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环岛打卡九:莺歌海赞

 苍松xujp 2024-03-26 发布于海南


莺歌海盐场位于乐东县黄流镇金鸡岭,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海盐场,原盐年产量占海南省的80%以上。

 

盐场面积3793.33公顷,其中生产面积2980公顷。

 

海南岛沿海皆能产盐,却唯乐东莺歌海晒盐条件最优渥。莺歌海不仅名字有诗意,还出现在我们的小学课本中。

前来打卡的人们。
 

日本人侵华时,发现了莺歌海优良的制盐条件,要建“东亚第一大盐场”。日军入侵海南后,即着手筹备在莺歌海地区开发盐场。


1942年起,在日本海军特务部的主持下,会同东亚盐业株式会社,计划年产34万至41万吨,并开始抓来劳工施工兴建。由于受到抗日武装力量的打击,炸毁了海运设备的船只,致使施工进展缓慢。


日本人败退后,莺歌海盐场建场计划落到了国民政府手中。然,随着国共两党战事的发展,莺歌海盐场短暂的三年开发梦再次化为泡影,这片与大海相连的土地期待着再次被唤醒。

1955年下半年,开发莺歌海盐场的计划被列入国家建设项目,沉睡了近十年的莺歌海,再次被唤醒。

 

1957年,从部队转业和退伍的5600名官兵乘船来到莺歌海,加上当地民工,共组成5个施工工程队,总人数9200多人,高峰期达1万多人。就这样,在祖国南海之滨,历经十多年沉浮曲折的莺歌海盐场得以动工开建。

令人感叹的是,1958年下半年大跃进运动期间,由于国家的钢材、粮食、机械“三大元帅升帐”,盐场的部分重型机械被外调,没有挖土机,就用锄头挖,肩膀挑;没有辊压机,就用人挖和牛拖铁石捆压实;夜里没有电灯,就用汽灯、煤油灯、火把照明施工;扁担、簸箕一时供应不上,就上山砍竹、伐木自己造。


老莺歌海人的歌:“我爱莺歌海,盐田如雪白,清清的流水飘着红云彩;草是我们除,路是我们开,汗珠结成满地银,枪不离手志不改……我爱莺歌海,四季春常在,悠扬的莺啼赞美新时代;场是我们建,花是我们栽,万里东风入胸怀,军装褪色志不改……”


莺歌海盐场制盐很有趣味,涨潮时,海水从纳潮口闸流入储水湖,通过扬水站,再流过初、中、高级蒸发池,海水浓度便逐级升高。

成了人们平常讲的卤水,卤水进入结晶区,就在那里饱和结晶。

 

在盐池里,可以看到结晶的海盐。

 

《奋斗》雕像,再现了凭一颗火红心,一腔热忱血、一双勤劳手、一副铁硬肩,团结奋斗、排除万难,将38平方公里荒凉的沼泽地建成了中国南方最大的盐场的建设者们形象。

莺歌海人,不光用汗水换来了白花花、亮晶晶的原盐,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更加宝贵的精神财富:莺歌海精神。

老铁路——莺歌海盐场专用线,是海南非铁路部门路产的最长的铁路专用线,与粤海铁路相通。

 

铁路始建于1959年,由广东省和化工部投资,委托广州铁路局勘测设计,由当时修建安黄铁路工程的铁道兵部队担负施工。



莺歌海盐场专用线总长达19.39公里,该线原委托海南铁路办事处工务段维修,后来盐场建立养路班自行担负线路的养护维修任务,至1990年仍在运用。



岁月之墙(残垣)原是莺歌海盐场盐仓,经过岁月的洗礼,保留的这面墙依旧能让人想起当年建设莺歌海盐场发扬的艰苦奋斗精神。


莺歌海老盐仓是存储老盐的仓库,大颗粒粗盐在盐池里经过100天的晒制后,捞起晾干,再放到盐仓里存放5年,才能成为老盐。

莺歌海盐场是中国三大盐场之一,曾创下年产32万吨的历史最高生产记录。有着60多年历史的厂房已经摇身一变成为文旅基地。

昔日的厂房变身展示馆,老式大型发电机向游客展示盐场的奋斗史,充满年代感的红色标语虽然褪色,但仍依稀可见老盐场人的艰苦岁月。



通过参观盐文化馆、重走盐工路等活动,游客们能切身感受到开拓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莺歌海精神。

《奋斗》雕像的创作,就是以此图为原型的。

 

1962年2月,大诗人郭沫若访莺歌海时,不禁为莺歌海数万亩盐田的壮美景观而激动不已,他挥毫写下了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诗篇:“盐田万顷莺歌海,四季常春极乐园。驱遣阳光充炭火,烧干海水变银山”。

今天辽阔的盐田在海风中保持着沉默,那些创业的艰难、守业的不易,过去的辉煌已成为一段激情往事珍藏在人们心中。

莺歌海畔晒盐忙,

汗水凝晶映日光。

万顷银山铺锦绣,

千秋伟业永流芳。

(2024年3月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