步就是显而易见的。

可是,当我们工作一段时间后,对工作环境和任务都比较熟悉后,就会发现自己能学到的东西少了,成长的速度慢了很多。

 

因为我们过去的学习目的是:掌握更多知识,积累更多经验。

但查理·芒格认为,学习并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寻找更好的决策依据。这个更好的决策依据,就是那些经过广泛验证的原理和规律,芒格称之为思维模型。

一、思维模型的4个层次

1.不同层次的思维模型

事实上,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的有效策略,都可以从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四个层次思考追问。对问题的解决策略理解的层次越深、维度越多,我们理解问题也就越深刻。

第一类是经验技巧型思维模型,这往往出自个人有限的经验总结,在我们处理具体问题时可以提供思路启发。

比如,我们常说的谚语“擒贼先擒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经验,可以视为一种思考问题的模型。

它们都是在试图总结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只不过经验谚语是借着具体的案例,把生活经验抽象成更一般性的原则,但也能帮我们解决问题。

不过,谚语这种解决方案太简陋,既没有考虑具体的情景,也没有给出适用的范围,所以并不是很好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给了我们一个宁死不屈的思维模型,可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又给了我们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思维模型。

遇到问题究竟该“玉碎”还是“留青山”呢?我们就晕了。这就是简单经验抽象模型的局限性。

第二类是方法流程型思维模型,把很多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标准化、流程化了。

比如,《金字塔原理》这本书提到的MECE法则,它可以帮助我们在思考时做到“完全独立,相互穷尽”,通过结构化来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还有5W2H、SCQA、二维四象限等方法论。

第三类是学科原理型思维模型,是各门学科中,科学家们发现的重要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用查理·芒格的观点就是,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

你可能好奇,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芒格在一次演讲中解释过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总结的“思维模型”追根溯源,和相关学科的重要科学原理联系起来,那么我们对这个思维模型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举个例子:房产中介带你去看房,他会先带你看几套价格高、缺点明显的房子,把最想卖给你的房放在最后。

服装店在打折或限时优惠时,打折价格旁边一定会清楚标注出原价。原价 599 元起的羽绒服现在只要 199 元就可以买到。

这都是运用了锚定效应——改变一件事中呈现给对方的锚定值,将有很大概率改变人们的价值判断。

当我们把解决问题的策略追溯到学科原理的时候,思维模型的可靠性、准确性就会大幅提高。这是因为学科原理大都经过人类严格的检验,这让我们做决策的依据更加可靠。

第四类是哲学视角型思维模型,是指不同学科思考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是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不同角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第四类的思维模型视野是最宏大、抽象和底层的,也是最影响一个人底层基础认知信念的模型。

这四类思维模型,并不存在简单的“谁好谁差”的问题,而是各有所长,适用环境和条件不同。

第一类、第二类思维模型适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第三类、第四类思维模型适用于帮你把控宏观大局、看到全新解决思路。

所以,从能力发展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四个类型的思维模型,而学习这四类思维模型的方法可以总结为棱镜分解法。

2.棱镜分解法

当年牛顿借助三棱镜,把看似简单的太阳光分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不同光谱层次七色光。

今天我们也需要一个拆解问题答案深度的三棱镜,从日常问题中挖掘出不同层次的。

这个思想的三棱镜就是,问题不仅要跨领域地寻找答案,还应在获得答案的基础上继续追问:

这个答案的起源在哪里?

背后更基础的原理是什么?

能不能用更底层的学科解释这个问题?

这些原理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

我能从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不同层次找到不同的解释吗?

举个例子,前百度副总裁李靖曾提出一个非常有用的营销工具:需求三角(需求=能力+目标物+缺乏感)

 

很多人都在学习这个需求三角工具,但如果止步于此,就只能学到经验技巧,我们应该去追问答案的起源:“需求三角”的源头在哪里?它背后的依据是什么?我如何用更底层的原理解释这个方法?

