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州作家】苏相群:谈谈鲁迅先生

 中州作家文刊 2024-03-26 发布于河南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1112】



谈谈鲁迅先生


河南邓州     苏相群


鲁迅就是鲁迅,世间只有一个鲁迅。继鲁迅而来,激成大波,是文海之波涛起伏。波使涛之前仆后起,循环起伏,影响所及,翕然有当于人心。因鲁迅和中国人民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的脉搏是一同跳动着的。

关于鲁迅的作品,我所知甚少,就印象而言,吾对鲁迅先生之文学见解,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纪念刘和珍君》一样语深难懂。另一类,则是社会性较强的,下笔比较老辣,像《友邦惊诧论》。鲁迅诚老而愈辣,可他的政治立场是鲜明的。孰是孰非,他分得清,看得明,穷目之所极而收之于笔下。

“好个国民党政府的 '友邦人士’! 是些什么东西!”鲁迅先生说得很对。这显然可以反证两件事:一是同情“卖儿救穷”的劳苦大众,而是向慕共产党之明性达理。始终站在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二是对国民党之独裁、捕风捉影挑拨离间,早已深恶痛绝。我其实对鲁迅先生的故事了解的并不多,因为我只看过很少一部分,也没有更多的时间仔仔细细地通读一遍鲁迅先生的全部作品。只是在校期间听老师授课,学了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有些是在电视里看到的,有些是从朋友谈话中听到的。然我知其鲁迅可传之事之言,亦不过鲁迅所事所言所为之万一。目所见,耳所闻,便心所思,情所动,我只有纵笔书之而罄其胸中,只好匆匆忙忙把自己这一篇没有结熟的“生疙瘩”送到读者面前。

民廿五年十月十九日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逝于上海。世人始终敬鲁迅,深为鲁迅先生的逝世而惋惜。中国人惊愕之下,相与告友,友亦惊愕;外国人惊愕之下,相与告友,友亦惊愕。

10月19日5点25分,鲁迅彻底停止了呼吸,闻讯赶来的内山完造(日本人,鲁迅的朋友,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看到鲁迅留给自己的字条,泣不成声。除了内山,宋庆龄得到消息,也第一时间赶来,与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弟弟周作人,商量出一份治丧委员会名单,名单内除了蔡元培、宋庆龄、茅盾、内山完造、巴金等人,还有毛泽东。

鲁迅病逝的消息很快引起了当时中国的轩然大波,许多人都慕名主动前来追悼这位民主革命战士,瞻仰鲁迅遗容、为他送别最后一程的民众甚至排起了十几里长的队列。当时迫于外部环境的险恶,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主动站出来做葬礼主持,用她的特殊身份为这场葬礼提供政治庇佑。

最终,治丧委员会选择在万国殡仪馆举办鲁迅的葬礼,时间则选在19日下午3点。在万国殡仪馆举办遗体告别仪式之后,以巴金、萧军为首的16位名人,纷纷为其抬棺,北大校长蔡元培和国母宋庆龄,更是为其亲自扶灵,现场气氛凝重而悲痛,大家都沉浸在痛失民族脊梁的痛苦之中,一片呜咽声。

在鲁迅的棺木上,还覆盖着一块由沈钧儒亲笔题下的“民族魂”三个大字,荡气回肠,写尽了鲁迅的风骨一生。

当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时,西天角还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在鲁迅被埋入浅土以后的日子里,我想世人还会常常想起鲁迅先生在世时说的一句话:“喜笑怒骂皆文章”。鲁迅的喜笑怒骂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的喜笑不是“东施笑颦”式的“巧笑倩兮”那样自我欣赏也叫人欣赏的“巧笑”,而是坦率真诚胸无渣滓地开怀大笑。一类的怒骂是带着严厉的目光,像利剑一样刺向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国民党的“友邦人士”。大概这是同时写在鲁迅先生眉宇间的性格的两个方面。而后一类,这正是鲁迅先生在走向成熟的政治路上迈出的又一坚实的一步。

