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辨证真传

 风声之家 2024-03-26 发布于江苏

艾御享堂 2024-03-26 05:51  14人听过

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

艾御享堂


文源/舒驰远《伤寒集注》

太阳病,头项强痛,腰背骨节疼痛,恶寒发热,此为太阳经证,时有微汗者,为风伤卫,法主桂枝汤,以驱卫分之风,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壮热无汗者,为寒伤营,法主麻黄汤,以发营分之寒,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头身疼痛,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者,为风寒两伤营卫,法主大青龙汤,营卫互治,风寒并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石膏;若非烦躁,石膏不可用,非壮热无汗,麻黄不可用。太阳邪传膀胱,口渴而小便不利,此为太阳腑证,法主五苓散,以去腑邪,猪苓、茯苓、白术、泽泻、肉桂。

按:小便不利,气化不利,病在气分,不可用猪苓血分之药,当以桔梗易之。太阳腑证,有蓄尿、蓄血二端,膀胱有尿,热邪入而搏之,则少腹满,为蓄尿;若无尿,热邪入无所搏,则少腹不满,为蓄热。蓄尿者倍肉桂,蓄热者易滑石。

有为蓄尿过多,膀胱满甚,胀翻出窍,尿不得出,胀异常者,名为癃闭,不可用五苓散,愈从下利,其胀愈加而窍愈塞,尿愈不得出,法宜白蔻宣畅胸膈,砂仁、半夏醒脾开胃,肉桂化气,桔梗升提,生姜升散,如吸壶盖揭起则出之意,使上焦得通,中枢得运,而后膀胱之气方能转运,斯窍自顺,而尿得出。若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者,为膀胱蓄血,详见太阳上篇。

阳明病,前额连眼眶胀痛,鼻筑气而流清,发热不恶寒,此为阳明经证,法主葛根,以解阳明之表,口燥心烦,汗出恶热,渴欲饮冷,此热邪渐入阳明之里,法主白虎汤,以撤其热,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而大便闭者,此热邪已归阳明之腑,法主小承气汤,微荡其热,略开其闭,大黄、枳实、厚朴;加之胃实腹满,微发谵语者,可以调胃承气汤,以荡其实而去其满,大黄、芒硝、甘草;更加舌胎干燥,喷热如火,痞胸腹塞闷,满胸腹膨胀,实胃上按痛,燥便闭干结,坚按之石硬,与夫狂谵无伦者,法主大承气汤,急驱其阳,以救其阴,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少阳,头痛在侧,耳聋喜呕,不欲食,胸胁满,往来寒热,此为少阳经证,法主柴胡汤,以解少阳之表,柴胡、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口苦咽干,目眩,此为少阳腑证,法主黄芩,以泻少阳里热。 太阴,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不渴,手足自温,法主理中汤加砂半,人参、白术、甘草、干姜、砂仁、半夏。

若胸膈不开,饮食无味而兼咳嗽者,乃留饮为患,法宜理脾涤饮,黄芪、白术、砂仁、白蔻、半夏、干姜;若由胃而下走肠间,沥沥有声,微痛作泄者,名曰水饮,即于前药内加附桂。

若由胃而上走胸膈,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者,名曰支饮,即于前药内加故纸、益智,更用斩关丸以下痰,自愈。
若由胃而旁流入胁,咳引刺痛者,名曰悬饮,即于前药内加芫花、草果,搜出肋缝之痰则愈。
若由胃而溢出四肢,痹软酸痛者,名曰溢饮,即于前药内加虎骨、威天仙。

在手更加姜黄,在足更加附子;又有着痹、行痹二症,痛在一处者为着痹,流走无定者为行痹。
与溢饮相似而证不同,乃为火旺阴亏,热结经隧,赤热肿痛,手不可近,溢饮不赤不热,法宜清热润燥,人参、竹沥、生地、阿胶、天冬、玉竹,在手加桑枝,在足加桑根。

若身目为黄而小便不利,不恶寒者,为阳黄,法宜茵陈五苓散。若腹痛厥逆,身重嗜卧而发黄者,为阴黄,法宜茵陈附子汤,人参、白术、茯苓、附子、干姜、茵陈。 

少阴,真阳素旺者,外邪传入,则必协火而动,心烦不眠,肌肤熯躁,神气衰减,小便短而咽中干。法主黄连阿胶汤,分解其热,润泽其枯,黄连、黄芩、白芍、阿胶、鸡子黄、黄柏。

真阳素虚者,外邪则必协水而动,阳热变为阴寒,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恶寒,四肢逆冷,腹痛作泄,法主温经散邪,回阳止泄,附子、干姜、黄芪、白术、半夏、砂仁、故纸、益智。