一般来说,最容易找到底层原理的是相关领域的教科书。在市场营销的经典教材《营销管理》上,是这样解释“需求”的:需求是可以被购买能力满足的对特定产品的欲望。

变一下形式就是:“需求定义=购买能力+特定产品+欲望”。

这和李靖提出的需求三角“需求=能力+目标物+缺乏感”几乎一样。

通过思想三棱镜的分解,我们就把“需求三角”从方法工具层深挖到了“需求定义”原理层,加深了对营销策略的理解。

3.超越答案,寻找更底层的思维模型

一般来说,人的学习能力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侧重于学习具体知识。我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在理解概念、练习掌握知识方面。然而,这个过程可能并不愉快,也不得要领——因为关注的是“具体答案”。

第二个阶段:探索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知识已经不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了,而是在解决问题时自己创造或拿来使用的工具——关注的是形成答案的思路,即思考答案的过程。

很多牛人学习思考的方法,更偏向于第二个阶段。

比如,乔布斯曾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说:“学习任何一个领域,都应把它看作思考的镜子,我认为这是学习思考最大的价值:学习如何思考。

例如,学习编程教你如何思考,就像学法律一样,学法律的人未必都成为律师,但法律教你一种思考方式,同样,编程教你另一种思考方式。”

二、如何学习并应用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就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如何高效地找到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最常见的两个学习渠道入手:读书与工作。

1.读书

有三个读书方法很适合积累思维模型,分别是:问题引导法、关键词法、知人论世法。

① 问题引导法——快速发现有效的经验策略和方法论

读书常见的问题是:读了后面,忘了前面,别说发现书中的思维模型了,就是隔一段时间想要回忆起书中的内容,都不容易。

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全部读完一本书,而是像查字典一样,带着问题去查找相关的思维模型即可。这样既没有阅读压力,效率也很高。

当然,以这样“查字典”的方式找到了思维模型,速度虽快,但是可能理解、记忆掌握得不牢固。

如何解决呢?读书时,一旦看到对自己有启发的思维模型,马上合上书,向自己提问3个问题: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自己有启发?它在解决什么问题?

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问题吗?自己能把这个启发点用在生活中吗?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我们要清楚,掌握知识的重点不是在“读”上,而是在“思考”和“练习”上。

② 关键词法——寻找更系统的思维模型

读书快的人,都是有套路的,他们在阅读前,会先做三件事:

1.了解这本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2.分析这个问题时,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概念和思维模型?3.将这些方法、概念和思维模型作为关键词,厘清它们的关系是什么,以什么逻辑解决问题的,有哪些有效策略?

找到了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你就对作者解决问题的整体策略有一个大致认知。

举个例子,在读《第五项修炼》这样的书时,不要着急看书,而是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本书要解决或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啥?

不过,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第一个基础问题:如何找作者要讨论的核心问题?

不太会读书的人就会是从头看到尾,再总结提炼核心问题。其实,有一个更高效的方法:看图书封面的内容、序言和后记。

比如,《第五项修炼》的核心问题就在封面上写着:如何打造一个学习型组织?换句话说,这本书研究的是,如何让一个团队持续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中。

那作者给的答案是什么呢?这时,我们就问自己第二个问题:书中和答案相关的关键词有哪些?

通常一本书的核心关键词可以从书籍目录中找到。比如,在《第五项修炼》的目录中,学习型组织的修炼有五项能力: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这是与核心问题相关的五个关键词。

这些关键词和作者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会发现,书中序言部分,有一张图解释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这本书核心的“关键词网”,即打造学习型组织需要做三件事情:

1.建立个人和团队的愿景。个人愿景的关键词是自我超越。团队愿景的关键词是共同愿景。

2.打造个人和团队的反思能力。个人反思的关键词是心智模式。团队反思的关键词是深度汇谈。

3.在这个基础上,思考问题必须有全局观,核心是构建“系统思考”的能力。

当你了解了作者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整本书立刻变薄了——其他内容都是对这个思路的分析和注解。

③ 知人论世——看到思维的局限性

每个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思想、观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

而我们在读书的时候,由于只能看到被文字记录下来的观点和思想,却看不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过去的人生经历、形成的思维方式,就很容易孤立地、静态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如何才能看到文字背后作者没写出来的信息和思维方式呢?

这就要用到一个方法: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是指,我们为了弄明白一件事情,既要了解这个人,也要研究人物所处的时代。

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我看拜伦的《唐璜》,(没明白)怎么这部戏剧就触及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呢?还有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我也不明白,(这么一个雕塑)怎么就是文艺复兴呢?”

