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虚寒“四大名汤”:理中汤、四君子汤、黄芽汤、肾着汤

 阴阳先生林国良 2024-03-25 发布于福建

日常生活,中焦虚寒病症比较常见,表现出清、冷、凝、逆、呕、痛、陷等问题。

脾胃分属于身体六经里的阳明太阴二经,阳明经,以燥金之气为主,通过左收、右敛、下降、上升,蒸腾湿气入肺;太阴经,以湿气为主,润燥是主要业务,阳明和太阴之气相夹杂,就是中气,上行可通达上焦,下行能濡养下焦,升降之间体现出脾胃中焦能力。所以,中焦虚寒、中气不足,有4种情况:

燥金之气不足,要补气。

脾胃阳气不足,要温阳。

中焦湿气困重,要减负。

中焦寒湿过重,要导泻。

如何解决?很多人立即想到“理中汤”,温中健脾,其实它只对应了中焦虚寒的一个方面,中医能调理中焦虚寒、脾胃失司的方剂很多,有4个典型的方剂:

四君子汤、理中汤、黄芽汤、肾着汤

为什么说这4个汤方?原因有三:

1、它们都是“脾运”之方,在湿重、寒重、脾阳盛衰、寒湿等方面各有偏重,用对了很快见效。

2、它们都是极简极廉的方子,每个汤方只有4味药,药材易得。很能代表中医治病的理念。

3、它们每个方子里,都有一个药不同,既不可混用,又考验中医的辨证用药水平。

四个汤方的配伍组合分别为:

四君子汤:人参(党参)、白术、炙甘草、茯苓。

理中汤:人参(党参)、白术、炙甘草、干姜。

黄芽汤:人参(党参)、炙甘草、茯苓、干姜。

肾着汤:白术、炙甘草、干姜、茯苓。

从组方可知,这4个方子,实际是5味药: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茯苓的不同排列组合,而且用量上也有区别。

从各个方子看:

1、四君子汤,这是名气最大的一个方子,又叫“补气第一方”,原方出自《圣济总录》,叫白术汤,实际是参考了理中汤,将干姜换成茯苓。后来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更名为四君子汤,意思是像君子那样中正平和,温而不燥,主治肠胃虚弱,有贫血乏力的症状,特别是中气颓势明显,但脾阳未衰败时。

2、理中汤,也是响当当的脾胃名方,出自《伤寒论》,又叫“人参汤”,补气又温中,脾胃得以健旺,寒气渐渐散去,尤其是对症“太阴病”,脾胃虚寒有水时,见效很快,症见中寒、气滞问题,干姜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3、黄芽汤,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方子,它出自《四圣心源》,黄元御所创,相当于理中汤的“另一个翻版”,但功效重在温补脾土,把中焦强起来,通过自身运转解决气虚问题。方子有茯苓四逆汤的影子,药性上比四君子强一些,比理中汤缓一些。

4、肾着汤,又叫苓姜术甘汤,出自《伤寒论》,没有加入人参(党参),是辨证中脏腑无虚损,寒邪侵袭之症不明显,但体内有较多的寒湿作乱,腰下冷痛,要温暖脾胃,同时温肾,把水湿导引出去。方子中干姜提振命门之火,命门火衰时可对症。

这4个方子,从四君子汤、理中汤、黄芽汤、肾着汤,虚损的表现越来越不明显,但体内寒湿问题越来越重。四君子汤重在补中气之虚,理中汤重在温中焦之阳,黄芽汤重在畅中之脾运,肾着汤重在益中利肾,而且还要考虑寒、湿、脾阳盛衰、寒湿、虚证实证而辨证用药。

总之,中焦虚寒、脾胃运转不当,有很多不同的组方,四君子汤、理中汤、黄芽汤、肾着汤比较典型,通过初步讲解,能领会中医治疗的精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