厥阴,有纯阳无阴之证,有纯阴无阳之证,有阴阳错杂之证。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热深厥深,上攻而为喉痹,下攻而便脓血,此纯阳无阴之证也。法主破阳行阴,以通其厥,喉痹者用玉竹、天冬、麦冬、石膏、鸡子白。

便脓血者用生地、阿胶、黄连、鸡子黄。鸡子甘寒润燥,其白象天,轻清上浮,用治上燥;其黄象地,重浊下降而润下燥;四肢厥冷,爪甲青黑,腹痛拘急,下利清谷,呕吐酸苦,冷厥关元,此纯阴无阳之证也。法主驱阴止泄,以回其阳,附子、干姜、砂仁、半夏、黄芪、白术、吴萸、川椒;腹中急痛,吐利厥逆,心中烦热,频索冷饮,饮而即吐,烦渴转增,腹痛加剧,此阴阳错杂证也。

法主寒热互投,以去错杂之邪,附子、干姜、砂仁、半夏、黄芪、白术、吴萸、川椒浓煮,另用黄连浸取轻清之汁,掺和温服。凡病总不外乎六经,以六经之法按而治之,无不立应。

一经见证,即用一经之法。经证腑证兼见,即当表里两解。若太阳阳明两经表证同见,即用桂枝葛根以合解两经之邪;兼少阳更加柴胡。兼口渴而小便不利,即以三阳表药加入五苓散之中;兼口苦、咽干、目眩,更加黄芩;兼口燥心烦,渴欲饮冷,当合用白虎汤于其间,并三阳表里而俱解之。

若三阳表证与三阴里寒同见,谓之两感,即当用解表于温经之内。若里重于表者,俱当温里,不可兼表。无论传经、合病、并病、阴阳两感,治法总不外乎此。

病有阴阳之辨,不得其法,无从分认,即如舌胎干黑,芒刺满口,皆有阴阳之分,有为少阴中寒,真阳遭其埋没,不能熏腾津液,而致舌胎干黑,芒刺满口者,法当驱阴救阳,阳回则津回,方用附子、干姜、黄芪、白术、半夏、砂仁、故纸等药,其证必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恶寒,此辨阴病十六字。

有为阳明火旺,烁干津液,而舌胎干黑起刺者,法当驱阳救阴,阴回则津回,方宜斟酌于白虎、承气诸法以消息之,其证必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此辨阳病十六字。凡辨诸证,总不外此阴阳各十六字。

又如厥逆一证,亦有阴阳之分。凡四肢厥者,外见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之证,为阳厥,法主破阳行阴,以通其厥;若外见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恶寒之证,为阴厥,法主驱阴散邪,以回其阳。 又如谵语一证,原有阴阳虚实不同。经言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在阳明为实证,为谵语,乃阳明胃实,燥结不通,阳火亢极,真阴立亡而神明内乱,狂谵无伦,法主大承气汤,急驱其阳,以救其阴;在少阴为虚证,为郑声,乃少阴中寒,魄汗出而下利,气虚阳脱,神魂无主,细语呢喃,错乱颠倒,法当急回其阳,以固其脱,方用附子、炮姜、人参、黄芪、茯苓、故纸、益智等药。

二证阴阳,均以上十六字诀辨之。 又如烦躁一证,阴阳互关,曰阳烦阴躁,又曰烦出于心,躁出于肾,其实不然,烦者未有不躁,躁者未有不烦,烦躁皆同,而证之阴阳不同,有为少阴亡阳,身热多汗而烦躁者,乃肾中真阳随汗而浮越于外,法主附子、炮姜、黄芪、白术、故纸等以回其阳;有为阳明热越,身热多汗而烦躁者,乃胃中津液随热而尽越于外,法主白虎、人参等法,以撤其热,二证阴阳亦以上十字诀辨之。

又如昏睡一证,在少阴,为阴霾盛而阳不开,法当急回其阳,以御其阴;在阳明,为热盛神昏,法当速撤其热,以退其阳。其证阴阳总以上十六字诀辨之。

且昏睡与不眠,其证不同,而法相同。在阳明张目不眠者,其常也,然又有热盛神昏之证,其人均为口臭气粗,汗出恶热,其法亦均当撤其热;在少阴,但欲寐者,其常也,然又有里阴过盛,隔拒真阳,随汗外越,不得内交于阴,亦不得眠,其人均为头悬身重,少气懒言,其法亦均当回其阳。

咽喉痛者,有火有寒,寒痛不赤不热不肿,不作臭秽,身倦恶寒,略可硬饭,饮水吞津则痛甚,可食硬不可食软。火痛者,内外俱肿,且赤且热,气粗口臭,身轻恶热,水可多饮,而饭粒糁不能下,可食软不可食硬。