刚开始不明白,后来向别人请教,了解了西方文化的发展历史和脉络,把这些作品放在西方文化的发展背景下,才懂得这些作品的意义。

比如,了解西方思想解放的前提,是懂得西方宗教对人思想的禁锢。放在一个正常社会,唐璜怎么看都是一个骗子和流氓。但是在宗教思想枷锁的背景下,唐璜就成了反抗现有秩序、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英雄;

同样,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也要放在西方中世纪时一切作品都围绕神进行的背景下才能理解。人的本质是裸体的,但宗教让人穿上厚厚的衣服,为此,米开朗琪罗大量雕刻精美的人体雕塑,就是要恢复原始自然的本来面目,找到人在社会中的位置。而这正是以人为本的文艺复兴的核心要义之一。

其实,我们之所以要“知人论世”地深究一个思想,其核心本质是要理解一个思维模型的产生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适用边界。

因此,我们在学习任何一个思维模型时,都应该有一个意识:没有正确的思维模型,只有适合某种情况的思维模型。

2.工作

成长速度快的人,有一个关键诀窍:找到别人的优势策略,把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思维模型。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

  • 一种是显性知识,即能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符号形式加以表述的;

  • 另一种是未被表述的隐性知识,如我们在做事情中积累的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

而工作中,我们能够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把隐性知识变成可以学习的显性思维模型。

① 观察同事解决问题

想要在工作中快速进步,我们就要多留意挖掘优秀同事身上的“隐性知识”,并转化为能为自己所用的思维模型:

他们是如何安排工作的?他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策?这些行动背后的思维模型又是什么?

 

如果能够在工作中逐一弄明白这些问题,那我们的进步速度就会快得多。

② 借助笔记加工把隐性知识显性化

当年,傅盛在周鸿祎的3721公司工作时,第一次跟着周鸿祎开会就被安排去做会议纪要。那天,周鸿祎讲了两个多小时,而且他的话题经常跳来跳去。

结果,当天傅盛整理会议纪要忙到凌晨三点钟。

之所以花了这么长时间,不仅是因为会议内容分散,而且是因为傅盛没有像别人一样简单地罗列领导开会时讲的内容,而是对着看似很散的会议纪要思考: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他为什么又从这个话题跳转到新话题,这个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这次做会议纪要的经历让傅盛记忆深刻,后来他总结道:写会议纪要这件事不仅是为上级服务,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整理、提炼、反思、深入思考别人思考和决策的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③ “五星笔记法”

所谓“五星笔记法”,就是每次做笔记之前,先画出一个五角星,每个角代表一个问题,一共五个问题,做笔记的过程就是回答这五个问题的过程。

五星笔记法中的五个问题分别是:

预判对方要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内容值得讨论?

记录对方讲解的逻辑是什么?

这次讨论中,我有什么疑问和启发?

对方的做法、想法或者给我的启发点,可以提炼为哪些有效策略(思维模型)?

这次讨论中给我的启发,哪些可以立刻变成下一步的行动?我如何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生活里?

举个例子:

网上有一个笑话:一直想去KTV玩,可是没有钱。今天去KTV随便挑了一个包间,推门进去说:我是隔壁的,玩大冒险输了,惩罚就是过来唱首歌。结果就这样唱了二十几个包间,还免费喝了好多酒,还有人来搭讪。

很多人看了这个笑话,哈哈一笑,也就过去了。

但如果这个笑话让你眼前一亮,你就应该把这个有启发的价值点,用五星笔记法的方法深挖。比如:

(1)这个笑话在讲什么问题?

如何在没钱的情况下,免费在KTV唱歌。

(2)解决问题的逻辑是什么?

通过利用大家都熟悉的KTV游戏“大冒险”,赢得免费唱歌的机会。

(3)这个解决方案给我什么启发或疑问?

这个免费唱KTV的方法,从表面上看是利用别人的资源,实现自己的目的。实际是创造了一种价值交换机制。

因为,在KTV消费场景下,人们本质上是购买了一段快乐的时光,而陌生人玩大冒险游戏来唱歌,其实是为唱KTV的人提供了新鲜的体验。本质上这个人是用时间和服务,为别人创造了欢乐时光。

(4)这个人的做法,我可以提炼出什么有效策略(思维模型)?

这个人提供了一个在资源不足时,如何实现自己目的的策略——借助产品创新或组织创新,利用生态环境中的已有资源发展自己。

例如,优步等公司,本质上都是利用免费唱KTV的策略,通过串联各个KTV资源,实现自己的壮大。

(5)这个启发,我如何把它用在自己生活里?

没有资源解决问题的情况时,可以考虑利用生态体系中的已有资源,寻找串联、整合价值交换的机会,借此实现自己的目的。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值得学习的隐性知识,只要我们留心挖掘,就能给自己启发和帮助。

三、结语

《心智探奇》的作者史蒂芬·平克曾说:“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同样的,思考之难,在于将点状的知识用线性的关系相互连接,进而形成一张具有系统性的知识知网。

思维模型的妙处就在于它是前人通过细致缜密的思考,同时结合具体实践经验,进而提炼出的一套方法论。

一些问题,在套路面前,大多时候也会变得轻而易举。

参考资料:

1.《好好思考》,成甲著;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