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申易枢——清末政治格局重新洗牌,慈禧太后从此独掌大权

 陌名倾城 2024-03-26 发布于广东

序言

甲申易枢是指公元1884年,慈禧突然发布懿旨,将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班罢免的事件。因这一年是农历甲申年,也称“甲申易枢”。

甲申易枢是慈禧继1861年联合奕訢发动辛酉政变除掉顾命八大臣以后,发动的第二次宫廷政变。

甲申易枢——清末政治格局重新洗牌,慈禧太后从此独掌大权

此次政变是晚清政治格局的重塑,慈禧实现对所有反对势力的大清洗,从此慈禧得以乾纲独断,牢牢掌控帝国最高权柄。

甲申易枢前的晚清“二元制”政治格局

甲申易枢事件看似偶然,但却是清朝统治阶级上层长期以来勾心斗角,争权夺势的结果,事件起因最早要追溯到23年前的辛酉政变。

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病逝,在他临终前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还有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四名军机大臣,共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即顾命八大臣。

辅佐年幼的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不过咸丰为防止八大臣一家独大,又将自己刻有“御赏”和“同道堂”的两枚御印,分别赐给慈安(咸丰的皇后)和慈禧(当时被称为懿贵妃)。

并颁诏说,此后新皇帝所颁的一切诏书,都要印有这两枚御印才能有效,咸丰通过辅政和决策的分离机制,实现分权制衡。

同时又将血脉嫡系恭亲王奕訢(道光第六子)、醇郡王奕譞(道光第七子)以及宗族中关系较近的僧格林沁排斥在最高权力之外,防止最高皇权被帝胤势力颠覆。

不过咸丰低估了慈禧的权力欲望和手腕,慈禧要做的是垂帘听政,独掌皇权,并不甘心与顾命八大臣分享权力,而八大臣也不愿受慈禧掣肘。

甲申易枢——清末政治格局重新洗牌,慈禧太后从此独掌大权

在咸丰死后不久,慈禧就授意御史董元醇奏请皇太后垂帘听政,但被八大臣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的理由加以反对。

尤其是肃顺态度极其强硬,两者矛盾逐渐激化,于是慈禧决定与奕訢等帝胤势力联合发动政变。

奕訢打着为咸丰奔丧的名义赶赴热河与慈禧会面定下计策,之后奕訢仅在热河逗留六天就返回北京展开行动。

一方面慈禧提拔奕譞为京城步军统领,掌管守卫京师的卫戍部队,另一方面奕訢拉拢并取得兵部侍郎胜保和手握重兵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的支持,京畿地区军权完全落入慈禧集团手中。

万事俱备的慈禧准备开始动手,在护送咸丰灵柩回京过程中,慈禧借口皇帝年幼,从小道先行返回北京。

回京后就下达懿旨历数八大臣罪状,将陪同她回来的载垣、端华既四位军机大臣逮捕,然后命奕譞带兵抓捕护送灵柩从大道返回的肃顺。

最终肃顺被斩立决,载垣、端华被勒令自裁,其余五大臣被革职流放,至此以顾命八大臣为首的朝臣势力被彻底消灭,最高权力重回皇亲嫡系手中。

由于奕訢等帝胤集团在这场政变中立有大功,因此皇权被两宫太后和奕訢等人分享。

甲申易枢——清末政治格局重新洗牌,慈禧太后从此独掌大权

1862年慈禧慈安二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为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奕譞任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理神机营。

上朝时,慈安与慈禧并坐在同治御座后,恭亲王奕訢立于左,醇郡王奕譞立于右,至此清朝出现议政王奕訢以政府首脑名义总揽朝政,两宫太后代行皇权总裁懿定的二元政治体制。

但嗜权如命的慈禧并不愿与别人分享权力,顾命八大臣不行,奕訢也不行,只不过27岁的慈禧由于羽翼未丰、经验不足,只能暂时收敛独揽大权的野心,与奕訢度过一段相对协调的阶段。

政治打压与分权制衡,慈禧太后集权的秘籍

在辛酉政变后,奕訢的权势声望达到顶峰,不仅以议政王和领班军机大臣身份总揽朝政,而且还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掌握清廷外交、教育、矿务、交通等方面大权。

在他身边聚集像军机大臣文祥、文华殿大学士桂良、总管内务府大臣宝鋆,以及兵部侍郎胜保等人,形成一股强大政治集团。

再加上他年轻气盛,刚愎自用,让工于心计的慈禧对此难以容忍,于是慈禧决定小试牛刀,对奕訢进行第一次政治打压。

甲申易枢——清末政治格局重新洗牌,慈禧太后从此独掌大权

1865年三月份有一位叫蔡寿祺的编修首先发难,弹劾奕訢,说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两日后慈禧就以同治帝名义颁诏,以其目无君上,免去他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

