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名家|趣谈东坡墨

 昵称503199 2024-03-26 发布于湖北

原创 郑学富 语言文字报 2023-08-11 16:01 北京

图片

苏轼很喜欢墨,而且用的都是名墨、好墨,他曾给儿子苏过写信说“吾平生无嗜好,独好佳笔墨”。据说,有一次,他发现弟子黄庭坚的书房里有一块五代十国时南唐制墨名家李廷圭的墨,便“顺手牵羊”拿走了。

图片

苏轼仕途多舛,62岁那年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儋州。当地不但无书可读,就连纸墨也极为缺乏,这对于苏轼来说,比饿肚子还难受。一天,他突然发现附近的儋耳山松树茂密,眼前一亮,这岂不是造墨的好材料?据《记海南作墨》载,北宋元符二年(1099)腊月二十三日,苏轼和儿子将采回的松脂堆放在柴房里烧烟制墨,一不小心,火花迸发,松脂燃烧,引着了整个柴房,幸好邻居们及时赶来扑救,才保住了苏轼父子赖以栖身的几间草庐。令苏轼惊喜不已的是,“得佳墨大小五百丸,入漆者几百丸,足以了一世著书用”。

图片

苏轼在海南采松制墨的消息引起金华制墨家潘衡的关注,他千里迢迢来到儋州与苏轼一起研究制墨技法,不断完善工艺,添加了儋州特有的植物香料,使墨的品质大大提升。宣和年间,潘衡在江西开店卖墨,将墨命名为“东坡墨”,并打出“海南松煤,东坡法墨”的广告语,一时间,文人墨客争相购买,价格猛蹿好几倍,生意火爆。由此可见,商场上的“名人效应”古已有之,非今人独创。难怪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说:“潘衡这家商店的墨已经很好了。显然他是从别人学得的制墨秘诀,而不是跟苏东坡学的,只是借苏东坡的名气卖墨而已。”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2年11月2日文章《趣谈东坡墨》;作者: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郑学富
(文字编辑:王晶;微信编辑:晋力;校对:贺庆)

图片
仙女都在看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