毛泽东对鲁迅的了解和推崇,与中国共产党同鲁迅的特殊关系有关。

1935年,红军完成震撼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远在上海的鲁迅获悉这个消息后,立即和茅盾等人联名致电党中央和毛主席,热情祝贺。电报中说:“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希望。”

当得知陕北生活很艰苦时,鲁迅先生还特地买了两只金华火腿,外面用蒲包麻绳捆扎着,贴了一张黑边金字的大红招牌纸,托人带给毛泽东。当他得知延安缺乏书籍时,便亲自开列书目,请地下党选购图书,自己也送了很多书,还在装书的麻袋里塞进火腿、肉松、巧克力糖,托人带给延安的毛泽东。鲁迅生前在文章中公开表示要站在“毛泽东先生们”一边,宣称自己“即使怎样不行”,被“毛泽东们”“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如此立场感情,无疑使毛泽东感动不已。毛泽东和鲁迅虽然没有谋过面,但两人都非常明确地表达过对对方的真挚好感,以致多次重复热情依然不减分毫。鲁迅的许多思想和毛主席的思想一致。毛泽东一向热爱读鲁迅的文字,也非常推崇鲁迅的品格和思想,对于鲁迅,他一向不吝夸赞,称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现代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并号召所有的共产党员都要学习鲁迅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最爱读鲁迅的书,甚至时常因此废寝忘食、不眠不休。

张闻天、陈云、瞿秋白这些党的领导人,和鲁迅都有过不浅的接触和了解;像郭沫若、茅盾、周扬、冯雪峰这些党内著名文化人的经历,都和鲁迅有着深切的关联。

1937年以后,随着一批文化人从国统区来到延安,毛泽东在和他们的接触中,越来越多地了解到鲁迅的思想、性格和在国统区文化界的特殊地位,越来越强烈地体会到鲁迅对中国共产党高扬中国革命文化大旗不可替代的作用。

鲁迅何其伟大!得知鲁迅先生去世,毛泽东悲痛万分,同时也主动提议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联名发表了许多条追悼纪念鲁迅先生的唁电,并在各苏区内举办追悼大会,设立鲁迅文学奖金,建立鲁迅纪念碑等许多纪念活动。

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论鲁迅》,给予鲁迅先生极高的评价。

一九四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称赞:“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在文化站线上代表着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在《悼鲁论》一文中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是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制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是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也是最值得信赖的,虽然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

鲁迅是方志敏烈士最相信的朋友。

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烈士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在6个月的囚禁中,方志敏写下13万字“交代材料”,包括《可爱的中国》和《清贫》。预感到时日无多后,方志敏还要把这些心血托付给信赖的人。方志敏信赖的人,就是鲁迅和宋庆龄先生,虽然从未见过面,但神交已久。方志敏烈士的密信和部分书稿最终送到鲁迅家中,才得以让后人一睹方志敏烈士的风采。

鲁迅先生不但热爱中国共产党,而且还热心培养进步的中国青年。

鲁迅先生很讨厌那些埋在南窗下读死书的那些恶意的批评家。说他们不是教育家,倒像是不平家,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人,作品才到他们面前,便有排斥外来思想,异域情调,便恨恨地磨墨,立刻写出很高明的结论道:“唉,幼稚得很。中国要天才!”因为初学者作品的幼稚,都被他们骂得寒噤了,当头对他们加以戕贼,使他们萎死的。

“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鲁迅先生常常教育鼓励进步青年: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初学写作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慢慢就会生长,成熟,老成。鲁迅《致颜黎民》的信,有一段内容:“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就可以看到鲁迅先生是怎样耐心指导进步青年的。

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还很多,那么谈到哪儿算哪儿吧。我们今天活着的人不但会更加认定他的文学成就,而且也会更加看重他的历史功绩。

让我们永远怀念着这位沉眠于浅土中的老人,并用加倍的爱心去温暖这位可爱的老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