此事一出举朝哗然,当然,慈禧很清楚,奕訢比顾命八大臣难对付得多,他不仅是先帝的儿子,在宗室血统上具有优越性,而且朝堂经营十余年,势力根深蒂固,想拔除奕訢绝非易事。

这次免职仅是打压,果然朝廷很多大臣上书求情,慈禧则顺水推舟,恢复奕訢职务,但褫夺了他“议政王”的封号,使之权力顿减,地位下降,与之相对应的是慈禧的威望得到抬升。

此后慈禧通过分权制约逐渐削弱奕訢权力,当时奕訢正在大力推行洋务运动,慈禧在支持的同时却又放任顽固派对奕訢的攻击和非难。

她力图控制和排挤奕訢,削弱他的权势,顽固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同治帝的老师,时任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的蒙古贵族倭仁。

在洋务运动期间,倭仁一直以“理学名臣”、“三朝元老”参预朝政,尤其是在1867年的同文馆之争。

甲申易枢——清末政治格局重新洗牌,慈禧太后从此独掌大权

他与奕訢针锋相对地进行了两个回合的论战,极力反对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虽然倭仁的思想已不符合当下潮流,但慈禧却有意扶持,将其作为打压奕訢的工具。

但奕訢不甘示弱,凭借外廷领袖和主持中枢的地位声望,与慈禧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

1869年,奕訢趁太后的亲信安得海私出都门之际,设法将其诛杀,慈禧与奕訢的矛盾愈加激烈。

为了进一步削弱奕訢的权力,慈禧大力重用奕譞,1872年进封其为醇亲王,到1875年同治帝驾崩后,奕譞的儿子载湉继承大统,是为光绪。

甲申易枢——清末政治格局重新洗牌,慈禧太后从此独掌大权

同时慈禧又拉拢朝中清流派,借御史为耳目,以翰苑为喉舌,以监视和牵制奕訢等人。

而奕訢这边,随着骨干成员军机大臣文祥、沈桂芬的老去,奕訢在朝中势力逐渐被削弱。

当然,对奕訢打击最大的还是1881年慈安太后的离世,长期以来,慈禧虽然一直把控权力,但慈安同样不可忽视。

她作为名正言顺的原中宫皇后、当时的母后皇太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诛杀安德海就是慈安做出的决定。

多年以来,奕訢和慈安一外一内,无形中形成一种联合力量,来共同对付慈禧,所以尽管奕訢屡受打击,但因慈安的倚重,他依然能执掌军机大权。

而慈安一死,权力尽归西宫,慈禧可以唯我独尊、专执国政,从此两宫垂帘变为西宫独尊。

甲申易枢——清末政治格局重新洗牌,慈禧太后从此独掌大权

光绪还未成人,慈禧已开始大权独揽,奕訢的势力更加薄弱,而朝堂之上,随着醇亲王奕譞地位的提升,使得慈禧在与奕訢的斗争中逐渐占据上风,慈禧只等合适的机会一举扳倒奕訢。

中法战争,慈禧发动甲申政变,一举清除奕訢集团

长期的政治打压使奕訢逐渐倦怠政事,反复地浮沉磨平了他往日的棱角和锐气。

1883年法国不断侵略越南,并在中国西南挑起战端,中法战争正式爆发。

而奕訢主持的军机处不想轻易开启战端,战和主意不定,进退失据,适值清军在前线不断溃败,朝臣交章弹劾奕訢,追究越南局势失利的原因。

慈禧太后震怒之下,同醇亲王奕譞合作,以 “委靡因循”的罪名,将以奕訢为首的军机大臣全部罢黜。

同时剥夺奕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职务,取而代之的是奕譞以“商办”之名,暗中掌管中枢大权,总理衙门则由庆郡王奕劻主持。

此次甲申易枢是晚清一次重大政治事件,新军机处的组成人员在识见、威望、能力和人品上,与原军机处相比,相差甚远。

因此慈禧改组军机处也被比喻为:“易中枢以驽马,代芦服以柴胡。”驽马即笨马,柴胡是比芦苇价高的一味中药,以讽刺这些新进王公的庸懦。

甲申易枢——清末政治格局重新洗牌,慈禧太后从此独掌大权

而新军机处的特点是对慈禧惟命是从。所以在“甲申易枢”后,慈禧太后的权势进一步扩大,她的专权统治地位正式确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