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肌源性痛症】干针之旋后肌—“弗氏弓”卡压桡神经、“网球肘”疼痛主要肌肉之一的痛症处理

 xyf4345 2024-03-25 发布于浙江

【肌源性痛症】—旋后肌解剖综述

旋后肌是围绕桡骨近端三分之一的深层肌肉。它有两层,中间有骨间后神经穿过。它是前臂的主要旋后肌之一,有助于肘部屈曲,并可在肘部的侧向稳定性中发挥作用。

两层肌肉近端附着在肱骨外上髁、肘关节的桡侧副韧带、桡骨环状韧带、腹侧韧带、尺骨旋后嵴及其前方三角形凹陷的后部共有一个近端附着点。

浅层肌肉主要是腱性纤维组成,深层肌肉主要是肌肉和腱性纤维组成。这两层的纤维统一向远端、向前和横向延伸,包绕桡骨,并连接到其近端三分之一的侧表面,向下至旋前圆肌的连接点。该远端连接延伸到桡骨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上,位于前斜线和后斜“脊”之间。

图片

前臂旋前时,旋后肌和肱二头肌肌腱像起锚机一样缠绕在桡骨和尺骨之间

桡深神经(即骨间背侧神经)在两层之间从浅层肌肉构成的一个厚度不一的纤维弓下进入肌肉。此弓称作“弗氏弓”。

桡神经在肱二头肌肌腱外侧约1cm处进入纤维弓,并在此处紧靠肱桡关节前囊,如果纤维弓的腱性边缘增厚,且附着在其上的旋后肌纤维短缩,在“弗氏弓”上产生张力,就会对桡神经形成卡压。

图片

顾名思义,旋后肌是前臂的主要旋后肌,当前臂在肘部至少轻微弯曲时,以及当需要力量克服阻力时,更强的肱二头肌有助于旋后。

当肘部伸直时,肱二头肌几乎不发力。因此,用力旋后时至少需要轻微的肘部屈曲。

图片

神经支配

旋后肌由C6(主要)、C5(部分)和C7(有时)经臂丛后束,再通过桡神经深支(即骨间背侧神经)支配”。旋后肌的运动支在进入肌肉前从骨间背侧神经分出。

图片

血供

肌肉的浅层通过桡侧返动脉的分支获得血供,深层通过骨间后动脉和骨间后返动脉的支获得血供。

图片

症状表现

旋后肌中的触发点主要指外上髁及其周边的肘关节外侧传导痛。有时会放射到拇指蹼区背侧。症状还可能包括前臂近端背侧、肱骨外上髁,尤其是在肘部伸展的情况下反复抓握和抬起后。

患者主诉肱骨外上髁或拇指蹼区背面的酸痛;肘关节完全伸展时手提重物、打网球等活动中都会引起疼痛;活动后疼痛会在静止状态时持续存在。根据Simons等人3的研究,几乎所有外上髁疼痛和压痛的患者旋后肌都存在损伤。旋后肌是最常引起“网球肘”疼痛的肌肉。

鉴别诊断:“真正的网球肘”、骨间背侧神经卡压、肘部局部关节炎、C5-C6神经根病变,以及德·奎尔万狭窄性腱鞘炎。

图片

肌肉测试

让患者处于仰卧位,肘关节微屈(15°~30°),使肱桡肌松弛,再将其推向外侧,前臂完全旋后,否则激痛点会藏在尺骨之后。在此旋后的位置下,旋后肌激痛点即位于桡骨正上方,紧贴在二头肌肌腱和肱桡肌之间的皮肤之下。让患者前臂对抗阻力屈曲,即可轻易识别上述两块标志性肌肉。即使肌肉处于短缩位置,如果激痛点高度活化,弹拨式触诊偶尔也能引发证实性的旋后抽搐反应。

图片

如果激痛点在前臂外侧靠近桡骨、肌肉接近外侧关节囊与尺骨交点的附着处朝向尺骨压迫,还可能发现另一个位置较深的附着激痛点。在外上髁远端4~5cm、桡骨头远端1~ 2cm处,使前臂旋前,透过手伸肌(特别是尺侧腕长伸肌)运用深触诊引发的压痛即表明激痛点存在。此激痛点有时伴随着桡深神经卡压。

图片

轻敲外上髁引发的剧烈压痛来自于中心激痛点紧绷肌带引起的起止点病。拇指璞区受到挤压也可能引起压痛的传导。外上髁压痛和拇指根部疼痛同时出现能强烈地说明旋后肌内生有活化激痛点。拇指运动一般不会受限,也不引起疼痛。

干针治疗

病人处于仰卧位。通过扁平触诊对肌肉进行针刺。针垂直于前臂背侧桡骨上三分之一处的皮肤插入。肌肉腹侧可以以类似的方式进行针刺。

注意事项:注意避让肌肉上方的桡神经浅支或肌肉两端之间的骨间后神经

图片

按摩疗法:

1、病人仰卧位。 

2、治疗师站在病人髋部旁。 

3、握住前臂使其处于旋前位,将另一只手的拇指放在大的伸肌束尺侧时的远侧端。 

4、将伸肌束向外侧推,向骨间空隙按压。

5、向组织按压,寻找敏感点。按住至放松

图片

—伸展疗法:

病人仰躺,手肘屈曲45度,治疗师用内侧手掌抓握肌腹,另一手维持前臂旋前与伸直。

图片


关注本公众号,转发文章至3个学习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