打呃一证,有虚寒,有实火。若胃实闭结,阳火上冲而打呃者,真阴立尽之候也,其证张目不眠,身轻恶热,法宜急下,以救其阴;若脾气虚寒,健运无权,气不调达而打呃者,其气缓,非死证,其证目瞑踡卧,身重恶寒,法宜人参、白术、附子、炮姜、甘草、半夏、丁香、白蔻,温中散逆。

头痛一证六经皆有,不可妄用川芎、藁本、白芷、细辛,故乱瞎撞,法当分经用治。太阳头痛连后脑,其法分主桂枝、麻黄。阳明头痛在前额,主葛根。少阳头痛在两侧,主柴胡。

太阴湿痰塞壅胸膈,如天之阳气蔽塞,地之阴气冒明,头为之痛,症兼腹痛自利,手足自温,法宜黄芪、白术、炮姜、附子、砂仁、半夏。少阴中寒,阻截真阳不得上达,阴邪僭犯至高之处,则头痛如劈,重不可举,症兼身重懒言,手足厥冷,法宜附子、干姜、黄芪、白术、砂仁、故纸。

厥阴头痛在脑顶,盖阴邪上逆,地气加天,症兼腹痛拘急,四肢厥冷,四肢作冷为逆,冷过肘膝为厥,法宜附子、干姜、半夏、砂仁、黄芪、白术、吴萸、川椒。

若血虚肝燥,风火相煽,上攻头顶,痛不可近,症兼口苦咽干,恶热喜冷,法宜当归、生地、黄连、黄芩、柴胡、龙胆草。 凡遇泄泻,法属太阴,宜主理中。

世医仅知分利,则气化愈伤,脾土日衰,阳神日陷,阳光渐坠,眼渐昏蒙,甚至双目不开,闭久生瘴,而且渐坏,此乃阳气下陷,不能升举,羞光怕日,眼皮欲坠,津液不上腾,目中干涩,紧闭难开,而又谬谓泄动肝火,兼之肾水不足,转与泄火滋水,佐金伐木,谓之泻南补北,益西损东,愈误愈深,不可为也。

法宜黄芪、白术、附子、肉桂,补火殖土,回阳止泄,更加白蔻、砂仁宣畅脾胃,故纸、益智收固肾气,则阳回而津自生,目开而瘴自落。

有等瞳人散大而眼渐昏蒙者,乃为土败火衰,水邪泛滥,法当补火殖土,以御其水,世医皆谓肾水不足,安知水有余而火不足也?如果肾水不足,自必瞳人缩小。缩小者,火土熬干肾水也。法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凡遇留饮,不可以滋其阴,以致阴愈长而阳愈消,脾气愈亏,不能传布水谷之气,所生之血皆为停蓄,上逆而吐,势所必至,故治咳嗽,误兼滋阴而酿吐血者恒多,皆由不悟阴阳消长之理也。

凡遇呕吐,不可发汗,盖气上逆而不下降,更用表药助其升散,其气必脱,法宜黄芪、白术、炮姜、半夏、砂仁、丁香、吴萸、故纸。上吐下泄者,表证虽重,不可发汗,盖为上争下夺,法主理中,急用黄芪、白术、人参、茯苓、半夏、炮姜、砂仁、吴萸。若兼腹痛厥逆,更加附、桂、川椒。

若误用表药,重耗其阳,中气立断,阴阳两脱。 脾约一证,不可发汗。其人素禀阳脏,多火少水,恶热喜冷,三五日一次,大便结燥异常者,名为脾约。

纵有太阳证,壮热无汗,不可发表,缘其平素火旺津亏,营卫枯燥,汗不可得,法宜生地、阿胶、黑脂麻、核桃肉、大黄、枳实,原方用麻仁丸,今改易数味,功较胜。润其里燥,通其大便,结去津回,自汗而解。

设不知此,妄投麻桂,强发其汗,徒令津愈伤而热愈结,汗与大便愈不可得,表里闭固,内火加炽,立竭其阴而死矣。故治病而不知救人之津液者,庸士也。 统而言之,凡病外无表证者俱不可发汗,即如当行发汗者,必察其人本气阴阳无亏,方可径用。

若真阳素亏,平日恶寒喜热,惯服辛温,大便溏滑者,宜加附子、炮姜、黄芪、白术,助阳御于表。若真阴素亏,平日不服辛热,大便常结者,宜当归、生地、阿胶,滋阴助汗。

燥胜者,心烦尿短,身烦躁而神气衰,宜加玉竹、蒌仁、天冬、麦冬,润燥除烦。火旺者,张目不眠,口臭气粗,宜加石膏、花粉、栀子、连翘,清火退热。

人划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